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中强调,真实的战争和纸上的战争、沙盘上的战争的本质区别在于,真实的战争中存在着各式各样的阻力和摩擦力。
他分析,这种摩擦力带来重重困难的根源有两个:一个是人的因素,军队由士兵组成,仗得靠人去打;另一个是偶然性,天有不测风云。
因为低估这种摩擦力,结果战略执行走样,最后陷入败局的例子在战争史中比比皆是。这里我们还是用大家最熟悉的中日甲午黄海海战的例子。当时日舰以单纵队驶来,丁汝昌根据战前预定的方案,命令舰队改变队形,以双横队迎敌。没料到,因为北洋舰队训练水平低下,缺乏变阵经验,将领勇怯不一,侧翼诸舰开始落后,最后逼近敌舰时,竟成了一个稀稀拉拉的单横队,中间突出,呈倒V形。日本舰队避开北洋舰队正面主力后,迅速对北洋舰队较弱的侧翼进行左右包抄,这也是“超勇”、“扬威”两舰以及航速最高的巡洋舰“致远”被日军相继击沉的重要原因,导致北洋舰队在黄海海战中的败局。
丁汝昌对自己舰队的变阵能力没有一个基本的判断,战前下达这种自乱阵脚的命令,这是军事指挥官所犯的最大错误之一。这种摩擦力无法用科学的手段来控制,很大程度上只能依赖于指挥员的经验和基于长期经验形成的直觉,这也就是我们常说“战争的艺术”的原因。明茨伯格说管理是一种手艺,强调的也是这种千军万马、瞬息万变之中的分寸感、操作感、手感和质感。
与真实战争中的摩擦力相关的是近来西方战略领域突然流行的战争游戏(沙盘推演)的作用及其局限。1811年,冯赖斯威茨男爵发明了使用立体地图的战争游戏,为普鲁士军队随后在欧洲的南征北伐立下了汗马功劳。从此战争游戏成为世界各国军队必备的战略学习和训练工具。
但战争游戏的专家一再强调,战争游戏几乎没有预测能力,你无法用战争游戏来证明什么或者预测什么。战争过程中一点点细节的改变就会把整个结果改变。其中最重要的是,人的因素在战争中被低估甚至忽略了。
现代战争游戏发展了更加复杂的各种计算技术。美国国防部专门有一个国防模型和模拟办公室负责这些计算系统的设计。但是,战争游戏专家们强调,在实战中,真正起决定性作用的是人。所以,这些数学模型虽然重要,但它们只是工具,千万不要被它们冷峻的科学外表所迷惑。
管理中的案例教学何尝不是另外一种纸上谈兵。如何把实战的质感尽量捕捉到文字上,带到课堂中来,是一个很大的问题。首先,案例必须是基于一流调研基础的好案例。很多人讲,在中国学管理,不要使用中国的案例。这乍听起来很奇怪,中国经理人在中国学习中国管理,为什么不用中国的案例,却用那些八竿子打不着的洋案例?原因在于,中国现有的案例质量大都很差,很多都是道听途说、捕风捉影的结果,甚至只是企业公关文稿的一个剪贴部分,和事实相差得很远。而很多经理人都是圈内人士,完全知道这漂亮的表面文章背后是怎么回事,老师却还蒙在鼓里。大家可以想象,这课怎么上得下去?!
他分析,这种摩擦力带来重重困难的根源有两个:一个是人的因素,军队由士兵组成,仗得靠人去打;另一个是偶然性,天有不测风云。
因为低估这种摩擦力,结果战略执行走样,最后陷入败局的例子在战争史中比比皆是。这里我们还是用大家最熟悉的中日甲午黄海海战的例子。当时日舰以单纵队驶来,丁汝昌根据战前预定的方案,命令舰队改变队形,以双横队迎敌。没料到,因为北洋舰队训练水平低下,缺乏变阵经验,将领勇怯不一,侧翼诸舰开始落后,最后逼近敌舰时,竟成了一个稀稀拉拉的单横队,中间突出,呈倒V形。日本舰队避开北洋舰队正面主力后,迅速对北洋舰队较弱的侧翼进行左右包抄,这也是“超勇”、“扬威”两舰以及航速最高的巡洋舰“致远”被日军相继击沉的重要原因,导致北洋舰队在黄海海战中的败局。
丁汝昌对自己舰队的变阵能力没有一个基本的判断,战前下达这种自乱阵脚的命令,这是军事指挥官所犯的最大错误之一。这种摩擦力无法用科学的手段来控制,很大程度上只能依赖于指挥员的经验和基于长期经验形成的直觉,这也就是我们常说“战争的艺术”的原因。明茨伯格说管理是一种手艺,强调的也是这种千军万马、瞬息万变之中的分寸感、操作感、手感和质感。
与真实战争中的摩擦力相关的是近来西方战略领域突然流行的战争游戏(沙盘推演)的作用及其局限。1811年,冯赖斯威茨男爵发明了使用立体地图的战争游戏,为普鲁士军队随后在欧洲的南征北伐立下了汗马功劳。从此战争游戏成为世界各国军队必备的战略学习和训练工具。
但战争游戏的专家一再强调,战争游戏几乎没有预测能力,你无法用战争游戏来证明什么或者预测什么。战争过程中一点点细节的改变就会把整个结果改变。其中最重要的是,人的因素在战争中被低估甚至忽略了。
现代战争游戏发展了更加复杂的各种计算技术。美国国防部专门有一个国防模型和模拟办公室负责这些计算系统的设计。但是,战争游戏专家们强调,在实战中,真正起决定性作用的是人。所以,这些数学模型虽然重要,但它们只是工具,千万不要被它们冷峻的科学外表所迷惑。
管理中的案例教学何尝不是另外一种纸上谈兵。如何把实战的质感尽量捕捉到文字上,带到课堂中来,是一个很大的问题。首先,案例必须是基于一流调研基础的好案例。很多人讲,在中国学管理,不要使用中国的案例。这乍听起来很奇怪,中国经理人在中国学习中国管理,为什么不用中国的案例,却用那些八竿子打不着的洋案例?原因在于,中国现有的案例质量大都很差,很多都是道听途说、捕风捉影的结果,甚至只是企业公关文稿的一个剪贴部分,和事实相差得很远。而很多经理人都是圈内人士,完全知道这漂亮的表面文章背后是怎么回事,老师却还蒙在鼓里。大家可以想象,这课怎么上得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