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是推动经济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信息化发展水平已成为衡量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没有农业的信息化,就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农业信息化对于推进“四化同步”、发展现代农业意义深远,影响重大。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全面渗透为我国农业发展提供了新机遇。党中央、国务院和广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农业信息化的发展,中共“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党中央、国务院提出“四化同步”战略,将信息化作为今后国民经济发展的四化内容之一,为今后我国农业信息化、现代化发展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新要求。
广东省农业信息化现状
(一)农业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显著改善
目前广东省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据统计,截至2011年末,全省21320个行政村全部接入宽带,12.8万个20户以上自然村全部通电话,广播电视“户户通”。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拥有固定电话83.38台,移动电话203.83部,电脑19.53台,电视120.60台,广东乡镇区域4M带宽覆盖率达90%以上,行政村、自然村4M带宽覆盖率达80%以上,农村宽带接入用户达465.6万,较2007年增长5.7倍。根据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化研究所《中国农业信息化测评》“十一五”期末分地区农村信息化指数排序:广东省农村信息化指数排序仅次于上海、北京,居全国第三。
(二)信息平台建设初具规模
经过多年建设,广东省省、市、县各级农业信息平台建设初具规模,形成多系统、宽领域的农业信息网站群,农业信息服务网络逐步向基层延伸。广东省涉农网站数量超过1500个,广东农业信息网覆盖了21个地市,并开通了广东农产品交易网、广东乡村网、广东省名牌产品(农业类)网等服务平台。“12316三农热线”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在18个地市开通应用,已受理咨询服务累计超过19万次。广东省惠州、广州、梅州、阳江等市,农业信息平台和服务建设成效突出,惠州市农业信息网多次被评为“全国农业百强网站”。
(三)信息技术应用初见成效
一是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逐步推广应用,涌现出多种农产品专业网站;二是信息化技术在一些大型农业龙头企业上开始推广应用,促进农业龙头企业的生产经营,如温氏集团,已建立起现代化的企业数据中心以及覆盖整个产业链的EPR信息系统,全面实现对企业各项生产经营业务的信息化管理;三是信息化强化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管和溯源技术的提高,如东莞市建立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控追溯信息系统,对全市农产品质量检测实行实时监控。
(四)信息服务体系逐步健全
经过“十一五”的建设,省、市、县、镇、村五级的“三农”信息服务体系初步形成。全省已建成1000多个县(镇)信息服务中心、逾2万个村级信息服务站点,基层信息服务队伍超过15000人,入库农业专家超过2000人,农业信息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逐步提升。
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广东省农业信息化建设工作虽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与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全面快速发展的需求、特别是与农业现代化的要求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农业信息化面临机遇与挑战,在当前农产品数量和质量安全保障压力增大,农业生态环境亟待改善的条件下,凸显了农业信息化已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
一是农业信息化发展滞后于产业发展。目前广东农业正向高产、高效、优质、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升级转型,但农业信息化总体发展滞后于产业发展,对产业整体竞争力的提升信息化支撑不足,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上的推广应用不多,农业信息数据共享缺乏机制、政策和标准,对农业生产经营电子政务管理等缺乏共享对接的统一支撑和数据平台,导致农业信息服务出现信息重叠、信息滞后、信息差异、难以共享等问题,影响农业信息化推广和管理工作的开展。
二是农业信息化投入严重不足。例如,作为广东省农业农村工作的主管部门,各级政府农业部门缺乏发展农业信息化的专项资金与工作经费。政府农业部门具有有拟订全省农业农村经济信息体系建设规划并组织实施的职能,但没有手段,农业生产、经营、预警等农业信息工作难以开展,难以适应现代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
三是农业信息监测和预警能力薄弱。广东省农业信息监测、预警建设与当前农产品供需多变、市场价格波动和安全问题频发的现状相比明显滞后,迫切需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农业预警、监测、监管和服务能力,稳定农产品供应,保障民生,为农业主管部门决策、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四是缺乏扶持政策。农业农村信息化是一项惠及亿万农民的公益性事业,必须有各项政策扶持,营造良好的政策和法治环境。我国目前仍没有针对农业农村信息化的政策法规,各地缺乏面向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农民的各种优惠政策,难以调动积极性,导致各地发展农业农村信息化的动力不足。
五是机制不完善。农业信息化在资金投入、资源管理、协同推进等方面存在重复建设,条块分割,职能交叉,各自为政的问题,亟需建立健全统筹协调的工作机制。
信息化是实现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和有效手段,发展农业信息化刻不容缓
市场经济是信息引导的经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推进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深度融合,对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十分重要,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全面渗透为广东省农业发展提供了新机遇。广东毗邻港澳,改革开放先行一步,是全国第一经济强省和人口大省,也是农业生产大省和农产品消费大省及农产品进出口大省。广东以占全国1.5%的耕地面积,产出占全国6%以上的农业增加值,农业各项主要指标位居全国前列,耕地亩均产值居各省区第一,农产品出口额排第二。同时,广东还担负着保障港澳鲜活农产品供应的重任。为了有效保障农产品供给,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广东农业必然向高产、高效、优质、生态、安全农业转型。目前广东已进入加快建设现代化农业强省的攻坚期。能不能建设现代农业强省,当好排头兵,抢先发展农业信息化是关键。当前,抓住机遇大力推进农业农村信息化,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农业,是落实“十八大”精神的重要举措,也是我省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业转型升级的迫切需求。发展农业信息化刻不容缓,特别是利用3G、云计算、物联网等主要信息技术改造农业,提升农产品生产、经营、安全监管和市场流通的信息化水平,提高对农业生产和经营的监测、评估、预警和决策能力,确保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和安全供给;通过电子商务、电子交易、电子拍卖等手段,提升农产品的商品价值和竞争力;通过政务信息平台,将农业的政策、法规、科技信息、生产经营信息及时传送到各级政府、企业、农户和广大消费者,为发展现代农业和保障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和安全提供信息化支撑和驱动力。根据我们最近组织的调研,目前广东省迫切需要在以下五方面加快发展农业信息化: 一是种植业信息化,种植业标准化发展程度较低,质量追溯难以保证,迫切需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转变种植业发展方式;二是养殖业信息化,通过现代信息化手段,推动规模化、标准化养殖,保障生猪和家禽、水产品等“菜篮子”产品供应,提高养殖效率和疫情防控与检测能力;三是农产品经营信息化,迫切需要建设现代化生产的市场经营和流通信息化服务体系,健全农产品经营信息发布和监测机制;四是加快推进农业企业及专业合作组织经营管理信息化,提高农业专业合作组织的产业化经营管理水平;五是尽快建设覆盖农产品生产、流通和消费主要环节的监测、预警体系,推进我省农业电子政务体系建设,实现信息共享和社会化服务。
发展思路及政策建议
(一)要明确指导思想和目标
根据广东省农业农村发展的总体要求,结合广东实际,广东省发展农业信息化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四化同步”的战略部署,紧紧围绕建设“幸福广东”、“智慧广东”的要求,以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农产品质量安全、农民稳定增收为目标,以全面推进农业生产经营信息化为主攻方向,以农业信息化示范工程为抓手,完善各级农业信息服务体系,探索农业信息化建设可持续运行机制,强化信息技术对现代农业的支撑作用,不断提高信息化服务“三农”的水平。
经过五年努力,要力争使广东省农业信息化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进一步夯实,提高农村家庭信息终端的拥有量,每百户计算机30台以上,涉农信息资源利用率明显提高,信息技术装备水平明显提升,信息化与现代农业融合初见成效,省、市、县、镇、村五级农业信息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农业信息化运行机制逐步完善,基本完成农业信息化从起步阶段向快速推进阶段的过渡。
(二)加快推进广东省农业信息化的建议
要实现上述目标,必须有强有力的保障措施和良好的氛围,因此建议重点落实以下几个主要保障措施:
1.加强领导,狠抓落实。把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作为“三农”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政府是农业信息化的主导力量,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要成立专门的农业信息化建设工作机构,充分发挥决策协调作用,从政策规划、项目安排、资金支持、人才培养等多个环节提供保障;营造发展农业信息化的良好环境,以“金农工程”为依托,积极推进农业信息化组织体系建设,农业信息网络平台建设和资源整合,进一步建立健全农业信息服务体系。
2.建立财政专项资金,统筹推进农业信息化。广东省是农业大省,农民是一个庞大群体,农业农村信息服务的基础设施应主要由政府承担,要完善农业信息化资金投入机制,走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资源整合的道路,建议省财政设立农业信息化专项资金,用于实施农业信息化示范工程、农产品信息发布、预警和扶持各地农业信息化建设等工作。借鉴种粮补贴的做法,为农民应用互联网提供信息化补贴,大力启动农民的信息需求。积极引导地方财政增加对农业信息化的投入,带动、吸引社会资金进入农业信息化领域,不断探索和完善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长效投入机制,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农业信息化建设,形成多方参与,协调推进的投入格局。
3.开展农业信息化示范工程建设。重点建设一批农业信息化示范工程,包括“金农工程”、“菜篮子”基地、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农产品质量溯源系统示范工程、“三品一标”信息系统示范工程、种植业生产信息示范工程、养殖业生产信息化示范工程、农业经营信息化示范工程、农民专业合作社信息示范工程,通过示范工程建设,示范推广,全面推进农业信息化进程。加大手机、移动终端、数字电视等新兴媒体的信息服务示范,提高农业信息服务的时效性、实用性、趣味性,满足农民多样化的信息服务需求。
4.在全省建立一批农业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要结合农业部建设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的要求,在广东省建设一批省农业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树立在生产、经营、政务、服务创新、技术创新以及整体推进方面的典型,以点带面,全面提高广东省农业信息化水平。
5.建立统筹协调的工作机制。要建立统筹协调的农业信息化建设管理和协调机制,实行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标准、统一管理,农业部门有责任、有能力、有条件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中发挥领头羊的作用。建议由农业行政管理部门牵头,成立农业农村信息化工作协调机构,统一协调推进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工作。要整合信息资源,打破行政、地域、行业等条块分割的局面,形成合力,推动信息的无偿共享,提高网络资源利用率。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广东省农业厅副厅长)
广东省农业信息化现状
(一)农业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显著改善
目前广东省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据统计,截至2011年末,全省21320个行政村全部接入宽带,12.8万个20户以上自然村全部通电话,广播电视“户户通”。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拥有固定电话83.38台,移动电话203.83部,电脑19.53台,电视120.60台,广东乡镇区域4M带宽覆盖率达90%以上,行政村、自然村4M带宽覆盖率达80%以上,农村宽带接入用户达465.6万,较2007年增长5.7倍。根据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化研究所《中国农业信息化测评》“十一五”期末分地区农村信息化指数排序:广东省农村信息化指数排序仅次于上海、北京,居全国第三。
(二)信息平台建设初具规模
经过多年建设,广东省省、市、县各级农业信息平台建设初具规模,形成多系统、宽领域的农业信息网站群,农业信息服务网络逐步向基层延伸。广东省涉农网站数量超过1500个,广东农业信息网覆盖了21个地市,并开通了广东农产品交易网、广东乡村网、广东省名牌产品(农业类)网等服务平台。“12316三农热线”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在18个地市开通应用,已受理咨询服务累计超过19万次。广东省惠州、广州、梅州、阳江等市,农业信息平台和服务建设成效突出,惠州市农业信息网多次被评为“全国农业百强网站”。
(三)信息技术应用初见成效
一是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逐步推广应用,涌现出多种农产品专业网站;二是信息化技术在一些大型农业龙头企业上开始推广应用,促进农业龙头企业的生产经营,如温氏集团,已建立起现代化的企业数据中心以及覆盖整个产业链的EPR信息系统,全面实现对企业各项生产经营业务的信息化管理;三是信息化强化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管和溯源技术的提高,如东莞市建立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控追溯信息系统,对全市农产品质量检测实行实时监控。
(四)信息服务体系逐步健全
经过“十一五”的建设,省、市、县、镇、村五级的“三农”信息服务体系初步形成。全省已建成1000多个县(镇)信息服务中心、逾2万个村级信息服务站点,基层信息服务队伍超过15000人,入库农业专家超过2000人,农业信息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逐步提升。
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广东省农业信息化建设工作虽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与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全面快速发展的需求、特别是与农业现代化的要求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农业信息化面临机遇与挑战,在当前农产品数量和质量安全保障压力增大,农业生态环境亟待改善的条件下,凸显了农业信息化已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
一是农业信息化发展滞后于产业发展。目前广东农业正向高产、高效、优质、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升级转型,但农业信息化总体发展滞后于产业发展,对产业整体竞争力的提升信息化支撑不足,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上的推广应用不多,农业信息数据共享缺乏机制、政策和标准,对农业生产经营电子政务管理等缺乏共享对接的统一支撑和数据平台,导致农业信息服务出现信息重叠、信息滞后、信息差异、难以共享等问题,影响农业信息化推广和管理工作的开展。
二是农业信息化投入严重不足。例如,作为广东省农业农村工作的主管部门,各级政府农业部门缺乏发展农业信息化的专项资金与工作经费。政府农业部门具有有拟订全省农业农村经济信息体系建设规划并组织实施的职能,但没有手段,农业生产、经营、预警等农业信息工作难以开展,难以适应现代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
三是农业信息监测和预警能力薄弱。广东省农业信息监测、预警建设与当前农产品供需多变、市场价格波动和安全问题频发的现状相比明显滞后,迫切需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农业预警、监测、监管和服务能力,稳定农产品供应,保障民生,为农业主管部门决策、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四是缺乏扶持政策。农业农村信息化是一项惠及亿万农民的公益性事业,必须有各项政策扶持,营造良好的政策和法治环境。我国目前仍没有针对农业农村信息化的政策法规,各地缺乏面向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农民的各种优惠政策,难以调动积极性,导致各地发展农业农村信息化的动力不足。
五是机制不完善。农业信息化在资金投入、资源管理、协同推进等方面存在重复建设,条块分割,职能交叉,各自为政的问题,亟需建立健全统筹协调的工作机制。
信息化是实现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和有效手段,发展农业信息化刻不容缓
市场经济是信息引导的经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推进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深度融合,对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十分重要,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全面渗透为广东省农业发展提供了新机遇。广东毗邻港澳,改革开放先行一步,是全国第一经济强省和人口大省,也是农业生产大省和农产品消费大省及农产品进出口大省。广东以占全国1.5%的耕地面积,产出占全国6%以上的农业增加值,农业各项主要指标位居全国前列,耕地亩均产值居各省区第一,农产品出口额排第二。同时,广东还担负着保障港澳鲜活农产品供应的重任。为了有效保障农产品供给,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广东农业必然向高产、高效、优质、生态、安全农业转型。目前广东已进入加快建设现代化农业强省的攻坚期。能不能建设现代农业强省,当好排头兵,抢先发展农业信息化是关键。当前,抓住机遇大力推进农业农村信息化,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农业,是落实“十八大”精神的重要举措,也是我省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业转型升级的迫切需求。发展农业信息化刻不容缓,特别是利用3G、云计算、物联网等主要信息技术改造农业,提升农产品生产、经营、安全监管和市场流通的信息化水平,提高对农业生产和经营的监测、评估、预警和决策能力,确保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和安全供给;通过电子商务、电子交易、电子拍卖等手段,提升农产品的商品价值和竞争力;通过政务信息平台,将农业的政策、法规、科技信息、生产经营信息及时传送到各级政府、企业、农户和广大消费者,为发展现代农业和保障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和安全提供信息化支撑和驱动力。根据我们最近组织的调研,目前广东省迫切需要在以下五方面加快发展农业信息化: 一是种植业信息化,种植业标准化发展程度较低,质量追溯难以保证,迫切需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转变种植业发展方式;二是养殖业信息化,通过现代信息化手段,推动规模化、标准化养殖,保障生猪和家禽、水产品等“菜篮子”产品供应,提高养殖效率和疫情防控与检测能力;三是农产品经营信息化,迫切需要建设现代化生产的市场经营和流通信息化服务体系,健全农产品经营信息发布和监测机制;四是加快推进农业企业及专业合作组织经营管理信息化,提高农业专业合作组织的产业化经营管理水平;五是尽快建设覆盖农产品生产、流通和消费主要环节的监测、预警体系,推进我省农业电子政务体系建设,实现信息共享和社会化服务。
发展思路及政策建议
(一)要明确指导思想和目标
根据广东省农业农村发展的总体要求,结合广东实际,广东省发展农业信息化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四化同步”的战略部署,紧紧围绕建设“幸福广东”、“智慧广东”的要求,以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农产品质量安全、农民稳定增收为目标,以全面推进农业生产经营信息化为主攻方向,以农业信息化示范工程为抓手,完善各级农业信息服务体系,探索农业信息化建设可持续运行机制,强化信息技术对现代农业的支撑作用,不断提高信息化服务“三农”的水平。
经过五年努力,要力争使广东省农业信息化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进一步夯实,提高农村家庭信息终端的拥有量,每百户计算机30台以上,涉农信息资源利用率明显提高,信息技术装备水平明显提升,信息化与现代农业融合初见成效,省、市、县、镇、村五级农业信息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农业信息化运行机制逐步完善,基本完成农业信息化从起步阶段向快速推进阶段的过渡。
(二)加快推进广东省农业信息化的建议
要实现上述目标,必须有强有力的保障措施和良好的氛围,因此建议重点落实以下几个主要保障措施:
1.加强领导,狠抓落实。把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作为“三农”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政府是农业信息化的主导力量,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要成立专门的农业信息化建设工作机构,充分发挥决策协调作用,从政策规划、项目安排、资金支持、人才培养等多个环节提供保障;营造发展农业信息化的良好环境,以“金农工程”为依托,积极推进农业信息化组织体系建设,农业信息网络平台建设和资源整合,进一步建立健全农业信息服务体系。
2.建立财政专项资金,统筹推进农业信息化。广东省是农业大省,农民是一个庞大群体,农业农村信息服务的基础设施应主要由政府承担,要完善农业信息化资金投入机制,走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资源整合的道路,建议省财政设立农业信息化专项资金,用于实施农业信息化示范工程、农产品信息发布、预警和扶持各地农业信息化建设等工作。借鉴种粮补贴的做法,为农民应用互联网提供信息化补贴,大力启动农民的信息需求。积极引导地方财政增加对农业信息化的投入,带动、吸引社会资金进入农业信息化领域,不断探索和完善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长效投入机制,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农业信息化建设,形成多方参与,协调推进的投入格局。
3.开展农业信息化示范工程建设。重点建设一批农业信息化示范工程,包括“金农工程”、“菜篮子”基地、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农产品质量溯源系统示范工程、“三品一标”信息系统示范工程、种植业生产信息示范工程、养殖业生产信息化示范工程、农业经营信息化示范工程、农民专业合作社信息示范工程,通过示范工程建设,示范推广,全面推进农业信息化进程。加大手机、移动终端、数字电视等新兴媒体的信息服务示范,提高农业信息服务的时效性、实用性、趣味性,满足农民多样化的信息服务需求。
4.在全省建立一批农业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要结合农业部建设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的要求,在广东省建设一批省农业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树立在生产、经营、政务、服务创新、技术创新以及整体推进方面的典型,以点带面,全面提高广东省农业信息化水平。
5.建立统筹协调的工作机制。要建立统筹协调的农业信息化建设管理和协调机制,实行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标准、统一管理,农业部门有责任、有能力、有条件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中发挥领头羊的作用。建议由农业行政管理部门牵头,成立农业农村信息化工作协调机构,统一协调推进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工作。要整合信息资源,打破行政、地域、行业等条块分割的局面,形成合力,推动信息的无偿共享,提高网络资源利用率。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广东省农业厅副厅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