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站在那里埋怨“招工难”

来源 :支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osky_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杨于泽(媒体人)
  年年春季“招工难”,武汉市人社局调查了102家企业,发现缺工率高达17.6%,算下来今春武汉用工缺口多达10万人。
  很多人哀叹中国人口红利终结,觉得企业发展的远大前程被“招工难”蒙上了阴影。有人指责新生代年轻人,“工作强度、薪资收入、工作环境、企业文化、生活配套设置等都是他们比较的要素,稍不满意,就拂袖而去”,进而斥责“他们的期待不合实际地偏高”。劳动者“很挑”,被解读成企业“招工难”的根源。
  招工难,站在企业的角度当然是一件坏事,但换作工人的视角,实际上是一件大好事。年轻人很挑,这看起来是一种态度和观念问题,其实对接着一种新的现实、地位和实力。如果经过30多年发展,中国打工者还跟以前一样招之即来,企业不把劳动者当人看,经济发展推不动社会进步,那发展到底有多大意义?“招工难”,对应着中国人境遇天翻地覆的变化。
  我们不妨设想一下,企业“招工易”是一种什么情形?企业一呼百应,工人低工资、长年累月加班加点,主动权牢牢地掌握在企业手中。但劳动者做牛做马,相对于企业没有任何谈判能力,也不能联合起来开展集体谈判。企业从中获得了市场竞争优势,并且赚到了大钱,但归结到人这个根本,可谓乏善可陈。
  当然,企业招不到工人,我们也不能把它不当回事,必须想办法予以解决。只有企业好,劳动者才有好日子过。中国的制造业如果垮掉,大家的好日子也就到头了。但解决问题的办法不是把劳动者从他们的“藏身处”轰出来,逼他们到企业去应聘做工。对劳动者进行道德谴责,本身就不够道德,于解决问题更无助益。
  企业昨日“招工易”、今日“招工难”,不过是劳动力市场供需现实的反映,也受到价格杠杆的反作用。劳动力供大于求,企业必定挑三拣四。劳动力求大于供,工人反过来可以待价而沽。这是市场法则,当初工人只能顺应它,现在企业也只能直面现实。
  企业有两张牌可打:一是提高员工工资和其他待遇,二是减少用工。前者是用价格杠杆调节供求关系,把待价而沽的劳动力高价买进来;后者未必是压缩生产规模,可以实施产业升级,技术密集替代劳动密集。两张牌可以择其一张而打之,也可以兼而用之,总之是运用市场机制。
  现在很多地方听说企业招工难以后,政府就着急起来,忙着“亲自”帮企业招兵买马,据说有的地方甚至派公务员暂代企业员工之缺。表面上看,这是“政府急企业所急”,其实是政府用有形之手干预市场,本质上是瞎掺和,不仅于事无补,而且很可能向市场发出错误信号。
  在德国,企业花大价钱把学徒送到职业学院培训数年,已经注定了员工与企业命运与共;在日本,企业许诺员工铁饭碗,员工回报对企业的忠诚。相比之下,国内企业与劳动者俨然露水夫妻,注定双方都只有短期行为。
  正因为只有短期行为,打工者无意制造世界一流产品,而企业也只能停留在国际产业价值链的最低端。
  工人帮企业赚钱,而企业也要给劳动者高工资,这是一种互惠互利一起面向未来的关系。
  中国企业需要与时俱进,就别站在那里埋怨“招工难”了。(支点杂志2014年4月刊)
其他文献
大西广(日本京都大学教授、世界政治经济学会副会长)  核心提示:安倍经济学政策保护了一部分出口企业的利益,却损害了国民经济的利益。日本普通民众的负担将进一步增加,消费可能进一步低落。  日本前首相小泉政权所代表的新自由主义各项经济政策,给国民生活带来了一些显而易见的困扰,以安倍为代表的民主党当政伊始即对原政策开始修改。  其中最核心的莫过于出台了所谓“大胆的金融缓和”的安倍经济学政策,与之相配套的
期刊
郭广昌(复星集团董事长)  核心提示:整个国家包括中国企业应该反向整合全球资源为我所用,这才是中国经济的未来,并且中国是有实力这么做的。  我怎么想都想不通现在只有1000万人口的葡萄牙,当年是靠什么成为世界强国的。  带着这种疑问,我参观了葡萄牙的博物馆,那里主要展出的是航海技术,但在航海技术前面,展示的是贸易,在船的最后面放了一把剑,表示当时的贸易还是需要武力保护的。  我感触最深的一点就是,
期刊
厉以宁(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名誉院长)  核心提示:长江中游城市群应更好地利用长江水系,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以城镇化为契机,奔向前沿战略制高点。  2013年底召开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只发展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城市群是不够的,在中西部和东北有条件的地区,要依靠市场力量和国家规划引导,逐步发展形成若干城市群。  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各有优势,它们与长江中游城市群的长江水系互补,而并非
期刊
核心提示:混合所有制PE,能让基金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联动,投资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联动,管理公司资本与银行并购贷款联动,项目选择余地更宽阔,退出渠道更灵活,未来必有大行情。  《支点》记者 罗乐  从“金融门外汉”到“投资大咖”,赵剑华很推崇美国耶鲁大学基金管理人史文森著书《机构投资的创新之路》中的观点——管理好风险,收益自然就有了。  对湖北实体企业近10亿人民币的资金投资项目,让他经历了经济发展
期刊
核心提示:许多企业家亦开始看淡房市,“崩盘论”卷土重来,整个行业正如履薄冰。为避开险滩,房产巨头已加紧布局新领域,寻求新的增长引擎。  《支点》记者 袁阳平  新春刚启之际,万科集团总裁郁亮“取经”归来。  近半年的不定期走访,郁亮去了小米、腾讯、阿里等国内知名互联网公司,并由此坚定了“房地产行业不会被颠覆”的判断。这位少帅心中的石头虽然放下了,但年初多位房产巨头先后看淡中国房地产市场的言论,却让
期刊
核心提示:无法改变的人性,将导致泡沫无法避免。我们能思考的是,当泡沫破裂的时候,我们该怎么做。  《支点》记者 何辉  无疑,股票市场的泡沫是危险的,但从无数历史经验来看,在所有最危险的泡沫中房地产一直首当其冲。它们之间的区别在于,股市的一次暴跌通常还不足以拖垮银行系统,但是房地产市场的一次崩盘,却有可能颠覆银行业赖以生存的根基。  20世纪的100年以来,全球各地轮番上演着各种各样的房产泡沫悲剧
期刊
《支点》特约记者何勇  南开大学风险管理与保险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江生忠目前正带领他的团队主持着保监会的一个课题——研究保险公司如何更好地介入养老服务行业,目前关于商业保险公司投资养老社区已有阶段性成果,后续以房养老、与医疗行业和保险产品的对接还处于研究之中。就金融机构尤其以商业保险公司为主的金融业如何更好地投资养老产业,《支点》记者专访了江生忠教授。  分歧在于投资价值与风险  《支点》:目前,已
期刊
核心提示:薄荷四国的提出,虽有打造投资概念之嫌,但其经济图景仍值得期待,或许30年,或许更长。  《支点》记者 吴玲  新兴市场又现“种子选手”  近年来,国际金融危机给全球经济留下了创伤,金砖国家经济增长有所回落,投资回报率大不如前,国际资本对新的投资目的地需求增加。  因此,很多投资者在四处寻找那些比金砖国家体量小却具备更大增长潜力的新兴市场。高盛前首席经济学家吉姆·奥尼尔(Jim O'Nei
期刊
核心提示:从2003年开始,一讲到“调控”,大家直觉想到的便是压制房价上涨、限制购房资格,而未来,房地产调控的重心将有可能指向“救市”。  《支点》记者 何辉 袁阳平  嘉宾:  蔡为民 复旦大学房地产研究中心地产运营研究所所长  高海燕 深圳市都会城市研究院院长  陈潜峰 天下置业集团董事长  董登新 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  在2014年的全国“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对房市调控用了
期刊
倪金节(财经与科技专栏作家)  2013年被誉为“互联网金融”元年,BAT(百度、阿里和腾讯)等巨头纷纷重拳出击,推出了属于自己的理财产品,切走了理财市场的一部分蛋糕。互联网企业“搅动”金融业,对于推进金融改革、倒逼银行让利,正面作用当然很大。但就这一年来互联网巨头的表现来看,这个市场尚且处于原始的“圈地”阶段,运作不规范、侥幸的心理较重,行业处于野蛮生长的态势十分明显。  比如,互联网公司每次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