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研究胃大部切除术后残胃功能性排空障碍的病理生理特点及临床转归特点,以期提高FDGE的诊治水平。方法:收治行胃大部切除术患者200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00例中12例出现胃功能性排空障碍,发生率为6%,均发生于术后10~14天。12例全部经非手术治疗于术后12~28天胃排空功能恢复,痊愈出院。结论:胃大部切除术后功能性排空障碍的病因是多方面的。消化道造影和胃镜检查是诊断本病的重要方法,也是鉴别机械性梗阻的重要手段。采取非手术治疗均可治愈,辅助治疗有较好的疗效。
关键词 胃切除术 胃排空 诊断 治疗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9.098
功能性胃排空障碍又称胃瘫,在临床上是各种腹部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该病若不及时治疗,则导致病情加重,严重影响患者胃部手术预后情况及其生活质量,因此对于该并发症的及早确诊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2000年3月~2010年6月收治行胃大部切除术患者200例,术后12例患者出现功能性胃排空障碍并发症,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总结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2000年3月~2010年6月收治行胃大部切除术患者200例,择期手术患者163例,急诊手术患者37例,B-Ⅰ式吻合36例,B-Ⅱ式吻合136例。其中十二指肠乳头囊肿患者4例,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患者48例,胃癌患者148例。其中男156例,女44例;年龄25~81岁,平均58.4岁。术后200例患者共12例出现功能性胃排空障碍,发生率为6%,并发症发生时间均为术后10~14天,男7例,女5例;年龄31~79岁,平均59.3岁,十二指肠乳头囊肿患者1例,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患者4例,胃癌患者7例。B-Ⅰ式吻合3例,B-Ⅱ式吻合9例。
临床表现:患者术后在停胃减压、肠功能部分恢复后,给予半流质饮食时,出现嗳气、恶心、呕吐、反酸、上腹饱胀等临床症状。重新置胃管减压上述症状缓解,引流量达600~3000ml/日,停止胃减压后6~8小时,上述临床症状重新出现。查体可见患者肠鸣音减弱且可闻及振水音,上腹部饱满,有轻度压痛感。
治疗方法:所有患者均采用非手术治疗。结合患者具体情况,给予持续胃肠减压,禁饮食,体内水电解质平衡维持,营养支持等。药物治疗,常用药物包括甲氧氯普胺、糖皮质激素、红霉素、中药等。其他治疗,可给予患者高渗盐水洗胃,针灸等辅助治疗。
结果
经过治疗后12例功能性胃排空障碍患者均于术后10~28天临床症状消失,胃正常排空功能恢复,无1例再手术,全部恢复正常进食出院。
讨论
功能性胃排空障碍在临床上是指胃手术后继发的非机械性梗阻引起的胃排空延迟,是各种腹部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国内文献报道该并发症的发生率为0.67%~8.00%。本研究显示,200例胃大部切除术患者,术后有12例患者出现功能性胃排空障碍,发生率为6%,与文献报道基本相符,该病若不及时治疗,则导致病情加重,正确及时的诊断和治疗功能性胃排空障碍,对减轻患者痛苦,避免再次手术,促进患者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发病机制:①交感神经系统激活,使胃肠交感神经抑制性活动增强,通过抑制胃肠神经丛的兴奋神经元抑制胃动力,还可通过交感神经末梢释放的儿茶酚胺直接与胃平滑肌细胞膜上的α和β受体结合,抑制平滑肌细胞收缩,这目前被认为是产生术后FDGE的主要原因;②胃去神经支配,胃、体间的迷走-迷走反射弧中断,胃蠕动减弱或紊乱;③正常胃起搏点数量减少,胃窦远端异位起搏点抑制正常起搏点;④胃泌素分泌减少,肠抑胃素分泌紊乱,小肠黏膜分泌的胃动素分泌减少;⑤胃内正常菌群平衡失调;⑥精神和心理因素;⑦高龄、恶性肿瘤;⑧糖尿病;⑨其他因素,如镇痛泵/阿片类药物、腹腔内感染、全身营养状况、低蛋白血症、电解质紊乱、食物过敏、手术时间和方式、免疫抑制等。
诊断:胃大部切除术后FDGE的诊断主要依靠其临床表现、胃造影及胃镜检查。临床表现,胃大部切除的患者术后数日拔出胃管进食流质或由流质改为半流质饮食后出现上腹饱胀、嗳气、恶心、返酸、呕吐症状,呕吐物常含有胆汁样内容物,因此其发生时间多在术后10~14天。重新置胃管减压,引流量>600ml/日,多时可达3000ml/日。12例患者中6例用上消化道X线稀钡或碘剂造影检查X线腹部平片无机械性肠梗阻表现。胃肠道造影可见患者胃松弛、蠕动减弱,残胃呈袋形,数小时后可见少量造影剂呈漏斗状或线状通过吻合口。胃镜检查6例,可见患者有胃液潴留,残胃扩张、蠕动很弱或无蠕动,吻合口和胃壁黏膜有水肿现象但无梗阻。本组有2例患者经胃镜检查后病情迅速转归,再行造影检查时见胃蠕动恢复,残胃排空正常。3例患者经胃镜置鼻肠管于输出襻内进行肠内营养支持,降低了液体的输入量,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医疗成本,减轻了患者经济负担。因此,可以看出,胃镜对于该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除外引起胃排空障碍的基础疾病,则应考虑FDGE的诊断。其次,B超和(或)CT检查排除腹腔膈下或胃周围积液、感染或脓肿。进一步检查方法有放射性核素99Tc标记的低脂饮食测定胃排空时间,被认为是诊断FDGE的金标准;对乙酰氨基酚吸收试验;胃电图仪经皮测定评估胃动力等;13C-辛酸呼吸试验。
治疗方法:功能性胃排空障碍一经发现应及早进行治疗,一般采用非药物疗法。①一般治疗:包括持续胃肠减压,禁饮食,体内水电解质平衡维持,营养支持等。其中营养支持是关键,对维护肠道的屏障功能,增加机体的免疫功能,减少细菌移位,进胃肠道的功能恢复发挥着重要作用。②药物治疗:胃动力药物对于功能性胃排空障碍的治疗具有明确的疗效。临床常用药物包括多潘立酮、西沙比利、甲氧氯普胺、红霉素等。西沙比利可激活5羟色胺第4受体,经胃管给药十分不便,虽有疗效但临床应用时受限制。胃复安系多巴胺受体拮抗剂,具有增强食管下段括约肌的张力,促进胃的排空等作用。红霉素通过激活胃动素受体能够促进胃的排空。该药在用药过程中可引起胃肠道不良反应,可同过调节滴速来控制,肝功能障碍者慎用。吗叮啉10~20mg或普瑞博思5~10mg经胃管注入;高渗盐水加氟美松5~10mg或1%普鲁卡因10~20ml经胃管注入。③胃镜治疗:胃镜检查除诊断以外,对FDGE还有一定的治疗作用。本组行胃镜检查6例,有2例病情迅速缓解。因此笔者认为,若病情允许,建议每例患者均行一次甚至几次胃镜检查,机械刺激有助于胃肠蠕动恢复。④复方大承气汤(川朴、积实、炒莱菔子、桃仁、赤芍、生大黄、芒硝)100ml,2次/日胃管注入或经肛管注入结肠。⑤微波理疗2次/日。⑥穴位封闭及针灸:主要应用新斯的明0.5mg,两侧足三里穴位封闭或电针治疗。⑦心理治疗:发生FDGE后,患者精神紧张,迷走神经呈抑制状态,症状不易缓解。此时应该耐心向患者及家属解释病情,消除患者的心理紧张因素及恐惧感,使患者配合治疗。尤其是患胃恶性肿瘤的患者,更易发生FDGE。本组有10例为胃窦癌患者,尤其术前经胃镜确诊的患者,发生率更高。另外,术者要自信,坚信非手术治疗即可治愈FDGE,通过交流使患者及家属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
参考文献
1 孙启龙,吴清,孙保德,等.非胃手术后胃瘫6例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3,23(8):468-470.
2 武正炎,李宁,黎介寿,等.胃排空障碍普通外科手术并发症预防与处理[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1.
3 余佩武,王代科.胃术后无力症的治疗[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7,17(12):707.
4 薛英威,董新舒,张启凡,等.胃术后胃无力症35例临床观察与治疗[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3,23(3):161.
关键词 胃切除术 胃排空 诊断 治疗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9.098
功能性胃排空障碍又称胃瘫,在临床上是各种腹部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该病若不及时治疗,则导致病情加重,严重影响患者胃部手术预后情况及其生活质量,因此对于该并发症的及早确诊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2000年3月~2010年6月收治行胃大部切除术患者200例,术后12例患者出现功能性胃排空障碍并发症,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总结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2000年3月~2010年6月收治行胃大部切除术患者200例,择期手术患者163例,急诊手术患者37例,B-Ⅰ式吻合36例,B-Ⅱ式吻合136例。其中十二指肠乳头囊肿患者4例,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患者48例,胃癌患者148例。其中男156例,女44例;年龄25~81岁,平均58.4岁。术后200例患者共12例出现功能性胃排空障碍,发生率为6%,并发症发生时间均为术后10~14天,男7例,女5例;年龄31~79岁,平均59.3岁,十二指肠乳头囊肿患者1例,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患者4例,胃癌患者7例。B-Ⅰ式吻合3例,B-Ⅱ式吻合9例。
临床表现:患者术后在停胃减压、肠功能部分恢复后,给予半流质饮食时,出现嗳气、恶心、呕吐、反酸、上腹饱胀等临床症状。重新置胃管减压上述症状缓解,引流量达600~3000ml/日,停止胃减压后6~8小时,上述临床症状重新出现。查体可见患者肠鸣音减弱且可闻及振水音,上腹部饱满,有轻度压痛感。
治疗方法:所有患者均采用非手术治疗。结合患者具体情况,给予持续胃肠减压,禁饮食,体内水电解质平衡维持,营养支持等。药物治疗,常用药物包括甲氧氯普胺、糖皮质激素、红霉素、中药等。其他治疗,可给予患者高渗盐水洗胃,针灸等辅助治疗。
结果
经过治疗后12例功能性胃排空障碍患者均于术后10~28天临床症状消失,胃正常排空功能恢复,无1例再手术,全部恢复正常进食出院。
讨论
功能性胃排空障碍在临床上是指胃手术后继发的非机械性梗阻引起的胃排空延迟,是各种腹部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国内文献报道该并发症的发生率为0.67%~8.00%。本研究显示,200例胃大部切除术患者,术后有12例患者出现功能性胃排空障碍,发生率为6%,与文献报道基本相符,该病若不及时治疗,则导致病情加重,正确及时的诊断和治疗功能性胃排空障碍,对减轻患者痛苦,避免再次手术,促进患者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发病机制:①交感神经系统激活,使胃肠交感神经抑制性活动增强,通过抑制胃肠神经丛的兴奋神经元抑制胃动力,还可通过交感神经末梢释放的儿茶酚胺直接与胃平滑肌细胞膜上的α和β受体结合,抑制平滑肌细胞收缩,这目前被认为是产生术后FDGE的主要原因;②胃去神经支配,胃、体间的迷走-迷走反射弧中断,胃蠕动减弱或紊乱;③正常胃起搏点数量减少,胃窦远端异位起搏点抑制正常起搏点;④胃泌素分泌减少,肠抑胃素分泌紊乱,小肠黏膜分泌的胃动素分泌减少;⑤胃内正常菌群平衡失调;⑥精神和心理因素;⑦高龄、恶性肿瘤;⑧糖尿病;⑨其他因素,如镇痛泵/阿片类药物、腹腔内感染、全身营养状况、低蛋白血症、电解质紊乱、食物过敏、手术时间和方式、免疫抑制等。
诊断:胃大部切除术后FDGE的诊断主要依靠其临床表现、胃造影及胃镜检查。临床表现,胃大部切除的患者术后数日拔出胃管进食流质或由流质改为半流质饮食后出现上腹饱胀、嗳气、恶心、返酸、呕吐症状,呕吐物常含有胆汁样内容物,因此其发生时间多在术后10~14天。重新置胃管减压,引流量>600ml/日,多时可达3000ml/日。12例患者中6例用上消化道X线稀钡或碘剂造影检查X线腹部平片无机械性肠梗阻表现。胃肠道造影可见患者胃松弛、蠕动减弱,残胃呈袋形,数小时后可见少量造影剂呈漏斗状或线状通过吻合口。胃镜检查6例,可见患者有胃液潴留,残胃扩张、蠕动很弱或无蠕动,吻合口和胃壁黏膜有水肿现象但无梗阻。本组有2例患者经胃镜检查后病情迅速转归,再行造影检查时见胃蠕动恢复,残胃排空正常。3例患者经胃镜置鼻肠管于输出襻内进行肠内营养支持,降低了液体的输入量,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医疗成本,减轻了患者经济负担。因此,可以看出,胃镜对于该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除外引起胃排空障碍的基础疾病,则应考虑FDGE的诊断。其次,B超和(或)CT检查排除腹腔膈下或胃周围积液、感染或脓肿。进一步检查方法有放射性核素99Tc标记的低脂饮食测定胃排空时间,被认为是诊断FDGE的金标准;对乙酰氨基酚吸收试验;胃电图仪经皮测定评估胃动力等;13C-辛酸呼吸试验。
治疗方法:功能性胃排空障碍一经发现应及早进行治疗,一般采用非药物疗法。①一般治疗:包括持续胃肠减压,禁饮食,体内水电解质平衡维持,营养支持等。其中营养支持是关键,对维护肠道的屏障功能,增加机体的免疫功能,减少细菌移位,进胃肠道的功能恢复发挥着重要作用。②药物治疗:胃动力药物对于功能性胃排空障碍的治疗具有明确的疗效。临床常用药物包括多潘立酮、西沙比利、甲氧氯普胺、红霉素等。西沙比利可激活5羟色胺第4受体,经胃管给药十分不便,虽有疗效但临床应用时受限制。胃复安系多巴胺受体拮抗剂,具有增强食管下段括约肌的张力,促进胃的排空等作用。红霉素通过激活胃动素受体能够促进胃的排空。该药在用药过程中可引起胃肠道不良反应,可同过调节滴速来控制,肝功能障碍者慎用。吗叮啉10~20mg或普瑞博思5~10mg经胃管注入;高渗盐水加氟美松5~10mg或1%普鲁卡因10~20ml经胃管注入。③胃镜治疗:胃镜检查除诊断以外,对FDGE还有一定的治疗作用。本组行胃镜检查6例,有2例病情迅速缓解。因此笔者认为,若病情允许,建议每例患者均行一次甚至几次胃镜检查,机械刺激有助于胃肠蠕动恢复。④复方大承气汤(川朴、积实、炒莱菔子、桃仁、赤芍、生大黄、芒硝)100ml,2次/日胃管注入或经肛管注入结肠。⑤微波理疗2次/日。⑥穴位封闭及针灸:主要应用新斯的明0.5mg,两侧足三里穴位封闭或电针治疗。⑦心理治疗:发生FDGE后,患者精神紧张,迷走神经呈抑制状态,症状不易缓解。此时应该耐心向患者及家属解释病情,消除患者的心理紧张因素及恐惧感,使患者配合治疗。尤其是患胃恶性肿瘤的患者,更易发生FDGE。本组有10例为胃窦癌患者,尤其术前经胃镜确诊的患者,发生率更高。另外,术者要自信,坚信非手术治疗即可治愈FDGE,通过交流使患者及家属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
参考文献
1 孙启龙,吴清,孙保德,等.非胃手术后胃瘫6例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3,23(8):468-470.
2 武正炎,李宁,黎介寿,等.胃排空障碍普通外科手术并发症预防与处理[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1.
3 余佩武,王代科.胃术后无力症的治疗[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7,17(12):707.
4 薛英威,董新舒,张启凡,等.胃术后胃无力症35例临床观察与治疗[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3,23(3):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