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阿尔及利亚工业化道路是阿拉伯社会主义工业化类型之一,其基本内涵包括民族主义、社会主义和产业化。它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国有化、不均衡发展和资本技术密集型的进口替代战略。在工业化思想指导下,阿尔及利亚工业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初步建立了国民经济基础,带来了社会结构的转变,为政治稳定创造了条件。
【关键词】阿尔及利亚 布迈丁 社会主义 工业化战略
【中图分类号】F112.5 【文献标识码】A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中东地区经历了剧烈社会变革,逐渐形成了独立的民族国家体系,中东国家的现代化进入了全面启动阶段。中东国家希望通过实现现代化,来获得真正的民族独立,维护民族的尊严,实现民族的振兴。然而,中东国家所拥有的历史背景和现实环境不尽相同,因此对现代化路径的选择也存在差异,阿拉伯社会主义便是诸多选择之一。其中,阿尔及利亚的工业化发展模式在阿拉伯社会主义工业化理论和实践中颇具典型性。
阿尔及利亚工业化思想的形成
殖民地国家的现代化启动,以及独立后的现代化发展,往往都带有殖民统治的深刻烙印,阿尔及利亚独立初期便开始面临一系列经济困境。首先,长时期殖民统治的滞后效应开始显现。法国殖民当局对阿尔及利亚的治理方式,造成该国经济呈现出典型的城乡二元对立结构,得天独厚的地中海气候使沿海地带成为经济活跃、城市集中的地区,而山区和绿洲地带的乡村居民为了维持生计,被迫向城市迁徙。其次,法国技术专家和工厂主们的撤离,使阿尔及利亚经济缺乏必要的技术和资本支持,经济发展表现低迷,除了油气产业以外,其他国民经济部分都呈现负增长,政府不得不依赖于外部的援助。最后,独立初期本·贝拉政府忙于集中和巩固权力,造成政局动荡,再加上政府并未采取有效措施缓解经济发展滞后的局面,经济领域的危机始终困扰着新兴的共和国。直到1965年布迈丁发动政变,提出了自己的工业化发展思路,阿尔及利亚独立初期工业化发展战略逐渐形成。总体来看,工业化思想共包括三方面内涵,即民族主义、社会主义和产业化工业。
民族主义是工业化思想的主要驱动力。在阿尔及利亚独立前后都曾将建立独立的民族经济作为国家发展的主要任务之一。到布迈丁时期,经济发展的重点开始从进行农业革命转移到实现工业化上来。在布迈丁看来,国家的政治独立并没有结束殖民主义的控制,国家取得独立以后面临着两项迫切需要解决的任务,一个是收回完整的国家主权,另一个是改变国家贫穷和落后的面貌。为实现这样的目标,阿尔及利亚政府逐步将境内的外国资本、企业归还到“真正的生产者”手中,同时鉴于农业生产的低效率以及阿尔及利亚不适宜发展大规模现代农业的地理现实,制定了庞大的工业化计划,以期在最短的时间内实现国家经济的现代化。
社会主义是其工业化思想的发展蓝图。独立前民族解放阵线内部关于国家发展方向的选择问题充满争论,伊斯兰主义、西方式的民主主义以及社会主义相互竞争,最终社会主义获得更多的支持,并在《的黎波里纲领》中确定下来。此后,本·贝拉将工人自发创立的自管制度理论化,形成独具特色的自管社会主义。布迈丁执政后对本·贝拉推行的社会主义予以批判,认为他只是一种“口头上的社会主义”,是实现个人权力和独断专行的手段,并进一步阐述了自己的社会主义理念:社会主义的本质只有一个,其目的是要把人从剥削中解放出来,使生产者掌握经济和政治权力。①
产业化工业是其工业化思想的理论根源。产业化工业最初是由法国经济学家弗朗索瓦·佩鲁提出,法国格勒诺布尔大学的博尼斯参考该理论,并用以指导阿尔及利亚的工业化建设。该理论的主要观点是:工业化应该获得优先权,并以工业化为动力,摆脱对过去殖民地经济形态和结构的依赖;优先发展能够为国民经济其他部门提供所需的机器和生产原材料的基础工业,在冶金、能源、化学和重工业等领域输出原料和机器的同时,吸收和消化其他产业部门的原料和产品;通过基础工业化的发展,为其他产业部门提供所需的原料和设备,并带动轻工业和农业等部门的发展,最终希望能创造充足的就业机会,并满足人们的消费需求。同时萨米尔·阿明、安德烈·G·弗兰克等人的依附理论以及苏联等国的社会主义发展模式对阿尔及利亚的工业化战略选择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阿尔及利亚按照上述发展路径设计出其工业化轨迹,“重工业将是牵引农业、轻工业和其它方面经济生活的火车头”。
阿尔及利亚的工业化实践与特征
阿尔及利亚的工业管理和实践从独立后工人对殖民者遗留下来的工厂企业的接管开始,并形成独具特色的自管制度。以此为基础,阿尔及利亚形成了适应国内外环境的工业化道路,并根据国内社会经济发展,不断做出新的调整,到布迈丁时期,政府正式推出了独具特色的阿尔及利亚工业化战略,工业化思想中的民族主义、社会主义和产业化工业基本得到完整的体现。
三年计划时期(1967~1969年)。在完成必要的政治和经济安排以后,阿尔及利亚便开始执行其三年计划,该计划的短期目标是为国家的工业化创造所需的基础条件,能够带来资本积累的碳氢部门和钢铁、化学和电力等基础产业被给予投资的优先权。这一计划的长期发展目标是增强国家政治和经济的独立,并希望在80年代初期实现完全就业。1967年初国家发布《七年规划(1967~1973)》,强调在未来7年内,资本积累能力、部门间整合程度以及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必须适应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到三年计划结束时止,阿尔及利亚共有173个大型企业项目和87个中小型企业项目处于执行状态。对外国企业实行国有化的策略是这一时期的成果之一,这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阿尔及利亚国家石油公司的发展。总体来看,三年计划的完成为阿尔及利亚的工业化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第一个四年计划(1970~1973年)。在第一个四年计划制定过程中,不平衡发展战略再次得到强调,基础工业仍被给予极大的优先权,第一个四年计划标志着阿尔及利亚的工业化正式启动。工业领域分配到国家投资预算的44.7%,而农业、水利和渔业总共分配到49.4亿第纳尔,占计划投资的18%。在这一时期,不平衡发展战略受到了国外观察家和国内学者的质疑,他们认为国家进行的工业化是以牺牲农业和其他部门的发展为代价的,只有实现各部门之间的平衡发展才能从根本上推动国家经济的健康发展。由于民族主义思想在经济领域的渗透,使得政府对这样的批评不屑一顾,由此导致阿尔及利亚经济领域各部门比重更加难以协调。1971年2月24日,布迈丁开始推进石油领域的“非殖民化”:旧有的特许权体系通过控股的方式被取代;石油和天然气输送管道被国有化;更多的外国石油公司也被国有化。随着国有工业在经济中优势地位的确立,使布迈丁相信工业化道路是实现阿尔及利亚现代化建设的唯一选择,随后制订的第二个四年计划就是其坚定实践工业化思想的最好证明。 第二个四年计划(1974~1977年)。第二个四年计划是伴随着国际原油市场价格飙升开始的,1974年初每桶石油的价格已从3.25美元上涨到16.20美元,这就为工业投资注入了更多的资金。与第一个四年计划一样,工业领域的最高优先权重新得到确认,国家经济总投资的40.3%被分配给工业部门,在计划结束时工业和能源部门实际上收到了61.4%投资,而农业部门的份额从计划的15%下降到仅7%。②除了大规模投资以外,阿尔及利亚对外国公司继续采取国有化的策略。布迈丁推行的工业化并没有使阿尔及利亚独立于世界市场之外,1974年4月在布迈丁的倡议下,联合国召开了关于原料和发展问题的特别会议,阿尔及利亚提交了一份《石油、原料和发展》的特别备忘录,控诉西方大国通过不平等的国际机制对发展中国家进行剥削、掠夺的罪行,提出发展中国家应维护国家主权,发展民族经济的必要性,这实际上是反映了阿尔及利亚国内国有化和工业独立性政策的要求。③
在1976年6月通过的《阿尔及利亚国民宪章》中,政府详细阐述了其工业革命,即从“一种主要依靠非工业生产部门和农业生产的传统经济,变为一种各生产部门之间相互配合和补充、在所有生产单位推广工业方法以保证和谐发展的现代化经济”,④阿尔及利亚的工业化进入了一个对以前发展计划进行评估和制定新的发展战略的过渡时期。
所谓工业革命理论是阿尔及利亚的工业化战略不断根据经济实践而进行适应性调整的产物,体现了阿尔及利亚探索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鲜明特征。
国有化战略。经济国有化战略至少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将自然资源和外国在阿尔及利亚开设的具有剥削性质的资本收归国家所有,另一方面是强调由国家掌握国民经济命脉,即国家财富国有化。在布迈丁看来,国家的矿产资源就像国家主权一样,丝毫不可以让步,将资源收归国有就成为民族主义自然的延伸,这种合法性不容置疑。在将外国公司资产收归国有方面,阿尔及利亚政府采取了循序渐进的政策,回收的大体顺序依次是外国小企业—欧美及部分法国企业—法国企业。但是阿尔及利亚政府对外国企业的国有化并不意味着完全排斥外国资本在阿尔及利亚的存在,只要在法律许可范围内经营并摒弃剥削原则,政府一般不予以干涉。
国家财富国有化是阿尔及利亚实现其社会主义宏伟蓝图的一部分,它的经济意义在于国家通过对生产资料的控制,对生产活动进行有计划的干预,使国家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动力。国家财富国有化的另一个意义就在于它的政治解放作用,特别是在结束独立初期社会无政府状态方面,国家通过对国民经济的控制从而促进了生产关系的变革,巩固了民族国家的独立地位。
不均衡发展战略。不均衡发展战略是产业化工业的典型特征之一,它通过工业化的引擎作用为其他部门提供生产资料和原材料,在工业化基础建立以后带动其他产业的增长,进而实现完全就业,因此这一战略不强调轻工业的发展,并将消费品的生产压缩至最小。在实际的投资中,工业部门往往分配到高于计划的投资,而农业和轻工业等部门的投资则不断被削减。除了投资在部门间的不平衡以外,这种不平衡战略还表现在地区间的不平衡。政府将投资发展的重点放在地中海沿岸的四大工业区:阿尔及尔工业区、奥兰工业区、阿尔泽工业区和斯基克达—君士坦丁—安纳巴三角工业区。由于这些地区在殖民地时期就有一定的工业基础或已经成为对外出口的港口,因此在工业化起步阶段受到高度的重视。
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进口替代战略。阿尔及利亚在实现经济现代化的过程中,奉行以资本和技术密集为特征的进口替代战略。首先,该战略要求在实现工业化的进程中,资本的积累要优先于资本的消费,甚至要使消费最小化,举国上下发扬艰苦奋斗的风格,将积累所得之资本用于生产资料类的投资。由于石油价格的高涨使得布迈丁对阿尔及利亚快速实现工业化充满了信心,为了扩大工业化规模,阿尔及利亚开始通过贷款的方式增加资本投入。其次,国家强调新技术的应用优先于就业机会的创造,能够吸纳更多劳动力的轻工业部门和中小型企业成为该战略的牺牲品。最后,国家希望通过提升生产力水平,来增加国民收入,摆脱对国际市场的依赖,通过激发国内需求,实现国民经济的稳定增长。因此国家要实现工业化就需要实现两方面的条件,一个是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从而实现国际交易的收支平衡;另一个是扩大国内市场,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使之成为经济发展的动力。
结论
阿尔及利亚进行的工业化是阿拉伯世界探索国家现代化之路的一次重要实践,特别是其将民族主义精神、社会主义经济管理方式以及产业化工业发展战略相结合,体现出了历史性的创造力,因此阿尔及利亚的工业化不仅要寻求经济主权的独立,更重要的是它体现了一种不断适应社会新问题而进行自我调整的变革精神。第一,阿尔及利亚初步建立了民族工业的基础。阿尔及利亚的工业化就是要改变了独立前对西方依附式发展的经济模式,在新的基础上重构国民经济,从1967至1978年的工业化实践证明,阿尔及利亚完成了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国有工业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占据了主导地位,这一时期国民经济保持年均7.2%的高速增长。第二,阿尔及利亚的工业化带来了社会结构的变化。工业化战略的推行必然导致一系列与之相适应的社会变迁,这一时期国家实行对社会公共领域的全面控制以提高人民收入,满足人们健康、教育等方面的需要。第三,阿尔及利亚的工业化为政治稳定奠定了基础。布迈丁时期推行的工业化就是从政治权力的变更开始,在推行工业化实践的过程中,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福利的增加为政权提供了新的合法性基础,布迈丁个人权威也在这个过程中树立起来。
当然,正如所有转型中国家所面临的情况一样,阿尔及利亚推行的工业化在取得成功的同时也产生了负面的影响。在经济领域,过度强调国有化战略和资本与技术的优先性,导致失业问题越演越重;在工业领域比例失衡的投资,导致国民经济结构畸形化。在政治层面,工业化过程中形成的技术专家构成了国家统治阶层中的精英,这种政治生活的精英化使民众对政治生活的参与非常有限,导致民众对国家政治生活的冷漠。在国际体系上,阿尔及利亚推行的工业化没有从根本上脱离西方国家主导的世界经济秩序,与此相反,由于对资金和技术的需求,阿尔及利亚又形成了对旧有世界体系新的依附关系。但是也应该看到的是,在布迈丁执政后期阿尔及利亚已经开始纠正工业化过程中出现的错误,特别是1976年的《阿尔及利亚国民宪章》可以说是布迈丁为国家发展制定的新蓝图,遗憾的是在这些发展措施变成现实之前,布迈丁猝然离世,这在某种程度上标志着一种工业化经济变革路径的终结。
(作者为内蒙古民族大学政法与历史学院副教授;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非洲阿拉伯国家通史”和内蒙古民族大学博士科研启动项目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为:10&ZD115)
【注释】
①《布迈丁言论选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78页。
②MahfoudBennoune, The Making of Contemporary Algeria, 1830-1987: Colonial upheavals and post-independence development,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8, pp. 132.
③《石油、原料和发展:阿尔及利亚提交联合国大会特别会议的备忘录》,许乃炯、郑汝箴、李雨时译,上海:三联书店,1975年,第14~17页。
④中共中央对外联络三局译:《阿尔及利亚国民宪章》,内部资料,1984年11月,第87页。
责编 / 张晓
【关键词】阿尔及利亚 布迈丁 社会主义 工业化战略
【中图分类号】F112.5 【文献标识码】A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中东地区经历了剧烈社会变革,逐渐形成了独立的民族国家体系,中东国家的现代化进入了全面启动阶段。中东国家希望通过实现现代化,来获得真正的民族独立,维护民族的尊严,实现民族的振兴。然而,中东国家所拥有的历史背景和现实环境不尽相同,因此对现代化路径的选择也存在差异,阿拉伯社会主义便是诸多选择之一。其中,阿尔及利亚的工业化发展模式在阿拉伯社会主义工业化理论和实践中颇具典型性。
阿尔及利亚工业化思想的形成
殖民地国家的现代化启动,以及独立后的现代化发展,往往都带有殖民统治的深刻烙印,阿尔及利亚独立初期便开始面临一系列经济困境。首先,长时期殖民统治的滞后效应开始显现。法国殖民当局对阿尔及利亚的治理方式,造成该国经济呈现出典型的城乡二元对立结构,得天独厚的地中海气候使沿海地带成为经济活跃、城市集中的地区,而山区和绿洲地带的乡村居民为了维持生计,被迫向城市迁徙。其次,法国技术专家和工厂主们的撤离,使阿尔及利亚经济缺乏必要的技术和资本支持,经济发展表现低迷,除了油气产业以外,其他国民经济部分都呈现负增长,政府不得不依赖于外部的援助。最后,独立初期本·贝拉政府忙于集中和巩固权力,造成政局动荡,再加上政府并未采取有效措施缓解经济发展滞后的局面,经济领域的危机始终困扰着新兴的共和国。直到1965年布迈丁发动政变,提出了自己的工业化发展思路,阿尔及利亚独立初期工业化发展战略逐渐形成。总体来看,工业化思想共包括三方面内涵,即民族主义、社会主义和产业化工业。
民族主义是工业化思想的主要驱动力。在阿尔及利亚独立前后都曾将建立独立的民族经济作为国家发展的主要任务之一。到布迈丁时期,经济发展的重点开始从进行农业革命转移到实现工业化上来。在布迈丁看来,国家的政治独立并没有结束殖民主义的控制,国家取得独立以后面临着两项迫切需要解决的任务,一个是收回完整的国家主权,另一个是改变国家贫穷和落后的面貌。为实现这样的目标,阿尔及利亚政府逐步将境内的外国资本、企业归还到“真正的生产者”手中,同时鉴于农业生产的低效率以及阿尔及利亚不适宜发展大规模现代农业的地理现实,制定了庞大的工业化计划,以期在最短的时间内实现国家经济的现代化。
社会主义是其工业化思想的发展蓝图。独立前民族解放阵线内部关于国家发展方向的选择问题充满争论,伊斯兰主义、西方式的民主主义以及社会主义相互竞争,最终社会主义获得更多的支持,并在《的黎波里纲领》中确定下来。此后,本·贝拉将工人自发创立的自管制度理论化,形成独具特色的自管社会主义。布迈丁执政后对本·贝拉推行的社会主义予以批判,认为他只是一种“口头上的社会主义”,是实现个人权力和独断专行的手段,并进一步阐述了自己的社会主义理念:社会主义的本质只有一个,其目的是要把人从剥削中解放出来,使生产者掌握经济和政治权力。①
产业化工业是其工业化思想的理论根源。产业化工业最初是由法国经济学家弗朗索瓦·佩鲁提出,法国格勒诺布尔大学的博尼斯参考该理论,并用以指导阿尔及利亚的工业化建设。该理论的主要观点是:工业化应该获得优先权,并以工业化为动力,摆脱对过去殖民地经济形态和结构的依赖;优先发展能够为国民经济其他部门提供所需的机器和生产原材料的基础工业,在冶金、能源、化学和重工业等领域输出原料和机器的同时,吸收和消化其他产业部门的原料和产品;通过基础工业化的发展,为其他产业部门提供所需的原料和设备,并带动轻工业和农业等部门的发展,最终希望能创造充足的就业机会,并满足人们的消费需求。同时萨米尔·阿明、安德烈·G·弗兰克等人的依附理论以及苏联等国的社会主义发展模式对阿尔及利亚的工业化战略选择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阿尔及利亚按照上述发展路径设计出其工业化轨迹,“重工业将是牵引农业、轻工业和其它方面经济生活的火车头”。
阿尔及利亚的工业化实践与特征
阿尔及利亚的工业管理和实践从独立后工人对殖民者遗留下来的工厂企业的接管开始,并形成独具特色的自管制度。以此为基础,阿尔及利亚形成了适应国内外环境的工业化道路,并根据国内社会经济发展,不断做出新的调整,到布迈丁时期,政府正式推出了独具特色的阿尔及利亚工业化战略,工业化思想中的民族主义、社会主义和产业化工业基本得到完整的体现。
三年计划时期(1967~1969年)。在完成必要的政治和经济安排以后,阿尔及利亚便开始执行其三年计划,该计划的短期目标是为国家的工业化创造所需的基础条件,能够带来资本积累的碳氢部门和钢铁、化学和电力等基础产业被给予投资的优先权。这一计划的长期发展目标是增强国家政治和经济的独立,并希望在80年代初期实现完全就业。1967年初国家发布《七年规划(1967~1973)》,强调在未来7年内,资本积累能力、部门间整合程度以及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必须适应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到三年计划结束时止,阿尔及利亚共有173个大型企业项目和87个中小型企业项目处于执行状态。对外国企业实行国有化的策略是这一时期的成果之一,这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阿尔及利亚国家石油公司的发展。总体来看,三年计划的完成为阿尔及利亚的工业化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第一个四年计划(1970~1973年)。在第一个四年计划制定过程中,不平衡发展战略再次得到强调,基础工业仍被给予极大的优先权,第一个四年计划标志着阿尔及利亚的工业化正式启动。工业领域分配到国家投资预算的44.7%,而农业、水利和渔业总共分配到49.4亿第纳尔,占计划投资的18%。在这一时期,不平衡发展战略受到了国外观察家和国内学者的质疑,他们认为国家进行的工业化是以牺牲农业和其他部门的发展为代价的,只有实现各部门之间的平衡发展才能从根本上推动国家经济的健康发展。由于民族主义思想在经济领域的渗透,使得政府对这样的批评不屑一顾,由此导致阿尔及利亚经济领域各部门比重更加难以协调。1971年2月24日,布迈丁开始推进石油领域的“非殖民化”:旧有的特许权体系通过控股的方式被取代;石油和天然气输送管道被国有化;更多的外国石油公司也被国有化。随着国有工业在经济中优势地位的确立,使布迈丁相信工业化道路是实现阿尔及利亚现代化建设的唯一选择,随后制订的第二个四年计划就是其坚定实践工业化思想的最好证明。 第二个四年计划(1974~1977年)。第二个四年计划是伴随着国际原油市场价格飙升开始的,1974年初每桶石油的价格已从3.25美元上涨到16.20美元,这就为工业投资注入了更多的资金。与第一个四年计划一样,工业领域的最高优先权重新得到确认,国家经济总投资的40.3%被分配给工业部门,在计划结束时工业和能源部门实际上收到了61.4%投资,而农业部门的份额从计划的15%下降到仅7%。②除了大规模投资以外,阿尔及利亚对外国公司继续采取国有化的策略。布迈丁推行的工业化并没有使阿尔及利亚独立于世界市场之外,1974年4月在布迈丁的倡议下,联合国召开了关于原料和发展问题的特别会议,阿尔及利亚提交了一份《石油、原料和发展》的特别备忘录,控诉西方大国通过不平等的国际机制对发展中国家进行剥削、掠夺的罪行,提出发展中国家应维护国家主权,发展民族经济的必要性,这实际上是反映了阿尔及利亚国内国有化和工业独立性政策的要求。③
在1976年6月通过的《阿尔及利亚国民宪章》中,政府详细阐述了其工业革命,即从“一种主要依靠非工业生产部门和农业生产的传统经济,变为一种各生产部门之间相互配合和补充、在所有生产单位推广工业方法以保证和谐发展的现代化经济”,④阿尔及利亚的工业化进入了一个对以前发展计划进行评估和制定新的发展战略的过渡时期。
所谓工业革命理论是阿尔及利亚的工业化战略不断根据经济实践而进行适应性调整的产物,体现了阿尔及利亚探索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鲜明特征。
国有化战略。经济国有化战略至少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将自然资源和外国在阿尔及利亚开设的具有剥削性质的资本收归国家所有,另一方面是强调由国家掌握国民经济命脉,即国家财富国有化。在布迈丁看来,国家的矿产资源就像国家主权一样,丝毫不可以让步,将资源收归国有就成为民族主义自然的延伸,这种合法性不容置疑。在将外国公司资产收归国有方面,阿尔及利亚政府采取了循序渐进的政策,回收的大体顺序依次是外国小企业—欧美及部分法国企业—法国企业。但是阿尔及利亚政府对外国企业的国有化并不意味着完全排斥外国资本在阿尔及利亚的存在,只要在法律许可范围内经营并摒弃剥削原则,政府一般不予以干涉。
国家财富国有化是阿尔及利亚实现其社会主义宏伟蓝图的一部分,它的经济意义在于国家通过对生产资料的控制,对生产活动进行有计划的干预,使国家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动力。国家财富国有化的另一个意义就在于它的政治解放作用,特别是在结束独立初期社会无政府状态方面,国家通过对国民经济的控制从而促进了生产关系的变革,巩固了民族国家的独立地位。
不均衡发展战略。不均衡发展战略是产业化工业的典型特征之一,它通过工业化的引擎作用为其他部门提供生产资料和原材料,在工业化基础建立以后带动其他产业的增长,进而实现完全就业,因此这一战略不强调轻工业的发展,并将消费品的生产压缩至最小。在实际的投资中,工业部门往往分配到高于计划的投资,而农业和轻工业等部门的投资则不断被削减。除了投资在部门间的不平衡以外,这种不平衡战略还表现在地区间的不平衡。政府将投资发展的重点放在地中海沿岸的四大工业区:阿尔及尔工业区、奥兰工业区、阿尔泽工业区和斯基克达—君士坦丁—安纳巴三角工业区。由于这些地区在殖民地时期就有一定的工业基础或已经成为对外出口的港口,因此在工业化起步阶段受到高度的重视。
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进口替代战略。阿尔及利亚在实现经济现代化的过程中,奉行以资本和技术密集为特征的进口替代战略。首先,该战略要求在实现工业化的进程中,资本的积累要优先于资本的消费,甚至要使消费最小化,举国上下发扬艰苦奋斗的风格,将积累所得之资本用于生产资料类的投资。由于石油价格的高涨使得布迈丁对阿尔及利亚快速实现工业化充满了信心,为了扩大工业化规模,阿尔及利亚开始通过贷款的方式增加资本投入。其次,国家强调新技术的应用优先于就业机会的创造,能够吸纳更多劳动力的轻工业部门和中小型企业成为该战略的牺牲品。最后,国家希望通过提升生产力水平,来增加国民收入,摆脱对国际市场的依赖,通过激发国内需求,实现国民经济的稳定增长。因此国家要实现工业化就需要实现两方面的条件,一个是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从而实现国际交易的收支平衡;另一个是扩大国内市场,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使之成为经济发展的动力。
结论
阿尔及利亚进行的工业化是阿拉伯世界探索国家现代化之路的一次重要实践,特别是其将民族主义精神、社会主义经济管理方式以及产业化工业发展战略相结合,体现出了历史性的创造力,因此阿尔及利亚的工业化不仅要寻求经济主权的独立,更重要的是它体现了一种不断适应社会新问题而进行自我调整的变革精神。第一,阿尔及利亚初步建立了民族工业的基础。阿尔及利亚的工业化就是要改变了独立前对西方依附式发展的经济模式,在新的基础上重构国民经济,从1967至1978年的工业化实践证明,阿尔及利亚完成了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国有工业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占据了主导地位,这一时期国民经济保持年均7.2%的高速增长。第二,阿尔及利亚的工业化带来了社会结构的变化。工业化战略的推行必然导致一系列与之相适应的社会变迁,这一时期国家实行对社会公共领域的全面控制以提高人民收入,满足人们健康、教育等方面的需要。第三,阿尔及利亚的工业化为政治稳定奠定了基础。布迈丁时期推行的工业化就是从政治权力的变更开始,在推行工业化实践的过程中,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福利的增加为政权提供了新的合法性基础,布迈丁个人权威也在这个过程中树立起来。
当然,正如所有转型中国家所面临的情况一样,阿尔及利亚推行的工业化在取得成功的同时也产生了负面的影响。在经济领域,过度强调国有化战略和资本与技术的优先性,导致失业问题越演越重;在工业领域比例失衡的投资,导致国民经济结构畸形化。在政治层面,工业化过程中形成的技术专家构成了国家统治阶层中的精英,这种政治生活的精英化使民众对政治生活的参与非常有限,导致民众对国家政治生活的冷漠。在国际体系上,阿尔及利亚推行的工业化没有从根本上脱离西方国家主导的世界经济秩序,与此相反,由于对资金和技术的需求,阿尔及利亚又形成了对旧有世界体系新的依附关系。但是也应该看到的是,在布迈丁执政后期阿尔及利亚已经开始纠正工业化过程中出现的错误,特别是1976年的《阿尔及利亚国民宪章》可以说是布迈丁为国家发展制定的新蓝图,遗憾的是在这些发展措施变成现实之前,布迈丁猝然离世,这在某种程度上标志着一种工业化经济变革路径的终结。
(作者为内蒙古民族大学政法与历史学院副教授;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非洲阿拉伯国家通史”和内蒙古民族大学博士科研启动项目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为:10&ZD115)
【注释】
①《布迈丁言论选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78页。
②MahfoudBennoune, The Making of Contemporary Algeria, 1830-1987: Colonial upheavals and post-independence development,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8, pp. 132.
③《石油、原料和发展:阿尔及利亚提交联合国大会特别会议的备忘录》,许乃炯、郑汝箴、李雨时译,上海:三联书店,1975年,第14~17页。
④中共中央对外联络三局译:《阿尔及利亚国民宪章》,内部资料,1984年11月,第87页。
责编 / 张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