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陶渊明是我国晋宋时期的著名诗人。今存诗歌四言诗9首,五言诗116首,共计125首。除了诗歌外,陶渊明另有散文辞赋共计12篇。其中散文有《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又称《孟嘉别传》,是为外祖孟嘉写的传记;此外还有《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与子俨等疏》等。他的散文风格与诗风一致,看似平淡质朴,实则丰腴无比。总的来说,陶文数量和成就都不及陶诗。
对于陶渊明的研究,也多限于他的诗歌、对其散文涉及较少。其实,陶渊明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有赖于他的散文和辞赋的,实不下于他的诗歌。特别是《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和《归去来兮辞》,这三篇最见其性情和思想,也最著名。陶渊明是个性情中人。他的真性情在其散文《五柳先生传》中得到了真切而充分的体现。"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寥寥数语,活脱出陶渊明洒脱的个性。"闲静少言,不慕荣利。"显露平静、淡泊的性情。"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则生动形象,可亲可近,一下子拉近了诗人和读者的距离。陶渊明嗜酒,喝起酒来也颇显其真性情,只苦于"家贫不能常得"。若得饮酒,则"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真是醉的可爱。除了喝酒,他还有许多让自己超脱的方法,"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怡然自得的神态也活灵活现。在《五柳先生传》一百多字的短小篇幅中,诗人还以极其简洁的笔墨表达了他不同流俗的性格--"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毫不掩饰,自然大方。通观《五柳先生传》下来,一个清高洒脱、怡然自得、安贫乐道的超脱形象就这样在诗人的自述中走进读者的视野。
《五柳先生传》除了写出诗人自己任真自得的性格,读来趣味无穷外,还为自己留下了一篇神情毕现的传记。在陶渊明之前,司马迁写过《自序》,王充写过《自纪》,但那分别是《史记》和《论衡》的自序,带有自传性质而已。阮籍的《大人先生传》,虽然借着大人先生表现了自己的志趣,但并不是自传。《晋书·陶潜传》曰:"潜少有高趣,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时人谓之实录。"①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采用正史纪传体的形式,但不重在叙述生平事迹,而重在表现生活情趣,带有自叙情怀的特点,这种写法是陶渊明的首创。此后,王绩的《五斗先生传》、白居易的《醉吟先生传》都是深受其影响的。
在《五柳先生传》诗人的自叙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率真、恬淡的陶渊明,他为人不矫情、不做作,不慕名利。而他的诗文亦如他的为人:自然、平淡。这也是人们对陶渊明诗文风格的普遍评价。陶渊明诗文的自然、平淡,源自于他为人的真实、朴素。他并非一个"浑身静穆"的隐者。出于济世的理想,他出仕了;受不了黑暗官场的污浊气了,他就归隐。一切那么自然,那么随顺。丝毫不拖沓,也不留恋。归隐之后的陶渊明仍然那么平和、恬淡。他参与劳动,与邻人"把酒话桑麻"。在与劳动人民的日常交往过程中,陶渊明产生了与他们相通的思想感情,深切体会到人民生活的贫困和艰难,内心充满同情,写下了代表穷苦人民心声愿望的《桃花源记》。
如果说《五柳先生传》叙写的是诗人的生活实录,重在自我个性的张扬;那么,《桃花源记》则寄托着诗人的理想生活模式,充满了真情的流露。《桃花源记》给读者展示了一个美好的世外仙界。在那里生活着一群普普通通的逃避世难的人们,他们通过自己的劳动,过着和平、宁静、幸福的生活。桃花源里"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一派其乐融融的农村景象。以诗人当时所处的战乱不断、社会动荡、百姓涂炭、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来看,这桃花源的生活显然只能是一种空想,是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然而,就是这样一种对幸福生活的设想,只有陶渊明做到了。在他之前,没有一个诗人曾经推己及人,想到过整个社会的出路和广大人民的幸福。虽然桃花源只是空想,但能提出这个空想已经十分可贵。这个空想的提出,应该说与陶渊明的躬耕和贫困的农村生活体验不无关系。正是因为陶渊明对劳动人们的艰苦生活有着真实的体验,对劳动人民有着深厚的感情,才能写出如此真挚、朴素的生活场景,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在陶渊明为数不多的散文中,我们都能读到他的真性情和真感情。他曾为外祖孟嘉写过传记《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流露出对外祖之为人与性情颇为赞赏,我们甚至能从陶渊明作品的字里行间感受到他潜意识里受着外祖的影响。正如袁行霈所说"渊明之嗜酒而得酒中趣,渊明之崇尚自然,皆自有所自也。" 率真的陶渊明无私地把他的关怀与爱倾注在了对孩子的教育上。在《与子俨等疏》中,陶渊明俨然是个慈祥的父亲,既怀有《命子》诗中的殷殷期望,又饱含《责子》诗中的平和慈爱,父爱的泉流汩汩流淌着,真切动人。
读陶渊明的散文,感触最深的就是他的"真" 。真实地做人,真诚地对人,真心地做事。一切忠实于内心,发自于内心。这种"真" ,一定意义上是一种超脱,一种自我实现。一个活得恬然自在,活出本真自我的人,是让人羡慕的。
叶嘉莹说:"我以为,在中国诗歌史上,只有陶渊明是真正达到了'自我实现'境界的一个诗人。" (《时代风气以外的两位诗人o陶渊明》)这也是后人追和、仰慕陶渊明的原因,同样是人们喜爱陶渊明的理由。
注释:
①房玄龄. 晋书[M]. 北京:中华书局,1974.
作者简介:谢淑芳,女,江西科技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对于陶渊明的研究,也多限于他的诗歌、对其散文涉及较少。其实,陶渊明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有赖于他的散文和辞赋的,实不下于他的诗歌。特别是《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和《归去来兮辞》,这三篇最见其性情和思想,也最著名。陶渊明是个性情中人。他的真性情在其散文《五柳先生传》中得到了真切而充分的体现。"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寥寥数语,活脱出陶渊明洒脱的个性。"闲静少言,不慕荣利。"显露平静、淡泊的性情。"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则生动形象,可亲可近,一下子拉近了诗人和读者的距离。陶渊明嗜酒,喝起酒来也颇显其真性情,只苦于"家贫不能常得"。若得饮酒,则"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真是醉的可爱。除了喝酒,他还有许多让自己超脱的方法,"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怡然自得的神态也活灵活现。在《五柳先生传》一百多字的短小篇幅中,诗人还以极其简洁的笔墨表达了他不同流俗的性格--"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毫不掩饰,自然大方。通观《五柳先生传》下来,一个清高洒脱、怡然自得、安贫乐道的超脱形象就这样在诗人的自述中走进读者的视野。
《五柳先生传》除了写出诗人自己任真自得的性格,读来趣味无穷外,还为自己留下了一篇神情毕现的传记。在陶渊明之前,司马迁写过《自序》,王充写过《自纪》,但那分别是《史记》和《论衡》的自序,带有自传性质而已。阮籍的《大人先生传》,虽然借着大人先生表现了自己的志趣,但并不是自传。《晋书·陶潜传》曰:"潜少有高趣,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时人谓之实录。"①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采用正史纪传体的形式,但不重在叙述生平事迹,而重在表现生活情趣,带有自叙情怀的特点,这种写法是陶渊明的首创。此后,王绩的《五斗先生传》、白居易的《醉吟先生传》都是深受其影响的。
在《五柳先生传》诗人的自叙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率真、恬淡的陶渊明,他为人不矫情、不做作,不慕名利。而他的诗文亦如他的为人:自然、平淡。这也是人们对陶渊明诗文风格的普遍评价。陶渊明诗文的自然、平淡,源自于他为人的真实、朴素。他并非一个"浑身静穆"的隐者。出于济世的理想,他出仕了;受不了黑暗官场的污浊气了,他就归隐。一切那么自然,那么随顺。丝毫不拖沓,也不留恋。归隐之后的陶渊明仍然那么平和、恬淡。他参与劳动,与邻人"把酒话桑麻"。在与劳动人民的日常交往过程中,陶渊明产生了与他们相通的思想感情,深切体会到人民生活的贫困和艰难,内心充满同情,写下了代表穷苦人民心声愿望的《桃花源记》。
如果说《五柳先生传》叙写的是诗人的生活实录,重在自我个性的张扬;那么,《桃花源记》则寄托着诗人的理想生活模式,充满了真情的流露。《桃花源记》给读者展示了一个美好的世外仙界。在那里生活着一群普普通通的逃避世难的人们,他们通过自己的劳动,过着和平、宁静、幸福的生活。桃花源里"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一派其乐融融的农村景象。以诗人当时所处的战乱不断、社会动荡、百姓涂炭、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来看,这桃花源的生活显然只能是一种空想,是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然而,就是这样一种对幸福生活的设想,只有陶渊明做到了。在他之前,没有一个诗人曾经推己及人,想到过整个社会的出路和广大人民的幸福。虽然桃花源只是空想,但能提出这个空想已经十分可贵。这个空想的提出,应该说与陶渊明的躬耕和贫困的农村生活体验不无关系。正是因为陶渊明对劳动人们的艰苦生活有着真实的体验,对劳动人民有着深厚的感情,才能写出如此真挚、朴素的生活场景,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在陶渊明为数不多的散文中,我们都能读到他的真性情和真感情。他曾为外祖孟嘉写过传记《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流露出对外祖之为人与性情颇为赞赏,我们甚至能从陶渊明作品的字里行间感受到他潜意识里受着外祖的影响。正如袁行霈所说"渊明之嗜酒而得酒中趣,渊明之崇尚自然,皆自有所自也。" 率真的陶渊明无私地把他的关怀与爱倾注在了对孩子的教育上。在《与子俨等疏》中,陶渊明俨然是个慈祥的父亲,既怀有《命子》诗中的殷殷期望,又饱含《责子》诗中的平和慈爱,父爱的泉流汩汩流淌着,真切动人。
读陶渊明的散文,感触最深的就是他的"真" 。真实地做人,真诚地对人,真心地做事。一切忠实于内心,发自于内心。这种"真" ,一定意义上是一种超脱,一种自我实现。一个活得恬然自在,活出本真自我的人,是让人羡慕的。
叶嘉莹说:"我以为,在中国诗歌史上,只有陶渊明是真正达到了'自我实现'境界的一个诗人。" (《时代风气以外的两位诗人o陶渊明》)这也是后人追和、仰慕陶渊明的原因,同样是人们喜爱陶渊明的理由。
注释:
①房玄龄. 晋书[M]. 北京:中华书局,1974.
作者简介:谢淑芳,女,江西科技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