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班主任是班级的组织领导者,是班的核心。班主任能否打开工作局面,把一个班建设得生机勃勃、具有特色、富有凝聚力,不仅取决于其工作能力的强弱,而且直接取决于其个性的优劣。良好的个性心理使班主任充满魅力和感召力,易为群体所接纳,形成权威效应。反之,则因心理抵触而恶化师生关系,使班主任工作困难重重,寸步难行。
怎样才能使班主任融入班集体并发挥主导作用呢?实践证明,班主任必须加强心理修养,切忌各种不良个性的滋长。
一、忌专横武断
班主任是班级心理的载体,是群体心理的重要酿造者,班级心理氛围是否和谐,关键要靠班主任协调、理顺。
如果班主任心胸狭窄,容不得半点不同意见,办事专横武断,事无巨细,一张嘴说了算,就会导致“一言堂”局面的出现,严重损害学生民主管理班级的积极性。班主任决策难免失误,师生关系自然紧张,班主任最终只能成为“光杆司令”。有一位新班主任,天天闭门造车,班规多如牛毛,命令不时发布。一次期中考试班上成绩在年级排名退了一个名次,他怒火猛烧,下令取消文体活动。讲台下唧唧喳喳,抗议者纷纷举手,怎奈他“君无戏言”,并强调“违者必受重罚”。胆小者不敢违命,胆大者依然如故,绿茵场上纵横驰骋。于是一群“叛逆者”被逮住,记过、罚款,果然起到了杀鸡骇猴的作用。此后似乎无人敢越雷池半步。只是班上死气沉沉,期末考试又退三个名次。遗憾的是这位班主任至此依然执迷不悟,叹道:“我的好心被学生当成了驴干肺。”其实,问题的结症所在,是他家长式的专制作风侵犯了学生的人格尊严和人身自由,招致“万马齐暗究可哀”的结局。
二、忌冷漠无情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的工作对象是有血有肉有灵气的活生生的人,他们朝气蓬勃、感情丰富、头脑灵活、兴趣广泛、有自己的思想。绝对不同于工人面对机器。学生是教师的合作者,是朋友;而不是零件,不是敌人。所以,教育学生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冷漠无情只会扩大师生心理距离,构成敌对关系,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一些老师习惯于骂学生“蠢猪……狗屁不如”,给学生取侮辱性绰号,用“横眉冷对千夫指”的方式歧视后进生,对不服管教的学生指手画脚,甚至拳打脚踢。试想“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老师对学生冷若冰霜,学生又哪能亲之敬之?
班主任尤其不可冷漠无情。与学生打交道最多的,对学生影响最大的,学生最信赖的往往是班主任。所以班主任应当倾注爱心,关怀失落的学生;伸出热情的手,救助困难的学生;报以温馨的笑容,走近胆怯的学生;以鼓励性的语言去唤醒自卑学生的信心。班主任要当好心理辅导员。这样,班级就会变成一个温暖的家庭,一积极进取、富有凝聚力的社群。
记得笔者刚参加工作时,当班主任是不称职的。在众目睽睽下,笔者骂一个学生为“瘟神”。平日里一见这调皮鬼就厌恶,情郁于中,不免发之于外,总给他脸色看。不到一月,这个学生辍学了。他写信给校长说:“怕见班主任阴冷的目光,怕听班主任鼻子里的哼哼声。”读着他的信,我才意识到自己的冷漠给他造成了多大的心理压力!幸好有他的信给我赎罪的机会,当我第一次对他笑,也带着歉意去请他返校时,他放声大哭了。
学生是祖国的花朵,需要阳光、春风、雨露,班主任要当好园丁,倍加珍爱他们。
三、忌偏执不公
一个好班主任,必定心明眼亮,处事公正,班务工作尽量做到“一碗水端平”。因为学生最强烈的现代意识是追求公平,这是人格光辉的重要标志。
事实是不尽如人意的。据问卷调查,中学生认为班主任偏执不公的达29%。为何出现这种状况?一是某些班主任思想素质差,为利所动,谁“孝敬”就偏爱谁;二是自我中心主义的个性作怪;三是工作作风不严谨,偏听一面之词。不论何种原因.偏执不公的危害是极大的。平时编座位,选班干部,评优选好,处理同学纠纷,等等,如果偏执己见,背离原则或事实,则极易引发矛盾。报载日本某中学生因班主任处理纠纷不公而跳楼自杀,南方某中学生因评优不公而得精神抑郁症。事实证明,偏执不公极大摧残了学生的心理健康。
四、忌唠叨啰嗦
班主任唠叨啰嗦,重复说教,传递的是一种软弱的、枯燥的教育信息,久而久之,会使学生产生厌烦心理。这种啰嗦的、保姆式的说教,无益于产生思想共鸣,因为这毕竟是肤浅无力的。究其原因,一是班主任个性所致;二是班主任缺乏创新精神。
笔者有个同事,成天唠唠叨叨,她班上的学生背地里给她取绰号叫“连珠炮”。她起早贪黑地盯着学生,不厌其烦地训导学生,可总是管不好一个班。后来,她一头扎进《教育心理学》里头,果然悟出了些门道:一日“语言幽默造气氛”,二日“体态语言换口味”,三日“此时无声胜有声”。语言幽默,富有情调,学生容易产生共鸣;点头,微笑,打个手势,使学生心领神会;尽量少说,不说废话,用沉默换取学生的反思,以身作则去感化学生,效果果然极佳,此后她时时注意个性修养,不知不觉地脱胎换骨,别有一种气质,赢得学生敬爱,工作也大有起色,被评为市优秀班主任。
五、忌性格孤僻
班主任性格孤僻,与学生交往就会缺乏兴趣,或不善交际,守着个人小圈子,就无法与学生打成一片。须知师生之间本来就存在着代际心理距离,即代沟。只有主动参与学生活动,虚心向学生学习,才能缩短心理距离。何况社会发展日新月异,人生舞台越来越广阔,人生观、价值观不断更新,班主任要跟上时代步伐,培育一批又一批变化着的学生成人成才,岂可固步自封?
新时代的学生,思想较为开放,视野较为广阔,头脑更趋灵活;但由于信息骚扰的增多,学习压力的加大,社会和家庭的复杂多变等因素的影响,学生心理疾病趋多。班主任要切实担负起心理辅导的重任,必须性格开朗,亲近学生,理解学生,关爱学生。与学生谈心,参加学生的文体活动,带学生到野外活动,家访,等等;可以了解学生心理动态,采取相应措施沟通师生关系。
六、忌喜怒无常
《三国演义》里记述:曹操盛怒之下,杀了两名水军将领,待省悟时,方知中了周瑜的反间之计,悔之晚也。
班主任虽不是王侯将相,却是学生心目中的“领袖”。首先他应是个心理健康,心态正常的长者。如果把生活中的荣辱感带到工作中,感情用事,喜怒无常,后果将是严重的。有的年轻班主任情场失意,借酒浇愁,冷言冷语对待学生,把消沉的意志带到班内,被学生嫌弃;有的班主任因家庭琐碎不如人意就把无名之火烧在班干部身上,挫伤了班干部的工作热情,致使班务工作无法展开。可见,班主任喜怒无常是要付出代价的。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2l世纪的人类将以更快的节奏创建未来文明,承受的心理压力必将更大,心理危机逼近现代人,更威胁下一代的健康。学校对此要有充分的认识,切实加强师生心理健康教育,尤其是加强班主任心理修养。
心理学告诉我们,个性心理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可塑的。要当好班主任,毫无疑问要加强心理修养,优化自己的个性,这是工作的需要,也是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时代的呼唤。
怎样才能使班主任融入班集体并发挥主导作用呢?实践证明,班主任必须加强心理修养,切忌各种不良个性的滋长。
一、忌专横武断
班主任是班级心理的载体,是群体心理的重要酿造者,班级心理氛围是否和谐,关键要靠班主任协调、理顺。
如果班主任心胸狭窄,容不得半点不同意见,办事专横武断,事无巨细,一张嘴说了算,就会导致“一言堂”局面的出现,严重损害学生民主管理班级的积极性。班主任决策难免失误,师生关系自然紧张,班主任最终只能成为“光杆司令”。有一位新班主任,天天闭门造车,班规多如牛毛,命令不时发布。一次期中考试班上成绩在年级排名退了一个名次,他怒火猛烧,下令取消文体活动。讲台下唧唧喳喳,抗议者纷纷举手,怎奈他“君无戏言”,并强调“违者必受重罚”。胆小者不敢违命,胆大者依然如故,绿茵场上纵横驰骋。于是一群“叛逆者”被逮住,记过、罚款,果然起到了杀鸡骇猴的作用。此后似乎无人敢越雷池半步。只是班上死气沉沉,期末考试又退三个名次。遗憾的是这位班主任至此依然执迷不悟,叹道:“我的好心被学生当成了驴干肺。”其实,问题的结症所在,是他家长式的专制作风侵犯了学生的人格尊严和人身自由,招致“万马齐暗究可哀”的结局。
二、忌冷漠无情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的工作对象是有血有肉有灵气的活生生的人,他们朝气蓬勃、感情丰富、头脑灵活、兴趣广泛、有自己的思想。绝对不同于工人面对机器。学生是教师的合作者,是朋友;而不是零件,不是敌人。所以,教育学生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冷漠无情只会扩大师生心理距离,构成敌对关系,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一些老师习惯于骂学生“蠢猪……狗屁不如”,给学生取侮辱性绰号,用“横眉冷对千夫指”的方式歧视后进生,对不服管教的学生指手画脚,甚至拳打脚踢。试想“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老师对学生冷若冰霜,学生又哪能亲之敬之?
班主任尤其不可冷漠无情。与学生打交道最多的,对学生影响最大的,学生最信赖的往往是班主任。所以班主任应当倾注爱心,关怀失落的学生;伸出热情的手,救助困难的学生;报以温馨的笑容,走近胆怯的学生;以鼓励性的语言去唤醒自卑学生的信心。班主任要当好心理辅导员。这样,班级就会变成一个温暖的家庭,一积极进取、富有凝聚力的社群。
记得笔者刚参加工作时,当班主任是不称职的。在众目睽睽下,笔者骂一个学生为“瘟神”。平日里一见这调皮鬼就厌恶,情郁于中,不免发之于外,总给他脸色看。不到一月,这个学生辍学了。他写信给校长说:“怕见班主任阴冷的目光,怕听班主任鼻子里的哼哼声。”读着他的信,我才意识到自己的冷漠给他造成了多大的心理压力!幸好有他的信给我赎罪的机会,当我第一次对他笑,也带着歉意去请他返校时,他放声大哭了。
学生是祖国的花朵,需要阳光、春风、雨露,班主任要当好园丁,倍加珍爱他们。
三、忌偏执不公
一个好班主任,必定心明眼亮,处事公正,班务工作尽量做到“一碗水端平”。因为学生最强烈的现代意识是追求公平,这是人格光辉的重要标志。
事实是不尽如人意的。据问卷调查,中学生认为班主任偏执不公的达29%。为何出现这种状况?一是某些班主任思想素质差,为利所动,谁“孝敬”就偏爱谁;二是自我中心主义的个性作怪;三是工作作风不严谨,偏听一面之词。不论何种原因.偏执不公的危害是极大的。平时编座位,选班干部,评优选好,处理同学纠纷,等等,如果偏执己见,背离原则或事实,则极易引发矛盾。报载日本某中学生因班主任处理纠纷不公而跳楼自杀,南方某中学生因评优不公而得精神抑郁症。事实证明,偏执不公极大摧残了学生的心理健康。
四、忌唠叨啰嗦
班主任唠叨啰嗦,重复说教,传递的是一种软弱的、枯燥的教育信息,久而久之,会使学生产生厌烦心理。这种啰嗦的、保姆式的说教,无益于产生思想共鸣,因为这毕竟是肤浅无力的。究其原因,一是班主任个性所致;二是班主任缺乏创新精神。
笔者有个同事,成天唠唠叨叨,她班上的学生背地里给她取绰号叫“连珠炮”。她起早贪黑地盯着学生,不厌其烦地训导学生,可总是管不好一个班。后来,她一头扎进《教育心理学》里头,果然悟出了些门道:一日“语言幽默造气氛”,二日“体态语言换口味”,三日“此时无声胜有声”。语言幽默,富有情调,学生容易产生共鸣;点头,微笑,打个手势,使学生心领神会;尽量少说,不说废话,用沉默换取学生的反思,以身作则去感化学生,效果果然极佳,此后她时时注意个性修养,不知不觉地脱胎换骨,别有一种气质,赢得学生敬爱,工作也大有起色,被评为市优秀班主任。
五、忌性格孤僻
班主任性格孤僻,与学生交往就会缺乏兴趣,或不善交际,守着个人小圈子,就无法与学生打成一片。须知师生之间本来就存在着代际心理距离,即代沟。只有主动参与学生活动,虚心向学生学习,才能缩短心理距离。何况社会发展日新月异,人生舞台越来越广阔,人生观、价值观不断更新,班主任要跟上时代步伐,培育一批又一批变化着的学生成人成才,岂可固步自封?
新时代的学生,思想较为开放,视野较为广阔,头脑更趋灵活;但由于信息骚扰的增多,学习压力的加大,社会和家庭的复杂多变等因素的影响,学生心理疾病趋多。班主任要切实担负起心理辅导的重任,必须性格开朗,亲近学生,理解学生,关爱学生。与学生谈心,参加学生的文体活动,带学生到野外活动,家访,等等;可以了解学生心理动态,采取相应措施沟通师生关系。
六、忌喜怒无常
《三国演义》里记述:曹操盛怒之下,杀了两名水军将领,待省悟时,方知中了周瑜的反间之计,悔之晚也。
班主任虽不是王侯将相,却是学生心目中的“领袖”。首先他应是个心理健康,心态正常的长者。如果把生活中的荣辱感带到工作中,感情用事,喜怒无常,后果将是严重的。有的年轻班主任情场失意,借酒浇愁,冷言冷语对待学生,把消沉的意志带到班内,被学生嫌弃;有的班主任因家庭琐碎不如人意就把无名之火烧在班干部身上,挫伤了班干部的工作热情,致使班务工作无法展开。可见,班主任喜怒无常是要付出代价的。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2l世纪的人类将以更快的节奏创建未来文明,承受的心理压力必将更大,心理危机逼近现代人,更威胁下一代的健康。学校对此要有充分的认识,切实加强师生心理健康教育,尤其是加强班主任心理修养。
心理学告诉我们,个性心理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可塑的。要当好班主任,毫无疑问要加强心理修养,优化自己的个性,这是工作的需要,也是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时代的呼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