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启发式”=“提问式”?
启发式教学,在我国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是关于启发式教学的最古老的论述,至今仍然闪烁着人类智慧的光辉。在这段论述中,其要义有二:一是要启发学生,首先必须把学生置于“认识主体”的地位,学生“必待其心愤愤,口悱悱,然后启发”。所谓“心愤愤”,就是“心求通而未得”;所谓“口悱悱”,就是“口欲言而不能”。用时髦一些的话说,就是要激发学生求知“内驱力”,然后导之以法,开其心窍,使之产生“顿悟”的体验。二是“举一隅”必以“三隅反”,即要求学生能够由“一隅”达到向“三隅”的迁移,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最时兴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启发式这种具有巨大生命活力的课堂启导艺术,在中职语文教学中仍有巨大的威力和不可替代的作用。国内外许多教育理论家都重视启发式教学的研究。布鲁纳要求教师“运用教学语言,创设问题的情境,去点燃学生的好奇心之火,去打开学生思维之门”理论,与“启发式”教学思想如出一辙。在当前提倡素质教育的时期,各地对于启发式教学的研究与实践更是风风火火,令人欣喜。
然而,在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中,我们感到仍有为数不少的语文教师还未能真正在理论上、实践上领会“启发式”教学思想的精髓。在课堂上将“启发式”与“提问式”混为一谈,甚至画上等号,混淆了两者之间的关系。在我们学校举行的公开课上,有些教师为了标榜自己的启发式和素质教育的特点,把语文课堂教学变成“满堂问”。如一教师执教《天山景物记》,一堂课上提出诸如“天山的物产有哪些”“天山的夏天与我们本地区的夏天有什么不同”等十多个常识性、知识性的小问题,试问这样的“问”对学生有何“启发”?其结果只能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失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凡在教学领域取得较高成就的教师,他们都是“启发式”教学的忠诚维护者和积极实践者。在课堂上,绝非只是打开学生嘴让他说话,他们用激情、智慧和艺术,点燃学生的求知火花,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打开学生的思维之门,让人们领略到“启发式”教学思想的真正内涵和本质特征。
(二)如何理解中职语文教学现代化?如何把握现代教学手段在语文教学上的“度”
随着信息技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普及,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和深入,许多老师也做出了许多很有意义的尝试和探索。信息技术可以为师生提供我们传统教学方法无法提供的崭新的交互平台;信息技术可以帮助我们在检索、复制、传输等方面提高效率,提高我们的信息量;在崭新的交流和表达方式上,在广阔而自由的天地里,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语文教学过程是老师、学生、媒介三位一体的立体活动,这媒介的现代化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率,扩大教学规模,促进教学改革确实起到了积极的重要的作用。但是,现在也存在着许多不好现象,最常见的是信息技术的滥用,不论是否需要都用,甚至认为用就比不用好,用得多就比用得少好。有的地方举行公开课,把是否应用计算机辅助教学作为教学是否成功的一个重要条件。在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尤其是语文教学上,我们必须有清醒明确的认识:
1. 中职语文计算机辅助教学,顾名思义是利用计算机特有的功能辅助语文教学任务的完成,谁主谁辅一清二楚。否则,喧宾夺主,岂不成了语文教学辅助计算机了。既然如此,在对计算机的辅助功能选择方面,既要考虑语文这一学科的特点,又要考虑这一堂课的目的要求。只有这样,计算机才能实现其辅助功能。
2. 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只是中职语文教学现代化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中职语文教学的现代化,首先应是语文教师的现代化,而教师的现代化,除了要有现代教学手段外,更主要是教师要有“教育观念的更新”“教学模式的创新”“教学方法的独到高效”等,这些才是语文教学现代化的重中之重。
3. 语文能力的核心是语言文字的理解驾驭能力,信息技术永远不能取代学生对文字本身的阅读和感受。
4. 计算机辅助语文教学,大部分操作只是板书及音画的复制和重现。先说板书,教师事先设计的板书由电脑复现,无疑是以教师的主观意识来限制学生的思维,课堂上学生的思维不能逾越教师的板书限制。而成功的课例板书,是随着教师和学生的思维一起灵活运用的,是教师与学生思维的共同反映。从中我们也能窥见教师的功底、教学观念及学生学习能力、学习潜质等。另外,语文课堂上的板书内容全由整齐划一毫无个性的电脑文字展现出来,教者书写中独有的气质美没有了,中国汉字独有的气韵美没有了,我们总是感到一种深深的遗憾。第二,声画的重现。声画的配置是否能与原文中的韵味相匹配?是否恰如其分地“解说”了主句?多媒体技术只是作用于人视觉感觉与听觉感觉,而语言所唤起的可以是视听与嗅、触、味、动觉的综合感知。
中职语文课,应让学生感受语言自身魅力,掌握语言的特殊的表达功能,使学生沉浸于对语言理解的享受中,而不是用简单的画面来诠释语言。综上所述,我认为,当前中职语文课计算机辅助教学实践有些情况不尽如人意。应建立一支由语文教师及计算机专业人员组成的科研队伍,对计算机辅助语文教学的适度性、综合性进行探讨。只有如此,中职语文计算机辅助教学才能有突破性的进展,从而对中职语文教学的改革产生一种真正的推动力。
(三) 小组讨论,是形式主义,还是课堂教学内容实施的有效途径
小组讨论,是中职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学目标实现的一条重要途径,也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之一。在讨论过程中,学生的表现往往反映了学生的基本语文能力,小组讨论自然也就成为全面评价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基本因素之一。在我国,课堂上的小组讨论大约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就有了,只不过今天突然变得“时髦”起来。尤其是中职语文教改大讨论,“启发式”教学法深入人心的今天,随便在一堂课上动辄就看到老师要求前后桌学生或班级学生分为若干小组进行讨论。绝大多数老师在上课时都有意识地使用小组讨论这一形式,好像不这样,就不是教改旗帜下的课堂教学,就没有体现新的理念,听课者往往也以此作为衡量新课程与传统课程的标准。传统课堂中过分强调接受式学习,过分注重机械式训练,小组讨论体现了以学为本的新型教学观,符合以学生主体的现代教育理念,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能让学生在课堂讨论过程中质疑、深思、感悟、论辩。可以说,小组讨论的学习是对传统教学观念的变革。但是,“讨论为了什么”、“讨论能使学生得到什么?”、“教师想通过学生的讨论达到什么目的”,这些问题并非每个使用这种方法的老师都十分清楚,以致小组讨论走入了认识和行为上的误区。
误区一:教改的大旗下,提倡课堂应焕发生命力。许多老师为了让课堂活起来,展现课堂热烈气氛,使简单问题复杂化、重复化。无效提问无效讨论过多,表面上,你说我说大家说,热热闹闹一堂课,实则无效,流于形式。
误区二:教师讨论题设计不当。语文课文中,有的课程适合讲授,有的内容适合背诵,有的则宜朗诵……丰富的教学内容使教学形式也应该是丰富多彩的。语文讨论课中的讨论议题应是能启迪学生心智的好问题,而不应停留在表层次的问答上。
误区三:学生中角色分配不明确。教师组织讨论时,学生在小组讨论中担负的角色任务不明确,表面上热热闹闹,但实际上比较积极主动的是成绩较好的几位同学,总结发言也是这几位精英学生的表演,看不出大部分同学的能力如何得到提高。
误区四:教师不能很好、及时地进行总结、点评。每位学生发言后,教师应即兴进行总结点评。也可以让学生互相评判,也可以师生共同评判。主要是提示学生注意别人的发言内容与见解,吸取别人的长处,互相学习。教师还要抓住学生之间观点上的分歧点,从而激发学生在更大范围更深入地讨论。
小组讨论作为一种契合新时期教改要求的学习方式,已全面进入我们的课堂,广受师生们的青睐。它不仅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还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参与和合作意识,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对于它的重新认识,有助于我们在组织课堂讨论中取得更好的效果。
(广东梅州农业学校)
启发式教学,在我国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是关于启发式教学的最古老的论述,至今仍然闪烁着人类智慧的光辉。在这段论述中,其要义有二:一是要启发学生,首先必须把学生置于“认识主体”的地位,学生“必待其心愤愤,口悱悱,然后启发”。所谓“心愤愤”,就是“心求通而未得”;所谓“口悱悱”,就是“口欲言而不能”。用时髦一些的话说,就是要激发学生求知“内驱力”,然后导之以法,开其心窍,使之产生“顿悟”的体验。二是“举一隅”必以“三隅反”,即要求学生能够由“一隅”达到向“三隅”的迁移,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最时兴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启发式这种具有巨大生命活力的课堂启导艺术,在中职语文教学中仍有巨大的威力和不可替代的作用。国内外许多教育理论家都重视启发式教学的研究。布鲁纳要求教师“运用教学语言,创设问题的情境,去点燃学生的好奇心之火,去打开学生思维之门”理论,与“启发式”教学思想如出一辙。在当前提倡素质教育的时期,各地对于启发式教学的研究与实践更是风风火火,令人欣喜。
然而,在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中,我们感到仍有为数不少的语文教师还未能真正在理论上、实践上领会“启发式”教学思想的精髓。在课堂上将“启发式”与“提问式”混为一谈,甚至画上等号,混淆了两者之间的关系。在我们学校举行的公开课上,有些教师为了标榜自己的启发式和素质教育的特点,把语文课堂教学变成“满堂问”。如一教师执教《天山景物记》,一堂课上提出诸如“天山的物产有哪些”“天山的夏天与我们本地区的夏天有什么不同”等十多个常识性、知识性的小问题,试问这样的“问”对学生有何“启发”?其结果只能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失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凡在教学领域取得较高成就的教师,他们都是“启发式”教学的忠诚维护者和积极实践者。在课堂上,绝非只是打开学生嘴让他说话,他们用激情、智慧和艺术,点燃学生的求知火花,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打开学生的思维之门,让人们领略到“启发式”教学思想的真正内涵和本质特征。
(二)如何理解中职语文教学现代化?如何把握现代教学手段在语文教学上的“度”
随着信息技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普及,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和深入,许多老师也做出了许多很有意义的尝试和探索。信息技术可以为师生提供我们传统教学方法无法提供的崭新的交互平台;信息技术可以帮助我们在检索、复制、传输等方面提高效率,提高我们的信息量;在崭新的交流和表达方式上,在广阔而自由的天地里,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语文教学过程是老师、学生、媒介三位一体的立体活动,这媒介的现代化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率,扩大教学规模,促进教学改革确实起到了积极的重要的作用。但是,现在也存在着许多不好现象,最常见的是信息技术的滥用,不论是否需要都用,甚至认为用就比不用好,用得多就比用得少好。有的地方举行公开课,把是否应用计算机辅助教学作为教学是否成功的一个重要条件。在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尤其是语文教学上,我们必须有清醒明确的认识:
1. 中职语文计算机辅助教学,顾名思义是利用计算机特有的功能辅助语文教学任务的完成,谁主谁辅一清二楚。否则,喧宾夺主,岂不成了语文教学辅助计算机了。既然如此,在对计算机的辅助功能选择方面,既要考虑语文这一学科的特点,又要考虑这一堂课的目的要求。只有这样,计算机才能实现其辅助功能。
2. 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只是中职语文教学现代化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中职语文教学的现代化,首先应是语文教师的现代化,而教师的现代化,除了要有现代教学手段外,更主要是教师要有“教育观念的更新”“教学模式的创新”“教学方法的独到高效”等,这些才是语文教学现代化的重中之重。
3. 语文能力的核心是语言文字的理解驾驭能力,信息技术永远不能取代学生对文字本身的阅读和感受。
4. 计算机辅助语文教学,大部分操作只是板书及音画的复制和重现。先说板书,教师事先设计的板书由电脑复现,无疑是以教师的主观意识来限制学生的思维,课堂上学生的思维不能逾越教师的板书限制。而成功的课例板书,是随着教师和学生的思维一起灵活运用的,是教师与学生思维的共同反映。从中我们也能窥见教师的功底、教学观念及学生学习能力、学习潜质等。另外,语文课堂上的板书内容全由整齐划一毫无个性的电脑文字展现出来,教者书写中独有的气质美没有了,中国汉字独有的气韵美没有了,我们总是感到一种深深的遗憾。第二,声画的重现。声画的配置是否能与原文中的韵味相匹配?是否恰如其分地“解说”了主句?多媒体技术只是作用于人视觉感觉与听觉感觉,而语言所唤起的可以是视听与嗅、触、味、动觉的综合感知。
中职语文课,应让学生感受语言自身魅力,掌握语言的特殊的表达功能,使学生沉浸于对语言理解的享受中,而不是用简单的画面来诠释语言。综上所述,我认为,当前中职语文课计算机辅助教学实践有些情况不尽如人意。应建立一支由语文教师及计算机专业人员组成的科研队伍,对计算机辅助语文教学的适度性、综合性进行探讨。只有如此,中职语文计算机辅助教学才能有突破性的进展,从而对中职语文教学的改革产生一种真正的推动力。
(三) 小组讨论,是形式主义,还是课堂教学内容实施的有效途径
小组讨论,是中职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学目标实现的一条重要途径,也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之一。在讨论过程中,学生的表现往往反映了学生的基本语文能力,小组讨论自然也就成为全面评价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基本因素之一。在我国,课堂上的小组讨论大约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就有了,只不过今天突然变得“时髦”起来。尤其是中职语文教改大讨论,“启发式”教学法深入人心的今天,随便在一堂课上动辄就看到老师要求前后桌学生或班级学生分为若干小组进行讨论。绝大多数老师在上课时都有意识地使用小组讨论这一形式,好像不这样,就不是教改旗帜下的课堂教学,就没有体现新的理念,听课者往往也以此作为衡量新课程与传统课程的标准。传统课堂中过分强调接受式学习,过分注重机械式训练,小组讨论体现了以学为本的新型教学观,符合以学生主体的现代教育理念,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能让学生在课堂讨论过程中质疑、深思、感悟、论辩。可以说,小组讨论的学习是对传统教学观念的变革。但是,“讨论为了什么”、“讨论能使学生得到什么?”、“教师想通过学生的讨论达到什么目的”,这些问题并非每个使用这种方法的老师都十分清楚,以致小组讨论走入了认识和行为上的误区。
误区一:教改的大旗下,提倡课堂应焕发生命力。许多老师为了让课堂活起来,展现课堂热烈气氛,使简单问题复杂化、重复化。无效提问无效讨论过多,表面上,你说我说大家说,热热闹闹一堂课,实则无效,流于形式。
误区二:教师讨论题设计不当。语文课文中,有的课程适合讲授,有的内容适合背诵,有的则宜朗诵……丰富的教学内容使教学形式也应该是丰富多彩的。语文讨论课中的讨论议题应是能启迪学生心智的好问题,而不应停留在表层次的问答上。
误区三:学生中角色分配不明确。教师组织讨论时,学生在小组讨论中担负的角色任务不明确,表面上热热闹闹,但实际上比较积极主动的是成绩较好的几位同学,总结发言也是这几位精英学生的表演,看不出大部分同学的能力如何得到提高。
误区四:教师不能很好、及时地进行总结、点评。每位学生发言后,教师应即兴进行总结点评。也可以让学生互相评判,也可以师生共同评判。主要是提示学生注意别人的发言内容与见解,吸取别人的长处,互相学习。教师还要抓住学生之间观点上的分歧点,从而激发学生在更大范围更深入地讨论。
小组讨论作为一种契合新时期教改要求的学习方式,已全面进入我们的课堂,广受师生们的青睐。它不仅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还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参与和合作意识,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对于它的重新认识,有助于我们在组织课堂讨论中取得更好的效果。
(广东梅州农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