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行星会撞击地球吗?

来源 :红领巾(3-6年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ugle09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标题里的这个问题,你担心过吗?
  先来看看进入2012年之后的第一个引人注目的天文现象:1月31日,被称为“胖香蕉”的第二大近地小行星“爱神星” 在距离地球大约2 700万千米的地方掠过。“爱神星”长33千米、厚13千米,体积约为5 577立方千米。
  2 700万千米挺远的嘛——也许你会这么说。
  好吧,再来看看几个月前的一个天文现象:2011年11月8日,直径约400米的小行星“2005 YU55” 从地球和月亮间的“缝隙”穿过,距离地球约33万千米。假设“2005 YU55”撞向地球,将会在地面上砸出一个直径约6千米、深500米的坑,导致7级地震并引发浪高21米的海啸。
  现在,请想象一下,如果“爱神星”撞上地球……
  在玛雅预言中,有一种地球生命毁灭的原因就是小行星撞击地球。美国《发现》杂志曾经评出“威胁人类生存的21世纪20大危险”,小行星撞击地球居于首位。在联合国认定的世界4大突发灾难中,小行星撞击地球还是位居第一。
  ——真是不关注不行呀!
  
  小行星的真实面目
  在太阳系中,除了八大行星外,还有成千上万颗我们肉眼看不到的小天体,与八大行星相比,它们好像是微不足道的碎石头。这些小天体就是太阳系中的小行星。小行星普遍被看做是45亿年前太阳系形成时的副产品。
  大多数小行星集中在火星与木星轨道之间的小行星带里。这些小行星和它们的大行星同伴一起,一边自转,一边自西向东地围绕太阳公转,尽管拥挤,却秩序井然。可有时,它们巨大的邻居——木星的引力会把一些小行星拉出原先的轨道,迫使它们走上一条新的漫游道路。这些“漫游者”中,轨道与地球轨道相交的就被称为“近地小行星”。目前已知的近地小行星中,直径4千米的超过500个,直径大于1千米的估计超过2 000个,它们都是威胁地球的“杀手”。
  
  小行星偷袭地球
  在地球的历史上,是否发生过与小行星碰撞的事件呢?答案是肯定的。尽管漫长的地质作用已将小行星留在地球上的绝大多数痕迹抹去,然而,迄今发现的约140个大陨石坑有力地证明了地球历史上难以计数的碰撞事件。一些科学家认为,大约6 500万年前,正是一颗直径10千米、质量100亿吨的小行星撞击地球,才致使恐龙这个物种从地球上顷刻消失。
  人类的历史记载中,有没有发生过碰撞事件呢?答案也是肯定的。1908年6月30日,一颗大火球在西伯利亚通古斯上空8千米处爆炸,其爆炸当量相当于600至1 000颗广岛原子弹爆炸的威力,其强大的冲击波与高温大火摧毁了2 000平方千米的古老森林。科学家的研究与计算表明,它是由一颗直径仅60米的小行星与地球相撞产生的。假如这颗小行星晚5个小时落下,俄罗斯首都莫斯科就可能受到致命的打击。
  
  天天都有“不速之客”
  科学家告诉我们,几乎每天都有大约5 000万个天体从靠近地球的太空中穿过,几乎每天都有一颗篮球大小的天体飞入地球大气层并烧毁,每年还会有几颗汽车大小的天体进入地球大气层并形成让人印象深刻的火球,而体积较大的天体能够顺利穿过地球大气层并撞向地面成为陨石的情况非常罕见。
  1972年8月10日,一颗火球飞越美国加州和加拿大西部上空后离开了地球。它是一颗直径约为10米、质量为几千吨的小行星,飞行速度为每秒15千米,假如落下来,其爆炸当量相当于2至3颗广岛原子弹爆炸的威力。
  2010年9月8日的清晨和下午,两颗轨道不同的小行星都在比月亮还靠近地球的地方与地球“擦肩而过”。第一颗小行星直径在10米至20米之间,在北太平洋上空25万千米的地方与地球打招呼;第二颗小行星直径6至14米,在南极洲上空8万千米的地方敲响了地球的大门。科学家说,两颗小行星在同一天以如此近的距离与地球“亲密接触”,实在不多见。
  
  如何保护地球不挨撞
  方案一:使用核弹
  发射核武器去炸掉小行星或改变它的运行轨道。
  难点在于:运载核武器的火箭必须在发生相撞前7年发射,可是,当小行星很遥远时,人们无法观测到它的物质属性;对于一些松散结构的星体,爆炸所起到的作用又很有限。更麻烦的是,核爆炸的后果难以预料,爆炸很可能把一个大“杀手”变成许多小“杀手”,把带有放射性的碎片抛入不可预测的轨道,甚至掉到地球上,使人类受害。
  方案二:运用机械力
  用航空器给小行星施加压力,使它加速或减速,从而改变它的飞行方向;或者,在小行星的表面插入一种类似火箭的装置,让这种装置不断地喷出物质,通过反作用力来推动小行星改变飞行方向。
  难点在于:这种方法的操作难度比较大,不易实行。
  方案三:改变颜色
  颜色改变后,小行星的吸热情况就会有所改变。如果小行星是灰的,可以用黑色油漆将它变成纯黑,黑色可以提高吸热率,从而提高整个小行星自身的温度,对它的运行轨道产生影响;也可以把它变成白的,白色可以降低吸热率,使小行星变冷,效果是一样的。
  难点在于:此方法见效比较慢,需要20年左右。另外,那么多的油漆涂料怎样运到小行星上,要派多少人去完成这么大的刷漆任务?
  方案四:安装太阳帆
  在小行星表面安装一面巨大的风筝形太阳帆,张开的太阳帆利用反弹太阳光子所产生的压力把小行星逐渐推离原来的轨道。
  难点在于:此种技术的实际可行性仍需进一步实验研究。
  方案五:发射红外激光
  用红外激光使小行星的表面物质向外发散,从而产生反向加速度使它改变飞行方向;或者,用超强红外激光把小行星摧毁成对地球无害的小碎块。
  难点在于:此种技术的实际可行性也需要进一步实验研究。
  当然,还有其他的防御方法。不过,所有的方法现在都只是停留在理论设想阶段,是否切实可行,还要靠将来的实践来检验。所以说,目前看来,最重要的是加强监测预警,这也是所有防御方法的基础。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探月工程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说,为了有效防止小行星撞击地球,全球已经建立了近地小行星观测网,假如能够提前一年发现有可能与地球相撞的小行星,就能够及时采取措施,摧毁它或改变其运行轨道。
  
  花絮:关于小行星的一些事儿
  ★小行星保留了太阳系初期的原始状况,对研究太阳系的起源有重大价值。
  ★小行星通常拥有浓度极高的贵金属,例如铂。由于在一些小行星上着陆并返回比去月球更容易,所以,这些物质对于人类具有可获得性。
  ★小行星缺乏重力,航天员登陆时,感觉更像在太空中“游泳”,而不像在月球上漫步。美国、日本和加拿大的宇航员已经开始在大西洋海域进行模拟训练,为未来登陆小行星做准备。
  ★小行星的名字来源于名人、地理位置以及其他一些形形色色的事物,命名非常随意。继金庸、林青霞、徐克之后,周杰伦成为第四个享有以自己名字为新发现小行星命名殊荣的华人明星。
其他文献
全球疾病负担组在2020年10月公布的疾病负担调查结果显示,卒中患病率、发病率逐年增长,目前卒中的疾病负担上升至第3位,其中缺血性卒中占64.9%,而且绝大多数是中老年患者.据澳大利亚学者Thanh G.Phan和Anisha Haseeb在2020年7月发布的全球终生卒中风险交互地图上显示,中国成为25岁后终生卒中风险最高地区,其中缺血性卒中疾病负担在全球仍旧排名第一.卒中在中国具有发病时间早、发病和患病人数庞大的特点,未来中国的缺血性卒中负担将越来越大[1].
期刊
为揭示固氮树种土壤养分转化的酶学机制,对固氮树种[厚荚相思(Acacia crassicarpa)、黑木相思(A. melanoxylon)、卷荚相思(A.cincinnata)、大叶相思(A.auriculiformis)和马占相思(A.mangium)]及非固氮树种尾巨桉(Eucalyptusurophylla×E.grandis)人工林的土壤养分含量、酶活性及其相关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相思
记忆是脑功能重要而又神秘的一部分.小时候,孩子们有时会幻想,如果科技发展先进了,是不是通过吃人一颗小药丸就可以获得完整的知识,而不再需要刻苦学习.在以《全面回忆》为代表的众多好莱坞科幻电影中,英勇神武的主角们还能够很容易通过脑机接口与药物辅助获得他人的记忆与能力,完成记忆的迁移与人格的转换.这一切难道仅仅是幻想吗?这里,我们将讲解记忆(如图1所示)神经机制研究的最新进展和众多令人吃惊的发现.
期刊
为了解广州市龙眼洞林场红锥(Castanopsis hystrix)-马占相思(Acacia mangium)阔叶混交林的群落结构,对其物种多样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红锥-马占相思阔叶混交林的物种丰富度依次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层间植物层。乔木层的Simpson和Shannon-Wiener指数分别为0.945和0.237,密度为2671 ind./hm2,红锥、马占相思、三桠苦(Melicope pteleifolia)、山乌桕(Triadica cochi
为了解乐昌含笑(Michelia chapensis)叶形态和生长性状的家系变异特征,对15个家系的叶形态性状和生长指标及其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乐昌含笑叶片形态在家系间和家系内均存在显著差异,不同家系间以帽子峰家系叶形态的平均变异系数最大(23.55%),乐九5家系的最小(12.63%);不同叶形态性状间以干物质质量的变异系数最大(25.50%),叶柄长宽比的最小(5.14%);树冠浓密度、胸径和树高在家系内的变异比家系间的显著。相关分析表明,叶长与叶宽、叶干物质质量与叶面积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大脑中有多少种神经细胞?神经信息从哪儿来又要到哪儿去?为研究清楚这些问题,我们首先要“看到”它们,此时,科学家们就会利用一种特殊的技术——脑成像.rn大脑作为哺乳动物体内最复杂的器官,是感觉、运动、情感、学习与记忆等神经功能的中枢,阐明脑的工作原理是人类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利用全脑成像技术,可以在全脑范围内对单细胞结构和功能进行准确呈现和解析,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大脑的工作机理,对于脑发育的认知、脑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有重大科学意义,还将为类脑和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提供关键生物学基础.
期刊
要开学了,妈妈说明天带我去买点东西。  “又买什么东西?”爸爸问她。  “好多东西。”妈妈说,“书包、笔盒、鞋什么的。”  “还买鞋?”爸爸嚷嚷起来,“真不可思议!这孩子吃鞋还是怎么的?”  “不,你儿子吃饭。”妈妈说,“而他一吃饭就长个儿,一长个儿脚就跟着长。”  第二天,我租妈妈上街买东西。可是,为了买鞋,我们闹了点儿不痛快,因为我想买球鞋,可我妈非要给我买一双结实的皮鞋,还说我要是不同意就回
人类大脑是极其复杂的系统,由种类繁多的神经元、胶质细胞和血管网络组成.神经元通过丰富的树突、轴突网络将不同的脑区联接在一起,时空跨度十几个数量级[1].探究神经信息从哪里来、到哪里发挥作用,需要在全脑范围解析不同区域间的联系,涉及从脑区到突触的多个尺度,好比在森林中探寻树木之间、树叶之间交流的奥秘.
期刊
本文利用稳定性交換准则理论(PES)研究含磁场耦合的可压缩Navier-Stokes-Poisson方程的线性稳定性.研究表明:当无量纲马赫数项1/λ<2π时,方程稳态解(1,0,H 0)是稳定的;当1/λ>2π时,方程的平凡稳态解是不稳定的.
要让人工智能更智能,就要让其更接近“人的智慧”.这就意味着,人工智能需要拥有接近人的感知、理解、思维、学习和推理能力,才能胜任不同场景下的各种任务.rn最高智能源于大脑决策过程rn人类是自然界中拥有最高智能的物种,我们的一举一动都源于自身的决策,而每一次决策都需要在神经系统中进行大量且复杂的信息传播与处理.决策产生的过程可以简单概括为环境感知、学习及知识迁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