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学模式的把握,不仅要知道其结构方式和运行程序,能够“照着做”,而且要掌握其蕴含的教学思想或意向,能充分实现其教学目标,并在此基础上能够根据各教学要素变换或创造出更合适的新教学模式。根据这一指导思想,本人实施了一种新的教学模式。
关键字:教学模式;新课标;自学;精讲;解疑
新课程实施以来,围绕新理念、新课标组织教学,历史课堂中出现了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从形式上看,在四十五分钟的课堂里常常是欢声笑语、高潮迭起,似乎我们的历史课堂已经走进了新课程的最佳状态,但实际未然。由此,本人在教学中提出把一堂课大体上分解为自学、精讲、解疑三点组织教学法。
三点组织教学法的程序
自学、精讲、解疑三点组织教学法,是在改革旧的课堂教学结构过程中形成的。现将三点教学法的典型模式简述如下。
第一点:自学
自学,自学约用十五至十八分钟比较适合,通过教师提出阅读思考题,组织学生认真阅读教材,鼓励他们与前后左右同伴议论,让学生主动地感知知识。
第二点:精讲
精讲,即用约十七至二十分钟的时间讲授历史教材中的精华部分,历史课的内容丰富多彩,千头万绪。不是历史教材中的每句话、每个字都要照本宣科地搬给学生。历史课中的精讲,是在吃透教学大纲的前提下的厚积薄发,把最基本的要点,最概括的内容,最有条理的线索,最准确的概念交给学生。当然,结合实际,授课时被一些相关的内容也是必要的。
第三点:解疑
经过自学、精讲前两点教学活动,学生对于存留的各种问题,迫切希望获得解决。这时教学的主要问题就是解疑。
三点组织教学法的效果
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较,“自学、精讲、解疑”三点组织教学法的效果。
第一、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三点教学法虽然把历史课堂教学分为“读”、“理”、“练”三个 阶段,尽管这些教学过程都离不开教师精心的“教”的活动,但却必须通过学生自己的“学”来完成。这种“学”与传统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泾渭分明,具有不同的性质。传统教学中学生的“学”,就是“上课听讲义,下课背讲义,考试靠死记”,丝毫没有学生的主动性和独立性可言。用苏霍姆林斯基的话来说,就是“学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重复别人的思想,却没有自己的思想。”一切都是被动地“识记、保持、再现。”新的教学方法则要求学生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自己去阅读、思考,自己去整理知识、理解知识,自己去完成智 能训练型的练习题,这就必然要求学生充分发挥其主动性与独立性。
第二、要求教师要“教”得有启发性与示范性。所谓启发性,就是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思维;所谓示范性,就是要求教师能向学生显示其正确的思维规范。这是因为既然三段教学法废弃了传统教学中“一讲到底”的教法,教师必须在有限的时间里充分发挥“教”的主导作用,把有限的话讲在“点子”上。这个“ 点子”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其启发性与示范性。非如此,教师就无法组织三段教学活动 。
第三、能体现巩固性与应用性原则,任何教学总都有一个要求学生掌握一定数量的知识问题。那么,究竟怎样才算掌握知识呢?再用苏霍姆林斯基的话说,“这就是:让事物和事实、现象和事件在一定意义上成为少 年学生自己的东西。”实践证明要真正实现这一目标,教学上就一定离不开巩固性与应用性原则。因为大脑虽 有记忆的功能,但同时具有遗忘的规律。从这一角度讲,学习过程同时又是与遗忘作斗争的过程。这就必须在 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所学的知识及时地予以巩固,并尽量地付诸应用。
三点教学法应注意的问题
自学主要有以下三项内容:
第一, 认真阅读教材。
阅读是人们获取知识、发展智能的一项基本功。不少学生在学习历史课程时,不注意认真阅读教材,只是在快要考试时,才“临时抱佛脚”。有些“差生”甚至从来也未认真阅读过教材各章节。因此,在组织自学时,首先必须向学生反复强调认真阅读的重要性。
阅读时必须注意:
(1) 读思结合。
即不光“眼到”还要“心到”。学习历史同学习其他课程一样,光读不思,不动脑筋,等于没读。不论是粗读或是细读,都必须开动脑筋这个机器,边读、边运用大脑进行一系列的分析、综合、归纳、比较等多项加工活动。
(2)读写结合。
自学应当体现出一个“练”字,而让学生都动起手来,正是培养学生历史文字表达能力的重要一环。对于基本历史知识、历史概念,可让学生先进行接触,并在书中作上标记。如遇名词解释、问答之类练习,在其现有水平基础之上,结合教材,恰当地组织书面语言,力求解决那些能够解决的问题。
第二、列制简明提纲。
历史知识同其他知识一样,都有其系统性。列制简明提纲是体现历史知识基本结构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通过这种方法,学生不但能获取完整的、系统化的历史知识,而且可以帮助记忆。
第三,思考积累问题。
思维过程是从问题开始的,问题的起点是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在阅读教材,列制提纲的活动中,学生通过一系列观察,分析、综合、归纳、比较等紧张的脑力劳动,有些问题他们凭现有水平已能独立解决,也还有些问题仍不能解决,而教师的任务就是要解决这样的矛盾,满足他们的求知欲。
精讲阶段:
精讲必须注意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贯彻始终。如引导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认识彼得一世。精讲也要注意历史知识的系统性。在讲到十八世纪晚期俄国成为一个地跨欧亚两洲的大帝国时,应将“封建农奴制俄国的兴起”的有关内容串起来讲。又如讲普加乔夫起义时,可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西欧封建国家有过哪四次规模较大的农民起义”?学生经过回忆、思考、回答,注意到了历史的系统性。精讲时,结合教材内容教给学生必要的思维、解题、记忆等方法也是很有必要的。精讲时,还应注意语言的生动、形象、直观、运用教材中的地图插图等,增强教学效果。
精讲通常可采取设问、自问自答(或教师问学生答)的方式。根据历史教材的内容,合乎逻辑地提出一个又一个的问题,用“什么?”刺激学生的定向反射,诱发他们进行探究问题和思考问题的活动。
通过这样一环套一环地不断提问题,层层剥笋,解决矛盾,尽管教师主讲时间不长,学生也有不少收获。
解疑阶段:
第一、解决学生所提问题。学生提出问题以后,教师先不忙作答,注意看其他同学的反映。有些问题,其他学生会举手作答,教师应予鼓励和指点。对于某些难题,教师可以稍加点拨,再看谁能回答。同学回答错误、不全面的,仍由他人补充纠正,教师再作简要归纳。总之,尽量让学生唱“主角”,以培养和发展他们的智能。对于某些学生无法回答的问题,亦应注意方法,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
第二、教师有意识地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分析解决。教师所提问题应努力调动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智能,要求有一定难度,既要考虑到学生的现有水平,更要想到如何开发他们的“最近发展区”。
第三、适当布置一些精练的练习,让学生在余下的时间内完成。
三点教学法通过由浅入深三个阶段的教学活动,实际上使学生在不同层次的水平与要求上对知识进行了三次反复的学习与巩固。这三个阶段又不是对知识的简单重复,每次都是在新的基础上对认知材料进行重新组合的再认识。这一过程不仅起到了巩固知识的作用,同时又是对知识在不同程度上实行了应用。
关键字:教学模式;新课标;自学;精讲;解疑
新课程实施以来,围绕新理念、新课标组织教学,历史课堂中出现了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从形式上看,在四十五分钟的课堂里常常是欢声笑语、高潮迭起,似乎我们的历史课堂已经走进了新课程的最佳状态,但实际未然。由此,本人在教学中提出把一堂课大体上分解为自学、精讲、解疑三点组织教学法。
三点组织教学法的程序
自学、精讲、解疑三点组织教学法,是在改革旧的课堂教学结构过程中形成的。现将三点教学法的典型模式简述如下。
第一点:自学
自学,自学约用十五至十八分钟比较适合,通过教师提出阅读思考题,组织学生认真阅读教材,鼓励他们与前后左右同伴议论,让学生主动地感知知识。
第二点:精讲
精讲,即用约十七至二十分钟的时间讲授历史教材中的精华部分,历史课的内容丰富多彩,千头万绪。不是历史教材中的每句话、每个字都要照本宣科地搬给学生。历史课中的精讲,是在吃透教学大纲的前提下的厚积薄发,把最基本的要点,最概括的内容,最有条理的线索,最准确的概念交给学生。当然,结合实际,授课时被一些相关的内容也是必要的。
第三点:解疑
经过自学、精讲前两点教学活动,学生对于存留的各种问题,迫切希望获得解决。这时教学的主要问题就是解疑。
三点组织教学法的效果
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较,“自学、精讲、解疑”三点组织教学法的效果。
第一、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三点教学法虽然把历史课堂教学分为“读”、“理”、“练”三个 阶段,尽管这些教学过程都离不开教师精心的“教”的活动,但却必须通过学生自己的“学”来完成。这种“学”与传统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泾渭分明,具有不同的性质。传统教学中学生的“学”,就是“上课听讲义,下课背讲义,考试靠死记”,丝毫没有学生的主动性和独立性可言。用苏霍姆林斯基的话来说,就是“学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重复别人的思想,却没有自己的思想。”一切都是被动地“识记、保持、再现。”新的教学方法则要求学生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自己去阅读、思考,自己去整理知识、理解知识,自己去完成智 能训练型的练习题,这就必然要求学生充分发挥其主动性与独立性。
第二、要求教师要“教”得有启发性与示范性。所谓启发性,就是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思维;所谓示范性,就是要求教师能向学生显示其正确的思维规范。这是因为既然三段教学法废弃了传统教学中“一讲到底”的教法,教师必须在有限的时间里充分发挥“教”的主导作用,把有限的话讲在“点子”上。这个“ 点子”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其启发性与示范性。非如此,教师就无法组织三段教学活动 。
第三、能体现巩固性与应用性原则,任何教学总都有一个要求学生掌握一定数量的知识问题。那么,究竟怎样才算掌握知识呢?再用苏霍姆林斯基的话说,“这就是:让事物和事实、现象和事件在一定意义上成为少 年学生自己的东西。”实践证明要真正实现这一目标,教学上就一定离不开巩固性与应用性原则。因为大脑虽 有记忆的功能,但同时具有遗忘的规律。从这一角度讲,学习过程同时又是与遗忘作斗争的过程。这就必须在 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所学的知识及时地予以巩固,并尽量地付诸应用。
三点教学法应注意的问题
自学主要有以下三项内容:
第一, 认真阅读教材。
阅读是人们获取知识、发展智能的一项基本功。不少学生在学习历史课程时,不注意认真阅读教材,只是在快要考试时,才“临时抱佛脚”。有些“差生”甚至从来也未认真阅读过教材各章节。因此,在组织自学时,首先必须向学生反复强调认真阅读的重要性。
阅读时必须注意:
(1) 读思结合。
即不光“眼到”还要“心到”。学习历史同学习其他课程一样,光读不思,不动脑筋,等于没读。不论是粗读或是细读,都必须开动脑筋这个机器,边读、边运用大脑进行一系列的分析、综合、归纳、比较等多项加工活动。
(2)读写结合。
自学应当体现出一个“练”字,而让学生都动起手来,正是培养学生历史文字表达能力的重要一环。对于基本历史知识、历史概念,可让学生先进行接触,并在书中作上标记。如遇名词解释、问答之类练习,在其现有水平基础之上,结合教材,恰当地组织书面语言,力求解决那些能够解决的问题。
第二、列制简明提纲。
历史知识同其他知识一样,都有其系统性。列制简明提纲是体现历史知识基本结构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通过这种方法,学生不但能获取完整的、系统化的历史知识,而且可以帮助记忆。
第三,思考积累问题。
思维过程是从问题开始的,问题的起点是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在阅读教材,列制提纲的活动中,学生通过一系列观察,分析、综合、归纳、比较等紧张的脑力劳动,有些问题他们凭现有水平已能独立解决,也还有些问题仍不能解决,而教师的任务就是要解决这样的矛盾,满足他们的求知欲。
精讲阶段:
精讲必须注意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贯彻始终。如引导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认识彼得一世。精讲也要注意历史知识的系统性。在讲到十八世纪晚期俄国成为一个地跨欧亚两洲的大帝国时,应将“封建农奴制俄国的兴起”的有关内容串起来讲。又如讲普加乔夫起义时,可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西欧封建国家有过哪四次规模较大的农民起义”?学生经过回忆、思考、回答,注意到了历史的系统性。精讲时,结合教材内容教给学生必要的思维、解题、记忆等方法也是很有必要的。精讲时,还应注意语言的生动、形象、直观、运用教材中的地图插图等,增强教学效果。
精讲通常可采取设问、自问自答(或教师问学生答)的方式。根据历史教材的内容,合乎逻辑地提出一个又一个的问题,用“什么?”刺激学生的定向反射,诱发他们进行探究问题和思考问题的活动。
通过这样一环套一环地不断提问题,层层剥笋,解决矛盾,尽管教师主讲时间不长,学生也有不少收获。
解疑阶段:
第一、解决学生所提问题。学生提出问题以后,教师先不忙作答,注意看其他同学的反映。有些问题,其他学生会举手作答,教师应予鼓励和指点。对于某些难题,教师可以稍加点拨,再看谁能回答。同学回答错误、不全面的,仍由他人补充纠正,教师再作简要归纳。总之,尽量让学生唱“主角”,以培养和发展他们的智能。对于某些学生无法回答的问题,亦应注意方法,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
第二、教师有意识地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分析解决。教师所提问题应努力调动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智能,要求有一定难度,既要考虑到学生的现有水平,更要想到如何开发他们的“最近发展区”。
第三、适当布置一些精练的练习,让学生在余下的时间内完成。
三点教学法通过由浅入深三个阶段的教学活动,实际上使学生在不同层次的水平与要求上对知识进行了三次反复的学习与巩固。这三个阶段又不是对知识的简单重复,每次都是在新的基础上对认知材料进行重新组合的再认识。这一过程不仅起到了巩固知识的作用,同时又是对知识在不同程度上实行了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