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传统课程及教学手段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动漫这一手段和表现形式在众多的高科技表现手段中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认可。在中国,大量的动画受众是低幼和少年儿童,他们的生活时间大部分被动画片所占据。问题是:既然动画片有如此大的吸引力,为何不能将动画与教学紧密结合,变枯燥的课本知识为生动的动画故事和场景?教育动漫是以实现教育目标为主旨,以娱乐为手段,运用动漫形态来表现教育内容的形式。它具有典型的教育性、系统性、科学性和娱乐性等特点。“动漫”是动画和漫画的合称与缩写。随着现代传媒技术的发展,动画(animation或anime)和漫画(comics,manga;特别是故事性漫画)之间的联系日趋紧密,两者常被合而为“动漫”。
一、“教育动漫进校园”的现状分析
1、教育动漫教学研究和实验的匮乏
广电总局2008年8月对全国国产电视动画片制作备案公示的通知显示,光从数量上看,教育类题材动画片就占了总数的21.38%,从时长上看,教育类题材占到26.40%,可见教育类动画创作的社会热情,但市场境遇却不容乐观。有儿童认为:“国产动画片总爱说教,冗长沉闷,白天在学校里听课,晚上好不容易写完作业打开电视,却又要上一次‘课’,这样的动画怎能让人爱?”市场如此,而全国研究动漫教学的人却寥寥无几,在中文期刊数据库中也很难找到相关文章,全国也很少有人开展类似的实验,探索学校教育与动画的结合。这就产生了孩子们的强烈需求愿望与市场供应极不协调的矛盾,因此,大量的娱乐游戏占据了孩子们的闲暇时间。在课堂上普遍受到欢迎的动画片,却在中小学及社会实施过程中屡屡受挫。
2、教育动漫教学师资的稀缺
中国动漫起始于上世纪50年代,兴盛于本世纪,目前,全国有近1000所高校开设动漫相关专业,而几乎都集中在制作人才培养上,很少开设动漫教育专业来专门培养教育动漫的师资。在实验过程中,一批动画设计的学生和老师在指导小学生开展动漫制作的过程中遇到了技术不能解决的问题,如“怎么教”的问题,也让他们深刻体会到当小学老师不容易,不仅要知道“教什么”,关键要明白“如何教”。
3、多学科师生合作的困难
“教育动漫进校园”是一项跨学科的工程,需要各学科教师的有机配合。在实践操作中,一般各学科会对工作重点有所侧重,比如,在美术、计算机课程中学习动漫技术的训练,在语文课程中进行创意的激发,在数学、科学等课程中,针对教学难点、重点更多采取的是创作部分动画小短片和漫画作品。各项工作的最后落脚点都在于创作,这就需要语文、美术、计算机等不同学科教师和学生的合作。由于长期形成的独立的课程体系和教师工作量、工作时间,学生学习时间的不同,在具体运作过程中往往会引起合作的障碍,难以形成最佳团队,从而影响教学效果
二、“教育动漫进校园”的目的与意义
1、符合少年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
儿童发展心理学告诉我们,少年儿童呈现出以感性思维为主的特点,而且注意力持续时间不长,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并且色彩鲜艳的、动态的形象更能吸引孩子的注意。
而动漫作品中鲜明的艺术形象、模拟现实的场景、动态的故事情节、儿童化的语言以及真实的真、善、美的再现,较好地迎合了孩子们的心理特点,更好地发挥教育作用。与此同时,动漫也恰可以发挥孩子们的无限想象空间,尽情抒发心中的情感,培养创意思维。
2、培养团队合作意识
当代独生子女,大多在四二一家庭长大,自我意识普遍较强,容易形成唯我独尊的思想。动漫不同于其他艺术形式,它需要多个个体的团队参与和精诚合作来完成,每一部动画片都是编剧、制作、产品、营销等人员合作的结果,哪怕是制作环节也需要多人的团队集体参与,有角色设计、场景设计、动作设计等等。在师生联合创作动画小短片的过程中,擅长编故事的同学出剧本原型,擅长绘画的同学设计角色原型,擅长电脑技术的同学完成制作,整个过程在一个团队里互相合作,互相帮助,培养了孩子们的合作意识。在美术课堂上,所有的学生被分成6人小组,每个小组被赋予不同的任务;在社团活动中,同学们不仅形成了统一的活动目标,共享同样的价值观念,使社团成员始终处在团结、信任、友爱的团队氛围中,同时,社团成员间平等、自主的交流与活动,不仅能排遣学习、生活中的某些不悦,还能进一步明晰自己的兴趣和爱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率先参与实验的美术、音乐、语文、计算机等相关学科的教师也在互动合作中享受教师个体努力所不能带来的收获和愉快。
3、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要善于开发课程,要改革教学手段,更要将教学内容贴近生活,与孩子们的现有经验紧密结合。动漫正是适应了这样的要求,还原过去的历史,再现今天的现实,想象无限遥远的未来,让孩子们在现实与未来之间去体验、去感知、去想象、去思考。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中国动漫是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重要资源,优秀国产动漫在规范中小学生文明行为习惯,培养良好道德品质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审美价值与教育功能。
一、“教育动漫进校园”的现状分析
1、教育动漫教学研究和实验的匮乏
广电总局2008年8月对全国国产电视动画片制作备案公示的通知显示,光从数量上看,教育类题材动画片就占了总数的21.38%,从时长上看,教育类题材占到26.40%,可见教育类动画创作的社会热情,但市场境遇却不容乐观。有儿童认为:“国产动画片总爱说教,冗长沉闷,白天在学校里听课,晚上好不容易写完作业打开电视,却又要上一次‘课’,这样的动画怎能让人爱?”市场如此,而全国研究动漫教学的人却寥寥无几,在中文期刊数据库中也很难找到相关文章,全国也很少有人开展类似的实验,探索学校教育与动画的结合。这就产生了孩子们的强烈需求愿望与市场供应极不协调的矛盾,因此,大量的娱乐游戏占据了孩子们的闲暇时间。在课堂上普遍受到欢迎的动画片,却在中小学及社会实施过程中屡屡受挫。
2、教育动漫教学师资的稀缺
中国动漫起始于上世纪50年代,兴盛于本世纪,目前,全国有近1000所高校开设动漫相关专业,而几乎都集中在制作人才培养上,很少开设动漫教育专业来专门培养教育动漫的师资。在实验过程中,一批动画设计的学生和老师在指导小学生开展动漫制作的过程中遇到了技术不能解决的问题,如“怎么教”的问题,也让他们深刻体会到当小学老师不容易,不仅要知道“教什么”,关键要明白“如何教”。
3、多学科师生合作的困难
“教育动漫进校园”是一项跨学科的工程,需要各学科教师的有机配合。在实践操作中,一般各学科会对工作重点有所侧重,比如,在美术、计算机课程中学习动漫技术的训练,在语文课程中进行创意的激发,在数学、科学等课程中,针对教学难点、重点更多采取的是创作部分动画小短片和漫画作品。各项工作的最后落脚点都在于创作,这就需要语文、美术、计算机等不同学科教师和学生的合作。由于长期形成的独立的课程体系和教师工作量、工作时间,学生学习时间的不同,在具体运作过程中往往会引起合作的障碍,难以形成最佳团队,从而影响教学效果
二、“教育动漫进校园”的目的与意义
1、符合少年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
儿童发展心理学告诉我们,少年儿童呈现出以感性思维为主的特点,而且注意力持续时间不长,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并且色彩鲜艳的、动态的形象更能吸引孩子的注意。
而动漫作品中鲜明的艺术形象、模拟现实的场景、动态的故事情节、儿童化的语言以及真实的真、善、美的再现,较好地迎合了孩子们的心理特点,更好地发挥教育作用。与此同时,动漫也恰可以发挥孩子们的无限想象空间,尽情抒发心中的情感,培养创意思维。
2、培养团队合作意识
当代独生子女,大多在四二一家庭长大,自我意识普遍较强,容易形成唯我独尊的思想。动漫不同于其他艺术形式,它需要多个个体的团队参与和精诚合作来完成,每一部动画片都是编剧、制作、产品、营销等人员合作的结果,哪怕是制作环节也需要多人的团队集体参与,有角色设计、场景设计、动作设计等等。在师生联合创作动画小短片的过程中,擅长编故事的同学出剧本原型,擅长绘画的同学设计角色原型,擅长电脑技术的同学完成制作,整个过程在一个团队里互相合作,互相帮助,培养了孩子们的合作意识。在美术课堂上,所有的学生被分成6人小组,每个小组被赋予不同的任务;在社团活动中,同学们不仅形成了统一的活动目标,共享同样的价值观念,使社团成员始终处在团结、信任、友爱的团队氛围中,同时,社团成员间平等、自主的交流与活动,不仅能排遣学习、生活中的某些不悦,还能进一步明晰自己的兴趣和爱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率先参与实验的美术、音乐、语文、计算机等相关学科的教师也在互动合作中享受教师个体努力所不能带来的收获和愉快。
3、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要善于开发课程,要改革教学手段,更要将教学内容贴近生活,与孩子们的现有经验紧密结合。动漫正是适应了这样的要求,还原过去的历史,再现今天的现实,想象无限遥远的未来,让孩子们在现实与未来之间去体验、去感知、去想象、去思考。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中国动漫是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重要资源,优秀国产动漫在规范中小学生文明行为习惯,培养良好道德品质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审美价值与教育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