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房屋工程出现混凝土裂缝时,除了会对其结构美观造成影响之外,还会造成房屋质量的下降。对此,本文首先对某工程概况进行分析,其次进行房屋主体结构混凝土裂缝成因的阐述,最后进行控制措施的研究。
关键词:房屋主体结构;混凝土裂缝;成因;控制措施
前言
在建筑行业发展中,混凝土属于主要材料之一,具有较为广泛的应用范围,然而,近几年在混凝土应用中,人们经常发生混凝土施工过程,裂缝问题的持续出现,使工程质量受到较大影响,除了造成严重经济损失之外,还会威胁人们安全。因此,在房屋主体结构的施工建设过程,对混凝土裂缝成因进行深入研究,同时进行控制措施的落实尤为重要。
一、某房屋主体结构混凝土裂缝的分析
(一)案例分析
以某办公楼项目为例,主要选择8层的框架结构,混凝土的强度等级为C30,4月份进行浇筑,在完成楼板浇筑后进行浇水养护时,楼板下面出现渗漏水线、滴水渗漏等情况,判断其楼板发生许多贯穿裂缝,且呈现不规则状态,属于较为常见现浇板收缩裂缝,在完成1-3层楼板的施工后,均出现此类裂缝。
(二)裂縫原因
第一,坍落度。在对商品混凝土进行泵送时,如果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30,其坍落度通常是160-180毫米,以便于符合泵送需求,但是,在施工现场中,施工人员通常由于错误思想的影响,保证坍落度超过200毫米即可。当坍落度不在相应标准内时,混凝土干缩值也会随之增加,从而对混凝土体积稳定性造成较大影响,极易出现混凝土开裂情况,是混凝土裂缝的产生原因。
第二,原材料。此项工程进行原材料排查时,发现外加剂和Ⅱ级粉煤灰等均符合施工标准,但是,S95矿粉的二十八天活性指数为90%左右,并未满足95%不属于裂缝产生原因。在该工程施工中,砂子的含泥量较高,按照抽检记录,其含泥量在3.5%-4.0%范围内,且砂子粗细的波动大,使细度模数为2.5-3.2,因砂含量应用超出标准,从而导致混凝土出现较大收缩。
(三)控制措施
结合以上原因,为了避免类似裂缝的出现,需要在第4层施工中进行加强,具体采取以下措施:混凝土的坍落度应控制180mm标准,严禁超出200mm;对砂子货源进行更换,确保砂质量的稳定性,且细度模数维持2.7标准,并做好含泥量的有效控制,严禁超出3%;对混凝土的配合比予以调整;完成混凝土的振捣后,需要对其展开二次抹面,并进行湿毛毡布予以覆盖,做好相关养护工作。在对以上措施进行贯彻落实后,在第4层的楼板施工中,混凝土楼板的裂缝问题得到有效控制。
二、房屋主体结构混凝土裂缝的成因
(一)沉降原因
当出现混凝土裂缝时,其主要阐述原因为原材料受其他因素影响所导致,对于此类裂缝来讲,因其发生于混凝土的施工前期,所以,混凝土仍然是以塑性状态存在,在表面出现失水情况后,通常会出现不同程度裂缝问题,即混凝土的坍落度所导致。除此之外,在整个施工中,若是模板支设无法满足相应要求,或者支撑缺少牢靠性,同样会发生此类裂缝[1]。
(二)温度原因
在混凝土完成浇筑后,其内部会出现水泥水化热情况,很难及时进行散发,最终导致混凝土内部温度的不断上升,加之表面散热相对较多,使其内外呈现较大温差,最终造成混凝土的内部、表面出现不同应力,从而导致表面裂缝的出现。
(三)材料原因
混凝土是由水泥和水、外加剂等组合而成,其原材的选择会对工程造成直接影响,如果砂石的含泥量不符合相应标准,则会对混凝土耐久性造成较大影响,在减少混凝土强度、抗渗性的同时,还可能导致混凝土处于干裂状态,使其出现不规则网状裂缝。
(四)施工原因
在整个施工过程,如果操作不当同样会发生裂缝现象,例如:混凝土的拌制中,因水泥结石或水分蒸发等因素影响,会使混凝土结构发生裂缝;混凝土的搅拌与浇注等环节,每项环节均会引发裂缝,需要施工人员予以特别注意;模板构造缺少合理性,会发生漏水等问题,最终引发裂缝[2]。
三、房屋主体结构中混凝土裂缝的控制措施
(一)设计控制措施
在房屋主体结构中,为了实现混凝土裂缝的有效控制,应先从设计方面进行加强,其措施包括:首先,在方案设计、结构设计方面,不仅应该按照规定要求进行,还需要结合项目实际情况予以调研,如现场气候条件或施工技术等因素,通过全面设计措施的落实进行把控,防止后期施工发生混凝土的收缩等问题。其次,实际措施的落实强化建筑屋面和外墙表面等各项性能,避免温差过大造成的混凝土施工问题[3]。再次,施工过程对水泥的水化热作用进行控制,同时对混凝土的强化过程进行水化温度控制,并对设计可能出现裂缝位置进行特别关注,做好相关防水措施等。最后,整个设计过程,对氯化物结构进行全面考虑,并进行构件表面的保护尤为重要。
(二)材料控制措施
一方面,根据施工标准进行材料的相应选择,对配合比进行合理控制,以便于保证混凝土的设计、施工符合相应要求,以此抵抗结构开裂问题。对于氯化物等部位,需要加强配合比中水胶比的控制,即严禁超出0.55标准。另一方面,尽可能选择高水化热水泥进行施工,同时进行混凝土配合比的完善,意在提升骨料含量。另外,对引气剂等材料进行合理运用,同样可以实现裂缝的有效控制,以此保证工程整体质量。
(三)施工控制措施
其一,对施工方案的具体确定。在进行施工方案相应选择时,需要对其进行可行性等综合分析,避免对工程质量造成直接影响,实现施工裂缝有效控制。其二,强化施工管理工作,如果出现施工裂缝,通常和施工管理存在较大联系,需要特别注意:材料与配合比管理的贯彻落实;强化养护管理等。其三,对拆模时间进行控制,保证混凝土的强度符合施工要求后进行拆模[4]。其四,监督、管理的具体落实,以此进行个施工技术具体监督,避免混凝土裂缝的出现。
结束语
房屋主体结构设计作为建设基础,同时也是房屋建筑核心,在对房屋主体结构进行选择时,混凝土结构应用较为广泛,伴随房屋建设标准的不断提高,其施工难度随之明显增加,当出现混凝土裂缝,需要在深入研究其裂缝原因的基础上,结合工程特征进行控制措施的制定,然后对其措施予以贯彻落实,以此降低混凝土裂缝问题,确保房屋主体结构的施工质量得以提升。
参考文献
[1]周游.试论房屋主体结构混凝土裂缝的成因及控制措施[J].低碳世界,2015(6):198-199.
[2]饶成刚.试论房屋主体结构混凝土裂缝的成因及控制措施研究[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4(10):98-98.
[3]王倩男.房屋主体结构混凝土裂缝的成因及控制措施分析[J].工程技术:全文版,2016(10):00013-00013.
[4]侯宏伟.房屋建筑结构混凝土裂缝的控制探讨[J].工业c,2016(6):00088-00088.
(作者身份证号码:321202199207022419)
关键词:房屋主体结构;混凝土裂缝;成因;控制措施
前言
在建筑行业发展中,混凝土属于主要材料之一,具有较为广泛的应用范围,然而,近几年在混凝土应用中,人们经常发生混凝土施工过程,裂缝问题的持续出现,使工程质量受到较大影响,除了造成严重经济损失之外,还会威胁人们安全。因此,在房屋主体结构的施工建设过程,对混凝土裂缝成因进行深入研究,同时进行控制措施的落实尤为重要。
一、某房屋主体结构混凝土裂缝的分析
(一)案例分析
以某办公楼项目为例,主要选择8层的框架结构,混凝土的强度等级为C30,4月份进行浇筑,在完成楼板浇筑后进行浇水养护时,楼板下面出现渗漏水线、滴水渗漏等情况,判断其楼板发生许多贯穿裂缝,且呈现不规则状态,属于较为常见现浇板收缩裂缝,在完成1-3层楼板的施工后,均出现此类裂缝。
(二)裂縫原因
第一,坍落度。在对商品混凝土进行泵送时,如果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30,其坍落度通常是160-180毫米,以便于符合泵送需求,但是,在施工现场中,施工人员通常由于错误思想的影响,保证坍落度超过200毫米即可。当坍落度不在相应标准内时,混凝土干缩值也会随之增加,从而对混凝土体积稳定性造成较大影响,极易出现混凝土开裂情况,是混凝土裂缝的产生原因。
第二,原材料。此项工程进行原材料排查时,发现外加剂和Ⅱ级粉煤灰等均符合施工标准,但是,S95矿粉的二十八天活性指数为90%左右,并未满足95%不属于裂缝产生原因。在该工程施工中,砂子的含泥量较高,按照抽检记录,其含泥量在3.5%-4.0%范围内,且砂子粗细的波动大,使细度模数为2.5-3.2,因砂含量应用超出标准,从而导致混凝土出现较大收缩。
(三)控制措施
结合以上原因,为了避免类似裂缝的出现,需要在第4层施工中进行加强,具体采取以下措施:混凝土的坍落度应控制180mm标准,严禁超出200mm;对砂子货源进行更换,确保砂质量的稳定性,且细度模数维持2.7标准,并做好含泥量的有效控制,严禁超出3%;对混凝土的配合比予以调整;完成混凝土的振捣后,需要对其展开二次抹面,并进行湿毛毡布予以覆盖,做好相关养护工作。在对以上措施进行贯彻落实后,在第4层的楼板施工中,混凝土楼板的裂缝问题得到有效控制。
二、房屋主体结构混凝土裂缝的成因
(一)沉降原因
当出现混凝土裂缝时,其主要阐述原因为原材料受其他因素影响所导致,对于此类裂缝来讲,因其发生于混凝土的施工前期,所以,混凝土仍然是以塑性状态存在,在表面出现失水情况后,通常会出现不同程度裂缝问题,即混凝土的坍落度所导致。除此之外,在整个施工中,若是模板支设无法满足相应要求,或者支撑缺少牢靠性,同样会发生此类裂缝[1]。
(二)温度原因
在混凝土完成浇筑后,其内部会出现水泥水化热情况,很难及时进行散发,最终导致混凝土内部温度的不断上升,加之表面散热相对较多,使其内外呈现较大温差,最终造成混凝土的内部、表面出现不同应力,从而导致表面裂缝的出现。
(三)材料原因
混凝土是由水泥和水、外加剂等组合而成,其原材的选择会对工程造成直接影响,如果砂石的含泥量不符合相应标准,则会对混凝土耐久性造成较大影响,在减少混凝土强度、抗渗性的同时,还可能导致混凝土处于干裂状态,使其出现不规则网状裂缝。
(四)施工原因
在整个施工过程,如果操作不当同样会发生裂缝现象,例如:混凝土的拌制中,因水泥结石或水分蒸发等因素影响,会使混凝土结构发生裂缝;混凝土的搅拌与浇注等环节,每项环节均会引发裂缝,需要施工人员予以特别注意;模板构造缺少合理性,会发生漏水等问题,最终引发裂缝[2]。
三、房屋主体结构中混凝土裂缝的控制措施
(一)设计控制措施
在房屋主体结构中,为了实现混凝土裂缝的有效控制,应先从设计方面进行加强,其措施包括:首先,在方案设计、结构设计方面,不仅应该按照规定要求进行,还需要结合项目实际情况予以调研,如现场气候条件或施工技术等因素,通过全面设计措施的落实进行把控,防止后期施工发生混凝土的收缩等问题。其次,实际措施的落实强化建筑屋面和外墙表面等各项性能,避免温差过大造成的混凝土施工问题[3]。再次,施工过程对水泥的水化热作用进行控制,同时对混凝土的强化过程进行水化温度控制,并对设计可能出现裂缝位置进行特别关注,做好相关防水措施等。最后,整个设计过程,对氯化物结构进行全面考虑,并进行构件表面的保护尤为重要。
(二)材料控制措施
一方面,根据施工标准进行材料的相应选择,对配合比进行合理控制,以便于保证混凝土的设计、施工符合相应要求,以此抵抗结构开裂问题。对于氯化物等部位,需要加强配合比中水胶比的控制,即严禁超出0.55标准。另一方面,尽可能选择高水化热水泥进行施工,同时进行混凝土配合比的完善,意在提升骨料含量。另外,对引气剂等材料进行合理运用,同样可以实现裂缝的有效控制,以此保证工程整体质量。
(三)施工控制措施
其一,对施工方案的具体确定。在进行施工方案相应选择时,需要对其进行可行性等综合分析,避免对工程质量造成直接影响,实现施工裂缝有效控制。其二,强化施工管理工作,如果出现施工裂缝,通常和施工管理存在较大联系,需要特别注意:材料与配合比管理的贯彻落实;强化养护管理等。其三,对拆模时间进行控制,保证混凝土的强度符合施工要求后进行拆模[4]。其四,监督、管理的具体落实,以此进行个施工技术具体监督,避免混凝土裂缝的出现。
结束语
房屋主体结构设计作为建设基础,同时也是房屋建筑核心,在对房屋主体结构进行选择时,混凝土结构应用较为广泛,伴随房屋建设标准的不断提高,其施工难度随之明显增加,当出现混凝土裂缝,需要在深入研究其裂缝原因的基础上,结合工程特征进行控制措施的制定,然后对其措施予以贯彻落实,以此降低混凝土裂缝问题,确保房屋主体结构的施工质量得以提升。
参考文献
[1]周游.试论房屋主体结构混凝土裂缝的成因及控制措施[J].低碳世界,2015(6):198-199.
[2]饶成刚.试论房屋主体结构混凝土裂缝的成因及控制措施研究[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4(10):98-98.
[3]王倩男.房屋主体结构混凝土裂缝的成因及控制措施分析[J].工程技术:全文版,2016(10):00013-00013.
[4]侯宏伟.房屋建筑结构混凝土裂缝的控制探讨[J].工业c,2016(6):00088-00088.
(作者身份证号码:321202199207022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