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教学实践中的桎梏及对策新探

来源 :科技与生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hao076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新课程改革十余年来,尽管在教育理念、教学模式与方法、考核评价等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在提高国民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实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成效显著。但是,新课改受传统教育教学的影响,教师自身素质的差异,在教学实践中仍显美中不足,甚至有些问题已成为新课改进一步发展的桎梏。从如何进一步转变教育理念、构建新型师生关系、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及多媒体技教学应用四个方面加以分析。
  关键词 新课程改革;素质教育;教育理念;师生关系;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 G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671-(2010)082-0164-02
  
  回首新课程改革十年来,尽管在教育理念、教学模式与方法、考核评价等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是,由于受传统教育教学的影响,教师自身素质的差异,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一些教师披着新课改的外衣,依旧按传统教学思想组织教学,出现了表面素质教育,实际上搞的是应试教育;表面上是新教法,实际上仍然是“填鸭式”教学,形式主义严重等问题。这种教着新课程,用着老方法,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到影响,学生能力提高困难,已成为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的严重桎梏。
  如何使课堂教学更加贴近学生实际,贴近学生生活,关注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这就需要积极引导教师进一步转变观念,真正用新思想、新理念、新教法武装自己,指导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为了使我们的基础教育真正落实素质教育的目标要求,使每个学生都能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身心健康,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方位塑造学生,教育和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实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结合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和实地调查思考,文章试从教育理念的真正转变、新型师生关系的重新构建、课堂教学重新审视及信息技术教学手段的应用四个方面加以探析。
  1 树立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仍然是新课程改革的重中之重
  “传道授业解惑”是传统教育给教师角色的定位,使教师成了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播者,处于主体地位,具有绝对权威。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应自觉转变教育观念,与新课程改革的具体要求相适应,以身作则,以全新的教育理念投入现代教育教学实践。
  1.1 确立全新的教育理念,是新课改深入推进的首要任务
  思想是行动的灵魂。教育理念对教学起着指导和统率作用,一切先进的教学改革都是从新的教育理念中萌发出来的。新课程改革要求转变原有教学中不和时宜的教育观念,真正确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育要求的现代教育理念。教育理念不转变,教学改革就无从谈起;教学理念转变了,许多困难会迎刃而解。当前,许多中小学课堂教学在不同程度上还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的阴影。
  在应试教育观念尚未获得根本转变的情况下,学校所实施的教学改革也因此缺乏成效。比如,新课程改革提倡积极引导教师转变观念,全面落实素质教育,要求学校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贴近学生生活,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但是,在教学实践中,由于受传统教育教学的影响,教师自身素质的差异,一些教师披着新课改的外衣,依旧按传统教学思想组织教学,出现了表面素质教育,实际上搞的是应试教育;表面上是新教法,实际上仍然是“填鸭式”教学,形式主义严重等问题。这种教着新课程,用着老方法,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到影响,学生能力提高困难,已成为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的严重桎梏。
  针对教学实践中出现的此类问题,需要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主管部门进一步组织教师深入学习新课改文件精神,开展继续教育和培训工作,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更新教育观念。教育理念的更新,将真正焕发教学的生命力和创造力。这就要求把教师的思想观念统一到素质教育的要求上来,统一到新课程改革的方向上来,用新理念、新教法重新塑造学生,促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全面发展,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1.2 要坚定不移地推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思想转变
  在教学实践中,一方面,先进的教育理念是通过先进的教育方式体现出来的。同时,教育观念转变本身也要在教育方式转变中进行,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教育理念不转变,教学方式转变就没有了方向;教学方式不转变,教育理念就失去了归宿,没有了落脚点。所以,教学改革既要重视理念转变的先导作用,又要重视方式转变的载体作用。新课程改革不仅要改变教师的教育理念,还要改变他们每天都在进行着的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
  另一方面,就教与学的关系而言,教师教育理念、教学方式的转变最终都要落实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上。新课程改革就是要使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实现高度的统一,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有效的发挥。这是因为,学习方式的转变将会牵引学生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甚至生存方式的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2 重新审视和构建新型师生关系
  新型师生关系是新教学方式的基础,建立新型师生关系是转变教学方式的前提。构建新型师生关系,就是要构建民主、平等、友善、和谐的师生关系,以适应学生学习的新需要。
  长期以来由于“灌输——训练”的模式是课堂教学的主要模式,受其影响,现在仍然有很大市场。在新课改的教学实践中,在旧教学模式支配下,教师是居高临下的权威,是知识和信息的控制者。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压抑的地位,只有被动接受、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资格,学生在教师心目中只是接受知识的容器。这种不和谐的师生关系严重背离了素质教育的目标要求。
  新课程改革就是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需要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起民主、平等、友善、和谐的师生关系,让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师生之间的关系不是管与被管、灌输与接受的关系,而是平等的、合作者的对话关系,也就是要充分尊重和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新型师生关系的重新构建,在教学方式方法上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教学中充满了学生的发展、质疑、思考与探究,伴随着教师的启发、引导、点拨和升华,充满了师生的讨论、沟通、合作和理解。在这种合作对话关系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搬运工,知识应该是学生得到启发、通过探究而获得的真理;教师也不再把现成的答案告诉学生,让他们记住,而是学生自己去探索、思考形成的认识;教师不是总认为自己是正确的,把思想强加给学生,而是讲求教师的思想和学生的想法在平等、民主对话中得到发展。“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未必不如师”,师生共同合作学习,共同进步。
  在这种友善、和谐的对话关系中,学生的心灵得到解放,主体意识被唤醒,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被激发出来。学生得到的不仅仅是知识、能力与方法,又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这样,学生不再是知识的容器,而是学习的主人,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种对话关系的形成,需要有相互间的尊重和理解,需要心灵的沟通与交流。所以,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就是需要营造民主、平等、友善、和谐的师生关系。
  3 新课程改革重在以课堂教学改革为重点,注重实效
  在教学实践中,传统教学模式依然存在,严重影响和制约着新课程
  改革的实效性。因此,应以课堂教学改革为重点,注重实效。课堂教学要真正实现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让学习既是自主的、个性的,又是科学的、高效的。
  1)改革课堂教学,既要注重知识、能力的学习,又要注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进一步推进新课程改革,需要落实多元化的学习目标。课堂教学既有知识、能力的学习目标,又有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学习目标。知识、能力的学习是主要的,但又不能忽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目标。
  怎样实施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目标呢?笔者认为,不在于教师滔滔大论,而在于以学习知识为载体进行渗透教育,在于教师用良好的形象和恰当的举动潜移默化影响学生。如:教师微笑着走进教室,走上讲台,信任、尊重、关爱每个学生,特别是能把温暖送给后进生,让后进生优先读书,优先板演,优先更正、讨论……教师满意的目光、微微的点头、真诚的称赞都是情感,学生间也因此有了情感。教师在课堂上一丝不苟,全心投入,板书工整,讲话有力,声音洪亮,抑扬顿挫,以姿势助说话,一定能激发学生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认真学习。教师在努力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也必定能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从而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2)进一步深化新课程改革,就是要使课堂教学真正体现自主性学习、合作性学习、体验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原则。新课程改革,其核心理念是素质教育,教学方式的转变是新课程改革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一些传统的教学模式必须加以改变,特别是传统教学中根深蒂固的“灌输式”、“填鸭式”教学法,要从单元考、月考、阶段考的应试题海战术中解脱出来,等等。教师应更多地从教育教学的发展规律中加以探索,使自己的课堂教学更加符合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体验性学习和探究学习的原则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一方面突出学生看书自学,相互讨论,合作提高,自主练习等学习环节,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地位。另一方面,教师应熟练地驾驭课堂,适时进行启发、引导、点拨和总结,使学生在质疑、思考、探究中学到知识,获得进步,体现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3)进一步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应遵循“因材施教”,充分利用课程资源,自主创新,自觉贯彻素质教育的目标要求。这里的“因材施教”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如何用好教材和教学内容的问题。教师应该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变。教师在备课时首先要认真钻研教材,依据题材准备素材,根据所教内容制定学习目标,有针对性地组织课堂教学,而不是千篇一律,不加区别。教师通过对教材的理解,要能引导学生“走进”教材,科学合理地组织教学,使学生从中学到知识,提高能力。同时,又能很好地引导学生“走出”教材,用事先收集好的素材,让学生灵活运用所学过的新知识,进行创新,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样,学生在不知不觉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中获得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启发教育。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若能巧妙地运用教材,做到“因材施教”,既让学生获得了知识,提高了能力,使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教育,又很好地培养了学生自主创新意识,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目标要求。
  4)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应注重创设活动氛围,构建生活化的课堂教学。课堂教学的实效取决于课堂教学的活动,课堂教学活动取决于教师科学的课堂教学设计。在课堂教学设计中,需要突出两个具有决定意义的设计:问题的设计和活动的设计。
  问题的设计大有学问。首先,问题设计应有思维含量。那种照本宣科、大家能齐声回答的问题不是好问题。问题的难易程度最好让学生“不思索,答不出;跳一跳,能想到”。有一定思维含量的问题,更容易引发学生思考。其次,问题设计应贴近学生实际,应该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活动的设计”大多以讨论、体会、交流等方式为主,是课堂比较容易开展的活动。组织引导学生开展生动活泼的课堂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体验和探究,使课堂生活化。生活化活动教学大都以小组为单位组织,有利于改变“灌输——训练”为主要形式的课堂教学模式,这种新趋向拉近了学生和知识的距离,蕴涵着无限的创造力,也给课堂带来了新的活力。
  4 注重科学合理应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网络环境下,学习方式的新探索为课堂教学改革提供了广阔的天地。网络教育,多媒体教学,具有直观性、快捷性、多样性等优点。受到师生的普遍欢迎,因而更有了自身的用武之地。但是,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应注意防止以下问题:一是课件过多,导致教学容量成倍增加,应用如同放电影,来不及思考便一晃而过;二是课件过于“花哨”,引起学生注意力发生转移;三是幻灯片内容过多过于具体,会妨碍学生的发散思维。
  科学应用多媒体技术,教师应在破解教学重点和难点上下功夫,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利用好教学内容所要求的辅助情景,启发学生探究问题,以此创新教学模式,降低教学难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思维,从而增强课堂教学的知识性、趣味性。最忌课堂搞花样,走形式,使教学手段喧宾夺主。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杜殿坤编译.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2]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A].单中惠,朱境人.外国教育经典解读[C].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3]朱小蔓,冯建军.小学教育.为生命发展奠基[J].教育参考,2002,10.
  [4]T.胡森,TN波斯尔斯韦特.教育大百科全书.教学卷[Z];教师教育卷[Z].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海南出版社,2006.
  [5]朱小蔓主编.对策与建议-2005-2006年度教育热点难点问题分析.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6]张迎春主编.新课程教师读本通识[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
  刘永记(1974—),男,陕西商洛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从事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和教法研究工作多年,现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工作。
其他文献
介绍了福建省造纸工业2007年的生产和销售情况并进行了分析,对2008年和2009年的生产情况、项目建设进行了展望,并指出了今后企业和行业的工作重点以及应采取的具体措施。
1 资料与方法1) 一般资料:本院自1997年9月~2002年4月分娩总数为23624,其中行导乐陪伴分娩2136例,从中随机选择300例,并与同期无导乐陪伴分娩300例对照,两组在年龄、身高、体
摘要在传统的“正三角”管理模式中,存在难以充分调动全员的力量积极为用户创造价值的问题,就这一问题,通过对“倒三角”管理的论述和分析,进而阐述“倒三角”管理的概念和实施方法。  关键词正三角;倒三角;自主经营体;核心竞争力;授权;制度  中图分类号F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671-(2010)081-0182-01    在当今世界全球一体化的大环境下,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一个企业能
现代农业的科技化、高效化和多元化发展趋势,推动农业节水灌溉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农业节水灌溉技术,是合理利用农业水资源的有效手段,是构建生态农业发展模式的重要措施。
介绍了120t/d办公废纸脱墨浆生产线的工艺流程,分析了脱墨浆代替外购木浆生产高档涂布白纸板对纸机运行性能和成品纸质量的影响,总结了废纸制浆的经济效益,并对废纸制浆的清洁生
安全是企业最大的效益,基建矿井更是如此。本文以大唐集团柳树冲煤矿为例,剖析基建矿井向生产矿井转型的安全管理的薄弱环节,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强基建矿井向生产矿井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