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9年初,新一轮的电信重组与3G牌照发放使中国电信业形成了新的产业竞争格局,网络融合、终端融合推动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加速了产业边界的消失,3G时代的来临将加速移动通信与互联网的融合进程,电信业与传媒业相互渗透、走向密切融合的趋势不断凸显。
移动互联网概念研究
一直以来,对于何谓移动互联网,学界及业界有过诸多争议,有人认为移动互联网只是互联网的一种接入方式,是互联网在手机等便携终端领域的延伸,但有研究者持不同观点,对“移动互联网”的概念,进行了批判,认为长期以来手机网被解释成为互联网的延伸,误导了电信运营商、业务开发商、终端生产商和用户对于手机网的理解。[1]
艾瑞咨询从技术和终端层面对移动互联网进行了定义,认为所谓移动互联网,从技术层面定义是,指以宽带IP为技术核心,可同时提供语音、数据、多媒体等业务服务的开放式基础电信网络。从终端层面定义,在广义上是指用户使用手机、上网本、笔记本等移动终端,通过移动网络获取移动通信网络服务和互联网服务;在狭义上是指用户使用手机终端,通过移动网络浏览互联网站和手机网站,获取多媒体、定制信息等其他数据服务和信息服务。[2]
在互联网的发展格局中,移动互联网仍然具备互联网的典型特征,即基于IP层进行互联。移动互联网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它突破了原来对一个个固定站点中信息和需求的锁定,实现了“移动而互联”,使得基于移动互联网平台开展的各种业务具有个性化、实用化并兼备时间和位置的高度灵活性的巨大优势。[3]可以说,手机正以更强劲的态势引领互联网发展的潮流,代替PC成为互联网发展的主角。
通过移动互联网,用户使用手机、上网本等移动终端设备可以浏览新闻、在线搜索、在线聊天、手机网游、手机电视、手机在线阅读、手机网络社区、手机收听及下载音乐、可视电话、下载单机版游戏、软件、邮件、图片、手机博客、手机炒股等网络应用。手机已从最初单纯的通信工具,转变为一个综合性信息采集、传播、娱乐平台。
“网络+终端+应用”,已成为国内外电信运营商和互联网业者对移动互联网的共识,即在走向固网与移动网融合的过程中,通过对原固网业务的“移植”和“变形”,实现业务创新。有研究者认为,移动互联网的显著特征有二:一是运营商将越来越多的应用植入终端,建立“预使用”环境,牢牢黏住用户;二是越来越多开放式应用平台的涌现,如中国移动也在打造自己的应用商店,还正式公测了139.com的网站,主打实名制社区交友。[4]从这年移动互联网的研究现状来看,研究者普遍认识到移动互联网概念领域所存在的问题,并试图从不同角度对移动互联网进行更为准确详细的定义,不断发现移动互联网新的传播特征,这对于移动互联网新媒体研究范围的界定具有重要意义。
移动互联网技术与市场研究
3G技术给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有研究者认为,2009年之后,移动互联网进入了产业化的初级阶段,3G到来后给产业带来了许多全新的产品、工具、应用,如手机浏览器、无线搜索、MID类产品、上网本与上网卡、Wi-Fi等都是这个产业的基点。[5]在3G技术的推动下,移动通信与互联网结合产生移动互联媒体,将是现在乃至未来一段时间通信发展的趋势。[6]有研究者认为移动UGC、内容共享/下载、移动游戏等移动互联网业务将有良好的发展前景。移动互联网是电信、互联网、媒体、娱乐等产业融合的汇聚点,移动互联网时代是融合的时代、产业相互进入的时代,技术的发展将推动传统电信业向互联网、媒体、娱乐等产业融合的大ICT产业演进。[7]云计算技术的运用将给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带来全新的驱动力。移动互联网具有移动终端处理能力弱、网络带宽相对较小等局限性,而云计算是适合移动互联网应用的一种模式,将对未来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起到很大促进作用。[8]伴随3G的到来,研究者认为2009年—2011年将是中国移动互联网产业飞速发展的时期。[9]
移动应用商店成为这年移动互联网研究的热点,有研究者认为APP Store的成功,得益于全球智能手机的快速发展;充分满足了用户日益增长的体验需求。此外,其秉承了苹果“内容+服务”这种独到的运营模式,使其能够将通信业的传输功能、软件的开发功能和互联网的服务相融合。但与此同时也存在着低俗活动从传统互联网向移动互联网的渗透和转移,监管部门应加大移动互联网领域的反低俗治理。[10]有研究者认为,移动互联网时代,运营商应该意识到并倡导一种媒体化的移动互联网、媒体化的3G,告别2G时代的增值业务运营模式,建设一个开放、自由、用户本位的内容应用商店平台,实现从SP向“地球村”式的移动互联网内容模式的转型。[11]
但与此同时,多数研究者认为移动互联网自身的发展还存在许多不足与困扰,不可盲目乐观。无线互联网的发展受频率资源的限制,加之手机的固有特点,如手机屏幕小、文字输入难、处理能力低等,不能过于夸大无线互联网的作用。[12]只有手机终端、网络环境、资费、服务应用四管齐下,才能共同做大做强3G市场。[13]有研究者认为手机媒体运营处于初步阶段,仍不规范不成熟,其强大的传播优势还未真正得到显现,手机媒体产业各个环节的角色需要重新定位,其产业链亟待整合和完善,手机媒体商业模式的变革势在必行。[14]有研究者认为,web2.0尚未找到成功的盈利模式,在信息质量、信息安全、版权、用户参与度上存在诸多困扰,web2.0尚未改变网络传播业,不宜夸大其价值。[15]
关于3G的“杀手级应用”,有研究者认为,随着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爆发式增长,未来几大移动互联网产品和服务将成为应用主流,一是3G技术和移动设备,二是社交网络和视频,三是游戏,最后是移动互联网电子商务。[16]还有研究者认为,移动互联网时代手机阅读或将成为杀手级应用之一。[17]更多的研究者认为移动网与互联网的融合发展是一个趋势,3G的杀手级会是一个业务体系或多样化业务的组合。[18]
移动互联网在短期内难以形成一个标准化、统一的市场,而多有细分的特点,是否照搬传统互联网模式,建立怎样的一个移动互联网商业模式是研究的热点,有研究者认为 “门户+客户端”的模式将对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19]克里斯·安德森在其新作《免费:商业的未来》中预测,免费将是21世纪全新的经济模式。有研究者认为,包括移动互联网在内的很多行业都将随着数字化的发展走向免费的模式。[20]2009年万蝶网的关闭引发了研究者的思考,有研究者认为基于手机的网络体系不可能复制互联网的商业模式,免费的模式救不了这个产业,我们必须找到一条手机网的发展之路,建立起手机网的商业模式。[21]从具体赢利的角度去看待移动互联网,找出相对可持续发展的商业模式、制定业内普遍认可的产业链规则是当下发展和思考的基点。[22]
移动互联网影响研究
3G 时代的来临,移动互联网的加速发展,多数学者普遍认为不仅意味着更快更好的移动网络接入条件,还将对媒体的传播观念和格局、新闻信息的传播与生产方式、消费者信息获取与使用习惯、社会文化等多方面产生深远影响与变革。[23]移动互联网的影响主要基于3G技术驱动下所产生的各种影响。3G使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迎来了第三轮浪潮,也是手机媒体大发展的契机。[24]3G时代的到来,手机成为流动的媒体空间,在整合了传统的传播形态的基础上,成为满足社会大众迅速增长文化需求的新媒体。[25]有研究者认为,3G手机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对快速新闻生产提供了技术支持。网站与报纸品牌一体化是新方向,内容原创与互动互补是核心问题,采编流程适应新闻传播是3G时代报网融合的新要求。[26]尽管3G时代的来临带来了3G高速上网和运营商纷纷下调手机上网资费,但手机电视仍然受制于技术、资费、终端等局限,加上行业壁垒、标准之争、手机内容产业尚不成熟,说手机电视能成为新媒体的主角为时尚早。[27]对于传统新闻网站的影响,有研究者认为,移动互联网和社交网络是未来新闻网站发展的两大趋势。新闻网站在3G时代迅速转型为移动互联的CP(内容提供商)和SP(服务提供商)是明智的选择。[28]有研究者认为,在数字化的互联网技术支持下,多媒体信息之间相互叠加、高度融合、自由转换的传播状态,即超媒体,随着3G的到来已经显现。超媒体具备信息源流平台、信息交流平台和大众传播平台的三大传播特征。[29]有研究者认为,3G手机将在信息使用方式和舆论空间的扩展层面发挥重要作用。在3G时代,3G手机通过人际传播、大众传播等方式,将构建起中国民众更广阔的舆论空间,推动民主进程。[30]3G时代对新媒体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3G时代的新媒体需要复合型人才,必须具有良好的责任意识、业务素质、经济意识、道德意识等素质。[31]
移动互联网给媒介融合时代带来的影响是研究者关注的热点。有研究者认为,手机是报刊、广播、电视、有线电视互联网在移动互联网平台上融合共生后的集大成者,能够真正实现“所有人对所有人”的全天候无限制传播。“创新、融合、转型、再创新”是融媒体时代的核心理念。[32]有研究者认为,融媒体时代,“打通”各媒体边界是创新的关键,移动互联的“内容+服务”模式是融媒体时代的模式创新之一。[33]有研究者从广电变革的角度谈了广电如何做好全媒体运营,认为根植特色、构建端到端,竞合电信、借力互联网,形成广电网络运营商的“全媒体”优势,是广电“全业务”之路的要务所在。[34]
移动互联网监管研究
2009年年末相关媒体对于手机涉黄的报道层出不穷,使移动互联网的监管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3G商用不久,针对移动互联网领域内的信息泛滥、运营监管等方面还显得很不成熟,尚未形成一套健全的机制、一个专门的机构对移动互联网进行专业、全面的监管。有研究者认为,手机媒体具有移动性、互动性、私密性、广泛性、实时性、融合性等特性,这使手机媒体为信息传播自由度的扩大提供了更广阔的实践基础,但其信息传播的自由度使传播的安全性得不到保障,对此应提高使用新媒介的素养和加快制定、出台相关政策,对手机媒体信息传播过程进行规范。[35]手机网作为一个跨行业、跨区域结合了通信、传媒、金融等各方面特点的新型信息网络平台,要求要用新的思维和管理机制来管理手机网时代。[36]有研究者认为,手机媒体管理机制的根本性改革,是将渠道管理与内容管理分离。[37]有研究者结合今年出现的移动互联网新媒体传播突发事件,说明在新媒体传播学中,一个微小的信息如不能及时加以引导,会给社会造成非常大的危害。相关部门应以预防、疏通为主,根据新媒体传播规律,妥善处理此类群体性事件。[38]
关于移动互联网研究的回顾
有研究者对移动互联网业务与运营领域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回顾和梳理,主要从技术角度讨论了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现状。[39]有研究者从终端角度对移动互联网这样的传播形态进行了研究,认为碎片化传播的媒体特点是,触发传播的效果优于直接传播的效果、受众的娱乐和服务需求大于新闻需求、人际传播动力高于大众传播动力。[40]有研究者从管理学的角度,利用SWOT模型分析了3G时代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认为移动通信与互联网结合产生移动互联媒体,将是现在乃至未来一段时期内通信的发展趋势。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机遇在于3G技术。[41]有研究者对日本NTTDoCoMo的移动互联网发展进行了梳理,从最初的“互联网接入”到“影响生活方式”,再到“协助个人行为”,不断开创新业务新应用,满足用户需求。[42]这为我国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提供了参照和借鉴。
综观2009年的移动互联网研究,基于技术与产业角度的分析、阐释和展望较多,而从新闻传播学的角度进行探讨的仅限于其对于媒介融合领域的影响,研究深度有限,研究分量和研究结果仍显不足。可以预见的是,随着电信业与传媒业之间的不断渗透、“三网融合”在政策体制领域的突围,移动互联网将成为2010年新媒体传播学研究的热点领域之一。
注释
[1]项立刚:《“移动互联网”概念批判》,项立刚博客,2009年9月29日,http://blog.sina.com.cn/s/blog_5854ac
960100enbd.html
[2]《中国移动互联网行业发展报告简版2008-2009年》,艾瑞网,2009年8月19日,http://down.iresearch.cn/Re
ports/Free/1284.html
[3]黄妍:《手机媒体传播模式及市场营销分析》,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4月,第7页
[4]包冉:《从全业务到全媒体——电信、互联网与广电的竞合之路》,《中国数字电视》,2009年第4期,第24-28页
[5]徐超:《3G之下移动互联网的五个细节》,《通信世界》,2009年8月10日,第A19版
[6]谢萌:《3G时代移动互联网展望》,《科技和产业》,2009年第九卷第3期,第75-76页
[7]庾志成:《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移动通信》,2008年第5期,第22-24页
[8]尹小明:《云计算——将成移动互联发展催化剂》,《通信世界》,2009年4月13日,第B5版
[9]危贵川:《2008-2009年中国移动互联网产业评述》,《电子商务》,2009年第4期,第32页
[10]贾丹华,黄慧:《苹果应用程序商店为何走红》,《中国新通信》,2009年第6期,第53页。雷震洲《移动应用商店的故事》,《世界电信》,2009年第10期,第15-18页
[11]刘华:《从SP到地球村——移动互联网内容模式之变》,《软件工程师》,2009年第12期,第37-39页
[12]雷震洲:《不能过于夸大无线互联网的作用》,《IT时代周刊》,2009年2月5日,第108页
[13]雷震洲:《移动终端贵在移动》,《世界电信》,2009年第8期,第1页
[14]黄妍:《手机媒体传播模式及市场营销分析》,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4月,第52页
[15]匡文波:《Web2.0的反思》,《国际新闻界》,2009年第3期,第81-83页
[16]陈新:《央视网访谈聚焦国内移动互联网电子商务》,中国网,2009年12月31日,http://cq.people.com.cn/news/20091
230/20091230153713.htm
[17]郑来轶:《手机阅读:3G杀手级应用》,与非网,2009年12月9日,http://3g.eefocus.com/article/09-12/8883612
60707907.html
[18]刘伟:《“融合”是3G下移动互联网的杀手级应用》,通信世界网,2009年11月26日,http://www.cww.net.cn/TComment/html/2009/11/26/20091126929506002.htm。王颖:《联通:移动互联网融合有五个阶段》,网易科技,2009年11月26日,http://www.hzwap.net/WAP-INFO/20090112985
6.html
[19]侯自强:《面向移动互联网发展3G》,《信息网络》,2009年第3期,第4-5页
[20]闫跃龙:《“免费”的移动互联网?》,《通讯世界》,2009年第11期,第4页
[21]项立刚:《从万蝶的关闭看手机网商业模式及未来机会》,项立刚博客,2009年11月30日,http://blog.sina.com.cn/xiangligang
[22]徐超:《五问移动互联网》,《通信世界》,2009年8月10日,第A18版
[23]曹飞:《3G时代的新媒体传播》,《现代视听》,2009年第9期,第26-29页。汤健萍:《从“彩信新闻”看3G时代电视新闻的变化与对策》,《当代电视》,2009年第4期,第48-49页。栾轶玫:《新闻网站的未来趋势与模式创新》,《青年记者》,2009年第6期下,第15-16页
[24]匡文波:《我国手机报发展的趋势和制约因素》,《对外传播》,2009年第2期,第39-41页
[25]韩冰, 王蕾:《手机媒体存在形式解析及前瞻》,《新闻界》,2009年第1期,第74-75页
[26]韩涛:《3G时代如何真正实现报网互融》,《传媒观察》,2009年第9期,第38-39页
[27]姜妍,于燕枝:《手机电视能成为新媒体主角吗?》,《传媒》,2009年第3期,第59-60页
[28]栾轶玫:《新闻网站的未来趋势与模式创新》,《青年记者》,2009年第6期下,第15-16页
[29]张君昌:《3G问世——超媒体初露端倪》,《中国广播》,2009年第4期,第41-43页
[30]李玉晓:《畅想中国3G手机时代》,《新闻爱好者》,2009年第15期,第15页
[31]陆平:《3G时代新媒体人才的培养》,《新闻爱好者》,2009年第18期,第171页
[32]马新华:《“融媒时代”的媒介竞争策略》,《新闻爱好者》,2009年第17期,第19-20页
[33]栾轶玫:《融媒体时代:我拿什么奉献给你?》,《视听界》,2009年第4期,第15-16页
[34]包冉:《从全业务到全媒体——电信、互联网与广电的竞合之路》,《中国数字电视》,2009年第4期,第24-28页
[35]陆占奇:《手机媒体发展与信息传播自由度的扩大及其约束》,《资治文摘(管理版)》,2009年第3期,第30页
[36]项立刚:《打击手机色情呼唤手机网时代的管理体制》,项立刚博客,2009年11月30日,http://blog.sina.com.cn/xiangligang
[37]彭兰:《从社区到社会网络——一种互联网研究视野与方法的拓展》,《国际新闻界》,2009年第5期,第87-92页
[38]匡文波:《论新媒体传播中的“蝴蝶效应”及其对策》,《国际新闻界》,2009年第8期,第72-75页
[39]肖志辉:《移动互联网研究综述》,《电信科学》,2009年第25(10)期,第30~36页
[40]彭兰:《有关手机媒体发展的深度剖析》,《中国记者》,2009年第4期,第81-83页
[41]谢萌:《3G时代移动互联网展望》,《科技和产业》,2009年第3期,第75-76页
[42]王炜:《NTTDoCoMo的移动互联网发展》,《通信企业管理》,2009年第2期,第74-76页
(作者魏江系渤海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付玉辉系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博士后,传播学博士,主任编辑)
移动互联网概念研究
一直以来,对于何谓移动互联网,学界及业界有过诸多争议,有人认为移动互联网只是互联网的一种接入方式,是互联网在手机等便携终端领域的延伸,但有研究者持不同观点,对“移动互联网”的概念,进行了批判,认为长期以来手机网被解释成为互联网的延伸,误导了电信运营商、业务开发商、终端生产商和用户对于手机网的理解。[1]
艾瑞咨询从技术和终端层面对移动互联网进行了定义,认为所谓移动互联网,从技术层面定义是,指以宽带IP为技术核心,可同时提供语音、数据、多媒体等业务服务的开放式基础电信网络。从终端层面定义,在广义上是指用户使用手机、上网本、笔记本等移动终端,通过移动网络获取移动通信网络服务和互联网服务;在狭义上是指用户使用手机终端,通过移动网络浏览互联网站和手机网站,获取多媒体、定制信息等其他数据服务和信息服务。[2]
在互联网的发展格局中,移动互联网仍然具备互联网的典型特征,即基于IP层进行互联。移动互联网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它突破了原来对一个个固定站点中信息和需求的锁定,实现了“移动而互联”,使得基于移动互联网平台开展的各种业务具有个性化、实用化并兼备时间和位置的高度灵活性的巨大优势。[3]可以说,手机正以更强劲的态势引领互联网发展的潮流,代替PC成为互联网发展的主角。
通过移动互联网,用户使用手机、上网本等移动终端设备可以浏览新闻、在线搜索、在线聊天、手机网游、手机电视、手机在线阅读、手机网络社区、手机收听及下载音乐、可视电话、下载单机版游戏、软件、邮件、图片、手机博客、手机炒股等网络应用。手机已从最初单纯的通信工具,转变为一个综合性信息采集、传播、娱乐平台。
“网络+终端+应用”,已成为国内外电信运营商和互联网业者对移动互联网的共识,即在走向固网与移动网融合的过程中,通过对原固网业务的“移植”和“变形”,实现业务创新。有研究者认为,移动互联网的显著特征有二:一是运营商将越来越多的应用植入终端,建立“预使用”环境,牢牢黏住用户;二是越来越多开放式应用平台的涌现,如中国移动也在打造自己的应用商店,还正式公测了139.com的网站,主打实名制社区交友。[4]从这年移动互联网的研究现状来看,研究者普遍认识到移动互联网概念领域所存在的问题,并试图从不同角度对移动互联网进行更为准确详细的定义,不断发现移动互联网新的传播特征,这对于移动互联网新媒体研究范围的界定具有重要意义。
移动互联网技术与市场研究
3G技术给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有研究者认为,2009年之后,移动互联网进入了产业化的初级阶段,3G到来后给产业带来了许多全新的产品、工具、应用,如手机浏览器、无线搜索、MID类产品、上网本与上网卡、Wi-Fi等都是这个产业的基点。[5]在3G技术的推动下,移动通信与互联网结合产生移动互联媒体,将是现在乃至未来一段时间通信发展的趋势。[6]有研究者认为移动UGC、内容共享/下载、移动游戏等移动互联网业务将有良好的发展前景。移动互联网是电信、互联网、媒体、娱乐等产业融合的汇聚点,移动互联网时代是融合的时代、产业相互进入的时代,技术的发展将推动传统电信业向互联网、媒体、娱乐等产业融合的大ICT产业演进。[7]云计算技术的运用将给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带来全新的驱动力。移动互联网具有移动终端处理能力弱、网络带宽相对较小等局限性,而云计算是适合移动互联网应用的一种模式,将对未来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起到很大促进作用。[8]伴随3G的到来,研究者认为2009年—2011年将是中国移动互联网产业飞速发展的时期。[9]
移动应用商店成为这年移动互联网研究的热点,有研究者认为APP Store的成功,得益于全球智能手机的快速发展;充分满足了用户日益增长的体验需求。此外,其秉承了苹果“内容+服务”这种独到的运营模式,使其能够将通信业的传输功能、软件的开发功能和互联网的服务相融合。但与此同时也存在着低俗活动从传统互联网向移动互联网的渗透和转移,监管部门应加大移动互联网领域的反低俗治理。[10]有研究者认为,移动互联网时代,运营商应该意识到并倡导一种媒体化的移动互联网、媒体化的3G,告别2G时代的增值业务运营模式,建设一个开放、自由、用户本位的内容应用商店平台,实现从SP向“地球村”式的移动互联网内容模式的转型。[11]
但与此同时,多数研究者认为移动互联网自身的发展还存在许多不足与困扰,不可盲目乐观。无线互联网的发展受频率资源的限制,加之手机的固有特点,如手机屏幕小、文字输入难、处理能力低等,不能过于夸大无线互联网的作用。[12]只有手机终端、网络环境、资费、服务应用四管齐下,才能共同做大做强3G市场。[13]有研究者认为手机媒体运营处于初步阶段,仍不规范不成熟,其强大的传播优势还未真正得到显现,手机媒体产业各个环节的角色需要重新定位,其产业链亟待整合和完善,手机媒体商业模式的变革势在必行。[14]有研究者认为,web2.0尚未找到成功的盈利模式,在信息质量、信息安全、版权、用户参与度上存在诸多困扰,web2.0尚未改变网络传播业,不宜夸大其价值。[15]
关于3G的“杀手级应用”,有研究者认为,随着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爆发式增长,未来几大移动互联网产品和服务将成为应用主流,一是3G技术和移动设备,二是社交网络和视频,三是游戏,最后是移动互联网电子商务。[16]还有研究者认为,移动互联网时代手机阅读或将成为杀手级应用之一。[17]更多的研究者认为移动网与互联网的融合发展是一个趋势,3G的杀手级会是一个业务体系或多样化业务的组合。[18]
移动互联网在短期内难以形成一个标准化、统一的市场,而多有细分的特点,是否照搬传统互联网模式,建立怎样的一个移动互联网商业模式是研究的热点,有研究者认为 “门户+客户端”的模式将对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19]克里斯·安德森在其新作《免费:商业的未来》中预测,免费将是21世纪全新的经济模式。有研究者认为,包括移动互联网在内的很多行业都将随着数字化的发展走向免费的模式。[20]2009年万蝶网的关闭引发了研究者的思考,有研究者认为基于手机的网络体系不可能复制互联网的商业模式,免费的模式救不了这个产业,我们必须找到一条手机网的发展之路,建立起手机网的商业模式。[21]从具体赢利的角度去看待移动互联网,找出相对可持续发展的商业模式、制定业内普遍认可的产业链规则是当下发展和思考的基点。[22]
移动互联网影响研究
3G 时代的来临,移动互联网的加速发展,多数学者普遍认为不仅意味着更快更好的移动网络接入条件,还将对媒体的传播观念和格局、新闻信息的传播与生产方式、消费者信息获取与使用习惯、社会文化等多方面产生深远影响与变革。[23]移动互联网的影响主要基于3G技术驱动下所产生的各种影响。3G使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迎来了第三轮浪潮,也是手机媒体大发展的契机。[24]3G时代的到来,手机成为流动的媒体空间,在整合了传统的传播形态的基础上,成为满足社会大众迅速增长文化需求的新媒体。[25]有研究者认为,3G手机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对快速新闻生产提供了技术支持。网站与报纸品牌一体化是新方向,内容原创与互动互补是核心问题,采编流程适应新闻传播是3G时代报网融合的新要求。[26]尽管3G时代的来临带来了3G高速上网和运营商纷纷下调手机上网资费,但手机电视仍然受制于技术、资费、终端等局限,加上行业壁垒、标准之争、手机内容产业尚不成熟,说手机电视能成为新媒体的主角为时尚早。[27]对于传统新闻网站的影响,有研究者认为,移动互联网和社交网络是未来新闻网站发展的两大趋势。新闻网站在3G时代迅速转型为移动互联的CP(内容提供商)和SP(服务提供商)是明智的选择。[28]有研究者认为,在数字化的互联网技术支持下,多媒体信息之间相互叠加、高度融合、自由转换的传播状态,即超媒体,随着3G的到来已经显现。超媒体具备信息源流平台、信息交流平台和大众传播平台的三大传播特征。[29]有研究者认为,3G手机将在信息使用方式和舆论空间的扩展层面发挥重要作用。在3G时代,3G手机通过人际传播、大众传播等方式,将构建起中国民众更广阔的舆论空间,推动民主进程。[30]3G时代对新媒体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3G时代的新媒体需要复合型人才,必须具有良好的责任意识、业务素质、经济意识、道德意识等素质。[31]
移动互联网给媒介融合时代带来的影响是研究者关注的热点。有研究者认为,手机是报刊、广播、电视、有线电视互联网在移动互联网平台上融合共生后的集大成者,能够真正实现“所有人对所有人”的全天候无限制传播。“创新、融合、转型、再创新”是融媒体时代的核心理念。[32]有研究者认为,融媒体时代,“打通”各媒体边界是创新的关键,移动互联的“内容+服务”模式是融媒体时代的模式创新之一。[33]有研究者从广电变革的角度谈了广电如何做好全媒体运营,认为根植特色、构建端到端,竞合电信、借力互联网,形成广电网络运营商的“全媒体”优势,是广电“全业务”之路的要务所在。[34]
移动互联网监管研究
2009年年末相关媒体对于手机涉黄的报道层出不穷,使移动互联网的监管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3G商用不久,针对移动互联网领域内的信息泛滥、运营监管等方面还显得很不成熟,尚未形成一套健全的机制、一个专门的机构对移动互联网进行专业、全面的监管。有研究者认为,手机媒体具有移动性、互动性、私密性、广泛性、实时性、融合性等特性,这使手机媒体为信息传播自由度的扩大提供了更广阔的实践基础,但其信息传播的自由度使传播的安全性得不到保障,对此应提高使用新媒介的素养和加快制定、出台相关政策,对手机媒体信息传播过程进行规范。[35]手机网作为一个跨行业、跨区域结合了通信、传媒、金融等各方面特点的新型信息网络平台,要求要用新的思维和管理机制来管理手机网时代。[36]有研究者认为,手机媒体管理机制的根本性改革,是将渠道管理与内容管理分离。[37]有研究者结合今年出现的移动互联网新媒体传播突发事件,说明在新媒体传播学中,一个微小的信息如不能及时加以引导,会给社会造成非常大的危害。相关部门应以预防、疏通为主,根据新媒体传播规律,妥善处理此类群体性事件。[38]
关于移动互联网研究的回顾
有研究者对移动互联网业务与运营领域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回顾和梳理,主要从技术角度讨论了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现状。[39]有研究者从终端角度对移动互联网这样的传播形态进行了研究,认为碎片化传播的媒体特点是,触发传播的效果优于直接传播的效果、受众的娱乐和服务需求大于新闻需求、人际传播动力高于大众传播动力。[40]有研究者从管理学的角度,利用SWOT模型分析了3G时代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认为移动通信与互联网结合产生移动互联媒体,将是现在乃至未来一段时期内通信的发展趋势。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机遇在于3G技术。[41]有研究者对日本NTTDoCoMo的移动互联网发展进行了梳理,从最初的“互联网接入”到“影响生活方式”,再到“协助个人行为”,不断开创新业务新应用,满足用户需求。[42]这为我国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提供了参照和借鉴。
综观2009年的移动互联网研究,基于技术与产业角度的分析、阐释和展望较多,而从新闻传播学的角度进行探讨的仅限于其对于媒介融合领域的影响,研究深度有限,研究分量和研究结果仍显不足。可以预见的是,随着电信业与传媒业之间的不断渗透、“三网融合”在政策体制领域的突围,移动互联网将成为2010年新媒体传播学研究的热点领域之一。
注释
[1]项立刚:《“移动互联网”概念批判》,项立刚博客,2009年9月29日,http://blog.sina.com.cn/s/blog_5854ac
960100enbd.html
[2]《中国移动互联网行业发展报告简版2008-2009年》,艾瑞网,2009年8月19日,http://down.iresearch.cn/Re
ports/Free/1284.html
[3]黄妍:《手机媒体传播模式及市场营销分析》,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4月,第7页
[4]包冉:《从全业务到全媒体——电信、互联网与广电的竞合之路》,《中国数字电视》,2009年第4期,第24-28页
[5]徐超:《3G之下移动互联网的五个细节》,《通信世界》,2009年8月10日,第A19版
[6]谢萌:《3G时代移动互联网展望》,《科技和产业》,2009年第九卷第3期,第75-76页
[7]庾志成:《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移动通信》,2008年第5期,第22-24页
[8]尹小明:《云计算——将成移动互联发展催化剂》,《通信世界》,2009年4月13日,第B5版
[9]危贵川:《2008-2009年中国移动互联网产业评述》,《电子商务》,2009年第4期,第32页
[10]贾丹华,黄慧:《苹果应用程序商店为何走红》,《中国新通信》,2009年第6期,第53页。雷震洲《移动应用商店的故事》,《世界电信》,2009年第10期,第15-18页
[11]刘华:《从SP到地球村——移动互联网内容模式之变》,《软件工程师》,2009年第12期,第37-39页
[12]雷震洲:《不能过于夸大无线互联网的作用》,《IT时代周刊》,2009年2月5日,第108页
[13]雷震洲:《移动终端贵在移动》,《世界电信》,2009年第8期,第1页
[14]黄妍:《手机媒体传播模式及市场营销分析》,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4月,第52页
[15]匡文波:《Web2.0的反思》,《国际新闻界》,2009年第3期,第81-83页
[16]陈新:《央视网访谈聚焦国内移动互联网电子商务》,中国网,2009年12月31日,http://cq.people.com.cn/news/20091
230/20091230153713.htm
[17]郑来轶:《手机阅读:3G杀手级应用》,与非网,2009年12月9日,http://3g.eefocus.com/article/09-12/8883612
60707907.html
[18]刘伟:《“融合”是3G下移动互联网的杀手级应用》,通信世界网,2009年11月26日,http://www.cww.net.cn/TComment/html/2009/11/26/20091126929506002.htm。王颖:《联通:移动互联网融合有五个阶段》,网易科技,2009年11月26日,http://www.hzwap.net/WAP-INFO/20090112985
6.html
[19]侯自强:《面向移动互联网发展3G》,《信息网络》,2009年第3期,第4-5页
[20]闫跃龙:《“免费”的移动互联网?》,《通讯世界》,2009年第11期,第4页
[21]项立刚:《从万蝶的关闭看手机网商业模式及未来机会》,项立刚博客,2009年11月30日,http://blog.sina.com.cn/xiangligang
[22]徐超:《五问移动互联网》,《通信世界》,2009年8月10日,第A18版
[23]曹飞:《3G时代的新媒体传播》,《现代视听》,2009年第9期,第26-29页。汤健萍:《从“彩信新闻”看3G时代电视新闻的变化与对策》,《当代电视》,2009年第4期,第48-49页。栾轶玫:《新闻网站的未来趋势与模式创新》,《青年记者》,2009年第6期下,第15-16页
[24]匡文波:《我国手机报发展的趋势和制约因素》,《对外传播》,2009年第2期,第39-41页
[25]韩冰, 王蕾:《手机媒体存在形式解析及前瞻》,《新闻界》,2009年第1期,第74-75页
[26]韩涛:《3G时代如何真正实现报网互融》,《传媒观察》,2009年第9期,第38-39页
[27]姜妍,于燕枝:《手机电视能成为新媒体主角吗?》,《传媒》,2009年第3期,第59-60页
[28]栾轶玫:《新闻网站的未来趋势与模式创新》,《青年记者》,2009年第6期下,第15-16页
[29]张君昌:《3G问世——超媒体初露端倪》,《中国广播》,2009年第4期,第41-43页
[30]李玉晓:《畅想中国3G手机时代》,《新闻爱好者》,2009年第15期,第15页
[31]陆平:《3G时代新媒体人才的培养》,《新闻爱好者》,2009年第18期,第171页
[32]马新华:《“融媒时代”的媒介竞争策略》,《新闻爱好者》,2009年第17期,第19-20页
[33]栾轶玫:《融媒体时代:我拿什么奉献给你?》,《视听界》,2009年第4期,第15-16页
[34]包冉:《从全业务到全媒体——电信、互联网与广电的竞合之路》,《中国数字电视》,2009年第4期,第24-28页
[35]陆占奇:《手机媒体发展与信息传播自由度的扩大及其约束》,《资治文摘(管理版)》,2009年第3期,第30页
[36]项立刚:《打击手机色情呼唤手机网时代的管理体制》,项立刚博客,2009年11月30日,http://blog.sina.com.cn/xiangligang
[37]彭兰:《从社区到社会网络——一种互联网研究视野与方法的拓展》,《国际新闻界》,2009年第5期,第87-92页
[38]匡文波:《论新媒体传播中的“蝴蝶效应”及其对策》,《国际新闻界》,2009年第8期,第72-75页
[39]肖志辉:《移动互联网研究综述》,《电信科学》,2009年第25(10)期,第30~36页
[40]彭兰:《有关手机媒体发展的深度剖析》,《中国记者》,2009年第4期,第81-83页
[41]谢萌:《3G时代移动互联网展望》,《科技和产业》,2009年第3期,第75-76页
[42]王炜:《NTTDoCoMo的移动互联网发展》,《通信企业管理》,2009年第2期,第74-76页
(作者魏江系渤海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付玉辉系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博士后,传播学博士,主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