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针对大学毕业生流动党员在实际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从移动互联网的视角分析大学生流动党员管理出现问题的原因,提出利用移动互联平台创新高校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模式;加强校企协调,提升企业党建水平;切实增强大学生流动党员自身组织纪律观念。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 大学生流动党员 教育管理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9C-0027-02
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管理与教育是近年来高校党员管理工作中出现的新课题。特别是在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发展,高校扩大招生规模和就业压力日渐加大的今天,大学毕业生流动党员在流动党员占比中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据CNNIC(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在2015年2月发布的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12月,我国移动互联网用户规模为5.57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达到了85.8%,而我国网民结构中,学生的占比一直都是最高的,达到总量的1/4。在这种大背景下,研究大学毕业生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问题,对其管理模式进行创新和完善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存在的问题
据调查,当前高校毕业生党员的组织关系基本上采取统一迁出为主的管理方式,各高校在毕业前夕召开毕业生党员大会,就组织关系转移细节进行讲解,如介绍信的开具、迁出的过程、迁往的地点等。当前,主要的迁出方向有:就业单位有党组织的,迁往就业单位;就业单位没有党组织的或暂时没有落实就业单位的,组织关系可以迁往原籍村委会、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或人才交流中心等部门的党组织。这种制度设计客观上减轻了学校的负担,但是也存在着如下问题:
第一,毕业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难实施,活动难开展,人员难找寻,积极分子思想难考核,预备党员难考察,党内会议难参加等。由于就业压力加大,高校毕业生在毕业之后工作变换频繁,工作极不稳定,经常在不同的城市之间走动,从而形成了流出地管不到,流入地不愿管,甚至个别学生党员因迁出迁入流程烦琐,长期持介绍信不报到,脱离了党组织的教育管理范围。
第二,高校基层党组织忽视了毕业生在顶岗实习、毕业实训过程中的党员教育管理工作。一般来说,高校比较重视学生在校期间的培养和教育,对于已就业和待就业的学生的教育管理问题都有非常详细的管理方案。但是对介于待就业和已就业之间的实习实训的学生党员则形成了“真空地带”。学生因为没有转入实习单位的党支部,不能参与所在单位的党员活动,而学生本人不在学校,更不能按时按要求参加所在高校的基层党组织活动。
第三,毕业生流动党员流出高校后,党员思想教育、组织纪律教育明显减弱。在实践中,很多学生党员把组织关系迁到了出生地的村委会、区委会、就读高校所在地的人才交流中心、就业单位所在地的人才交流中心。经常出现组织关系和就业单位分离的情况,不能按时向组织汇报思想,交纳党费,参加党组织的各项活动。即使毕业生就业单位有党支部,但是股份制企业、非公有制企业党的建设本身较薄弱,也会在客观上影响到毕业生流动党员的管理与教育质量。
二、原因分析
高校毕业大学生流动党员教育与管理的困境原因是多方面,主要涉及以下三个方面。
(一)高校基层党组织教育管理理念、体制落后于新形势,具体的管理方法手段创新不足。作为高校基层党总支,针对流动党员数量多、分布广、流动频繁等特点,不应该有畏难情绪。目前各高校基层党组织存在着编制紧张、人手缺少、管理机构不健全等问题,在解决毕业生流动党员的问题上普遍采取“一刀切”的做法,对于新形势、新环境的变化不能很好地适应,对于移动互联网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特点、新动向不能很好地把握,致使大学毕业生流动党员管理工作难以落在实处。
(二)企业党员教育与培养质量有待提升。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一些股份制企业、外资企业、个体户等形式的非公有制企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特别是一些中小企业成为了吸纳高校毕业生的主要力量,由于种种原因,各类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党的组织、建设工作十分薄弱,部分非公企业甚至党建工作缺失,高校与毕业生就业单位缺乏有效的沟通,学生有没有去报到、学生是否参加所在单位的组织活动、就业单位基层党建工作的质量如何等信息很难获取。这就造成了高校与企业之间的信息鸿沟,两者之间不能进行良好的协调,造成了毕业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被动的局面。
(三)大学生流动党员自身组织观念、党员意识的淡薄。大学生年龄小、党龄低,加上在校期间授受党组织教育的时间短,组织意识、纪律观念还比较淡薄。部分学生党员离开学校之后,由于受到社会上各种思潮和互联网上各种声音的影响,有的只注重业务能力的提升,忽视了党的基本理论知识的学习;有的忘记了自己党员的身份,不参加组织活动,不按时交党费,不按时向党组织进行思想汇报,渐渐在思想上和行动上脱离了党的组织。
三、对策
针对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管理与教育的困境,不同的学者在不同时期提出很多具体的管理模式,具体有以流入地党组织管理为主、流出地党组织管理为辅的双重管理管理模式;以高校流动党员集中居住地为依托建立流动党员支部,实行属地化管理;以各级人才服务机构党组织为依托,建立的中介管理模式;按照工作时间、地点、性质,依托流动党员集中的车间、楼宇建立的行业管理模式;还有流出地、流入地党组织根据实际情况签订联建协议,规定各自职责的联建管理模式。
参照双重管理模式和联建管理模式,根据当前高校“90后”学生的特点以及学院的实际情况,桂林航天工业学院构建了如图1所示的以移动互联网平台为中心的大学毕业生流动党员“三位一体”教育管理模式。
图1 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大学生流动党员管理“三位一体”模式
“三位一体模式”主要以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模块为核心,把高校基层党组织、企业党组织和毕业生党员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双向的闭合流动的信息圈。具体的实施步骤是各院系党总支设立专人负责党建综合信息网中的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模块,在本模块下针对高校流动党员,开发设计了跟踪毕业生流动党员当前的报到状态、位置信息,实现了在线学习、在线培训、在线会议、在线讨论、在线测试、提交思想汇报、缴纳党费等功能;针对就业单位,开发双向沟通机制,就业单位可以通过注册,完成对流动党员报到状态的更新,获取流动党员的位置信息,也可以发起在线会议、使用在线学习、在线培训、在线考试的资源,丰富和完善企业党建内容。 (一)利用移动互联网平台创新高校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模式。通过平台的沟通功能,高校基层党组织可以实现与企业党组织和流动党员三向的沟通与交流,高校可以通过手机主动掌握流动党员的信息,主动占领移动互联网舆论制高点,结合移动互联网的传播特点,不仅开发了相应的功能性APP软件,还利用微信公众平台,结合时事热点,使用流动党员喜闻乐见的网络语言向广大流动党员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有效提升了高校基层党组织的管理能力和教育服务水平。
(二)利用移动互联网平台加强校企协调,提升企业党建水平。流入地企业党组织接纳了大学生流动党员之后,可以主动到平台更新报到状态,获取流动党员的位置信息,加强与高校基层党组织的沟通与交流,可以发起在线会议功能,也可以督促和指导流动党员使用在线学习、在线培训、在线考试的资源,及时地把流动党员的具体情况反馈给学校党组织。平台也可以根据流动党员在软件中的操作记录、IP地址、位置信息、学习成绩、培训情况对流动党员的思想情况进行综合评价,流入地企业和高校共享评价信息,可以有针对性地对流动党员进行指导。
(三)利用移动互联网平台切实增强大学生流动党员自身组织纪律观念。大学生在校期间已经在党建综合网中有了大量的操作,经常性地通过这种媒介接收党组织的通知公告、微信推送等信息,通过网络平台完成党组织教育管理的各项活动。对于实习、实训的学生,必须按照学院基层党组织的要求在平台上进行学习、培训、考试和开展各类网络活动。毕业生离校之后,可以继续使用此平台,在流入地党组织的指导下进行在线学习、在线培训、在线考试,参加流入地党组织的各项组织活动。当然,流动党员没有找到工作或企业没有党组织,挂靠人才交流中心、所在地村委、居委会等处党组织的学生党员,一样要经常性浏览和使用党建综合信息网中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模块,完成教育管理的各项工作,与学校党组织保持密切联系,定期参与网络中的各项活动,从而实现教育管理不断线。
实践证明,利用移动互联平台创新高校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方案对提高大学毕业生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的效果与质量有较强的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曹渊清.大学生流动党员的管理模式研究[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10(3)
[2]石沁禾.基于网络视角的高校党建工作的创新性研究[J].湖南社会科学,2013(6)
[3]朱孟光,周良书.新世纪以来高校流动党员管理研究述评[J].探索,2015(2)
[4]张慧,杨世鹏.新时期大学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现状与对策[J].广西教育,2013(10)
【基金项目】广西高校党建工作研究专项项目
【作者简介】杨 华(1981-),男,福建松溪人,讲师,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学生工作处副处长;程国辉(1984-),男,河北石家庄人,硕士,桂林航天工业学院管理学院,国家网络规划设计师;高振中(1982-),男,辽宁大连人,讲师,硕士,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工商管理系党总支副书记。
(责编 黎 原)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 大学生流动党员 教育管理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9C-0027-02
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管理与教育是近年来高校党员管理工作中出现的新课题。特别是在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发展,高校扩大招生规模和就业压力日渐加大的今天,大学毕业生流动党员在流动党员占比中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据CNNIC(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在2015年2月发布的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12月,我国移动互联网用户规模为5.57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达到了85.8%,而我国网民结构中,学生的占比一直都是最高的,达到总量的1/4。在这种大背景下,研究大学毕业生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问题,对其管理模式进行创新和完善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存在的问题
据调查,当前高校毕业生党员的组织关系基本上采取统一迁出为主的管理方式,各高校在毕业前夕召开毕业生党员大会,就组织关系转移细节进行讲解,如介绍信的开具、迁出的过程、迁往的地点等。当前,主要的迁出方向有:就业单位有党组织的,迁往就业单位;就业单位没有党组织的或暂时没有落实就业单位的,组织关系可以迁往原籍村委会、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或人才交流中心等部门的党组织。这种制度设计客观上减轻了学校的负担,但是也存在着如下问题:
第一,毕业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难实施,活动难开展,人员难找寻,积极分子思想难考核,预备党员难考察,党内会议难参加等。由于就业压力加大,高校毕业生在毕业之后工作变换频繁,工作极不稳定,经常在不同的城市之间走动,从而形成了流出地管不到,流入地不愿管,甚至个别学生党员因迁出迁入流程烦琐,长期持介绍信不报到,脱离了党组织的教育管理范围。
第二,高校基层党组织忽视了毕业生在顶岗实习、毕业实训过程中的党员教育管理工作。一般来说,高校比较重视学生在校期间的培养和教育,对于已就业和待就业的学生的教育管理问题都有非常详细的管理方案。但是对介于待就业和已就业之间的实习实训的学生党员则形成了“真空地带”。学生因为没有转入实习单位的党支部,不能参与所在单位的党员活动,而学生本人不在学校,更不能按时按要求参加所在高校的基层党组织活动。
第三,毕业生流动党员流出高校后,党员思想教育、组织纪律教育明显减弱。在实践中,很多学生党员把组织关系迁到了出生地的村委会、区委会、就读高校所在地的人才交流中心、就业单位所在地的人才交流中心。经常出现组织关系和就业单位分离的情况,不能按时向组织汇报思想,交纳党费,参加党组织的各项活动。即使毕业生就业单位有党支部,但是股份制企业、非公有制企业党的建设本身较薄弱,也会在客观上影响到毕业生流动党员的管理与教育质量。
二、原因分析
高校毕业大学生流动党员教育与管理的困境原因是多方面,主要涉及以下三个方面。
(一)高校基层党组织教育管理理念、体制落后于新形势,具体的管理方法手段创新不足。作为高校基层党总支,针对流动党员数量多、分布广、流动频繁等特点,不应该有畏难情绪。目前各高校基层党组织存在着编制紧张、人手缺少、管理机构不健全等问题,在解决毕业生流动党员的问题上普遍采取“一刀切”的做法,对于新形势、新环境的变化不能很好地适应,对于移动互联网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特点、新动向不能很好地把握,致使大学毕业生流动党员管理工作难以落在实处。
(二)企业党员教育与培养质量有待提升。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一些股份制企业、外资企业、个体户等形式的非公有制企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特别是一些中小企业成为了吸纳高校毕业生的主要力量,由于种种原因,各类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党的组织、建设工作十分薄弱,部分非公企业甚至党建工作缺失,高校与毕业生就业单位缺乏有效的沟通,学生有没有去报到、学生是否参加所在单位的组织活动、就业单位基层党建工作的质量如何等信息很难获取。这就造成了高校与企业之间的信息鸿沟,两者之间不能进行良好的协调,造成了毕业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被动的局面。
(三)大学生流动党员自身组织观念、党员意识的淡薄。大学生年龄小、党龄低,加上在校期间授受党组织教育的时间短,组织意识、纪律观念还比较淡薄。部分学生党员离开学校之后,由于受到社会上各种思潮和互联网上各种声音的影响,有的只注重业务能力的提升,忽视了党的基本理论知识的学习;有的忘记了自己党员的身份,不参加组织活动,不按时交党费,不按时向党组织进行思想汇报,渐渐在思想上和行动上脱离了党的组织。
三、对策
针对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管理与教育的困境,不同的学者在不同时期提出很多具体的管理模式,具体有以流入地党组织管理为主、流出地党组织管理为辅的双重管理管理模式;以高校流动党员集中居住地为依托建立流动党员支部,实行属地化管理;以各级人才服务机构党组织为依托,建立的中介管理模式;按照工作时间、地点、性质,依托流动党员集中的车间、楼宇建立的行业管理模式;还有流出地、流入地党组织根据实际情况签订联建协议,规定各自职责的联建管理模式。
参照双重管理模式和联建管理模式,根据当前高校“90后”学生的特点以及学院的实际情况,桂林航天工业学院构建了如图1所示的以移动互联网平台为中心的大学毕业生流动党员“三位一体”教育管理模式。
图1 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大学生流动党员管理“三位一体”模式
“三位一体模式”主要以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模块为核心,把高校基层党组织、企业党组织和毕业生党员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双向的闭合流动的信息圈。具体的实施步骤是各院系党总支设立专人负责党建综合信息网中的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模块,在本模块下针对高校流动党员,开发设计了跟踪毕业生流动党员当前的报到状态、位置信息,实现了在线学习、在线培训、在线会议、在线讨论、在线测试、提交思想汇报、缴纳党费等功能;针对就业单位,开发双向沟通机制,就业单位可以通过注册,完成对流动党员报到状态的更新,获取流动党员的位置信息,也可以发起在线会议、使用在线学习、在线培训、在线考试的资源,丰富和完善企业党建内容。 (一)利用移动互联网平台创新高校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模式。通过平台的沟通功能,高校基层党组织可以实现与企业党组织和流动党员三向的沟通与交流,高校可以通过手机主动掌握流动党员的信息,主动占领移动互联网舆论制高点,结合移动互联网的传播特点,不仅开发了相应的功能性APP软件,还利用微信公众平台,结合时事热点,使用流动党员喜闻乐见的网络语言向广大流动党员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有效提升了高校基层党组织的管理能力和教育服务水平。
(二)利用移动互联网平台加强校企协调,提升企业党建水平。流入地企业党组织接纳了大学生流动党员之后,可以主动到平台更新报到状态,获取流动党员的位置信息,加强与高校基层党组织的沟通与交流,可以发起在线会议功能,也可以督促和指导流动党员使用在线学习、在线培训、在线考试的资源,及时地把流动党员的具体情况反馈给学校党组织。平台也可以根据流动党员在软件中的操作记录、IP地址、位置信息、学习成绩、培训情况对流动党员的思想情况进行综合评价,流入地企业和高校共享评价信息,可以有针对性地对流动党员进行指导。
(三)利用移动互联网平台切实增强大学生流动党员自身组织纪律观念。大学生在校期间已经在党建综合网中有了大量的操作,经常性地通过这种媒介接收党组织的通知公告、微信推送等信息,通过网络平台完成党组织教育管理的各项活动。对于实习、实训的学生,必须按照学院基层党组织的要求在平台上进行学习、培训、考试和开展各类网络活动。毕业生离校之后,可以继续使用此平台,在流入地党组织的指导下进行在线学习、在线培训、在线考试,参加流入地党组织的各项组织活动。当然,流动党员没有找到工作或企业没有党组织,挂靠人才交流中心、所在地村委、居委会等处党组织的学生党员,一样要经常性浏览和使用党建综合信息网中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模块,完成教育管理的各项工作,与学校党组织保持密切联系,定期参与网络中的各项活动,从而实现教育管理不断线。
实践证明,利用移动互联平台创新高校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方案对提高大学毕业生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的效果与质量有较强的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曹渊清.大学生流动党员的管理模式研究[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10(3)
[2]石沁禾.基于网络视角的高校党建工作的创新性研究[J].湖南社会科学,2013(6)
[3]朱孟光,周良书.新世纪以来高校流动党员管理研究述评[J].探索,2015(2)
[4]张慧,杨世鹏.新时期大学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现状与对策[J].广西教育,2013(10)
【基金项目】广西高校党建工作研究专项项目
【作者简介】杨 华(1981-),男,福建松溪人,讲师,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学生工作处副处长;程国辉(1984-),男,河北石家庄人,硕士,桂林航天工业学院管理学院,国家网络规划设计师;高振中(1982-),男,辽宁大连人,讲师,硕士,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工商管理系党总支副书记。
(责编 黎 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