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学生正处在身心发育的成长期,根据学生的青春期特点,进行爱情观教育显得十分重要,在现行的中学语文教材中,许多篇章都涉及到爱情题材,利用好这些资源对培养学生健康的爱情观、人生观有着积极的影响作用。
【关键词】语文教材 中学生 爱情观
马克思认为爱情使一个人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中学时期是人成长的重要时期,在这个阶段里,对学生进行爱情教育,使学生认识爱情,懂得爱情的价值,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已成为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爱情文学作品永恒的主题,在语文教学中,恰当地处理语文教材中这些描绘爱情的作品,对正确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的爱情观、人生观,必将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
一、利用教材让学生了解爱情的美好
爱情是一个永恒的人生话题,爱情是人类最美好的向往,爱情能给人们带来情绪上的欢愉,精神上的激励,生活上的充实和幸福,没有爱情的人生是苍白的,消沉的,甚至是没有意义的。千百年来,多少人为之陶醉,为之向往,为之苦苦追寻,几乎每个人都有过不同程序的爱情冲动和爱情体验。让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就了解和感受爱情的美好,这是对中学生爱情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
《诗经》的《静女》一诗描述男女初次约会时的“爱而不见,搔首踟蹰”,女主人公故意躲在城楼不出现,让男友焦灼万分。然后突然跳出来,给男孩一个惊喜,还送给男孩一束红管草,男孩握着心上人静女送的箫,心中是无比的甜蜜:“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这大概就是“爱屋及乌”吧。这首诗是爱情生活最自然也最富有诗意的表现,再现了二千多年前少男少女的美丽情怀,浪漫而不轻佻,美丽而不妖冶。裴多菲《我愿意是急流》连譬博喻,语言质朴而情深,诗人愿意自己是急流,只要爱人是一条小鱼,在他的浪花中快乐的游来游去,生命就甚觉温馨与满足了,表现了对爱情的执着和奉献。林觉民在《与妻书》一文中,回忆了与妻子的“双栖”生活,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一对相亲相爱的新婚夫妇,美妙的环境更是增添了万般风情,唤起读者对健康爱情生活的向往。李清照的《一剪梅》道出了绵绵无期的相思之情。柳永在《雨霖铃》诗中写到男女主人公面对离别,两情依依,双手执泪,竟说不出话来。东坡居士那首《江城子》更是写尽了伉俪之间生死不渝的人间真情。还有孙犁的《荷花淀》中水生嫂对水生的爱情。《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对焦仲卿的爱情。
这些爱情篇目,让学生感受到爱情的美丽和神奇,必然引起他们对爱情的心驰神往,引导学生品读这些篇章,使学生徜徉在情感的历程中,留下一次难忘的爱情体验,并从中得到一次人文主义的熏陶,也为解读更复杂的人生打下基础。
二、利用教材让学生理解爱情的本质
正在成长发育中的中学生,处于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初步形成阶段,利用教材,引导学生认识爱情的本质,领会爱情的真谛,有助于塑造他们真、善、美和谐统一的理想人格。
1.理解爱情的责任与义务
爱情的责任具体的说,就是对对方负责、对家庭负责,进而对社会负责,因此,爱情的义务,就是双方为了爱情都应该有所付出、有所奉献、甚至做出牺牲。
《诗经》中的《卫风·氓》以一个怨妇的自述谴责了男子喜新厌旧、始乱终弃的丑恶行为,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爱,是一种责任”。《雷雨》中的周朴园,先是爱上侍女鲁侍萍,在她生了两个孩子后,便迫不及待把她赶出家门而迎娶了一个有钱人家的女子繁漪,然而,这新娶来的妻子却与他同床异梦,爱上了他的儿子……这种玩弄女性,道德沦丧的人是注定不能享受爱情的甜蜜的。《荷花淀》里的水生嫂等一群妇女,毅然承担了全部农活和照顾老小的家务,全力支持丈夫参军,她们身上表现出崇高的美德:真诚、挚爱、负责的精神。那种不想负任何责任、不想尽任何义务的自私自利的人,是不可能体会到爱情的幸福的。
通过恰当的点拨使学生明白爱情的严肃性,从道德上认识爱情的真、善、美与假、丑、恶,从而帮助他们理解爱情的真正内涵:爱情也是一种承诺,一种责任。
2.理解爱情的忠贞专一
爱情是一种精神生活,也是一种行为表现,因此,爱情还必须受到社会道德的规范。诚实守信、忠贞专一是爱情最基本的道德规范。
《孔雀东南飞》所表现的男女主人公之间的忠贞爱情,读来实在感人。刘兰芝,以死来表达对丈夫忠贞的爱,而焦仲卿最后“自挂东南枝”,同样以死来表达对妻子的专一。我们用现代人的眼光看待刘焦之爱,尽管对他们的抗争方式表示否定,但更多的则是被他们这种至死不渝的爱情所感动。孙犁的《荷花淀》中,丈夫临行前对水生嫂嘱托:“不要让敌人汉奸捉活的,捉住了要和他们拼命。”而水生嫂则明白,在诸多的吩咐中“这才是那最重要的一句”,作者把描写忠贞的爱情和赞美崇高的民族气节结合起来,显得非常感人。莎士比亚的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中,一个14岁少女,为了爱情,竟能勇敢地面对墓中的恐怖与死亡的威胁。为忠于爱情,他们视死如归,以生命和鲜血捍卫了爱情。宋代词人秦观的《鹊桥仙》歌颂了牛郎织女这对情人之间纯洁而高贵的爱情,读来令人感动。“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这是无尽期的爱,永恒的爱,是爱情忠贞专一的誓言。
爱情之所以美妙迷人,很重要的原因是她的忠贞专一。中国人向来对爱情婚姻持严肃的态度,“海枯石烂永不变心”的爱恋,能给人以崇高的情操力量和伟大的道德力量。
3.理解爱情的独立与平等
爱情是两个独立的男人和女人之间的情感,没有人格的独立和平等,就不会有美好的爱情。
鲁迅先生在《祝福》中的祥林嫂,没有跟男人一样平等的人权,没有独立的思想,她只能成为封建礼教的牺牲品。《诗经·卫风·氓》中的女主人公追求的正是真挚的爱情,丈夫的负心给她造成了巨大的精神痛苦,但她并没有陷溺在“静而思之,躬自悼矣”的痛苦中而不能自拔,而是在总结出“无与士耽”的教训后,决心“反是不思,亦已焉哉”,义无反顾地离开丈夫,开始新的生活。《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中,杜十娘为追求爱情、摆脱失去人格独立的“玩物”命运而追随李甲,又同样因坚守独立平等、不甘于被卖而绝望地怒沉百宝箱、葬身江底,当人格的独立平等不复存在时,爱情便失去了其美好和存在的价值。舒婷的诗歌《致橡树》告诉我们,像凌霄花那样攀附式的爱情,不是真正的爱情,像痴情的鸟儿那样,“夫唱妇随”,由于缺乏个性,也不是真正的爱情,至于“像泉流”“险峰”“日光”“春雨”那样的爱情,尽管它可以给情侣带来慰藉和“衬托他的威仪”,由于女性始终处于陪衬的地位,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爱情。真正的爱情应该是橡树之与木棉,“你有你的铜枝铁干”“我有我红硕的花朵”,两人“分担寒潮、风雷、霹雳”,“共享雾霭、流岚、虹霓”,各自独立,“又终身相依”。
对物质的追求和向往本也无可厚非,但过分强调物质而忽略精神的追求是绝不可取的。有些中学生因受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贪图安逸舒适的生活,“做得好不如嫁得好”就是这种心态的写照。作为教师,一定要及时地纠正他们这种错误的想法,利用教材,正确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4.理解爱情与事业的统一
爱情不仅是两相厮守,也不仅是罗曼谛克。爱情虽然是人间之至爱,但毕竟不是人生的全部,一个人不能只为爱情而活着,应该有更为远大的追求。
秦观的《鹊桥仙》虽然也表达了留恋难舍的惜别之情,但作者在结尾却爆发出了高亢的音响:“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让学生明白真正的爱情并不一定是朝夕相伴,形影不离,终日沉浸在卿卿我我中。革命先辈的爱情故事告诉我们,在国家利益、民族利益面前,爱情的价值是远远不能相比的。《与妻书》的作者林觉民,因参加革命,受伤被俘,他在就义前给爱妻的信中,表达对妻子深深的爱意,同时也启发爱妻要“以天下人为念”,要“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把爱妻之心与爱国之心融合在一起,把对妻子的爱扩充到对天下人的爱,牺牲自己的生命也不顾惜。孙犁的《荷花淀》同样也表现了这一内容。水生嫂没有山盟海誓,没有豪言壮语,而表现的是一个农村妇女对丈夫的痴情和对祖国的热爱。
目前,某些文艺作品对爱情至上的过度渲染,这必然会对中学生产生不良的影响。为此,语文老师应扣紧课文中的这些内容,抓住时机,培养他们健康的观念。让学生懂得在人生的交响乐中,事业永远是生命的最强音。只有通过献身事业的具体行动去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体现自己的学识能力,人生的价值才能获得社会的公认,人生才有意义。
★作者单位:广西钦州市六中。
【关键词】语文教材 中学生 爱情观
马克思认为爱情使一个人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中学时期是人成长的重要时期,在这个阶段里,对学生进行爱情教育,使学生认识爱情,懂得爱情的价值,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已成为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爱情文学作品永恒的主题,在语文教学中,恰当地处理语文教材中这些描绘爱情的作品,对正确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的爱情观、人生观,必将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
一、利用教材让学生了解爱情的美好
爱情是一个永恒的人生话题,爱情是人类最美好的向往,爱情能给人们带来情绪上的欢愉,精神上的激励,生活上的充实和幸福,没有爱情的人生是苍白的,消沉的,甚至是没有意义的。千百年来,多少人为之陶醉,为之向往,为之苦苦追寻,几乎每个人都有过不同程序的爱情冲动和爱情体验。让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就了解和感受爱情的美好,这是对中学生爱情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
《诗经》的《静女》一诗描述男女初次约会时的“爱而不见,搔首踟蹰”,女主人公故意躲在城楼不出现,让男友焦灼万分。然后突然跳出来,给男孩一个惊喜,还送给男孩一束红管草,男孩握着心上人静女送的箫,心中是无比的甜蜜:“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这大概就是“爱屋及乌”吧。这首诗是爱情生活最自然也最富有诗意的表现,再现了二千多年前少男少女的美丽情怀,浪漫而不轻佻,美丽而不妖冶。裴多菲《我愿意是急流》连譬博喻,语言质朴而情深,诗人愿意自己是急流,只要爱人是一条小鱼,在他的浪花中快乐的游来游去,生命就甚觉温馨与满足了,表现了对爱情的执着和奉献。林觉民在《与妻书》一文中,回忆了与妻子的“双栖”生活,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一对相亲相爱的新婚夫妇,美妙的环境更是增添了万般风情,唤起读者对健康爱情生活的向往。李清照的《一剪梅》道出了绵绵无期的相思之情。柳永在《雨霖铃》诗中写到男女主人公面对离别,两情依依,双手执泪,竟说不出话来。东坡居士那首《江城子》更是写尽了伉俪之间生死不渝的人间真情。还有孙犁的《荷花淀》中水生嫂对水生的爱情。《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对焦仲卿的爱情。
这些爱情篇目,让学生感受到爱情的美丽和神奇,必然引起他们对爱情的心驰神往,引导学生品读这些篇章,使学生徜徉在情感的历程中,留下一次难忘的爱情体验,并从中得到一次人文主义的熏陶,也为解读更复杂的人生打下基础。
二、利用教材让学生理解爱情的本质
正在成长发育中的中学生,处于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初步形成阶段,利用教材,引导学生认识爱情的本质,领会爱情的真谛,有助于塑造他们真、善、美和谐统一的理想人格。
1.理解爱情的责任与义务
爱情的责任具体的说,就是对对方负责、对家庭负责,进而对社会负责,因此,爱情的义务,就是双方为了爱情都应该有所付出、有所奉献、甚至做出牺牲。
《诗经》中的《卫风·氓》以一个怨妇的自述谴责了男子喜新厌旧、始乱终弃的丑恶行为,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爱,是一种责任”。《雷雨》中的周朴园,先是爱上侍女鲁侍萍,在她生了两个孩子后,便迫不及待把她赶出家门而迎娶了一个有钱人家的女子繁漪,然而,这新娶来的妻子却与他同床异梦,爱上了他的儿子……这种玩弄女性,道德沦丧的人是注定不能享受爱情的甜蜜的。《荷花淀》里的水生嫂等一群妇女,毅然承担了全部农活和照顾老小的家务,全力支持丈夫参军,她们身上表现出崇高的美德:真诚、挚爱、负责的精神。那种不想负任何责任、不想尽任何义务的自私自利的人,是不可能体会到爱情的幸福的。
通过恰当的点拨使学生明白爱情的严肃性,从道德上认识爱情的真、善、美与假、丑、恶,从而帮助他们理解爱情的真正内涵:爱情也是一种承诺,一种责任。
2.理解爱情的忠贞专一
爱情是一种精神生活,也是一种行为表现,因此,爱情还必须受到社会道德的规范。诚实守信、忠贞专一是爱情最基本的道德规范。
《孔雀东南飞》所表现的男女主人公之间的忠贞爱情,读来实在感人。刘兰芝,以死来表达对丈夫忠贞的爱,而焦仲卿最后“自挂东南枝”,同样以死来表达对妻子的专一。我们用现代人的眼光看待刘焦之爱,尽管对他们的抗争方式表示否定,但更多的则是被他们这种至死不渝的爱情所感动。孙犁的《荷花淀》中,丈夫临行前对水生嫂嘱托:“不要让敌人汉奸捉活的,捉住了要和他们拼命。”而水生嫂则明白,在诸多的吩咐中“这才是那最重要的一句”,作者把描写忠贞的爱情和赞美崇高的民族气节结合起来,显得非常感人。莎士比亚的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中,一个14岁少女,为了爱情,竟能勇敢地面对墓中的恐怖与死亡的威胁。为忠于爱情,他们视死如归,以生命和鲜血捍卫了爱情。宋代词人秦观的《鹊桥仙》歌颂了牛郎织女这对情人之间纯洁而高贵的爱情,读来令人感动。“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这是无尽期的爱,永恒的爱,是爱情忠贞专一的誓言。
爱情之所以美妙迷人,很重要的原因是她的忠贞专一。中国人向来对爱情婚姻持严肃的态度,“海枯石烂永不变心”的爱恋,能给人以崇高的情操力量和伟大的道德力量。
3.理解爱情的独立与平等
爱情是两个独立的男人和女人之间的情感,没有人格的独立和平等,就不会有美好的爱情。
鲁迅先生在《祝福》中的祥林嫂,没有跟男人一样平等的人权,没有独立的思想,她只能成为封建礼教的牺牲品。《诗经·卫风·氓》中的女主人公追求的正是真挚的爱情,丈夫的负心给她造成了巨大的精神痛苦,但她并没有陷溺在“静而思之,躬自悼矣”的痛苦中而不能自拔,而是在总结出“无与士耽”的教训后,决心“反是不思,亦已焉哉”,义无反顾地离开丈夫,开始新的生活。《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中,杜十娘为追求爱情、摆脱失去人格独立的“玩物”命运而追随李甲,又同样因坚守独立平等、不甘于被卖而绝望地怒沉百宝箱、葬身江底,当人格的独立平等不复存在时,爱情便失去了其美好和存在的价值。舒婷的诗歌《致橡树》告诉我们,像凌霄花那样攀附式的爱情,不是真正的爱情,像痴情的鸟儿那样,“夫唱妇随”,由于缺乏个性,也不是真正的爱情,至于“像泉流”“险峰”“日光”“春雨”那样的爱情,尽管它可以给情侣带来慰藉和“衬托他的威仪”,由于女性始终处于陪衬的地位,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爱情。真正的爱情应该是橡树之与木棉,“你有你的铜枝铁干”“我有我红硕的花朵”,两人“分担寒潮、风雷、霹雳”,“共享雾霭、流岚、虹霓”,各自独立,“又终身相依”。
对物质的追求和向往本也无可厚非,但过分强调物质而忽略精神的追求是绝不可取的。有些中学生因受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贪图安逸舒适的生活,“做得好不如嫁得好”就是这种心态的写照。作为教师,一定要及时地纠正他们这种错误的想法,利用教材,正确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4.理解爱情与事业的统一
爱情不仅是两相厮守,也不仅是罗曼谛克。爱情虽然是人间之至爱,但毕竟不是人生的全部,一个人不能只为爱情而活着,应该有更为远大的追求。
秦观的《鹊桥仙》虽然也表达了留恋难舍的惜别之情,但作者在结尾却爆发出了高亢的音响:“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让学生明白真正的爱情并不一定是朝夕相伴,形影不离,终日沉浸在卿卿我我中。革命先辈的爱情故事告诉我们,在国家利益、民族利益面前,爱情的价值是远远不能相比的。《与妻书》的作者林觉民,因参加革命,受伤被俘,他在就义前给爱妻的信中,表达对妻子深深的爱意,同时也启发爱妻要“以天下人为念”,要“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把爱妻之心与爱国之心融合在一起,把对妻子的爱扩充到对天下人的爱,牺牲自己的生命也不顾惜。孙犁的《荷花淀》同样也表现了这一内容。水生嫂没有山盟海誓,没有豪言壮语,而表现的是一个农村妇女对丈夫的痴情和对祖国的热爱。
目前,某些文艺作品对爱情至上的过度渲染,这必然会对中学生产生不良的影响。为此,语文老师应扣紧课文中的这些内容,抓住时机,培养他们健康的观念。让学生懂得在人生的交响乐中,事业永远是生命的最强音。只有通过献身事业的具体行动去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体现自己的学识能力,人生的价值才能获得社会的公认,人生才有意义。
★作者单位:广西钦州市六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