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宝奉”局铸“光绪通宝”制钱考

来源 :中国钱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xyz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代晚期,奉天地区铸行了一种面文“光绪通宝”、背满文“宝奉”的方孔铜钱.这是奉天钱局以翻砂工艺铸造的唯一一种钱币,官称其为“东钱”(图1).rn清代奉天即现在的辽沈地区,历史悠久.从战国时期的辽东郡到清朝发祥地,一直是经济文化比较发达的地区.从出土资料看,辽沈地区最早流通的货币是战国时期燕赵等国的刀币、布币和圜钱.其后从汉唐、宋元直至明清,货币流通从未间断.但奇怪的是,辽沈地区又是一个历史上设局铸钱很晚的地方.直到光绪年间,清政府才在奉天设立钱局,开始铸钱.据史料记载,光绪二十二年(1896),盛京将军依克唐阿为解决奉天地区铸币短缺问题,奏请清廷批准在沈阳设立“奉天机器局”,从事银元及军火制造.光绪二十四年(1898)开铸光绪元宝银币.
其他文献
市场经济中,一些企业经营力量相对薄弱之时,会倾向通过合作来抵抗来自市场的不确定性.企业通过合作协议,建立起长期、稳定的关系,共同创建一个市场.近代中国由盐业、金城、大陆、中南(以下简称北四行)联合成立的四行准备库,就是企业合作的一个良好案例.rn北四行准备库作为金融发行机构,成立于1922年.近年来,学术界已有不少相关研究成果,主要关注的问题有中南银行货币发行权的取得[1],四行准备库发行钞票的印制、版式以及发行制度[2],北四行准备库分支机构设置沿革以及与政治经济的关系[3],四行准备库自1922到19
期刊
公估是晚清民国时期银两货币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地为了整顿宝银平色,规范银两流通标准,维持商业金融秩序,先后设立公估机构鉴定宝银,以保证银锭的成色和重量.然而,各地公估发展程度并不均衡,在经济落后、商业凋敝、炉房势力较强的陕西,公估起步相对较晚,发展不成熟、不规范.本文选取晚清民国时期陕西地区主要通行的五两圆槽银锭作为研究对象,在充分运用文献和实物资料的基础上,引入科学仪器分析方法对大量槽锭进行了成色检测,以期深入考察晚清民国时期陕西银两公估的发展情况.
期刊
向朝廷进献地方特产,在古代中国是地方顺服的象征.秦代迁陵县进献的物产种类很多,猿就是进献的地方特产之一,捕猿进献是迁陵每年都进行的常规活动.在秦王朝起初控制的范围内,迁陵所在的洞庭郡是猿分布最为密集,猿名气最大的地区之一,这应是迁陵每年捕猿进献的原因.由于猿较少下地活动且行动相当敏捷,当时捕猿并不轻松,迁陵捕猿需由官吏带队围捕,每次动用的人力亦比较多.但从迁陵捕猿的情形判断,进献物品的置办主要是使用官有劳动力,负担本身也不是特别重.进献在当时应该是地方政府负责,而非普通百姓的法定义务,其费用由地方财政支出
明清货币交易复杂,一般认为,明代货币包括银、钞、制钱.明代中期白银成为实际的主要货币,有学者认为这是一个自下而上的货币选择过程,最终白银货币化在明代得以确立[1].清代继承实施银两为本位的银、铜平行货币制度,白银与铜质货币是货币体系中的主要存在.传统银两在明清时期经历了重要的发展变化.徽州作为具有独特文化属性的地域,货币的具体使用情况有着自身的特色与规律.rn徽州位于安徽南部,自北宋宣和三年(1121)开始,领有歙、休宁、祁门、黟、绩溪、婺源等六县,繁荣数百年.由于徽州人强烈的宗族观念和契约意识,促使徽州
期刊
20世纪30年代,国际银价和金银比价受“大萧条”经济危机、金本位制崩溃、美国购银政策等影响,出现剧烈波动.中国长期是用银大国而非产银大国,其白银货币体系和供给机制的特殊性和外部性,引发了大规模、阶段性、剧烈变动的白银跨境流动,对国内货币经济产生了三个不同阶段的冲击,并客观上推动了废两改元、法币改革两次币制改革进程,为此后中央银行垄断货币发行奠定了基础,在一定程度上巩固了上海近代远东金融中心地位,同时加强了特定历史背景下中国与英美在货币领域的联系与合作.
期刊
手工业作坊遗址研究是近年考古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通过对马鬃山径保尔草场玉矿遗址出土植物遗存进行系统鉴定和AMS\"C系统测年分析,发现径保尔草场玉矿遗址年代为390-90 cal BC,属骟马文化晚期阶段,相当于中原地区的战国中晚期至西汉早中期.径保尔草场玉矿遗址早期铁器时代人群摄取的食物是以大麦为主,小麦、粟和黍为辅.炭化农作物遗存全部出土于房址内遗迹,占所有植物遗存的94%左右,未发现作物穗轴,暗示径保尔草场玉矿遗址出土的农作物并非本地种植.与同时期的河西走廊地区、新疆东部、青海东北部、中原
南宋端平大钱[1],是存世稍盈却又乏于研究的一种重要历史货币.rn绍定七年(1234),理宗赵昀亲政,改元端平,矢志更化,史称“端平更化”.当时“措置楮币”和“入洛之役”,是直接影响铸币的两件大事.前者为调控纸币、稳定流通,铸行大钱为其不二选择;后者在国力未备情况下出兵河南与蒙元作战,结果兵败洛阳,至使一些地区“人户版空”,给财政造成极度困难.出乎想象的是,改元三年后称提楮币却略有成效,战争造成的财政困难也暂获缓解.可见,当年铸行大钱起到了积极作用.存世端平大钱,即是这一时期的产物.2006年,因参与《中
期刊
清代嘉道年间的中国,在由盛转衰的大背景下,银钱比价变动引发的货币危机激发出王鎏“钞无尽”的货币名目论.旨在驳斥王鎏行钞方案搜括人民财富的本质,许楣又提出“有尽故贵”的货币金属论.道光咸丰之际,英国发动侵华鸦片战争,白银供给不足,太平天国运动风起云涌,清朝政府陷入严重的货币与财政危机.在此背景之下,王茂荫从理财以足国用的立场出发,提出了发行纸币的行钞方案.然而,咸丰年间的纸币政策却偏离王茂荫的初始设计,实施赤字财政货币化,将纸币的印造作为解决政府支出的财务手段,依凭纸币易于制造的特征,走了一条恶性通货膨胀的
期刊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在华中地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四军在建立抗日根据地不久即开始设立银行机构.多家银行在新四军各战略区域建立后,都面临着如何印制和发行货币的问题.在艰苦的战争环境下,物资匮乏,很难做到像大城市那样用现代机器配套印刷钞票,只能因地制宜地开展工作.于是,盐阜、淮南、大江三家银行请来新四军中的美术工作者,用枣木、黄杨木等材料雕刻印钞版,印制了一批以木刻版画为票面图案的抗币,成为新四军根据地这三家银行纸币的特色.
期刊
徐世昌像纪念币以雕工精湛深受藏家青睐.因背面“仁寿同登”四字,被认定是为徐氏祝寿暨就任大总统三年而制作;又因大总统的交接、宣誓在中南海怀仁堂及居仁堂办理,故认为图景建筑是两者之一.这个说法在泉界流传多年,至于无“纪念币”字样版与罕见之加刻英文人名者,用途不明,没有定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