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健脾止泻汤联合西药治疗小儿腹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07年3月~2009年3月腹泻患儿128例,随机分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给予补液、退热等对症治疗,对照组口服西药思密达治疗。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自拟健脾止泻汤治疗。两组患儿均治疗15天,治疗结束后评定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2.3%,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71.4%,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加用自拟健脾止泻汤治疗小儿腹泻临床效果显著,值得临床借鉴。
【关键词】:小儿腹泻;健脾止泻汤;中西医结合
【中图分类号】R27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8517 (2010) 02-122-2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07年3月~2009年3月腹泻患儿128例,以上患儿腹泻符合胡亚美等主编的《实用儿科学》内的诊断标准[1]。排除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霍乱患儿,以及排除有心、肺、肝、肾等重要脏器严重功能不全的患儿。以上患儿大便次数大于10次/d,伴或者不伴呕吐、发热、脱水、酸中毒等症状。随机将上述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65例,男34例,女31例;患儿年龄3~6个月19例,7~12个月24例,1~3岁15例,3~6岁7例;其中急性腹泻37例,迁延性腹泻24例,慢性腹泻4例;按照中医辨证分型:湿热24例、寒热泻20例、伤食泻12例、脾虚泻9例。对照组63例,男33例,女30例;患儿年龄3~6个月20例,7~12个月22例,1~3岁14例,3~6岁7例;其中急性腹泻36例,迁延性腹泻23例,慢性腹泻4例;按照中医辨证分型:湿热23例、寒热泻21例、伤食泻11例、脾虚泻8例。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口服西药思密达(每袋3克),<1岁每日1袋,1-2岁每日1-2袋,>2岁每日2-3袋。分三次服。伴随症状者给予对症治疗,如发热者给予口服泰诺以降温,轻度脱水者给予口服补液盐,中度以上脱水者给予静脉补液,如10%葡萄液,0.9%生理盐水等,伴有电解质紊乱者及时予以纠正。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以健脾止泻汤(苍术3g,羌活、茯苓、车前子各3g,川乌、生大黄、熟大黄各2g,生甘草、焦槟榔、鸡内金各5g),水煎服,每日早晚各1次。两组均治疗15天。
1.3疗效判定标准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1997年制定发布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来评定。痊愈:大便次数及性状基本恢复正常,异常理化指标完全恢复正常,临床症状总积分《2分。显效:大便次数明显减少(减少至治疗前的1/3或以下),性状好转,异常理化指标明显改善,临床症状总积分《4分或较前下降2/3.有效:大便次数减少至治疗前的1/2,性状好转,异常理化指标有所改善,临床症状总积分《分或较前下降1/2。无效:不符合以上标准者。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3.0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两组总有效率的检验采用卡方检验,P<0.05,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治疗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的总有效率,见表1
表1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评价结果
组别 n 痊愈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治疗组 65 31 19 10 5 92.3%
对照组 63 11 16 18 18 71.4%
注: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3讨论
小儿腹泻时儿科常见的疾病之一。对于小儿来说,其神经系统多发于不成熟,患儿的胃酸和消化酶的活性比较低,也就是患儿对事物接受能力较差,调节的能力较低,如果食物过冷,可导致肠蠕动增加,如果食物过热则可都只胃酸和消化酶的分泌减少,这些均可以导致患儿的胃肠功能紊乱。同时患儿处于生长发育期,对营养食物的需求相对较多,消化器官多处于紧张状态,所以小儿极易发生消化功能紊乱,引起腹泻。
祖国医学对腹泻病的认识是脾胃学说之中。中医学在脾胃病的辨证论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治疗小儿腹泻病的中药的研究也得到进一步发展。小儿腹泻病属中医的“泄泻”范畴[2]。腹泻的原因是由于感受外邪,饮食内伤,脾胃虚弱,湿热蕴郁所致,主要病变部位在脾胃。脾胃功能受损则饮食入胃,水谷不化,精微不布,水反为湿,谷反为滞,合污而下,并走大肠,乃成泄泻。此外,脾肾关系也颇为密切。尤其对于久泻患儿,脾阳虚弱,生化乏源,累及肾阳,命火衰微致下利清谷。腹泻的临床症状虽很复杂,但致病的机制不外湿与滞。
参考文献
[1] 胡亚美,等.实用儿科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286-1299.
[2] 夏新红.中西医结合治疗婴幼儿腹泻的临床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1,3(2):215-217.
【关键词】:小儿腹泻;健脾止泻汤;中西医结合
【中图分类号】R27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8517 (2010) 02-122-2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07年3月~2009年3月腹泻患儿128例,以上患儿腹泻符合胡亚美等主编的《实用儿科学》内的诊断标准[1]。排除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霍乱患儿,以及排除有心、肺、肝、肾等重要脏器严重功能不全的患儿。以上患儿大便次数大于10次/d,伴或者不伴呕吐、发热、脱水、酸中毒等症状。随机将上述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65例,男34例,女31例;患儿年龄3~6个月19例,7~12个月24例,1~3岁15例,3~6岁7例;其中急性腹泻37例,迁延性腹泻24例,慢性腹泻4例;按照中医辨证分型:湿热24例、寒热泻20例、伤食泻12例、脾虚泻9例。对照组63例,男33例,女30例;患儿年龄3~6个月20例,7~12个月22例,1~3岁14例,3~6岁7例;其中急性腹泻36例,迁延性腹泻23例,慢性腹泻4例;按照中医辨证分型:湿热23例、寒热泻21例、伤食泻11例、脾虚泻8例。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口服西药思密达(每袋3克),<1岁每日1袋,1-2岁每日1-2袋,>2岁每日2-3袋。分三次服。伴随症状者给予对症治疗,如发热者给予口服泰诺以降温,轻度脱水者给予口服补液盐,中度以上脱水者给予静脉补液,如10%葡萄液,0.9%生理盐水等,伴有电解质紊乱者及时予以纠正。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以健脾止泻汤(苍术3g,羌活、茯苓、车前子各3g,川乌、生大黄、熟大黄各2g,生甘草、焦槟榔、鸡内金各5g),水煎服,每日早晚各1次。两组均治疗15天。
1.3疗效判定标准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1997年制定发布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来评定。痊愈:大便次数及性状基本恢复正常,异常理化指标完全恢复正常,临床症状总积分《2分。显效:大便次数明显减少(减少至治疗前的1/3或以下),性状好转,异常理化指标明显改善,临床症状总积分《4分或较前下降2/3.有效:大便次数减少至治疗前的1/2,性状好转,异常理化指标有所改善,临床症状总积分《分或较前下降1/2。无效:不符合以上标准者。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3.0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两组总有效率的检验采用卡方检验,P<0.05,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治疗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的总有效率,见表1
表1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评价结果
组别 n 痊愈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治疗组 65 31 19 10 5 92.3%
对照组 63 11 16 18 18 71.4%
注: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3讨论
小儿腹泻时儿科常见的疾病之一。对于小儿来说,其神经系统多发于不成熟,患儿的胃酸和消化酶的活性比较低,也就是患儿对事物接受能力较差,调节的能力较低,如果食物过冷,可导致肠蠕动增加,如果食物过热则可都只胃酸和消化酶的分泌减少,这些均可以导致患儿的胃肠功能紊乱。同时患儿处于生长发育期,对营养食物的需求相对较多,消化器官多处于紧张状态,所以小儿极易发生消化功能紊乱,引起腹泻。
祖国医学对腹泻病的认识是脾胃学说之中。中医学在脾胃病的辨证论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治疗小儿腹泻病的中药的研究也得到进一步发展。小儿腹泻病属中医的“泄泻”范畴[2]。腹泻的原因是由于感受外邪,饮食内伤,脾胃虚弱,湿热蕴郁所致,主要病变部位在脾胃。脾胃功能受损则饮食入胃,水谷不化,精微不布,水反为湿,谷反为滞,合污而下,并走大肠,乃成泄泻。此外,脾肾关系也颇为密切。尤其对于久泻患儿,脾阳虚弱,生化乏源,累及肾阳,命火衰微致下利清谷。腹泻的临床症状虽很复杂,但致病的机制不外湿与滞。
参考文献
[1] 胡亚美,等.实用儿科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286-1299.
[2] 夏新红.中西医结合治疗婴幼儿腹泻的临床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1,3(2):215-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