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核心素养的培养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新追求。教师作为有效培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实施者,必然要深入开展以素养为本的教学。“质量守恒定律”教学活动设计从情境创设、概念建构、思维发展三个方面入手,通过创设情境完成概念建构,通过实验探究完成知识拓展迁移,并结合化学史料,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创新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关键词 初中化学 核心素养 情境创设 概念建构 思维发展
初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主要体现在宏观辨识与微觀探析、平衡思想与变化观念、模型认知与证据推理、创新意识与实验探究、社会责任与科学精神等五个维度。教师作为有效培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实施者,必然要深入开展以“素养为本”的教学。传统意义上的以“知识为本”的教学立足于“学科”角度,而“素养为本”的教学则立足于“育人”视角,后者更有利于培育和发展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九年级是化学学习的启蒙阶段,发展学生的化学学科素养会为培养学生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植入有益的“DNA”。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以化学基本观念的建构、化学学科思维的培养和科学探究等实践活动作为培育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突破口[1]。
化学教师应在明晰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主旨的前提下,践行基于化学学科“素养为本”的教学,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探索课堂教学与素养养成融合之道,使初中化学教学实践更加科学高效。“质量守恒定律”是九年级化学“唯一”学习的一个定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以下,笔者结合名师执教的优质课亮点,分享个人对培育学科素养的几点思考。
一、情境创设中的素养渗透
情境是指教师有目的地创设真实或模拟真实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人在现场”的态度体验,以及心理和情感的共鸣[2]。教师需要充分挖掘教材中蕴含的育人素材,结合学情与教学目标,创设能够引起学生心理和情感共鸣的情境,借助多样化的问题情境,在教与学中持续互动,把化学学科知识、学科思想方法、学科价值追求等方面寓于真实情境中,有效渗透学科核心素养。
【教学片段1】播放视频《狄仁杰之问》并提出问题:①蜡烛燃烧后质量为什么会减少?②铁刀放置一段时间后质量为什么会增加?
微课赏析:追寻科学家们的足迹,观看《科学家定量研究化学变化的历史》。
提出问题:③发现质量守恒定律是拉瓦锡一个人的功劳吗?
导入新课:探究化学反应前后总质量是否发生改变。
【设计意图】利用《神探狄仁杰》这一热门影视剧的场景创设教学情境,激趣设疑,活跃课堂气氛,引发探究欲望,使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通过微课演绎科学家科学研究的历程,有助于学生了解知识产生的来龙去脉,感受科学家的坚持不懈、传承、奉献等科学精神,培养学生严谨与求实的科学态度及社会责任感。除此之外,教师在创设情境时还可借助与化学有关的新闻报道、拟人化的教学情境、故事情境、最新科技前沿、生产生活等。总之,创设情境有助于学科素养的培育。
二、概念建构中的素养形成
化学概念是化学基本观念形成的载体,是学生对化学知识深入理解和灵活应用的关键,对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有着重要的作用[3]。质量守恒定律是在大量实验的基础上得到的。化学实验能提供感官认识,有助于化学概念形成,有利学生掌握化学实验技能和学科思想方法。教师不应拘泥于教材中给定的实验,应有效整合素材,为落实学科核心素养培育提供平台。
【教学片段2】建构质量守恒定律的分组探究实验(实验1所有实验组均做,实验2~3每两组完成一个,然后汇报交流)。
【设计意图】运用分组合作探究,逐步建构质量守恒定律,提高了课堂效率。实验2和实验3的结论会出现认知冲突,可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优化实验3的装置,培养学生细心验证、严谨科学的实验素养。概念建构教学需要做到处理得当,从感性材料加工入手,循序渐进,把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创新意识、实验探究等教学目标巧妙地蕴藏在相关教学活动的设计之中,并通过“化学的灵魂”——实验法、归纳法、演绎法等来协同实现。化学概念建构的“基础”是要把教材“析透”,“关键”是教师要“讲透”,“归宿”是要达到学生“悟透”的理想境界。
三、思维发展中的素养提升
建立化学思维方法,有利于深刻地把握问题的本质,有利于打开分析问题的广阔视角,有利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4]。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思维的发生、发展,并在教学中适时渗透化学思维方法,在探究中及时发现和展示学生的探究成果,最终帮助学生建立化学思维,学会用化学的思维方式来解决问题,学会透过实验现象,得到实验结论,反思实验结果,形成良好的学科素养。
【教学片段3】演示实验:铁和硫酸铜溶液反应。教师组织学生边实验边记录数据。分析表2的中数据(相同的物质质量用“—”划去)并得出结论。教师用PPT展示铁和硫酸铜溶液反应实验数据分析(见表2)。
【设计意图】通过对实验结论的分析、概括和归纳,得出质量守恒定律。这样的设计有别于传统教学方式,不是教师直接讲解定义,而是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分析数据,自主建构知识,形成证据推理学科素养。
【教学片段4】质量守恒定律的守恒原因微观探析。做拼图游戏:黑球表示O原子,白球表示 H 原子。用微粒模型表示出H2O分子“牵手”“分手”“重组”情形。引导学生思考化学变化前后原子的种类、质量和数量是否有变化。
播放视频:《化学大师》中水分子分解的动画。组织学生交流。
【设计意图】教师借助互动游戏模式,让学生通过微粒模型扮演“剧中人”,在完成角色体验任务的过程中发现化学变化前后元素和原子种类、原子数目不变,帮助学生有效建立模型认知,初步理解变化与守恒。使用多媒体辅助实现微粒的可视化、动态化,使学生获得视觉冲击,从而激活思维,帮助学生有效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实质,渗透见微知著的学科素养。在学生交流环节中,教师准确、有效、适时点拨,真正使学生知其所以然。这样,一环紧扣一环,既可以使学生体会到化学学科的魅力所在,又能为更好地发展学生化学思维提供空间和舞台,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四、教学反思
挖掘育人素材,提升核心素养。在“质量守恒定律”教学活动设计中架设知识与素养间的桥梁。通过从微观层面探究质量守恒定律守恒的原因,提升了学生“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的学科素养;利用学生已有的对元素观和微粒观的初步认识,有效地创设了能够承载“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素养价值的情境;利用科学家探究质量守恒定律的化学史料,初步培养学生的探究与创新意识,渗透了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搭建学科平台,突破教学难点。“质量守恒定律”的传统教学模式是一引概念、二析原因、三重应用,更偏重于知识教学。而指向核心素养的教学应以概念建构为主,探究实验为辅。本文例举的教学设计从学生熟悉的化学变化入手,借助游戏模式、模型搭建和多媒体辅助,先讲清宏观“线”,再讲清微观“线”,层次清晰、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认识到:学习一个化学变化,应先从宏观角度认识它,再从微观角度解释它,最后用化学符号表示它。这样的设计让整堂课更有“化学味”,学科素养教学的韵味也呼之欲出。
指向素养教学,探索实践之路。在化學课中渗透素养培育已成为教师必须面临的挑战。化学学科在初中阶段,其“形”表现为知识教学,其“神”实际是素养培育。“素养为本”的教学要以发展学生的化学学科素养为主旨,以问题引领、活动支撑、效果评价为载体,多元交融,才能做到课堂教学高效性。化学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日积月累和厚积薄发,不会立竿见影、一蹴而就,需要教师不断实践、勇于探索,方能不断开拓学科素养培养的实践之路。
[参 考 文 献]
[1]《基础教育课程》编辑部.素养为本·多元发展·与时俱进:访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修订组负责人徐端钧[J].基础教育课程,2018(1):56-59.
[2]张小菊,王祖浩.化学课堂教学情境的评价研究:基于化学“优质课”教学情境的分析[J].化学教育(中英文),2013(3):27-32.
[3]杨梓生,吴菊华.促进学生认识发展的化学概念教学:以高中必修化学“电离”教学为例[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7(2):99-101.
[4]刘松伟.例谈化学思维能力的培养[J].化学教育(中英文),2015(5):3-6.
(责任编辑:赵晓梅)
作者简介:庄 龙(1975—),男,福建福清人,福清江阴中学一级教师,大学本科,研究方向:中学化学教学。
关键词 初中化学 核心素养 情境创设 概念建构 思维发展
初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主要体现在宏观辨识与微觀探析、平衡思想与变化观念、模型认知与证据推理、创新意识与实验探究、社会责任与科学精神等五个维度。教师作为有效培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实施者,必然要深入开展以“素养为本”的教学。传统意义上的以“知识为本”的教学立足于“学科”角度,而“素养为本”的教学则立足于“育人”视角,后者更有利于培育和发展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九年级是化学学习的启蒙阶段,发展学生的化学学科素养会为培养学生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植入有益的“DNA”。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以化学基本观念的建构、化学学科思维的培养和科学探究等实践活动作为培育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突破口[1]。
化学教师应在明晰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主旨的前提下,践行基于化学学科“素养为本”的教学,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探索课堂教学与素养养成融合之道,使初中化学教学实践更加科学高效。“质量守恒定律”是九年级化学“唯一”学习的一个定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以下,笔者结合名师执教的优质课亮点,分享个人对培育学科素养的几点思考。
一、情境创设中的素养渗透
情境是指教师有目的地创设真实或模拟真实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人在现场”的态度体验,以及心理和情感的共鸣[2]。教师需要充分挖掘教材中蕴含的育人素材,结合学情与教学目标,创设能够引起学生心理和情感共鸣的情境,借助多样化的问题情境,在教与学中持续互动,把化学学科知识、学科思想方法、学科价值追求等方面寓于真实情境中,有效渗透学科核心素养。
【教学片段1】播放视频《狄仁杰之问》并提出问题:①蜡烛燃烧后质量为什么会减少?②铁刀放置一段时间后质量为什么会增加?
微课赏析:追寻科学家们的足迹,观看《科学家定量研究化学变化的历史》。
提出问题:③发现质量守恒定律是拉瓦锡一个人的功劳吗?
导入新课:探究化学反应前后总质量是否发生改变。
【设计意图】利用《神探狄仁杰》这一热门影视剧的场景创设教学情境,激趣设疑,活跃课堂气氛,引发探究欲望,使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通过微课演绎科学家科学研究的历程,有助于学生了解知识产生的来龙去脉,感受科学家的坚持不懈、传承、奉献等科学精神,培养学生严谨与求实的科学态度及社会责任感。除此之外,教师在创设情境时还可借助与化学有关的新闻报道、拟人化的教学情境、故事情境、最新科技前沿、生产生活等。总之,创设情境有助于学科素养的培育。
二、概念建构中的素养形成
化学概念是化学基本观念形成的载体,是学生对化学知识深入理解和灵活应用的关键,对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有着重要的作用[3]。质量守恒定律是在大量实验的基础上得到的。化学实验能提供感官认识,有助于化学概念形成,有利学生掌握化学实验技能和学科思想方法。教师不应拘泥于教材中给定的实验,应有效整合素材,为落实学科核心素养培育提供平台。
【教学片段2】建构质量守恒定律的分组探究实验(实验1所有实验组均做,实验2~3每两组完成一个,然后汇报交流)。
【设计意图】运用分组合作探究,逐步建构质量守恒定律,提高了课堂效率。实验2和实验3的结论会出现认知冲突,可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优化实验3的装置,培养学生细心验证、严谨科学的实验素养。概念建构教学需要做到处理得当,从感性材料加工入手,循序渐进,把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创新意识、实验探究等教学目标巧妙地蕴藏在相关教学活动的设计之中,并通过“化学的灵魂”——实验法、归纳法、演绎法等来协同实现。化学概念建构的“基础”是要把教材“析透”,“关键”是教师要“讲透”,“归宿”是要达到学生“悟透”的理想境界。
三、思维发展中的素养提升
建立化学思维方法,有利于深刻地把握问题的本质,有利于打开分析问题的广阔视角,有利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4]。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思维的发生、发展,并在教学中适时渗透化学思维方法,在探究中及时发现和展示学生的探究成果,最终帮助学生建立化学思维,学会用化学的思维方式来解决问题,学会透过实验现象,得到实验结论,反思实验结果,形成良好的学科素养。
【教学片段3】演示实验:铁和硫酸铜溶液反应。教师组织学生边实验边记录数据。分析表2的中数据(相同的物质质量用“—”划去)并得出结论。教师用PPT展示铁和硫酸铜溶液反应实验数据分析(见表2)。
【设计意图】通过对实验结论的分析、概括和归纳,得出质量守恒定律。这样的设计有别于传统教学方式,不是教师直接讲解定义,而是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分析数据,自主建构知识,形成证据推理学科素养。
【教学片段4】质量守恒定律的守恒原因微观探析。做拼图游戏:黑球表示O原子,白球表示 H 原子。用微粒模型表示出H2O分子“牵手”“分手”“重组”情形。引导学生思考化学变化前后原子的种类、质量和数量是否有变化。
播放视频:《化学大师》中水分子分解的动画。组织学生交流。
【设计意图】教师借助互动游戏模式,让学生通过微粒模型扮演“剧中人”,在完成角色体验任务的过程中发现化学变化前后元素和原子种类、原子数目不变,帮助学生有效建立模型认知,初步理解变化与守恒。使用多媒体辅助实现微粒的可视化、动态化,使学生获得视觉冲击,从而激活思维,帮助学生有效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实质,渗透见微知著的学科素养。在学生交流环节中,教师准确、有效、适时点拨,真正使学生知其所以然。这样,一环紧扣一环,既可以使学生体会到化学学科的魅力所在,又能为更好地发展学生化学思维提供空间和舞台,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四、教学反思
挖掘育人素材,提升核心素养。在“质量守恒定律”教学活动设计中架设知识与素养间的桥梁。通过从微观层面探究质量守恒定律守恒的原因,提升了学生“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的学科素养;利用学生已有的对元素观和微粒观的初步认识,有效地创设了能够承载“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素养价值的情境;利用科学家探究质量守恒定律的化学史料,初步培养学生的探究与创新意识,渗透了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搭建学科平台,突破教学难点。“质量守恒定律”的传统教学模式是一引概念、二析原因、三重应用,更偏重于知识教学。而指向核心素养的教学应以概念建构为主,探究实验为辅。本文例举的教学设计从学生熟悉的化学变化入手,借助游戏模式、模型搭建和多媒体辅助,先讲清宏观“线”,再讲清微观“线”,层次清晰、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认识到:学习一个化学变化,应先从宏观角度认识它,再从微观角度解释它,最后用化学符号表示它。这样的设计让整堂课更有“化学味”,学科素养教学的韵味也呼之欲出。
指向素养教学,探索实践之路。在化學课中渗透素养培育已成为教师必须面临的挑战。化学学科在初中阶段,其“形”表现为知识教学,其“神”实际是素养培育。“素养为本”的教学要以发展学生的化学学科素养为主旨,以问题引领、活动支撑、效果评价为载体,多元交融,才能做到课堂教学高效性。化学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日积月累和厚积薄发,不会立竿见影、一蹴而就,需要教师不断实践、勇于探索,方能不断开拓学科素养培养的实践之路。
[参 考 文 献]
[1]《基础教育课程》编辑部.素养为本·多元发展·与时俱进:访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修订组负责人徐端钧[J].基础教育课程,2018(1):56-59.
[2]张小菊,王祖浩.化学课堂教学情境的评价研究:基于化学“优质课”教学情境的分析[J].化学教育(中英文),2013(3):27-32.
[3]杨梓生,吴菊华.促进学生认识发展的化学概念教学:以高中必修化学“电离”教学为例[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7(2):99-101.
[4]刘松伟.例谈化学思维能力的培养[J].化学教育(中英文),2015(5):3-6.
(责任编辑:赵晓梅)
作者简介:庄 龙(1975—),男,福建福清人,福清江阴中学一级教师,大学本科,研究方向:中学化学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