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章就我国企业运用谨慎性原则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并进一步分析了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是由于滥用谨慎性原则、谨慎性原则的运用受到会计人员职业判断能力的限制以及监督体系不健全,监督约束机制不完善造成的。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三个解决对策:要注意谨慎性原则的适度运用;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与判断能力;要加强审计监督,强化约束机制。
谨慎性原则 会计信息 风险预警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所面临的风险和客观环境的不确定性越来越多,使得会计信息要尽可能全面、系统、正确地反映企业的实际情况,会计信息使用者也更加重视与不确定性相关的风险信息的揭示。如何正确理解和运用谨慎性原则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成为大家关注的问题。文章就此问题试作探讨。
谨慎性原则的基本理论概述
谨慎性原则是指在有不确定因素的情况下作出判断时,保持必要的谨慎,不多计资产或收益,不少计负债或费用。由于谨慎性原则充分考虑了可能发生损失和费用,而不考虑可能取得的收入或收益,就使得会计信息比较稳健,或比较慎重,也就是作了最坏的估计。这样得出来的财务信息通常都比较保守但是可靠的,而且实际的结果往往都会比预期的好。这符合人们通常的习惯。谨慎性原则的本质主要体现于两点。
第一,以保护企业为主旨。谨慎的会计处理可以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避免风险和损失,按谨慎的会计处理可能会与企业高层领导的短期利益发生冲突。企业高层领导总希望在自已的任期内公司业绩良好,所以往往会出现了少计费用,多计利润的粉饰财务的现象。但谨慎性原则是从风险上考虑保护企业的,在时间上尽可能快地将资产转化成费用,从收益中获得补偿。
第二,收入和费用的时间性分布。谨慎性会计处理原则并非从性质上否定某些收入和费用的发生和存在,而是通过谨慎的会计处理方法改变这些收入和费用计入各个会计期间的时间金额分布,以利于企业的生产。
谨慎性原则在运用中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1)滥用谨慎性原则
上市公司滥用谨慎性原则不只是为了使利润延期反映,以实现其递延所得税,其主要目的为了转移资金,掩人耳目。一些公司在控股股东的包装下上市。其上市筹集资金的目的不是为扩大经营规模、调整资源结构、壮大企业实力、提升企业竞争能力,为全体股东创造资本增值和财富,而是为控股股东“圈钱”解困。资金到手后,控股股东便采用各种手段从上市公司抽取资金。
(2)谨慎性原则的运用受到会计人员职业判断能力的限制
谨慎性原则在实务操作中带有极大的主观臆断性,受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职业判断能力高低的影响较大,可能导致会计信息的不可验证性。长期以来,我们的会计制度留给会计人员选择和判断的空间很小,加上会计人员除了记账以外的职能很有限,所以养成了许多会计人员依样画葫芦的习惯,而一旦这一环境改变,会计人员又没有及时补充新的会计知识,那么会计业务的准确性就值得怀疑了。
(3)监督体系不健全,监督约束机制不完善
目前,我国对会计信息质量的监督由三部分构成:内部监督、国家监督和社会监督。内部监督是指企业单位的会计本身监督,国家监督是指财政、税务、银行、工商、审计等部门的监督。社会监督主要是指由注册会计师依法承办的社会审计。监督体系不健全,监督约束机制不完善,一部分原因是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尚未建立健全,在许多方面与市场经济还不相适应。
解决谨慎性原则实际运用中存在的问题的对策
谨慎性原则的良好运用关系到企业的发展,也关系到国家的财政收入,因此要针对谨慎性原则在企业运用中出现的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主要措施如下。
(1)要注意谨慎性原则的适度运用
在运用谨慎性原则时,必须把握谨慎性原则的“度”,应将会计信息按其不确定性的大小分为“很可能发生”、“在很大程度上可确定”、“可能性极小”。在充分考虑相关性原则、客观性原则及配比性原则的前提下,将谨慎性原则与会计不确定性的分类结合起来,即对于那些“在很大程度上可确定”、“很可能发生”的费用或负债应加以确认,并反映在企业会计报表中,对于“很可能发生”和“可能性极小”之间的费用或债务,只要求在会计报表中加以反映和披露,而那些“可能性极小”的费用或债务,企业可以不在会计报表附注中加以说明和披露。
(2)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与判断能力
谨慎性原则的贯彻实施要建立在会计人员职业判断能力提高的基础上,否则就可能导致会计核算中滥用谨慎性原则的局面。鉴于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中“可选择性”的范围日益扩大,尤其是如何保证会计人员在应用谨慎性原则时把握好“度”,这就要求努力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水平和判断能力,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优化会计行为,使其能够准确把握谨慎性原则的实质,在对不确定性事项进行估计和判断时,力求客观和公正,避免主观随意性。会计人员除了需要掌握专业知识外,还应进一步掌握有关的经济、管理、金融、法律等方面的知识,以增强对经济环境的预测能力和对客户经营状况的分析能力。
(3)要加强审计监督,强化约束机制
由于信息不对称和信息成本的存在,内部人都有动机进行会计利润调节。为了减少这种倾向,有必要引进外部监督机制。注册会计师作为独立的专业人士能够对企业运用谨慎性原则的合理程度进行评价、监督,保证谨慎性原则的适度运用。谨慎性原则的不当运用除了会计人员职业判断能力差等客观原因外,主要原因在于部分利益相关者利用谨慎性原则随意变更会计核算方法,高估损失,低估收入,歪曲真实的经营成果,把谨慎性原则当作成本、利润的调节器。所以,要加强审计监督,防止滥用和曲解谨慎性原则,避免人为地加剧与其他会计原则的冲突,优化会计行为。同时,企业要完善公司治理结构。这是保证会计信息客观性、真实性的内部机制保障。只有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建立內部牵制机制,才能从根本上减弱不当利用谨慎性原则的动机。
[1]杨霞.谨慎性原则在新会计准则中的应用及中小企业特殊应用[J].时代金融,2016(02)
[2]杨戈.关于谨慎性原则的利弊及实施要点探究[J].时代金融,2015(02)
[3]陈国辉.基础会计学习指导[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谨慎性原则 会计信息 风险预警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所面临的风险和客观环境的不确定性越来越多,使得会计信息要尽可能全面、系统、正确地反映企业的实际情况,会计信息使用者也更加重视与不确定性相关的风险信息的揭示。如何正确理解和运用谨慎性原则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成为大家关注的问题。文章就此问题试作探讨。
谨慎性原则的基本理论概述
谨慎性原则是指在有不确定因素的情况下作出判断时,保持必要的谨慎,不多计资产或收益,不少计负债或费用。由于谨慎性原则充分考虑了可能发生损失和费用,而不考虑可能取得的收入或收益,就使得会计信息比较稳健,或比较慎重,也就是作了最坏的估计。这样得出来的财务信息通常都比较保守但是可靠的,而且实际的结果往往都会比预期的好。这符合人们通常的习惯。谨慎性原则的本质主要体现于两点。
第一,以保护企业为主旨。谨慎的会计处理可以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避免风险和损失,按谨慎的会计处理可能会与企业高层领导的短期利益发生冲突。企业高层领导总希望在自已的任期内公司业绩良好,所以往往会出现了少计费用,多计利润的粉饰财务的现象。但谨慎性原则是从风险上考虑保护企业的,在时间上尽可能快地将资产转化成费用,从收益中获得补偿。
第二,收入和费用的时间性分布。谨慎性会计处理原则并非从性质上否定某些收入和费用的发生和存在,而是通过谨慎的会计处理方法改变这些收入和费用计入各个会计期间的时间金额分布,以利于企业的生产。
谨慎性原则在运用中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1)滥用谨慎性原则
上市公司滥用谨慎性原则不只是为了使利润延期反映,以实现其递延所得税,其主要目的为了转移资金,掩人耳目。一些公司在控股股东的包装下上市。其上市筹集资金的目的不是为扩大经营规模、调整资源结构、壮大企业实力、提升企业竞争能力,为全体股东创造资本增值和财富,而是为控股股东“圈钱”解困。资金到手后,控股股东便采用各种手段从上市公司抽取资金。
(2)谨慎性原则的运用受到会计人员职业判断能力的限制
谨慎性原则在实务操作中带有极大的主观臆断性,受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职业判断能力高低的影响较大,可能导致会计信息的不可验证性。长期以来,我们的会计制度留给会计人员选择和判断的空间很小,加上会计人员除了记账以外的职能很有限,所以养成了许多会计人员依样画葫芦的习惯,而一旦这一环境改变,会计人员又没有及时补充新的会计知识,那么会计业务的准确性就值得怀疑了。
(3)监督体系不健全,监督约束机制不完善
目前,我国对会计信息质量的监督由三部分构成:内部监督、国家监督和社会监督。内部监督是指企业单位的会计本身监督,国家监督是指财政、税务、银行、工商、审计等部门的监督。社会监督主要是指由注册会计师依法承办的社会审计。监督体系不健全,监督约束机制不完善,一部分原因是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尚未建立健全,在许多方面与市场经济还不相适应。
解决谨慎性原则实际运用中存在的问题的对策
谨慎性原则的良好运用关系到企业的发展,也关系到国家的财政收入,因此要针对谨慎性原则在企业运用中出现的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主要措施如下。
(1)要注意谨慎性原则的适度运用
在运用谨慎性原则时,必须把握谨慎性原则的“度”,应将会计信息按其不确定性的大小分为“很可能发生”、“在很大程度上可确定”、“可能性极小”。在充分考虑相关性原则、客观性原则及配比性原则的前提下,将谨慎性原则与会计不确定性的分类结合起来,即对于那些“在很大程度上可确定”、“很可能发生”的费用或负债应加以确认,并反映在企业会计报表中,对于“很可能发生”和“可能性极小”之间的费用或债务,只要求在会计报表中加以反映和披露,而那些“可能性极小”的费用或债务,企业可以不在会计报表附注中加以说明和披露。
(2)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与判断能力
谨慎性原则的贯彻实施要建立在会计人员职业判断能力提高的基础上,否则就可能导致会计核算中滥用谨慎性原则的局面。鉴于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中“可选择性”的范围日益扩大,尤其是如何保证会计人员在应用谨慎性原则时把握好“度”,这就要求努力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水平和判断能力,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优化会计行为,使其能够准确把握谨慎性原则的实质,在对不确定性事项进行估计和判断时,力求客观和公正,避免主观随意性。会计人员除了需要掌握专业知识外,还应进一步掌握有关的经济、管理、金融、法律等方面的知识,以增强对经济环境的预测能力和对客户经营状况的分析能力。
(3)要加强审计监督,强化约束机制
由于信息不对称和信息成本的存在,内部人都有动机进行会计利润调节。为了减少这种倾向,有必要引进外部监督机制。注册会计师作为独立的专业人士能够对企业运用谨慎性原则的合理程度进行评价、监督,保证谨慎性原则的适度运用。谨慎性原则的不当运用除了会计人员职业判断能力差等客观原因外,主要原因在于部分利益相关者利用谨慎性原则随意变更会计核算方法,高估损失,低估收入,歪曲真实的经营成果,把谨慎性原则当作成本、利润的调节器。所以,要加强审计监督,防止滥用和曲解谨慎性原则,避免人为地加剧与其他会计原则的冲突,优化会计行为。同时,企业要完善公司治理结构。这是保证会计信息客观性、真实性的内部机制保障。只有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建立內部牵制机制,才能从根本上减弱不当利用谨慎性原则的动机。
[1]杨霞.谨慎性原则在新会计准则中的应用及中小企业特殊应用[J].时代金融,2016(02)
[2]杨戈.关于谨慎性原则的利弊及实施要点探究[J].时代金融,2015(02)
[3]陈国辉.基础会计学习指导[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