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农村城镇化是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农民居民向城市迁移逐渐成为各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个必然趋势。随着人们对城镇化的高度关注,使得农村居民的城镇化意愿逐渐成为了焦点问题。本文以黑龙江省克东县居民的城镇化意愿为例,从收入、教育、生活水平等方面对农村居民城镇化意愿进行分析,指出影响我国农村居民城镇化意愿的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以期更有效的提高我国农村居民城镇化的意愿。
【关键词】农村居民;城镇化;城镇化意愿
随着我国不断的推进农村的城镇化建设,目前已经取得较为显著的成就。农村居民的城镇化意愿逐渐得到提升,有更多的农村居民倾向于城镇定居,并且已经在城镇购置住房,但是我國想完全的推行城镇化,仍需较长时间的努力。本次调查选取克东县宝泉镇、千丰镇、润津乡、昌盛乡等地区的村庄作为调查对象,发放问卷200份,回收198份,问卷有效率99%。
一、黑龙江省克东县农村居民城镇化意愿分析
(一)克东县农村居民对城镇化的态度
自1978年到2015年,我国城镇常住人口从1.7 亿人增加到7.7 亿人,城镇化率从17.9% 提升到56.1%,这表示我国城镇化的进程在加速的前进。对克东县农村居民城镇化态度的调查表明,农村居民对国家推进城镇化的政策较为支持,总支持率达到75.4%,其中,非常支持农村地区城镇化的比例为26%,只有2.6%的人对国家推进城镇化建设持有反对态度。
根据调查,我国城镇化政策在克东县的农村地区获得较为普遍的支持。由于农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居民的生活观念也不断发生变化,城市环境、居住条件、社会保障、文化娱乐等基础设施、教育条件及水平等逐渐成为吸引农村居民向城镇转移的主要刺激因素。农村居民对国家城镇化政策的支持,为国家推行农村城镇化的构想及政策实施提供了便利条件。
(二)克东县农村居民城市定居意愿
农村居民城镇化意愿我们不仅可以通过其主观意愿来体现,同时也可以通过了解克东县农村地区居民未来在几年内有在市区买房的意愿或规划来体现。
1.农村居民在市区买房意愿
农村居民在市区买房意愿是其城镇化意愿的一个重要指标,据统计,有32.5%的人希望在1-5年内在市区购买住房,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这些人有短期在城镇定居的意愿,打算中期城镇定居意愿的人数为46人,占总人数的23.4%,10年以上的人数最多,占44.2%,但后者去城镇定居的意愿并不明显,即短期内依旧打算留在农村居住。通过下表我们可以看出,10年以内在城市定居的人数总比例为55.8%。
如果农村居民的购房意愿能够得以实现,则未来到城镇购房的人数将大大增加,即占农村居民总数的50%以上。但农村居民城镇购房意愿的实现还有赖于经济等因素的影响,因此要想全面推行城镇化,仍需在就业、收入等方面进行不断地努力。
2.农村居民到城市生活意愿
通过调查结果我们发现,克东县农村居民城镇化意愿程度相对较高,被调查者中,128人有到城市生活的意愿,占总人数的64.6%,不愿意到城市生活的人数仅为70人,占35.4%(参见下页表2)。
表2数据表明仍有超过1/3的农村居民不愿意到城市生活,这表明我国推行农村地区城镇化虽有成就,但仍然存在诸多阻碍城镇化进程的因素。
二、影响克东县农村居民城镇化意愿的因素
影响黑龙江省克东县的农村居民城镇化意愿是多方面的,不仅有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家庭收入等内在因素的影响,也包括外界环境因素对其迁移意愿的影响,这其中包括城市的就业、社会保障、住房等等。
(一)影响克东县农村居民意愿的内部个体因素分析
1.性别对城镇化意愿的影响
性别特征会对农村居民的城镇化意愿产生一定的影响,通过对调查问卷的统计,作交叉分析,我们发现,男性愿意到城市生活的占调查人数的比例为31.7%,女性的比例为33.3%,即克东县的女性农村居民城镇化意愿高于男性(参见表3)。因此,性别成为农村居民城镇化意愿的影响因素。
上述结果可能是由于女性更倾向于追求更高质量的生活标准,而对于男性来说,是家庭的主要劳动力,其工作是支持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迁移到城市生活,他们可能更担心工作方面的问题,由于自身文化水平较低,在短期内很难找到适合的工作。
2.家庭收入对城镇化意愿的影响
家庭的收入情况对农村居民的城镇化意愿产生制约性的影响。调查表明,收入水平在15000以上的居民城镇化意愿程度最高,远远高于不愿意到城市生活,同时,也高于其它收入水平的城镇化人数,这主要可能是因为收入水平较高的居民,具有在城镇购房的能力,更希望提高家庭的生活水平,收入在1000元以下的居民城镇化意愿相对来说是最低的,对城镇的高消费承受能力不足,他们更希望居住在原地,就地城镇化。
3.受教育程度对城镇化意愿的影响
文化教育程度时刻影响着城镇化的进程,不同的受教育程度会对城镇化意愿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通过调查发现,农村地区的居民文化程度逐渐在提升,相对来说,文化程度高的居民,对“城镇化”一词的了解程度更高,他们也更能理解城镇化进程中为农村地区带来的诸多好处,更向往城镇为其提供的良好条件,倾向城镇化意愿更高;而受教育程度较低的村民,对于他们来说,更加依赖土地,到陌生城市生活的意愿相对来说也较低。
4.土地情况对城镇化意愿的影响
对居民的土地种植情况,以及租金合理时,居民是否愿意流转农地进行了二元回归分析,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土地种植情况P值小于0.05,表示出显著相关性,并且随着土地的种植数量增加,显著性越不明显。这说明,相对于耕种土地面的为100亩以上来说,种植面积较少的居民城镇化意愿更强,对于这些耕种面积较少的人来说,农村地区的收入水平较低,他们更加渴望到城镇发展;土地的流转意愿也呈现出了显著的相关性,愿意流转土地的居民更愿意城镇化。 (二)影响克东县农村居民意愿的外部环境因素分析
由于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在城镇化意愿的选择上不尽相同,在调查的过程中,我们对愿意城镇化以及不愿意城镇化的居民分别作了原因的分析,影响其城镇化意愿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这既包括愿意到城镇生活的正向因素,也包括不愿意到城镇生活的负向因素。
1.正向因素对城镇化的影响
调查表明,在愿意城镇化的居民中,认为城镇发展机会多这个因素是其愿意城镇化的首要因素,其比例占58.0%。其次具有吸引力的因素是城镇的经济收入水平较高,占56.0%。除此之外,城镇的生活质量以及医疗条件也是农村地区居民考虑的重要因素,比例均为54.0%。整体上,具有城市生活愿意的农村居民对城市的基础设施的完备程度关注的较少,比例仅为12.0%。影响迁移的正向因素属于“城市的拉力和农村的推力”,这些因素决定了愿意迁移农民的预期收益。
2.负向因素对城镇化的影响
城市生活本身的特点对农村居民城镇化意愿具有确定的影响。根据对调查者不愿意城镇化意愿的分析,影响居民城镇化意愿的首要因素是城市的房价,大大超出居民的承受能力,其比率为66.7%。城市的生活成本高,花费大也是农村居民不愿城镇化的重要因素,比率為63.0%。有些居民习惯了乡村固有的生活方式,也不愿意到城市生活,在调查的人中,比例占44.4%。在影响城镇化的负面因素中,户口问题以及子女的教育问题的影响程度相比其他因素来说较小。影响迁移的负向因素则属于“城市的推力和农村的推力”,这些因素决定了愿意迁移农民的预期成本,当预期收入大于预期成本时,迁移才有可能发生。
三、提高农村居民城镇化意愿的对策
通过对克东县农村地区的居民城镇化意愿进行了具体的分析,不仅对其城镇化意愿有了一定的了解程度,同时也对其影响因素做了相应的总结,居民自身以及政府方面都对我国城镇化进程起到一定的作用,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以下对策。
(一)农村居民自身层面的完善
1.革新自身观念
目前,城镇化的建设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是要想全面的推行城镇化的建设,还有较长的一段路要走。首先我们要从农村居民的自身观念着手,农村居民对城镇化的认识程度对其城镇化意愿直接产生着影响,随着国家不断的推进城镇化建设,我国农村地区的居民应从自身的角度出发,转变原始的城镇化态度,重新的了解和认识城镇化给农村的建设已经居民的生活水平带来的有利影响,跳出思想禁锢的藩篱,积极的参与到农村城镇化的建设中来。
2.提高自身素质
在城镇化的进程中,农村居民往往最担心的问题就是城镇的生活水平高,消费大,工作困难,其根本原因则是农村居民的自身能力问题。我国农村居民在面对城镇化问题上,充分理解学习的重要性,引导并激发农村地区居民的主观能动性,使其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城市生活技能的学习方面,通过不断的学习和累计,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从而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改善其的生活现状,这样才能尽快融入城市,提升其就业能力,实现农村居民城镇化。
(二)政府层面的完善
1.加强对农村居民的教育培训
目前我国人民收入水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受教育的水平,因为受教育水平越高,从事的职业越倾向于金字塔向上的职业,从而获得的收入越高,提高受教育程度,有利于提高农村居民进城镇居住就业的意愿;然而,目前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下,我国城乡教育不公平普遍存在,农村与城市教育投入相差甚远。为此政府应改革现有的教育不公平制度,实现城乡教育投入一体化,打破分割不对等投入的局面,建立健全公平均等的教育培训机制,着力提升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素质和专业技能。
2.建立农村居民住房保障体系
住房问题在影响农民向城镇迁移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建立和完善农民进城后的住房保障体系有助于从根本上提高农民的城镇化意愿。一方面,建立农村居民分层保障体系,针对最低收入家庭实行廉租房制度,中等收入群体实行经济适用房制度,中等偏高及高收入群体实行限价房制度;另一方面,政府部门应制定相应的住房保障标准,明确住房保障准入标准,并且对在城镇租房以及购房的城镇化农民实行补贴,明确其补贴保准。
3.完善户籍转化政策
农村居民的城镇化意愿对我国城镇化进程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提高我国农村地区居民的城镇化意愿是现阶段政府部门的重要工作内容。但居民的城镇化意愿由于受到自身因素以及政府层面影响,使得我国城镇化步入了深水期、攻坚期。我国政府部门应不断的努力,根据其实际的情况,对影响农村地区城镇化意愿的因素进行全面的分析,在此基础上不断地完善国家政策,通过农村居民和政府之间的共同努力,才有可能在农村地区全面的推行城镇化建设。城镇化已经成为大势所趋,它对国家的建设和发展产生了全面而深远的影响,只有变革农村居民的观念,提高居民的城镇化意愿,我国城镇化建设才能更好、更快的速度发展。
作者简介:
曹静,女,1987年4月,黑龙江齐齐哈尔人,黑龙江大学行政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
刁利明,男,1973年11月,副教授,社会学博士,黑龙江大学MPA中心主任,黑龙江大学行政管理中心研究人员。
基金项目:本文系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专项项目《黑龙江省农村居民城镇化意愿与空间布局合理性研究》(项目编号:13H007)的部分研究成果。
【关键词】农村居民;城镇化;城镇化意愿
随着我国不断的推进农村的城镇化建设,目前已经取得较为显著的成就。农村居民的城镇化意愿逐渐得到提升,有更多的农村居民倾向于城镇定居,并且已经在城镇购置住房,但是我國想完全的推行城镇化,仍需较长时间的努力。本次调查选取克东县宝泉镇、千丰镇、润津乡、昌盛乡等地区的村庄作为调查对象,发放问卷200份,回收198份,问卷有效率99%。
一、黑龙江省克东县农村居民城镇化意愿分析
(一)克东县农村居民对城镇化的态度
自1978年到2015年,我国城镇常住人口从1.7 亿人增加到7.7 亿人,城镇化率从17.9% 提升到56.1%,这表示我国城镇化的进程在加速的前进。对克东县农村居民城镇化态度的调查表明,农村居民对国家推进城镇化的政策较为支持,总支持率达到75.4%,其中,非常支持农村地区城镇化的比例为26%,只有2.6%的人对国家推进城镇化建设持有反对态度。
根据调查,我国城镇化政策在克东县的农村地区获得较为普遍的支持。由于农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居民的生活观念也不断发生变化,城市环境、居住条件、社会保障、文化娱乐等基础设施、教育条件及水平等逐渐成为吸引农村居民向城镇转移的主要刺激因素。农村居民对国家城镇化政策的支持,为国家推行农村城镇化的构想及政策实施提供了便利条件。
(二)克东县农村居民城市定居意愿
农村居民城镇化意愿我们不仅可以通过其主观意愿来体现,同时也可以通过了解克东县农村地区居民未来在几年内有在市区买房的意愿或规划来体现。
1.农村居民在市区买房意愿
农村居民在市区买房意愿是其城镇化意愿的一个重要指标,据统计,有32.5%的人希望在1-5年内在市区购买住房,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这些人有短期在城镇定居的意愿,打算中期城镇定居意愿的人数为46人,占总人数的23.4%,10年以上的人数最多,占44.2%,但后者去城镇定居的意愿并不明显,即短期内依旧打算留在农村居住。通过下表我们可以看出,10年以内在城市定居的人数总比例为55.8%。
如果农村居民的购房意愿能够得以实现,则未来到城镇购房的人数将大大增加,即占农村居民总数的50%以上。但农村居民城镇购房意愿的实现还有赖于经济等因素的影响,因此要想全面推行城镇化,仍需在就业、收入等方面进行不断地努力。
2.农村居民到城市生活意愿
通过调查结果我们发现,克东县农村居民城镇化意愿程度相对较高,被调查者中,128人有到城市生活的意愿,占总人数的64.6%,不愿意到城市生活的人数仅为70人,占35.4%(参见下页表2)。
表2数据表明仍有超过1/3的农村居民不愿意到城市生活,这表明我国推行农村地区城镇化虽有成就,但仍然存在诸多阻碍城镇化进程的因素。
二、影响克东县农村居民城镇化意愿的因素
影响黑龙江省克东县的农村居民城镇化意愿是多方面的,不仅有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家庭收入等内在因素的影响,也包括外界环境因素对其迁移意愿的影响,这其中包括城市的就业、社会保障、住房等等。
(一)影响克东县农村居民意愿的内部个体因素分析
1.性别对城镇化意愿的影响
性别特征会对农村居民的城镇化意愿产生一定的影响,通过对调查问卷的统计,作交叉分析,我们发现,男性愿意到城市生活的占调查人数的比例为31.7%,女性的比例为33.3%,即克东县的女性农村居民城镇化意愿高于男性(参见表3)。因此,性别成为农村居民城镇化意愿的影响因素。
上述结果可能是由于女性更倾向于追求更高质量的生活标准,而对于男性来说,是家庭的主要劳动力,其工作是支持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迁移到城市生活,他们可能更担心工作方面的问题,由于自身文化水平较低,在短期内很难找到适合的工作。
2.家庭收入对城镇化意愿的影响
家庭的收入情况对农村居民的城镇化意愿产生制约性的影响。调查表明,收入水平在15000以上的居民城镇化意愿程度最高,远远高于不愿意到城市生活,同时,也高于其它收入水平的城镇化人数,这主要可能是因为收入水平较高的居民,具有在城镇购房的能力,更希望提高家庭的生活水平,收入在1000元以下的居民城镇化意愿相对来说是最低的,对城镇的高消费承受能力不足,他们更希望居住在原地,就地城镇化。
3.受教育程度对城镇化意愿的影响
文化教育程度时刻影响着城镇化的进程,不同的受教育程度会对城镇化意愿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通过调查发现,农村地区的居民文化程度逐渐在提升,相对来说,文化程度高的居民,对“城镇化”一词的了解程度更高,他们也更能理解城镇化进程中为农村地区带来的诸多好处,更向往城镇为其提供的良好条件,倾向城镇化意愿更高;而受教育程度较低的村民,对于他们来说,更加依赖土地,到陌生城市生活的意愿相对来说也较低。
4.土地情况对城镇化意愿的影响
对居民的土地种植情况,以及租金合理时,居民是否愿意流转农地进行了二元回归分析,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土地种植情况P值小于0.05,表示出显著相关性,并且随着土地的种植数量增加,显著性越不明显。这说明,相对于耕种土地面的为100亩以上来说,种植面积较少的居民城镇化意愿更强,对于这些耕种面积较少的人来说,农村地区的收入水平较低,他们更加渴望到城镇发展;土地的流转意愿也呈现出了显著的相关性,愿意流转土地的居民更愿意城镇化。 (二)影响克东县农村居民意愿的外部环境因素分析
由于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在城镇化意愿的选择上不尽相同,在调查的过程中,我们对愿意城镇化以及不愿意城镇化的居民分别作了原因的分析,影响其城镇化意愿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这既包括愿意到城镇生活的正向因素,也包括不愿意到城镇生活的负向因素。
1.正向因素对城镇化的影响
调查表明,在愿意城镇化的居民中,认为城镇发展机会多这个因素是其愿意城镇化的首要因素,其比例占58.0%。其次具有吸引力的因素是城镇的经济收入水平较高,占56.0%。除此之外,城镇的生活质量以及医疗条件也是农村地区居民考虑的重要因素,比例均为54.0%。整体上,具有城市生活愿意的农村居民对城市的基础设施的完备程度关注的较少,比例仅为12.0%。影响迁移的正向因素属于“城市的拉力和农村的推力”,这些因素决定了愿意迁移农民的预期收益。
2.负向因素对城镇化的影响
城市生活本身的特点对农村居民城镇化意愿具有确定的影响。根据对调查者不愿意城镇化意愿的分析,影响居民城镇化意愿的首要因素是城市的房价,大大超出居民的承受能力,其比率为66.7%。城市的生活成本高,花费大也是农村居民不愿城镇化的重要因素,比率為63.0%。有些居民习惯了乡村固有的生活方式,也不愿意到城市生活,在调查的人中,比例占44.4%。在影响城镇化的负面因素中,户口问题以及子女的教育问题的影响程度相比其他因素来说较小。影响迁移的负向因素则属于“城市的推力和农村的推力”,这些因素决定了愿意迁移农民的预期成本,当预期收入大于预期成本时,迁移才有可能发生。
三、提高农村居民城镇化意愿的对策
通过对克东县农村地区的居民城镇化意愿进行了具体的分析,不仅对其城镇化意愿有了一定的了解程度,同时也对其影响因素做了相应的总结,居民自身以及政府方面都对我国城镇化进程起到一定的作用,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以下对策。
(一)农村居民自身层面的完善
1.革新自身观念
目前,城镇化的建设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是要想全面的推行城镇化的建设,还有较长的一段路要走。首先我们要从农村居民的自身观念着手,农村居民对城镇化的认识程度对其城镇化意愿直接产生着影响,随着国家不断的推进城镇化建设,我国农村地区的居民应从自身的角度出发,转变原始的城镇化态度,重新的了解和认识城镇化给农村的建设已经居民的生活水平带来的有利影响,跳出思想禁锢的藩篱,积极的参与到农村城镇化的建设中来。
2.提高自身素质
在城镇化的进程中,农村居民往往最担心的问题就是城镇的生活水平高,消费大,工作困难,其根本原因则是农村居民的自身能力问题。我国农村居民在面对城镇化问题上,充分理解学习的重要性,引导并激发农村地区居民的主观能动性,使其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城市生活技能的学习方面,通过不断的学习和累计,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从而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改善其的生活现状,这样才能尽快融入城市,提升其就业能力,实现农村居民城镇化。
(二)政府层面的完善
1.加强对农村居民的教育培训
目前我国人民收入水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受教育的水平,因为受教育水平越高,从事的职业越倾向于金字塔向上的职业,从而获得的收入越高,提高受教育程度,有利于提高农村居民进城镇居住就业的意愿;然而,目前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下,我国城乡教育不公平普遍存在,农村与城市教育投入相差甚远。为此政府应改革现有的教育不公平制度,实现城乡教育投入一体化,打破分割不对等投入的局面,建立健全公平均等的教育培训机制,着力提升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素质和专业技能。
2.建立农村居民住房保障体系
住房问题在影响农民向城镇迁移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建立和完善农民进城后的住房保障体系有助于从根本上提高农民的城镇化意愿。一方面,建立农村居民分层保障体系,针对最低收入家庭实行廉租房制度,中等收入群体实行经济适用房制度,中等偏高及高收入群体实行限价房制度;另一方面,政府部门应制定相应的住房保障标准,明确住房保障准入标准,并且对在城镇租房以及购房的城镇化农民实行补贴,明确其补贴保准。
3.完善户籍转化政策
农村居民的城镇化意愿对我国城镇化进程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提高我国农村地区居民的城镇化意愿是现阶段政府部门的重要工作内容。但居民的城镇化意愿由于受到自身因素以及政府层面影响,使得我国城镇化步入了深水期、攻坚期。我国政府部门应不断的努力,根据其实际的情况,对影响农村地区城镇化意愿的因素进行全面的分析,在此基础上不断地完善国家政策,通过农村居民和政府之间的共同努力,才有可能在农村地区全面的推行城镇化建设。城镇化已经成为大势所趋,它对国家的建设和发展产生了全面而深远的影响,只有变革农村居民的观念,提高居民的城镇化意愿,我国城镇化建设才能更好、更快的速度发展。
作者简介:
曹静,女,1987年4月,黑龙江齐齐哈尔人,黑龙江大学行政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
刁利明,男,1973年11月,副教授,社会学博士,黑龙江大学MPA中心主任,黑龙江大学行政管理中心研究人员。
基金项目:本文系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专项项目《黑龙江省农村居民城镇化意愿与空间布局合理性研究》(项目编号:13H007)的部分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