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道间质瘤生物学特性对临床实践的指导意义

来源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JIAN6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总结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的生物学特性,进一步指导临床诊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2008年12月经病理证实的73例GIST的临床资料,包括好发部位、恶性程度、临床表现、组织学特点、治疗及预后,阐述其生物学特性。结果本组GIST好发于胃(74%)及小肠(14%),特别是胃底(44%)及胃体(39%)。恶性程度较低的间质瘤容易出现腹痛,胃底间质瘤较易发生呕血。外科手术是根治GIST的主要方式,内镜下切除有望成为新的重要治疗方式。结论
其他文献
目的观察CAPE对LPS活化大鼠KC表达合成细胞因子IL-6和TNF-α的影响。方法经在体灌流消化大鼠肝脏分离KC细胞,培养于RPMI-1640培养基中,用LPS活化KC细胞,经CAPE处理后,用实时
目的探讨雌激素缺乏、高脂饮食、运动等因素对高脂血症形成及肝脏脂肪变性的调节作用。方法本实验采用C57BL/6J雌性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OVX(卵巢切除后雌激素缺乏)组、OVX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预防小鼠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后血栓形成的作用。方法应用CC14/2-AAF制备小鼠急性肝损伤模型,然后行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实验A组于经尾静脉注入骨髓干细
目的评价介入治疗大肠癌肝转移的效果。方法对480例大肠癌肝转移患者,通过肝TACE和经左锁骨下动脉穿刺PCS植入介入治疗。结果0.5、1、2和3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100%、75.8%、31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种病因复杂的肠道慢性炎症性疾病。治疗IBD的传统药物虽能控制症状,但多数患者反复发作迁延不愈。新近研究的生物学制剂、干细胞移植等疗法已逐渐用于临床,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是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一种,其可以进一步发展为终末期肝病以致肝功能衰竭。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药物治疗主要包括二甲双胍、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γ激动剂
目的探讨肝细胞生长因子(HGF)在大肠癌淋巴管生成及转移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检测52例大肠癌、20例大肠息肉组织和20例正常对照组织中HGF的表达,并应用podoplan
目的探讨肝癌患者冷消融前后部分生化指标及前炎症因子的变化。方法20例不适合手术的肝癌患者接受冷消融治疗,检测患者术前,术后1、3、7d的血清谷丙转氨酶(ALT)、符草转氨酶(AST)、
MicroRNAs(miRNAs)是一类长约21~25核苷酸的内源性非编码RNA,它们广泛存在于植物和动物中并通过影响mRNA的翻译或稳定性来发挥重要的调节作用。过去几年,miRNAs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
目的研究胃肠起搏辅助抑酸药物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疗效。方法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三组,A组24例给予埃索美拉唑镁肠溶片口服并辅助胃肠起搏器治疗,B组26例给予埃索美拉唑镁肠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