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媒介与公众对公共危机常态化的认识与责任研究

来源 :商品与质量·理论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sariz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公共危机开始朝着常态化方向发展,其常态化趋势有其形成的必然因素。全球化、风险社会和非传统安全等产生了很多公共危机,面对日趋常态化的公共危机,作为政府、媒介与公众,应与时俱进,正确认识公共危机的常态化,弄清常态管理与危机常态管理的区别,从而承担起各自应有的责任。
  关键词:公共危机;常态化;认识与责任
  一、公共危机相关概念的界定
  近年来,国际范围内危机事件的发生频率呈明顯上升趋势。20世纪90年代以来,各种公共危机事件在我国也不断出现,其频发度和危害性亦呈明显上升趋势。"9·11"事件及"非典"事件的发生,使公共危机引起了世界范围内的极大关注。
  1、公共危机概念探析
  近年来,各类危机事件频繁发生,"9·11"事件,SARS病毒,印度洋海啸,中国汶川地震,日本"3·11"事件。这些都在告诫我们,一系列危及人类生命财产、共同利益和稳定性的公共危机,正以一种常态化趋势呈现。对于危机的理解,学界们各抒己见,其中被普遍接受的是美国学者罗森塔尔的观点,他认为危机是一个社会系统的基本价值和行为准则架构产生严重威胁,并且在时间压力和不确定性极高的情况下必须做出的关键性决策的事件。与危机相比,公共危机是主要以公共领域为主,以公共利益为目标,需要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或者公共组织甚至公民个人参与应对的突发的紧急状态。由此我们知道,公共危机是一种突发的、非常规出现的造成或者可能造成公共利益受到极大损害,需要以公共部门为核心,非公共部门甚至公民个人广泛参与应对的紧急状态。
  2、对公共危机常态化的认识
  迄今为止,我国基本上形成了初步的危机应对体系,从突发事件应对条例,到预案的出台,再到法律的出台,这一系列的危机管理法律法规的出台,大大加强了我国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和效率,但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公共危机正以一种蝴蝶效应般态势进行着一系列的活动,其变化日趋于常态化。为此,作为应对主体的政府、媒介与公众,更应该明确公共危机常态化的含义。从公共危机常态化形成因素上讲,我们认为公共危机常态化是指由于全球化、风险社会、社会转型、非传统安全等因素的存在与常态化发展,危机管理理论与实践的不断健全与完善,孕育而生的一种常态化的公共危机状态。
  二、公共危机常态化趋势的形成因素
  自"9·11事件"及SARS疾病至今,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各种公共危机事件如蝴蝶效应般,牵一发而动全身,一扇而不可收拾。无论是自然原因,还是人为所致,公共危机常态化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从理论视角分析,公共危机常态化趋势有其必然性因素,全球化、风险社会、非传统安全、社会转型以及危机管理等因素促成了其常态化的发展。
  1、风险社会催生了公共危机的常态化
  1986年,德国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提出了"风险社会",此后,许多学者在论述公共危机时很自然地将其与风险紧密联系在一起。事实上大量的风险都是在讨论可能发生的危机,所以风险社会主要是在讨论可能发生的公共危机。现今,我们进行着各种科技创新性的活动,不断取得着前所未有的成果,创造着不可预知的新社会,向着更高的要求迈进。但与此同时,各个领域的风险也纷纷涌现,危及着人类整体利益。种种的风险将不可避免地孕育着危及人类整体利益的公共危机的到来。风险的常态化趋势也就催化着公共危机的常态化趋势。
  2、全球化加快了公共危机常态化的蔓延速度
  随着各种电子媒介的出现,各种现代交通工具的飞速发展,人与人之间的时空距离骤然缩短,整个世界紧缩成一个"村落":地球村。全球化趋势不言其中。它是一种广泛、深入的变革,涉及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军事、教育等几乎人类活动的所有领域。其影响的全球性,波及着整个人类。全球化是公共危机常态化的基础,全球化的连接,促进了风险社会的形成,并且促成了风险社会的规模,从而进一步演化为全球性的危机。为应对危机,国际之间的合作进一步加剧全球化的进程,这也为危机的全球化蔓延做好了铺垫,这种循环往复已经成为一种常态化趋势。
  3、非传统安全奠定了公共危机常态化的量的积累
  非传统安全问题所涉及的领域众多,除军事武力安全之外,包括自然灾害、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环境等多方领域,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至今,各国关注的焦点一直在变化,但人口,粮食,环境,经济的安全一直是关注的焦点,这也是而非传统安全关注的焦点所在。这些问题一旦处理不当,便会引发连锁反应,形成全球性的公共危机。它们并非间断性发生,而是长期性存在的问题,呈现着常态化的发展趋势。可见,非传统安全理论下不断涌现的个案发生为公共危机常态化趋势做好了铺垫和量的积累。
  4、社会转型奠定了公共危机常态化管理的时代背景
  从1992年开始,社会转型概念引起了学术热潮,体制转型,社会结构的变动,社会形态的变迁,很好的诠释着当时的社会转变。近年来,社会转型的表现更加深刻,如中国家加入了世贸,迎来了经济的全球化;社会结构不断进行调整,结构复杂;人口问题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和能源问题等等。在一个集中的时间段内如此多的重要转变同时出现,其难度之大和风险之高都是所有国家以往未曾遇到过的。转型期引发的问题有些可能已经在某些方面引发了公共危机,有些方面正潜在着公共危机。中国社会转型面临的危机是多层次的,无论哪一种,在中国出现都会是大问题。总体来看,转型期中国可能面临的公共危机是常态的,因此有必要建立常态的应对体系。
  5、危机管理理论与实践的不断完善朝着常态化方向发展
  自9·11事件和非典事件后,世界各国对公共危机的认识开始逐渐加深,我国也不例外。近年来国内外重大自然灾害接连不断,我们从中看到政府、媒介和公众的危机意识在不断加强,危机管理理论不断深入人心,并不断被实践所证明。从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到2008年的汶川地震,从中我们看到公共危机的巨大破坏性,但从政府和社会的角度,我们看到了危机管理能力在不断强化,从日本的3·11事件我们看到危机应对体系的不断完善。危机不是单独存在的,它是应着全球化、风险社会和非传统安全等因素的存在而存在的,是与之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近年来,各国危机管理理论与实践的不断完善从一个侧面也反映了公共危机的常态化发展趋势。所以这更足以说明伴随着公共危机的常态化趋势,危机管理理论与实践也在不断地朝着常态化趋势发展。
  三、政府、媒介与公众对公共危机常态化的责任
  公共危机事件从发生到解决的过程考验着政府的行政效率,处理问题的公信力;监督着媒介对公共危机事件报道的及时性、高效性和准确性;同时,面对公共危机事件的常态化趋势,作为备受公共危机影响的公众,更意识到其常态化趋势的严峻性,对公共利益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的损害的严重性。为此,作为公共危机应对主体的政府、媒介与公众,应该树立起正确的危机意识,承担起应对公共危机常态化的责任。
  1、政府转变观念,变应急管理为公共危机常态化管理
  公共危机事件的发生严重考验着政府的行政效率,政府处理危机事件的能力关乎人民对政府的公信力,因此有必要重新理解一下当前的危机管理。
  危机管理在我国得到重视并规范起来是近几年的事情,并逐渐模式化,但仍然存在些许不足。首先是政府在思维上主要是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并出台相应的应对条例与法规。虽然突发事件具有突发性和紧急性,但在发生的频率和规律上是有章可循的,是可以找到其共同点的,所以作为政府,应该积极建立危机预防机制,这样才能更好的减少危机发生的可能性与破坏性,更好的保证公共利益的安全性与稳定性。其次是缺少危机的常态化管理。在巨大自然灾害或重大人为事故面前,任何技术上的应对都是滞后的。所以,政府在进行预防后,要变应对管理为积极进行危机常态化管理,善于居安思危,用危机管理的思维进行常态化的管理。日本的地震预防危机管理体系给世人以深刻的印象,作为我国政府,应去粗取精,真正意识到预防危机常态化管理的重要性及其法制化的重要意义。
  2、媒介基于公共危机问题的合理舆论导向
  如何准确、及时、高效的报道公共危机事件,一直是媒介头疼的问题。以至于在危机爆发时,本应该是媒体大展身手的时候,却往往被坐了冷板凳,有时候甚至出现媒体集体性沉默。这其中的问题在于政府与媒体之间的关系。长期以来,媒体在危机报道方面存在着缺失甚至误导现象,这不仅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后果,损害了国家的形象,甚至伤害了受众对媒体的信任。为化解这种情况,媒体必须通过加倍的努力,创新自身的报道,重塑媒体的威望和诚信,为建设和谐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为了承担自己的社会责任,媒体应在合理调节政府与受众的关系之下,准确、迅速、及时地向公众提供真实可靠的信息,成为危急时刻社会价值的塑造者与正确舆论的引导者。
  媒介是政府重要的形象代言,真正的主角在于政府。政府能否做到既让民众正确了解相关信息,又能引导民众向有利于危机解决的方向发展是考验一个政府处理危机事件成熟与否的关键。因此,正确认识公共危机事件中政府信息自由发布与媒体舆论合理导向的关系,对于妥善处理危机事件意义重大。
  3、公众正确认识公共危机常态化,并树立正确的国民危机意识
  公众作为最广大的利益群体,其生命财产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是党和国家关注的重中之重,与此同时,作为利益群体的自身,公众自身也要树立起危机意识,正确理解公共危机常态化的含义。
  从日本3·11事件公众应对地震的从容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政府预防危机体系的健全,也看到了公众应对危机时的从容与镇定,从另一个方面反映出公众对危机的认识比较深刻与透彻,并且处于常态化的预防状态之中。作为我国国民,应该具备危机意识。
  首先,国家需要在全社会范围内建立起危机学习和教育机制,对国民进行经常性的危机意识教育和培养。我们应该居安思危,在平时就通过各种渠道,向民众普及各类危机应对知识,并定期组织危机演习活动,以提高民众的危机应对能力。其次,作为公众权利赋予者-各级政府要从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高度来认识危机管理的重大意义。一方面,尽快开展在岗人员的危机应对情景训练,另一方面,及早开展对普通民众的危机应对教育和危机情势模拟,培养政府和公众的危机意识,了解各种灾难发生的科学过程,掌握一定自我保护的方法,时刻做好应对突发事件的心理和物质准备。总之,公共危机常态化趋势已经日趋明显,作为政府、媒介和公众,应认清现状,理好思路,各司其职,加强预防、应对和恢复等阶段的准备,为公共危机管理体系的完善打好基礎。
  参考文献:
  [1]Rosenthal Uriel,Charles Michael T.ed.Coping with Crisis:Themanagement of Disasters,Roitsand Terrorism.Spring field:Charles C.Thomas,1989.p.10
  [2]华斌.国外公共危机管理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经贸导刊,2010(21)
  [3]华斌.国外公共危机管理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经贸导刊,2010(21)
  [4]张小明.从SARS事件看公共部门危机管理机制设计[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
  作者简介:董志英(1987-),女,河北唐山人,行政管理专业2010级硕士研究生,从事社会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王芳(1987-),女,山东泰安人,行政管理专业2010级硕士研究生,从事行政管理理论与实践。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