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笔代剑:两次淞沪抗战期间的邹韬奋

来源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sumest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九·一八”事变以后,在中华民族内忧外患交织的艰难时势中,邹韬奋不畏强暴,以笔代剑,怒斥敌寇,反对投降,勇敢战斗在民族解放第一线,为“两次淞沪抗战”做出了突出贡献。“一·二八”抗战期间,邹韬奋忘我地支持19路军抗战,竭力“唤起民众注意,共赴国难”,创办“生活伤兵医院”,弘扬“为民族解放而奋斗”的精神,驳斥一切妥协思潮。“八·一三”抗战期间,他更是投身于抗日战争的伟大事业,创办了《抗战》三日刊,坚持抗战,反对妥协,宣传共产党的抗日救亡主张和政策,为巩固和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竭尽
其他文献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在世界范围内主要的陆-陆碰撞造山带榴辉岩中均发现了柯石英(假象)、金刚石(假象),以及高压矿物出溶体,表明这些陆壳岩石曾至少经历了压力>3-4 GPa(相当于120-150
深部探测已成为目前地球科学的重要前沿课题。长江中下游矿集区是我国东部重要的成矿带,论文开展以铜陵和九瑞矿集区为例的长江中下游矿集区综合地质地球物理研究,为探测深部
通过测定3种壳色群体菲律宾蛤仔Ruditapesp hilippenarum(斑马蛤、珍珠白和对照组)在低盐度(15)海水中0、1.5、3、6、12、24、48h时的死亡率、个体平均增重、血浆渗透压、Na^+浓度
目的:对天山大黄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用色谱法和光谱分析法分离和鉴定其化学成分。结果:从天山大黄根乙醚和乙酸乙酯部分中分得5个芪类化合物和1个色原酮类化合物,结构分别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