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如果有一个作品,大部分人都认为它引起了共鸣,得到了身心的刺激。那么,说明这是一个成功的作品,作者很成功的把自己感受传达了出去,也遇到了对的观者,接受着作者想要传达并表达的一些东西。
关键词:审美;艺术修养;共鸣;情感宣泄
一、对于艺术载体的认知与解读
追求美的艺术,往往是需要被理解的,是给人看的。所谓的理解,是理解作品的美。作为一个艺术家,创造出来美的作品,绝不会仅仅给自己看的,追求美往往是很多艺术共有的属性,比如宗教艺术,既然是造出来给人看的,为什么不造的美一点呢?当然也有为了美而生的艺术,比如中国的山水画,欧洲的古典音乐,巴洛克,洛可可时期的许多风景画,日本的茶道,他们基本就是为了美而作的艺术。为了营造出美,艺术家们绞尽脑汁,他们绞尽脑汁来创造,我们当然也不得不绞尽脑汁去欣赏。欣赏这些艺术品是需要修养的,你需要知道他们的规划,他们的审美,才能真切的去感受。比如中国绘画的审美,有自己明确的标准,谢赫六法:“画有六法:一曰骨法用笔,二曰应物象形,四曰随类赋彩,五曰经营位置,六曰传移摸写。”,历代中国绘画,都要参照标准。当然不同的地区和时代都有着不同的标准,有古典的美,浪漫的美,象征的美,文学的美,不一而足。你抱着古典美的准则去欣赏浪漫主义,那就没意思了,反之亦然。很多人听音乐,觉得能打动自己能感动人的才是好的,于是觉得巴赫比较无聊,这也是有的,审美是很精分的,所以需要积累经验,让自己随时精分,此谓艺术修养。
当然也有画给自己看,写曲子自娱的,你不是艺术家,自己愉悦自己,没人管你,也不存在欣赏和理解,开心就好。比如古尔德经常改编歌剧用钢琴弹出来,不需要别人理解,因此很可惜,基本都没有录音留下来。
二、艺术创造的目的
情感宣泄的艺术,有的是宣泄了就完,自己爽一把的。你不爽了,自己做了个诗,弹个琴,画个画之类,不但不需要别人理解,硬要看人家的这些艺术品,人家也不一定愿意。
也有人把自己的情感宣泄到观众身上,那就需要理解了,表现主义属于此类,如蒙克。音乐和诗歌也多,自己有所感,有感而发的,都是这一类。“我有所感,你感受到我之所感了吗?”
再如,自己没有所感,纯粹是为了打动观众的,当然也需要理解,如浪漫主义。艺术家营造了一个场景,来打动你,就是这一种,但他自己不一定在场景之中。这就是“为了打动而打动,为了感动而感动。”艺术的创作显然是有目的的,当然这种目的不一定是自觉的目的,也就是说,作者本身在创作的时候可能没有意识到这些所谓的目的,但艺术作为意识或潜意识的一种承载方式,本身就有其意义所在。这种潜在的意义,就可以被视为艺术创作的目的。
三、艺术与心灵的对话
我们常说真善美,也就是艺术的三个目的,展示美,表达美,唤起美。艺术的第一个目的都是让欣赏者感受到美,这些艺术相对来说,是在训练我们感受美乃至解构美的能力,所以,算是美的另一个维度吧。第二个目的,一定是表达作者内心的某种真实情感或感受,艺术是心灵的承载,作为承载,只有真实的心灵感受才能得到其他心灵的认同。一个人,距离自己的越近,就距离人类的整体心灵越近,当他把这种近距离的贴近展示出来,才能形成伟大的,有感染力的艺术。第三个目的,是唤起人类内心的善。也许,莫些人认为,艺术是纯粹自然的,不带有道德目的的。我想说,这里的善,也许不属于道德的领域,而是指人类内心对生命力的崇拜和欢喜,一切主掌生命能量的,都是善的,一切损害这种能量的,都是恶的。藝术是纯粹生命能量的一种展示形式,因此必然会唤起人类内心对这种力量的喜爱和贴近。但这种善,并不一定会带来道德意义上的结果,在这之间,同样需要一层理性的转化,反例请见希特勒,元首同志一定是一个生命能量强大的人,可惜他误用了。
从以上的目的来说,艺术是必然需要他人的承认和理解,也不一定能够得到他人的承认和理解的,这个世界上,并不存在一种纯粹的自我的艺术,除非你认为你的心灵已经低于其他所有人,或者高于其他所有人了,这显然是一种病态的认知。当然,随着人类理解能力和审美能力的提高,艺术在某些领域具有越来越复杂化的趋势,对于普通大众来说,可能确实存在一种专业的艺术存在。举例来说,19世纪以后,西方绘画流派小说的去情节化趋势,艺术开始越来越脱离鱼单纯的展示,而着重于创作者内心的表达。这种专业的表达形式,需要着重于创作者的内心的表达。这种专业的表达形式,需要受过一定训练,或者需要高度的理解能力,才能够去理解。然而这种理解能力的提升,何尝不是自身灵性的一种升华?去理解更多的艺术,需要与自己的心灵进行更多的对话,这是一件好的事情。
四、艺术需要被理解的意义
所以,遇到自己不能够欣赏的作品,理解的越多,那么欣赏的也就越多的多。这种既真实无邪又无比深刻的作品,无一不是大师的天成之作,不可多得,那么也就需要去被理解。其实我认为不理解某个作品,就是输出者和输入者没有达成一致,也就是作者和观者没有达成共鸣。对于这种作品我觉得就像错的时间遇到了错的人,错过就错过了,不用纠结什么态度。如果有一个作品,大部分人都认为它引起了共鸣,得到了身心的刺激。那么,说明这是一个成功的作品,作者很成功的把自己感受传达了出去,也遇到了对的观者,接受着作者想要传达并表达的一些东西。
艺术自然是需要被理解的,不需要被理解却以自身而寸在的,那是什么东西,是一种什么载体,物自体?假如我创作了个纯艺术,自在之物,我说你看不到它,它不可以被理解被认识,那这个创作出来的所谓艺术,还有什么意义?所以,艺术如茶需要慢品细酌......
参考文献:
[1]《艺术学概论》彭吉象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出版图书
[2]《什么是艺术》沃特伯格重庆大学出版社出版2011年2月1日
作者简介:张宁,1994.4.-,女,汉族,籍贯:辽宁阜新人,沈阳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17级在校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美术,研究方向:油画。
关键词:审美;艺术修养;共鸣;情感宣泄
一、对于艺术载体的认知与解读
追求美的艺术,往往是需要被理解的,是给人看的。所谓的理解,是理解作品的美。作为一个艺术家,创造出来美的作品,绝不会仅仅给自己看的,追求美往往是很多艺术共有的属性,比如宗教艺术,既然是造出来给人看的,为什么不造的美一点呢?当然也有为了美而生的艺术,比如中国的山水画,欧洲的古典音乐,巴洛克,洛可可时期的许多风景画,日本的茶道,他们基本就是为了美而作的艺术。为了营造出美,艺术家们绞尽脑汁,他们绞尽脑汁来创造,我们当然也不得不绞尽脑汁去欣赏。欣赏这些艺术品是需要修养的,你需要知道他们的规划,他们的审美,才能真切的去感受。比如中国绘画的审美,有自己明确的标准,谢赫六法:“画有六法:一曰骨法用笔,二曰应物象形,四曰随类赋彩,五曰经营位置,六曰传移摸写。”,历代中国绘画,都要参照标准。当然不同的地区和时代都有着不同的标准,有古典的美,浪漫的美,象征的美,文学的美,不一而足。你抱着古典美的准则去欣赏浪漫主义,那就没意思了,反之亦然。很多人听音乐,觉得能打动自己能感动人的才是好的,于是觉得巴赫比较无聊,这也是有的,审美是很精分的,所以需要积累经验,让自己随时精分,此谓艺术修养。
当然也有画给自己看,写曲子自娱的,你不是艺术家,自己愉悦自己,没人管你,也不存在欣赏和理解,开心就好。比如古尔德经常改编歌剧用钢琴弹出来,不需要别人理解,因此很可惜,基本都没有录音留下来。
二、艺术创造的目的
情感宣泄的艺术,有的是宣泄了就完,自己爽一把的。你不爽了,自己做了个诗,弹个琴,画个画之类,不但不需要别人理解,硬要看人家的这些艺术品,人家也不一定愿意。
也有人把自己的情感宣泄到观众身上,那就需要理解了,表现主义属于此类,如蒙克。音乐和诗歌也多,自己有所感,有感而发的,都是这一类。“我有所感,你感受到我之所感了吗?”
再如,自己没有所感,纯粹是为了打动观众的,当然也需要理解,如浪漫主义。艺术家营造了一个场景,来打动你,就是这一种,但他自己不一定在场景之中。这就是“为了打动而打动,为了感动而感动。”艺术的创作显然是有目的的,当然这种目的不一定是自觉的目的,也就是说,作者本身在创作的时候可能没有意识到这些所谓的目的,但艺术作为意识或潜意识的一种承载方式,本身就有其意义所在。这种潜在的意义,就可以被视为艺术创作的目的。
三、艺术与心灵的对话
我们常说真善美,也就是艺术的三个目的,展示美,表达美,唤起美。艺术的第一个目的都是让欣赏者感受到美,这些艺术相对来说,是在训练我们感受美乃至解构美的能力,所以,算是美的另一个维度吧。第二个目的,一定是表达作者内心的某种真实情感或感受,艺术是心灵的承载,作为承载,只有真实的心灵感受才能得到其他心灵的认同。一个人,距离自己的越近,就距离人类的整体心灵越近,当他把这种近距离的贴近展示出来,才能形成伟大的,有感染力的艺术。第三个目的,是唤起人类内心的善。也许,莫些人认为,艺术是纯粹自然的,不带有道德目的的。我想说,这里的善,也许不属于道德的领域,而是指人类内心对生命力的崇拜和欢喜,一切主掌生命能量的,都是善的,一切损害这种能量的,都是恶的。藝术是纯粹生命能量的一种展示形式,因此必然会唤起人类内心对这种力量的喜爱和贴近。但这种善,并不一定会带来道德意义上的结果,在这之间,同样需要一层理性的转化,反例请见希特勒,元首同志一定是一个生命能量强大的人,可惜他误用了。
从以上的目的来说,艺术是必然需要他人的承认和理解,也不一定能够得到他人的承认和理解的,这个世界上,并不存在一种纯粹的自我的艺术,除非你认为你的心灵已经低于其他所有人,或者高于其他所有人了,这显然是一种病态的认知。当然,随着人类理解能力和审美能力的提高,艺术在某些领域具有越来越复杂化的趋势,对于普通大众来说,可能确实存在一种专业的艺术存在。举例来说,19世纪以后,西方绘画流派小说的去情节化趋势,艺术开始越来越脱离鱼单纯的展示,而着重于创作者内心的表达。这种专业的表达形式,需要着重于创作者的内心的表达。这种专业的表达形式,需要受过一定训练,或者需要高度的理解能力,才能够去理解。然而这种理解能力的提升,何尝不是自身灵性的一种升华?去理解更多的艺术,需要与自己的心灵进行更多的对话,这是一件好的事情。
四、艺术需要被理解的意义
所以,遇到自己不能够欣赏的作品,理解的越多,那么欣赏的也就越多的多。这种既真实无邪又无比深刻的作品,无一不是大师的天成之作,不可多得,那么也就需要去被理解。其实我认为不理解某个作品,就是输出者和输入者没有达成一致,也就是作者和观者没有达成共鸣。对于这种作品我觉得就像错的时间遇到了错的人,错过就错过了,不用纠结什么态度。如果有一个作品,大部分人都认为它引起了共鸣,得到了身心的刺激。那么,说明这是一个成功的作品,作者很成功的把自己感受传达了出去,也遇到了对的观者,接受着作者想要传达并表达的一些东西。
艺术自然是需要被理解的,不需要被理解却以自身而寸在的,那是什么东西,是一种什么载体,物自体?假如我创作了个纯艺术,自在之物,我说你看不到它,它不可以被理解被认识,那这个创作出来的所谓艺术,还有什么意义?所以,艺术如茶需要慢品细酌......
参考文献:
[1]《艺术学概论》彭吉象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出版图书
[2]《什么是艺术》沃特伯格重庆大学出版社出版2011年2月1日
作者简介:张宁,1994.4.-,女,汉族,籍贯:辽宁阜新人,沈阳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17级在校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美术,研究方向:油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