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四川汶川地震发生之时,一网名为danta1990的网友用手机记录下了位于学校宿舍六层的地震现场,并于当日14点55分46秒在土豆网发布视频《成都地震》,引起公众广泛关注。这是发生在网络媒体时代典型的“拍客事件”。所谓“拍客”,指的是以数码相机、手机、DV等设备为主要工具记录影像并乐于在互联网分享的群体。Web 2.0时代,作为原受众方的拍客正积极利用网络双向传播的特点,实现着“受者”到“传者”的角色转换。
一、发现和记录生活
成熟的播客平台赋予了拍客表达意志、情感和话语的网络空间。视频网站主动地将生产信息的权力“下放”给使用者,使拍客获得了充分的话语权。受众不再甘心被动接收已经呈现出的信息,而是在这场信息传递的变革中跃跃欲试,把传统模式的“你拍我看”变为“你看我拍”。
当年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实践者倡导“把摄像机扛到大街上去,发现和记录生活中的真实影像”。这种捕捉现实的冲动如今更是被拍客展现得淋漓尽致。关照现实是拍客表现的中心。对于绝大多数拍客来说,最重要的仍然是与他们生活相关的奇闻轶事。通俗化、平民化的视角弥补了公共媒体机构对一些事件报道的缺失,鲜活地演绎着现代社会的人生百态。
通过对2008年6月份新浪拍客联盟上传视频的分析可以看到,两性内容的视频数量呈现下降势头,曝光社会不文明行为的影像在数量上仅次于居上传数量第一位的“奇闻怪事”。在这类视频中,来自公交车上的不文明现象占据了重要的比例——集中在不雅观的肢体动作、争座、口角争执场面等。可以推断,拍客捕捉的影像,极少来自有目的的寻求素材的过程,而是随时随地将触手可及的景象纳入镜头。
此外,仍有部分拍客传播颠覆传统文化的恶搞性作品、反映现代人空虚和迷惘的作品、表达偏激思想的作品、表现抑郁患者、街头流浪者等边缘人群和弱势群体的作品以及表现同性恋等敏感话题的作品。如果没有拍客,这些非主流但真实存在的思想很难如此通畅地被我们接触和感知。
二、拍客视角分析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创始人马斯洛(A·H·Maslow)1943年提出的人的需要结构的理论中,把人的需要由低级到高级划分成: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社交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拍客把视角聚焦在何种题材上,从侧面体现了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网络的匿名性使人们在网络中的表现与在现实世界的表现不尽相同。网络发展初期,人们急于宣泄,在虚拟世界中可能会更加暴露出自己的低层次的本能,拍摄和发布的视频影像也暂时表现为低层次需求占上风,以“美女”、“搞怪”、“两性”为视角的题材屡见不鲜。马斯洛同时指出,只有当人的低层次需要得到满足,才会向高层次需求发展。当拍客的低层次需求得到满足甚至饱和后,他们的更高层次的需求会逐渐增强——拍客已经不再仅仅追逐初期低级的娱乐体验,而将视线更多地集中在社会关注视角上,这充分体现了社会大众的情感寄托、审美认同以及批判性思维。
拍客群体的构成具有普遍的随意性。“三人行,必有拍客。拍客时代,人人都有做拍客的潜力与可能”。这大大缩短了传统观念中电视人与平民大众之间的距离,强化了电视与社会公众之间的亲和力。但我们又不能否认,拍客没有经过影视制作的基本训练,不懂得分镜头,缺乏蒙太奇思维,表现的内容绝大多数属于生活即景,难以进行现场调度,使得拍客群体无力和专业新闻记者、电视人混为一谈。正如拍客自己所言:他们“不分年龄,不分职业,更无需专业技巧”,“追求的是一种平民化的视野,一种积极面世的态度”。
拍客文化的出现和流行使得部分人的自我价值得以体现,被社会与他人认同。网络的传播特性同时为个人能量最大化提供了无限可能。云南的小学教师毛利辉用银行贷款买来的相机拍下寒冬学生的褴褛衣衫发布在网上,恳请大家给贫苦孩子捐鞋袜。对于这一事件来说,拍客的行为则是高度社会责任感、同情心和渴望改变现状意愿的趋使。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社会弱势群体在权力、财富、社会地位、知识、生存能力等社会资源的占有上仍处于劣势,网络给了他们或者关注他们的人一个诉说和诉求的平台,拍客则成为义务代言人,让公众通过文字、图片、音频视频文件了解他们的故事和内心疾苦,引发广大社会个体对弱势群体给予关爱和帮助。
三、站在视角背后的冷思考
拍客群体的复杂性导致不同层次的信息传播者具备不同的媒介素养。这股民间创作力量很可贵,但流露出诸多值得关注的弊病。
首先,网站对拍客上传视频会做出诸多限制,如禁止标题中有“偷拍”字眼,但“实拍”两字迅速取代“偷拍”,使得这类视频披上了伪衣。相对于视频影像技术的发展,法律法规的健全和网络道德教育仍显得力不从心。身处网络时代,偷拍的影像一旦在网上流播,将会对当事人与整个社会环境形成极坏的负面影响。现实社会,偷拍一旦成风,必将人人自危,这种人与人之间阻隔与戒备所形成的可怕后果,恐怕并非偷拍影像造成的侵犯隐私与伦理那样简单①。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新浪拍客联盟的一级页面上,提供了点击率最高的拍客视频链接。而在这12个视频中,与两性、美色相关的主题有7个,占到了58.3%。其中点击率在100万次以上,“收视率”高居前四位的全是和两性相关的题材②。拍客记录了真实生活,丰富了人们的视野,但是市场经济固有的趋利性却无情地将其滑向媚俗,使当今的精英文化处于准失语状态。很多网站都以争夺最大数量的眼球为目标,迎合尽可能低的文化趣味。拍客在网站上的身份建构并非单渠道的“自我表达”,而是包含了一种对反馈的渴望。对他们来说,传播高尚的视频内容一旦不被关注,积极性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受损,成就感逐渐缺失,甚至导致最终因兴趣、口味不合脱离这个群体。这会使经典视频传播与网民接受意愿以及网站的商业利益陷入恶性循环,对于提升拍客网站的文化品位是不利的因素。
当今时代是一个高度重视人文精神的时代。在传媒领域,人文精神具体体现在关注人的生存状态,维护人权,捍卫人格尊严等各个方面。但是缺乏人文精神关照,作品蕴涵不足,拍客选材的灰色特点经常为专家与学者所诟病。许多拍摄者习惯将作品聚焦于妓女、吸毒者、乞丐、民工、残疾人、下岗职工等社会边缘群体。其实,问题并不在于把触角伸向边缘地带,而是部分拍客缺乏对人和人文关怀的深层次了解,把着眼点集中在猎奇上面,陶醉于自我个性的极端宣泄,忽视别人的人格尊严、私密隐私等伦理问题③。这种高高在上的同情和隔靴搔痒式的关爱,只能让人感到更深的冷漠。如果拍客能够适当开阔视野,不是一味把目光聚集在冷漠、自私、狭隘、偏激甚至是畸形的一面,多表现社会上健康、向上、乐观、率性的生活,在记录社会现实、反映社会变迁、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方面就会做出不凡贡献。另一方面,个人一旦知道自己持久地被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马上就会开始控制自己的行为。因此在发挥社会监督的个体职能上,拍客作品也会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
注释
①余秀才:《DV“影像革命”的误导与伦理问题》,《现代传播》,2007年第2期,第145页
②新浪拍客联盟:http://you.video.sina.com.cn/v/paike.html
③刘晓军:《论新闻的人文主义精神》,《现代传播》2007年第3期,第155页
④余秀才:《DV“影像革命”的误导与伦理问题》,《现代传播》,2007年第2期,第146页
(作者系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文化传播系讲师)
一、发现和记录生活
成熟的播客平台赋予了拍客表达意志、情感和话语的网络空间。视频网站主动地将生产信息的权力“下放”给使用者,使拍客获得了充分的话语权。受众不再甘心被动接收已经呈现出的信息,而是在这场信息传递的变革中跃跃欲试,把传统模式的“你拍我看”变为“你看我拍”。
当年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实践者倡导“把摄像机扛到大街上去,发现和记录生活中的真实影像”。这种捕捉现实的冲动如今更是被拍客展现得淋漓尽致。关照现实是拍客表现的中心。对于绝大多数拍客来说,最重要的仍然是与他们生活相关的奇闻轶事。通俗化、平民化的视角弥补了公共媒体机构对一些事件报道的缺失,鲜活地演绎着现代社会的人生百态。
通过对2008年6月份新浪拍客联盟上传视频的分析可以看到,两性内容的视频数量呈现下降势头,曝光社会不文明行为的影像在数量上仅次于居上传数量第一位的“奇闻怪事”。在这类视频中,来自公交车上的不文明现象占据了重要的比例——集中在不雅观的肢体动作、争座、口角争执场面等。可以推断,拍客捕捉的影像,极少来自有目的的寻求素材的过程,而是随时随地将触手可及的景象纳入镜头。
此外,仍有部分拍客传播颠覆传统文化的恶搞性作品、反映现代人空虚和迷惘的作品、表达偏激思想的作品、表现抑郁患者、街头流浪者等边缘人群和弱势群体的作品以及表现同性恋等敏感话题的作品。如果没有拍客,这些非主流但真实存在的思想很难如此通畅地被我们接触和感知。
二、拍客视角分析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创始人马斯洛(A·H·Maslow)1943年提出的人的需要结构的理论中,把人的需要由低级到高级划分成: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社交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拍客把视角聚焦在何种题材上,从侧面体现了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网络的匿名性使人们在网络中的表现与在现实世界的表现不尽相同。网络发展初期,人们急于宣泄,在虚拟世界中可能会更加暴露出自己的低层次的本能,拍摄和发布的视频影像也暂时表现为低层次需求占上风,以“美女”、“搞怪”、“两性”为视角的题材屡见不鲜。马斯洛同时指出,只有当人的低层次需要得到满足,才会向高层次需求发展。当拍客的低层次需求得到满足甚至饱和后,他们的更高层次的需求会逐渐增强——拍客已经不再仅仅追逐初期低级的娱乐体验,而将视线更多地集中在社会关注视角上,这充分体现了社会大众的情感寄托、审美认同以及批判性思维。
拍客群体的构成具有普遍的随意性。“三人行,必有拍客。拍客时代,人人都有做拍客的潜力与可能”。这大大缩短了传统观念中电视人与平民大众之间的距离,强化了电视与社会公众之间的亲和力。但我们又不能否认,拍客没有经过影视制作的基本训练,不懂得分镜头,缺乏蒙太奇思维,表现的内容绝大多数属于生活即景,难以进行现场调度,使得拍客群体无力和专业新闻记者、电视人混为一谈。正如拍客自己所言:他们“不分年龄,不分职业,更无需专业技巧”,“追求的是一种平民化的视野,一种积极面世的态度”。
拍客文化的出现和流行使得部分人的自我价值得以体现,被社会与他人认同。网络的传播特性同时为个人能量最大化提供了无限可能。云南的小学教师毛利辉用银行贷款买来的相机拍下寒冬学生的褴褛衣衫发布在网上,恳请大家给贫苦孩子捐鞋袜。对于这一事件来说,拍客的行为则是高度社会责任感、同情心和渴望改变现状意愿的趋使。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社会弱势群体在权力、财富、社会地位、知识、生存能力等社会资源的占有上仍处于劣势,网络给了他们或者关注他们的人一个诉说和诉求的平台,拍客则成为义务代言人,让公众通过文字、图片、音频视频文件了解他们的故事和内心疾苦,引发广大社会个体对弱势群体给予关爱和帮助。
三、站在视角背后的冷思考
拍客群体的复杂性导致不同层次的信息传播者具备不同的媒介素养。这股民间创作力量很可贵,但流露出诸多值得关注的弊病。
首先,网站对拍客上传视频会做出诸多限制,如禁止标题中有“偷拍”字眼,但“实拍”两字迅速取代“偷拍”,使得这类视频披上了伪衣。相对于视频影像技术的发展,法律法规的健全和网络道德教育仍显得力不从心。身处网络时代,偷拍的影像一旦在网上流播,将会对当事人与整个社会环境形成极坏的负面影响。现实社会,偷拍一旦成风,必将人人自危,这种人与人之间阻隔与戒备所形成的可怕后果,恐怕并非偷拍影像造成的侵犯隐私与伦理那样简单①。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新浪拍客联盟的一级页面上,提供了点击率最高的拍客视频链接。而在这12个视频中,与两性、美色相关的主题有7个,占到了58.3%。其中点击率在100万次以上,“收视率”高居前四位的全是和两性相关的题材②。拍客记录了真实生活,丰富了人们的视野,但是市场经济固有的趋利性却无情地将其滑向媚俗,使当今的精英文化处于准失语状态。很多网站都以争夺最大数量的眼球为目标,迎合尽可能低的文化趣味。拍客在网站上的身份建构并非单渠道的“自我表达”,而是包含了一种对反馈的渴望。对他们来说,传播高尚的视频内容一旦不被关注,积极性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受损,成就感逐渐缺失,甚至导致最终因兴趣、口味不合脱离这个群体。这会使经典视频传播与网民接受意愿以及网站的商业利益陷入恶性循环,对于提升拍客网站的文化品位是不利的因素。
当今时代是一个高度重视人文精神的时代。在传媒领域,人文精神具体体现在关注人的生存状态,维护人权,捍卫人格尊严等各个方面。但是缺乏人文精神关照,作品蕴涵不足,拍客选材的灰色特点经常为专家与学者所诟病。许多拍摄者习惯将作品聚焦于妓女、吸毒者、乞丐、民工、残疾人、下岗职工等社会边缘群体。其实,问题并不在于把触角伸向边缘地带,而是部分拍客缺乏对人和人文关怀的深层次了解,把着眼点集中在猎奇上面,陶醉于自我个性的极端宣泄,忽视别人的人格尊严、私密隐私等伦理问题③。这种高高在上的同情和隔靴搔痒式的关爱,只能让人感到更深的冷漠。如果拍客能够适当开阔视野,不是一味把目光聚集在冷漠、自私、狭隘、偏激甚至是畸形的一面,多表现社会上健康、向上、乐观、率性的生活,在记录社会现实、反映社会变迁、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方面就会做出不凡贡献。另一方面,个人一旦知道自己持久地被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马上就会开始控制自己的行为。因此在发挥社会监督的个体职能上,拍客作品也会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
注释
①余秀才:《DV“影像革命”的误导与伦理问题》,《现代传播》,2007年第2期,第145页
②新浪拍客联盟:http://you.video.sina.com.cn/v/paike.html
③刘晓军:《论新闻的人文主义精神》,《现代传播》2007年第3期,第155页
④余秀才:《DV“影像革命”的误导与伦理问题》,《现代传播》,2007年第2期,第146页
(作者系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文化传播系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