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地区产业承接能力与生态环境质量协调发展研究

来源 :江西社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nqishu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生态环境问题仍然十分突出,协调发展程度还不够充分.基于2006-2019年中部地区六省面板数据,运用综合评价模型、耦合协调模型、相对发展模型及Tobit模型,探究产业承接能力与生态环境质量耦合协调发展,研究发现:中部地区产业承接能力综合发展水平总体呈现平稳波动的态势;产业承接能力与生态环境质量的耦合度已经达到高水平耦合阶段,但协调度方面仍处于初级协调阶段,空间协调度类型分布呈现“中心高四周低,两翼高南北低”的特点,动力因素对耦合协调度的作用各有差异.为此,中部地区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的时代机遇,不断提升综合实力;注重产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有效发挥多种动力因素作用,形成耦合协调发展的合力.
其他文献
发展县域经济,有助于有效应对区域竞争、促进地区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关于加快全省县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这一主题,把握“百强进位、百强冲刺、百强储备”战略为指引,增强提升县城经济整体实力.论文对比湖北、浙江县域经济发展水平,总结浙江县域经济发展典型经验,从创新驱动、绿色低碳、产业发展等方面探索促进湖北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今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的《意见》开宗明义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是连结民族情感、维系国家统一的重要基础”,给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极高的评价.“维系国家统一的重要基础”用在今天的粤港澳大湾区人文湾区建设中,是最切时所需的.
期刊
未成年刑释人员作为一个弱势群体,存在着思维模式简单、情绪控制力差、家庭功能弱化、社会交往偏差等特点.在重新融入社会的过程中,他们需要获得生理、安全、情感和归属、尊重、自我实现等方面需求的满足,面临着身份融入、家庭融入、社会交往融入、职业融入等诸多社会融入困境.司法社会工作者应当利用专业化和规范化的服务,帮助未成年刑释人员重新定位身份,去除罪犯标签;改善家庭氛围,重塑家庭环境;提高交往意识,增强交往能力;推动社会支持,促进职业融入,使其重新回归社会,步入正常生活轨道.
运用案例研究方法,以G市高新技术企业为例,从地理邻近性与技术邻近性研究视角,探讨市域内产学研空间分布对建立合作关系的影响.研究认为,市域内产学研主体空间可达性好,对建立和密切合作关系有积极影响;企业跨市域(省域)选择合作伙伴,是因为对需求匹配度有更高的要求;主体之间技术供给与技术需求错位,导致有技术创新合作需求的企业难以与学研机构建立合作关系.为此,应善于利用地理邻近,恰当把握技术邻近,促进合作主体的互动交流与知识转移;学研机构要关注市场走向和企业技术需求,注重开辟新的研究领域,为企业提供更多选择.
结合闽南湾区经济背景,通过评测闽西南五市的经济发展效率,以期为实现闽西南协同发展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对策建议.运用数据包络分析(DEA-CCR模型)和Malmquist指数从静态和动态两个角度评价闽西南五市的经济发展效率,重点分析湾区城市的经济发展效率,同时评价山区城市的经济发展状况.从静态来看,经济发展效率整体呈增长趋势,但还未达到DEA有效,而且不同城市之间的效率存在较大差距.从动态来看,经济发展动态效率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V”字趋势.分析发现,技术效率提升是经济发展的主因,湾区城市与山区城市之间的经
当代资本主义的系统性危机是指由2008年次贷危机衍生出的经济、社会、政治和意识形态等领域相互交织的危机现象.当代资本主义系统性危机的出现,是由金融资本主导的新自由主义制度合乎逻辑的结果.新自由主义制度无法从根本上克服资本主义的固有矛盾,其内在悖论必然导致资本主义固有矛盾以系统性危机的表现形式爆发.欧美等发达国家虽然试图通过一系列政策进行调整,但未能如期摆脱危机与困境,延续新自由主义这一制度工具,减轻或转嫁危机的总体方式在一定时期还将继续.
关于财富的研究是经济学的永恒主题.目前为 止,学界基本遵循亚当?斯密的定义,即“财富是人 们生活中的一切必需品和便利品,其本质是增加人们 福祉或幸福的,是福祉或幸福所依赖的物品”.
期刊
中国共产党对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坚持与发展贯穿于党的各个时期.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不动摇,积极探索社会主义的本质内涵,坚定捍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加强无产阶级政党建设,创造性提出科学发展观等重要理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赋予科学社会主义新的内涵,使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
当代诗歌特别是80后诗歌写作中,诗人的手艺与诗意的变形极大地彰显当代诗学技艺的繁复,以及现代新诗诞生以来语言自身的焦虑与历史意识的孱弱.确证、否定或是某种悬置等80后诗歌写作的声音景观传递出同时代人在处理当代历史或文化经验时的努力,而那些既已形成的有关当代诗歌确定性的知识、规则、谱系,无形中使诗歌写作聚焦问题以及展开自我辨识的能力变得愈加浮泛而犹疑.无论是拥抱底层与日常生活,抑或是精神向度的自我觉识,80后诗歌写作需要更进一步解放自身并且充满韧性,从诗歌语言的悖谬、双声、裂隙中走上前来,切实获具一种与传统
王独清受到后期创造社的话语突变影响,新诗创作摄入大量的革命元素,诗歌风格看似同早期个人主义的唯美、浪漫、象征决裂,实则主调依然是“颓废”的旋律.异域流浪的感伤情绪与革命的迷茫认知混杂,看似渴求以英雄的昂扬姿态突围,却进一步增强了悲观主义的情感体验,演变为空中楼阁的政治观念,落魄的贵族情结与火热的民众情绪格格不入.梳理1929-1934年间的有关读者批评,将有助于透过王独清新诗流变的多元性与复杂性,把握其背后的实质及其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