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老龄化程度加深和科技信息的迅猛发展,各国纷纷提出“智能化养老”的概念,2013年5月,我国开始正式启动智能化养老工作。智能化养老服务能否健康发展与从业人员综合素质的高低密切相关,文章以智能化养老服务从业人员为研究对象,把从业人员分为管理人员和基层人员两大类,并对两类人的现状进行分析,最终针对管理人员和基层人员分别提出了几点对策建议,以期为相关部门提供可参考意见。
关键词:智能化;养老服务;从业人员
一、引言
智能化养老服务依托信息化、智能化、互联网及物联网等先进技术,通过科技平台,整合了养老所需的医疗卫生、健康护理、物业管理、建筑设施等多种资源,为老年人尤其是空巢老人和卧床老人提供了多样化服务,大大提高了养老服务的效率和质量以及专业化程度。我国高度重视智能化养老服务的发展,2013年召开了首届智能化养老战略研讨会,至今已连续召开了四届,并相继出台了《全国智能化养老实验基地管理办法(试行)》、《全国智能化养老实验基地智能化系统技术导则》、《关于开展国家智能养老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的通知》等政策文件。当前,智能化养老服务在我国处于起步阶段,拥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潜力,但也存在诸多问题,从业人员问题是其中之一。文章把智能化养老服务的从业人员笼统的分为管理人员和基层人员两类进行研究。
二、现状分析
(一)智能化养老服务管理人员现状分析。智能化养老是一种新型的养老模式,我国并没有专门从事智能化养老服务的管理人员,目前的管理人员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一是思维传统。我国的管理人员年龄普遍偏大,传统管理模式在其心中的位置根深蒂固,以至于他们不愿接受新型事物,不愿转换管理风格,从而缺乏时代性和创新意识。二是缺乏经验。智能化养老服务在我国并没有普及,尤其是养老服务产业落后的地区,因此,对大多数管理者来说并没有实践经验。在我国,苏州、武汉和宁波是几个智能化养老服务发展相对较好的城市,有些领导者即便是借鉴了这些城市的先进经验,也并没有做到因地制宜,创新运用,反而造成了人力、物力、财力的极大浪费。四是管理粗放。目前对智能化养老服务的管理并没有具体标准,系统化程度低,管理思路主要源于理论经验,各个环节缺乏有效控制。智能化养老服务亟待实现粗放型管理向精细化管理的转变。
(二)智能化养老服务基层从业人员现状分析。智能化养老服务和传统养老服务相比对从业人员的要求更高,尤其是在认知性、专业性和技术性上。本文智能化养老服务基层人员主要指养老护理人员。当前,智能化养老服务从业人员存在以下主要问题:一是护理人员年龄层偏大。尽管智能化养老服务大大减少了人员成本,但仍对护理人员有一定的需求。年龄问题是养老服务行业普遍面临的问题,年轻人不太愿意从事这个行业,对这个行业有一定的社会偏见。二专业技能低。目前从事智能化养老服务的护理人员主体是“农民工”,并没有受过专门的培训,对互联网、物联网的认识程度低,操作技能缺乏。三是薪酬福利没有统一标准。从事智能化养老服务的护理人员,每月的薪酬差异悬殊,而国家也没有就此问题制定统一的薪酬福利标准。就长远发展而言,要想提高养老院工作者的整体素质以及建设好整个养老护理员队伍就必须尽快建立起统一的薪酬福利标准。
三、路径选择
(一)智能化养老服务管理人员
1、转变思维,与时俱进。本文认为转变思维主要包括两大方面:管理人员自身转变思维、管理人员助力相关人员转变思维。
受官僚制思想的影响,我国部分管理人员在管理理念、方式、手段上存在思想保守、求稳心强、不愿接受新鲜事物、缺乏创新意识等问题,这种传统的管理模式显然不适应新型的智能化养老服务。因此,应通过讲座、培训等方式,使管理人员在心里上认同、接受智能化养老服务,并在充分认识、了解的基础上树立与时俱进的理念,持续关注智能化养老服务的发展。
随着时间推移,智能化养老服务会越来越趋于成熟,并向着产业化和市场化方向发展,作为公共部门智能化养老服务的管理人员,应负起监督、指导责任,以确保智能化养老服务的发展有一个健康、良好的环境。智能化养老服务的提供离不开智能养老产品或系统,因此一些研发企业可能会一味注重产品的技术开发,而忽略养老服务理念。此时,管理人员应发挥其指导、规范、管制的作用,引导企业重新认识智能化养老服务的核心是人对人的服务,而不是给老人安装好各种高科技的机器,老人就能享受高质量的养老生活。
2、实地考察,经验交流。智能化养老在国内外已经有了多个成功案例。例如,中国首家基于长期照料体系的“互联网+养老”服务平台落户乌镇,目前已经收集到2010位老人的健康信息。安徽省芜湖市智能化养老信息平台成立于2013年10月,2014年5月在全市全面推广实施,目前芜湖市智能化养老已建立了6处市、区、街道、社区四级监控平台,实现了“15分钟养老服务圈”,建立了全市家庭服务业综合数据库。地方政府可组织管理人员深入基层,对智能化养老服务的先进地区进行实地考察并进行经验交流,学习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手段,提高自身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引入精细化管理理念。智能化养老和传统养老模式最大的区别在于借助信息化的力量,根据不同老年人的不同需求量身定制套餐。智能化养老服务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最大限度的满足老年人需求,为他们提供有针对性的、精准化的服务。因此,智能化养老服务的管理要引入精细化管理理念,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通过规则的系统化和细化,运用程序化、标准化和数据化的手段,使组织管理各单元精确、高效、协同和持续运行,只有这样智能化养老才能提供精准化服务。
(二)智能化养老服务基层从业人员
1、构建从业人员选用机制。智能化养老服务与传统养老服务相比较,智能化程度、精准化程度和专业化程度都较高,对从业人员的数量要求相对较少但对能力的要求很高。智能化养老服务急需一批掌握专业知识,接受过正式培训,综合素质较高的从业人员。 政府应制定标准,拓宽人才选用渠道,加强对培训基地的建设,进一步完善职业技能专业化鉴定管理和质量监督制度,使得资格考试认证制度更加科学化、规范化。通过完善的人员选用机制,既能保证智能化养老服务对护理人员在“质”和“量”上的要求,又能调节护理人员在年龄、专业、地域等方面的不平衡。
2、健全从业人员激励机制。建立科学的分配激励机制有助于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应该加强分配制度建设和带薪实习制度建设,制定统一的基本薪酬福利标准,充分体现人才、知识的市场价值,以岗定薪。另外,养老服务行业不同于一般行业特征,它需要一种奉献精神。基于老龄群体这种特殊服务对象,在工作中特别容易受到他人的误解和质疑,无论是在生理层面还是心理层面都承受了巨大的压力。所以一定程度上很难吸引有朝气的年轻人。因此需要从上到下,从内到外地加大对养老事业的宣传和从业者的表彰力度,弘扬中华文明的尊老、爱老、养老的历史文化传统,提高养老服务行业在社会上的公众影响力,激励更多从业者服务养老事业,提高养老服务水平。
3、推进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以科技信息为支撑,把物联网、互联网等先进技术运用到养老服务中是智能化养老服务最鲜明的特征,因此,引进、留住信息化建设高级专门人才对智能化养老服务来说至关重要。政府部门要完善相关政策,严格落实经费保障,创建一个信息技术人才发展的良好环境。其次,加大教育培训力度,鼓励高等院校、企业合作办学或设立职业培训机构,培养智能化养老服务专业技术人才,同时应加大对现有信息技术人才的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
加强人才培养,提高智能化养老服务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是积极应对老龄化进程,提升智能化养老服务质量的保证。
(作者单位:河北经贸大学)
参考文献:
[1] 徐莉,王萍.关于完善我国养老服务体系的思考——从智能化养老的兴起谈起[J].商业时代,2014(12):116-118
[2] 中国社会工作.首届全国智能化养老战略研讨会在京举行[C].中国社会工作,2012(32):4-4
[3] 傅京.智能养老,养老的新选择[J].世界华商经济年鉴·城乡建设.2013(3).
[4] 霍燕.对老年长期照料从业人员的队伍建设现状与对策研究——以西安市为例[C].西北大学.2014-12.
关键词:智能化;养老服务;从业人员
一、引言
智能化养老服务依托信息化、智能化、互联网及物联网等先进技术,通过科技平台,整合了养老所需的医疗卫生、健康护理、物业管理、建筑设施等多种资源,为老年人尤其是空巢老人和卧床老人提供了多样化服务,大大提高了养老服务的效率和质量以及专业化程度。我国高度重视智能化养老服务的发展,2013年召开了首届智能化养老战略研讨会,至今已连续召开了四届,并相继出台了《全国智能化养老实验基地管理办法(试行)》、《全国智能化养老实验基地智能化系统技术导则》、《关于开展国家智能养老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的通知》等政策文件。当前,智能化养老服务在我国处于起步阶段,拥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潜力,但也存在诸多问题,从业人员问题是其中之一。文章把智能化养老服务的从业人员笼统的分为管理人员和基层人员两类进行研究。
二、现状分析
(一)智能化养老服务管理人员现状分析。智能化养老是一种新型的养老模式,我国并没有专门从事智能化养老服务的管理人员,目前的管理人员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一是思维传统。我国的管理人员年龄普遍偏大,传统管理模式在其心中的位置根深蒂固,以至于他们不愿接受新型事物,不愿转换管理风格,从而缺乏时代性和创新意识。二是缺乏经验。智能化养老服务在我国并没有普及,尤其是养老服务产业落后的地区,因此,对大多数管理者来说并没有实践经验。在我国,苏州、武汉和宁波是几个智能化养老服务发展相对较好的城市,有些领导者即便是借鉴了这些城市的先进经验,也并没有做到因地制宜,创新运用,反而造成了人力、物力、财力的极大浪费。四是管理粗放。目前对智能化养老服务的管理并没有具体标准,系统化程度低,管理思路主要源于理论经验,各个环节缺乏有效控制。智能化养老服务亟待实现粗放型管理向精细化管理的转变。
(二)智能化养老服务基层从业人员现状分析。智能化养老服务和传统养老服务相比对从业人员的要求更高,尤其是在认知性、专业性和技术性上。本文智能化养老服务基层人员主要指养老护理人员。当前,智能化养老服务从业人员存在以下主要问题:一是护理人员年龄层偏大。尽管智能化养老服务大大减少了人员成本,但仍对护理人员有一定的需求。年龄问题是养老服务行业普遍面临的问题,年轻人不太愿意从事这个行业,对这个行业有一定的社会偏见。二专业技能低。目前从事智能化养老服务的护理人员主体是“农民工”,并没有受过专门的培训,对互联网、物联网的认识程度低,操作技能缺乏。三是薪酬福利没有统一标准。从事智能化养老服务的护理人员,每月的薪酬差异悬殊,而国家也没有就此问题制定统一的薪酬福利标准。就长远发展而言,要想提高养老院工作者的整体素质以及建设好整个养老护理员队伍就必须尽快建立起统一的薪酬福利标准。
三、路径选择
(一)智能化养老服务管理人员
1、转变思维,与时俱进。本文认为转变思维主要包括两大方面:管理人员自身转变思维、管理人员助力相关人员转变思维。
受官僚制思想的影响,我国部分管理人员在管理理念、方式、手段上存在思想保守、求稳心强、不愿接受新鲜事物、缺乏创新意识等问题,这种传统的管理模式显然不适应新型的智能化养老服务。因此,应通过讲座、培训等方式,使管理人员在心里上认同、接受智能化养老服务,并在充分认识、了解的基础上树立与时俱进的理念,持续关注智能化养老服务的发展。
随着时间推移,智能化养老服务会越来越趋于成熟,并向着产业化和市场化方向发展,作为公共部门智能化养老服务的管理人员,应负起监督、指导责任,以确保智能化养老服务的发展有一个健康、良好的环境。智能化养老服务的提供离不开智能养老产品或系统,因此一些研发企业可能会一味注重产品的技术开发,而忽略养老服务理念。此时,管理人员应发挥其指导、规范、管制的作用,引导企业重新认识智能化养老服务的核心是人对人的服务,而不是给老人安装好各种高科技的机器,老人就能享受高质量的养老生活。
2、实地考察,经验交流。智能化养老在国内外已经有了多个成功案例。例如,中国首家基于长期照料体系的“互联网+养老”服务平台落户乌镇,目前已经收集到2010位老人的健康信息。安徽省芜湖市智能化养老信息平台成立于2013年10月,2014年5月在全市全面推广实施,目前芜湖市智能化养老已建立了6处市、区、街道、社区四级监控平台,实现了“15分钟养老服务圈”,建立了全市家庭服务业综合数据库。地方政府可组织管理人员深入基层,对智能化养老服务的先进地区进行实地考察并进行经验交流,学习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手段,提高自身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引入精细化管理理念。智能化养老和传统养老模式最大的区别在于借助信息化的力量,根据不同老年人的不同需求量身定制套餐。智能化养老服务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最大限度的满足老年人需求,为他们提供有针对性的、精准化的服务。因此,智能化养老服务的管理要引入精细化管理理念,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通过规则的系统化和细化,运用程序化、标准化和数据化的手段,使组织管理各单元精确、高效、协同和持续运行,只有这样智能化养老才能提供精准化服务。
(二)智能化养老服务基层从业人员
1、构建从业人员选用机制。智能化养老服务与传统养老服务相比较,智能化程度、精准化程度和专业化程度都较高,对从业人员的数量要求相对较少但对能力的要求很高。智能化养老服务急需一批掌握专业知识,接受过正式培训,综合素质较高的从业人员。 政府应制定标准,拓宽人才选用渠道,加强对培训基地的建设,进一步完善职业技能专业化鉴定管理和质量监督制度,使得资格考试认证制度更加科学化、规范化。通过完善的人员选用机制,既能保证智能化养老服务对护理人员在“质”和“量”上的要求,又能调节护理人员在年龄、专业、地域等方面的不平衡。
2、健全从业人员激励机制。建立科学的分配激励机制有助于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应该加强分配制度建设和带薪实习制度建设,制定统一的基本薪酬福利标准,充分体现人才、知识的市场价值,以岗定薪。另外,养老服务行业不同于一般行业特征,它需要一种奉献精神。基于老龄群体这种特殊服务对象,在工作中特别容易受到他人的误解和质疑,无论是在生理层面还是心理层面都承受了巨大的压力。所以一定程度上很难吸引有朝气的年轻人。因此需要从上到下,从内到外地加大对养老事业的宣传和从业者的表彰力度,弘扬中华文明的尊老、爱老、养老的历史文化传统,提高养老服务行业在社会上的公众影响力,激励更多从业者服务养老事业,提高养老服务水平。
3、推进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以科技信息为支撑,把物联网、互联网等先进技术运用到养老服务中是智能化养老服务最鲜明的特征,因此,引进、留住信息化建设高级专门人才对智能化养老服务来说至关重要。政府部门要完善相关政策,严格落实经费保障,创建一个信息技术人才发展的良好环境。其次,加大教育培训力度,鼓励高等院校、企业合作办学或设立职业培训机构,培养智能化养老服务专业技术人才,同时应加大对现有信息技术人才的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
加强人才培养,提高智能化养老服务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是积极应对老龄化进程,提升智能化养老服务质量的保证。
(作者单位:河北经贸大学)
参考文献:
[1] 徐莉,王萍.关于完善我国养老服务体系的思考——从智能化养老的兴起谈起[J].商业时代,2014(12):116-118
[2] 中国社会工作.首届全国智能化养老战略研讨会在京举行[C].中国社会工作,2012(32):4-4
[3] 傅京.智能养老,养老的新选择[J].世界华商经济年鉴·城乡建设.2013(3).
[4] 霍燕.对老年长期照料从业人员的队伍建设现状与对策研究——以西安市为例[C].西北大学.20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