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维,血液循环的发现者

来源 :现代阅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gchong1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578年4月1日,哈维·威廉姆出生于英国肯特郡的福克斯通镇。父亲原是个农民,后出任镇政府的官员。1588~1593年,哈维在坎特伯雷王家学校求学,毕业后考入剑桥大学学习文学和医学。1598年,哈维来到意大利的帕多瓦医科大学。
  1602年,哈维获得帕多瓦大学的医学博士学位后不久就回到英国,在伦敦开业行医,很快就成为了一个杰出而富有的医生,并娶了国王御医的女儿布朗为妻。接着,他又凭借着卓越的医术当选为皇家医学会的会员,被任命为圣·巴塞洛缪医院的医师、内外科医生进修学院的解剖学教授,以及英王詹姆士一世的御用医生。
  在当时的医学界,对生命及血液活动的权威解释是盖伦的理论。盖伦认为肝是有机体生命的源泉,是血液活动的中心。已被消化的营养物质由肠道被送入肝脏,乳糜状的营养物质在肝脏里转变成深色的静脉血并带有自然灵气。带有自然灵气的血液从肝脏出发,沿着静脉系统分布到全身,它将营养物质送至身体各个部分,并随之被吸收。肝脏不停地制造血液,血液也不停地被送至身体各部分并大部分被吸收,而不做循环的运动。
  盖伦是公元二世纪时期的罗马医学家,是罗马皇帝的御医,是历史上最为著名最有影响的医生和解剖学家之一。他的理论被教会采用后,在医学界保持了上千年的权威,谁也不敢反对。十六世纪的欧洲文艺复兴,促进了科学的发展。当时比利时的医生维萨里认为盖伦的理论是错误的。不久,西班牙的医生、宗教改革者塞尔维特便提出了血液在心肺之间进行小循环的看法。这两位同是巴黎大学的同学,相继向医学权威盖伦进行了挑战,但是他们都付出了生命的代价。维萨里受到宗教裁判所的迫害,被判处死刑。塞尔维特由于出版了《基督教的复兴》一书而触犯了西班牙教会,有人扬言要处死他,他便逃往日内瓦。可惜仍没有逃过劫难,他被人出卖,1553年在日内瓦被当做“异教徒”而被活活地烧死。他们两人为探索科学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然而科学前进的步伐是无法阻止的,哈维继承了他们的事业,决心弄清楚人体血液循环的奥秘。哈维在深入研究了心脏的结构之后,发现在心脏的每一半之间有一个只准单向通行的瓣膜,它只允许血液从上面的心房流到下面的心室,而不会发生血液倒流。同时静脉里有一种静脉瓣,它使血液只能朝着心脏方向流动。由此,他提出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概念,即血液始终朝着一个方向流动,它从静脉通过心脏而流入动脉。下一个问题是:血液在血管里的流动有无始终呢?哈维对血液流动进行了定量的测量,发现在心室里只能容纳2盎司血液,按心率72次计算,那么1小时从左心室排入主动脉的血液不低于2×72×60=8640盎司,相当于540磅,这个重量约是一个人的体重的3倍。若是依照盖伦的理论,流向身体周围的血液是不断地消失的,这个论点根本无法解释以上的事实,而且人也不可能通过摄入食物提供给如此大量的血液。因此,哈维推断:血液是由心室的搏动而流过肺脏和心脏的,是受迫地喷射到身体的各个部位的,然后进入静脉和肌肉的管孔结构中,并通过那些环绕周身到中心的静脉流回每个地方,由较小的静脉进入较大的静脉,由此到最后进入肺脏,进到心脏。流出的血液又流回来,这样周而复始从而构成了血液循环。
  1628年,哈维在法兰克福出版了《动物心血管运动的解剖研究》一书。以后又发表了两篇补充论文。哈维的这部著作结构紧凑,论证严密,以确凿的实验证据论证了毅力和尊重事实、重视实验的科学思想追求真理,以敏锐的观察力和科学的实验取代了主观的猜测,开创了生物学的实验研究方向。当时在生物学领域,定量研究方法用得极少,而推测则用得较为普遍。哈维则不然,他把帕多瓦大学的解剖传统和英国哲学家培根所提倡的科学实验结合起来,扎扎实实地做了一系列设计周密的学说。正如他在该书的前言中所说的:“无论教解剖学或解剖学都当以实验为据,而不应当以书籍为据;以自然为师……我自誓为真理的信徒。”
  (摘自中国致公出版社《影响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100位科学家》   编著:于松)
其他文献
2009年1月21日。  舞台下密密麻麻全是人。一排接一排的观众坐在评委席的后方,注视着我的一举一动。我知道他们都在想什么:“瞧瞧她!屁股大得像车库,头发乱蓬蓬像个拖把,连牙齿估计也是假的吧,居然还想当歌手!她绝对唱不了歌,她怎么可能会唱歌啊!”  于是我张开嘴巴,开始歌唱。  我曾怀揣的梦想已远去……  当第一句歌词唱完时,我就知道人们的敌意之墙已经开始坍塌。身体里所有因为嘲笑而紧绷的肌肉突然放
期刊
还有些冷冽的江水哗哗地流淌着,反而显出乌苏里江边的宁静来,仅与岸边相隔百多米的小岛更像是江水里的一个滩头,这个小岛就是位于黑龙江省、中苏边境线处的、面积0.74平方公里的珍宝岛。  1969年3月2日的清晨,珍宝岛边防站站长孙玉国带着巡逻队的战友像往常一样巡视着这片小巧的岛屿。没想到竟在岛中与苏军相遇,实际上,苏军出动了数十人,分乘2辆装甲车、1辆军用卡车和1辆指挥车。孙玉国他们立即向对方发出警告
期刊
情投意合,相见恨晚  夜深了,一轮皎洁的圆月孤悬天际,星云缥缈。从上海开往北平的客轮,航行在茫茫的渤海上,隆隆的马达声,掀起层层白浪。甲板上,阒无人声,陈寅恪独立船头,海风把他的蓝布长衫吹拂得烈烈作响。这天,恰是中秋,海天一色,四野寂寂,他的心,被一股巨大的情感攫住了,脱口吟道:“赢得阴晴圆缺意,有人雾鬓独登楼。”  他,想念新婚妻子唐筼了。  这情感,浓烈、真切、柔软,却又如此陌生。陈寅恪13岁
期刊
冷战时期,美国反谍报机构很容易就察觉到苏联驻美使馆中工作的克格勃人员身份。这一点莫斯科其实是知道的,但这也让克格勃首脑感到头疼,他认为前苏联驻美国大使馆内很可能有美国的卧底,于是趁着前苏联驻美大使多勃雷宁回莫斯科安排苏、美两国首脑会谈的机会,与多勃雷宁大使做了一次认真的谈话,请大使审查大使馆或者领事馆中的美国雇员。不料多勃雷宁大使很不屑,他告诉克格勃首脑说,美国人之所以非常容易地识别出前苏联特工,
期刊
有一位朋友,早年中专毕业,学的是文秘。在一家国有企业工作,任办公室文书。  上个世纪90年代初,国有企业大多经营不善,死气沉沉。当时他经常与我讨论一个问题,如果企业破产了,他靠什么娶妻生子。文秘这一职业,在社会上没有一点竞争力。他把自己“设定”得非常悲观,而我总是不断地安慰他,告诉他天无绝人之路。  后来,他开始报考电大的电子专业,一个文科生学起了理工科,当时我十分惊讶。  但经过四年学习,他取得
期刊
一  早在很久以前我就听北京电影制片厂的人说,凌子风和很多人都讲过:刘燕瑾是他的第一个情人。刘燕瑾就是我的母亲。我听到后,也不好向母亲打听,只是记在心里。  以后我和凌子风接触过几次,1993年初我还到他家里采访过他。我们也谈到我的母亲,他说她当时是冀中最漂亮的女演员。但始终没提到所谓“情人”的事,只是在我告别时,他说:“问你妈妈好!”  后来再没见他,只是间或从默默那里听到他的一些情况。默默是著
期刊
刚进报社的时候,我一眼就记住了她。我是个一度患有“恐老症”的人,总觉得女人一过三十就完蛋。但直到遇见她,才有一点儿相信了那句话:老去或许也并不是那么可怕。如果,能老得像她一样优雅动人的话。  忍不住好奇,小道消息打听了下,果不其然,她的成长史一路顺风顺水。公务员家庭,虽然算不上大富大贵,但也从小衣食无忧,读书的时候当仁不让地做了一路班花,是所有女生羡慕嫉妒恨的对象,到了我们单位,成了无可争议的传媒
期刊
往事已经久远,再也无伤无痛,金玲笑谈自己的惨剧:“当初追我的人很多,由于我从小家境不好,在经济上毫无安全感,所以我特别挑了个有钱人来嫁。他虽然不是我心目中的白马王子,但好歹他家曾经名列台湾的五百大企业之一,我以为自己钓上金龟婿,可以高枕无忧……  “没想到婚后三个月,他家就破产了,原来资本早就被掏空了。不能怪他,他也不知道,他只是第二代而已——而我还帮他家旗下企业挂了一个负责人的名号,要连带负责,
期刊
皎皎是个标准的“孔雀女”,是在父母的极度溺爱之下长大的,从来都不知道金钱的重要性,所以在择偶时根本就不把男人的经济实力当作首要考察内容。她崇尚并向往纯真的爱情,且更看重男人的能力。张海是“山窝里飞出的金凤凰”,出身于一个经济不太发达的小城镇,几经辛苦考上了大学,毕业之后因成绩优异得以留在城市里的大企业工作,皎皎非常欣赏他的聪明才智和勤奋刻苦,不顾家人“门不当户不对”的反对声毅然嫁给了他。  婚后,
期刊
一  我的老婆为一朵水仙开花而高兴,用一盆水泡脚而满足。早晨起来,拉开窗帘,为外面一堆阳光而惊呼。她弄花盆里的花,发现一个小虫,便喊她女儿来看。她没有昂贵的化妆品,只是一些简单的女人护肤品。她不要汽车,说汽车不环保。她说,我要走路,走路舒服。  她每天上班下班,就是喊账太多。她是会计,单位里做不完的账,她一边抱怨,一边快乐的去做。之后就想象着:干几年不干了,到海边住着,出国旅行。  她每天看一点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