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在介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础上,结合统计学教学的实际情况,分析了统计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了建构主义支架式教学、抛锚式教学、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在统计学教学中的应用,旨在解决教学实践中的相关问题,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 建构主义 统计学 教学模式
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高校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推动下不断为适应新形势而改变。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更关注学生,更多地注重交流,更强调课堂的研究活动和小组互动的理念成为二十一世纪教育改革的主流理论。我国各教育领域也受到建构主义理论的影响,尤其是在教育改革不断创新的背景下。作为高校财经类各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统计学在教学上必须摆脱传统的模式,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新要求。本文尝试基于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下讨论统计学教学的改革,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一、建构主义教学观
从儿童认知发展的相关理论建立的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直接传授得到的,而是在一定的情景,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学生主体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同学)的帮助,利用相关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在此过程中,学习不再仅仅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与此同时,学生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因此,建构主义更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这就使得教师要从传统的教学过程中转变角色——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学习过程中建构意义的引导者和帮助者。
在建构主义者看来,课本知识是一种关于各种现象的较为可靠的假设,而不是解释现实世界的精确模版。因而对教师来说,必须认识到学生在教科书里学习到的所谓“知识”的很大一部分,几十年后可能会被看成是错误的概念。尽管科学知识包含真理性,但它并非是绝对正确的知识。建构主义强调从相对正确的意义上去理解科学知识、书本知识,这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建构知识。
二、统计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统计学作为高校财经类各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旨在培养本科毕业生的分析问题能力、实际处理和分析相应财经数据的业务技能。该课程是在掌握必要的统计原理和统计分析方法的基础上,对社会经济现象进行量化分析的方法论工具。当前,统计学教学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一)教学内容日益丰富与学生学习兴趣低下
随着大统计学思想的建立和统计学在实质学科中应用的需要,统计学的教学内容日益丰富。在统计学的教学过程中,除了保留社会经济统计学原理中仍然具有现实意义的内容之外,如统计的基本概念、统计学的研究方法、统计数据的搜集整理、总量指标、相对指标、抽样调查、时间序列、统计指数等外,还系统地充实了统计推断的内容,例如:假设检验、统计数据的分布特征、方差分析、相关与回归分析、统计决策,等等。
然而统计学由于相关理论繁多,且重复教学内容不少,使得很多学生认为统计学学习内容枯燥,从而导致畏难情绪,对统计学的学习兴趣不高。此外,统计学与前修课程概率论和后修课程计量经济学两门课程内容多有重复。在教学过程中,相同内容重复教学,教学效率低下,重难点无法突出,使得学生无法掌握基本的知识、技能,导致学生应该具有的能力无法培养。统计学涉及大量的计算问题,且计算量很大,如方差分析、回归分析等。由于计算量大,会占用很多教学课时;而学生在做练习时不能快捷地得到计算结果,会影响后续的教学内容。计算的繁琐使得计算结果容易错误,也会影响学生学习统计学的积极性,所有这些都不利于统计学的教和学。
(二)课程重要性的提高与教授方法的枯燥
随着我国市场化步伐的加快,社会对新知识的需求日益增加,无论是国民经济管理,还是公司企业乃至个人的经营、投资决策,都越来越依赖于数量分析,依赖于统计方法,统计方法已成为管理、经贸、金融等许多学科领域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作为一门通用方法论的科学,统计方法只有与具体的实质性学科相结合,才能够发挥其强大的数量分析功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统计学的教学方式局限于课堂上教师的传授,形式单一,且注重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内容偏少,存在重概念轻实践、重理论轻方法、重传授轻参与的现象。于是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处在被动接受的位置上,从而不利于学生独立思考能力、质疑发问精神的培养,特别是在处理相应财经数据技能方面存在欠缺。
三、统计学教学方法的改进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双向构建的过程。一方面,学习者对信息的理解是通过运用已有经验,超越所提供的信息本身而形成的。另一方面,学习者从记忆系统中提取的信息本身,要视具体情况的变异而进行重新构建。构建主义主张教学应选择真实性的任务,避免学生脱离现实,过于抽象简化,强调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教师设计学习情境要以提高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为目标。学习过程中强调师生的合作沟通与交流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和讨论,目的在于使学生获得对同一事物更丰富、更全面的理解。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有如下应用:
(一)抛锚式教学
因为抛锚式教学要以真实事例或问题为基础(作为“锚”),所以有时也被称为“实例式教学”或“基于问题的教学”。这种教学要求以有趣、有感染力的实例或真实问题为基础,帮助学习认识事物的性质规律及其相互关系,建构认知图式。抛锚式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在一个完整、真实的问题情境中,产生学习的需要,并通过教学及学习成员之间的互动交流,即合作学习,凭借自己的主动学习,亲身体验从识别目标到提出并达到目标的全过程。抛锚式教学应用于统计学课堂时,可以将学习内容分解成若干部分,将其中实践性的内容作为“锚”,要求学生对此展开讨论和调查。例如在统计方法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对概念的把握结合经济生活中的一些热点问题展开实际的运用,让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全程跟进,及时帮助学生处理遇到的难点,有助于保持学生对问题研究的完整性,使学生积极融入对“锚”的研究过程中。
(二)支架式教学
支架是建筑行业中的术语,即脚手架。作为一种教学模式,支架即为教师的帮助。支架式教学强调学生的学习是通过支架把学习的任务逐渐由教师转移给学生。教师为学生构建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套概念框架,使学生在了解学习内容的基础上,激发兴趣和智力,以完成学习目标。具体操作时要先由教师介绍相关概念、演示方法运用和计算过程,然后让学生自己去体会、分析。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适时提示,帮助学生沿概念框架逐步深入。此外还可以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完成学习项目、鼓励学生利用假期时间,参加学校组织的一些团队、小组或自己组织去开展一些与统计有关的活动,全方位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统计专业能力、研究方法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三)合作学习
建构主义者十分重视学生在交往和合作中的学习。在教学中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教师将学习任务布置给学习小组展开知识的构建。学习形式包括小组讨论、互帮互学等合作互助,旨在营造出活泼生动、轻松愉快、合作竞争的教学环境。学生小组学习有利于学生对知识构建新的、更深层次的理解,同时在与同伴的交流过程中可以更好地整理自己的思路。在统计学的学习中,学生合作学习开展的形式包括小组讨论、头脑风暴、专题演示、小组互评等。通过这些形式的应用,教师可以将课堂变得更加有趣生动,使枯燥的学习过程成为学生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交流思想的场所。同时,教师还可以由片面地依据“一张试卷”,到从多个角度对学生展开评价,有助于学生对学习目的的重新认识。
参考文献:
[1]莱斯利·P·斯特弗,杰里·盖尔.教育中的建构主义[M].高文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何克抗.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教学设计[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5):74-81.
[3]史文雷,徐蕾,彭学君,宋存米.经济管理类专业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科教文汇,2011(6):41-42.
石河子大学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统计学专业核心课程教学模式研究》(项目编号:JG-2010-082)。
关键词: 建构主义 统计学 教学模式
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高校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推动下不断为适应新形势而改变。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更关注学生,更多地注重交流,更强调课堂的研究活动和小组互动的理念成为二十一世纪教育改革的主流理论。我国各教育领域也受到建构主义理论的影响,尤其是在教育改革不断创新的背景下。作为高校财经类各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统计学在教学上必须摆脱传统的模式,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新要求。本文尝试基于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下讨论统计学教学的改革,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一、建构主义教学观
从儿童认知发展的相关理论建立的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直接传授得到的,而是在一定的情景,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学生主体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同学)的帮助,利用相关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在此过程中,学习不再仅仅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与此同时,学生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因此,建构主义更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这就使得教师要从传统的教学过程中转变角色——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学习过程中建构意义的引导者和帮助者。
在建构主义者看来,课本知识是一种关于各种现象的较为可靠的假设,而不是解释现实世界的精确模版。因而对教师来说,必须认识到学生在教科书里学习到的所谓“知识”的很大一部分,几十年后可能会被看成是错误的概念。尽管科学知识包含真理性,但它并非是绝对正确的知识。建构主义强调从相对正确的意义上去理解科学知识、书本知识,这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建构知识。
二、统计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统计学作为高校财经类各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旨在培养本科毕业生的分析问题能力、实际处理和分析相应财经数据的业务技能。该课程是在掌握必要的统计原理和统计分析方法的基础上,对社会经济现象进行量化分析的方法论工具。当前,统计学教学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一)教学内容日益丰富与学生学习兴趣低下
随着大统计学思想的建立和统计学在实质学科中应用的需要,统计学的教学内容日益丰富。在统计学的教学过程中,除了保留社会经济统计学原理中仍然具有现实意义的内容之外,如统计的基本概念、统计学的研究方法、统计数据的搜集整理、总量指标、相对指标、抽样调查、时间序列、统计指数等外,还系统地充实了统计推断的内容,例如:假设检验、统计数据的分布特征、方差分析、相关与回归分析、统计决策,等等。
然而统计学由于相关理论繁多,且重复教学内容不少,使得很多学生认为统计学学习内容枯燥,从而导致畏难情绪,对统计学的学习兴趣不高。此外,统计学与前修课程概率论和后修课程计量经济学两门课程内容多有重复。在教学过程中,相同内容重复教学,教学效率低下,重难点无法突出,使得学生无法掌握基本的知识、技能,导致学生应该具有的能力无法培养。统计学涉及大量的计算问题,且计算量很大,如方差分析、回归分析等。由于计算量大,会占用很多教学课时;而学生在做练习时不能快捷地得到计算结果,会影响后续的教学内容。计算的繁琐使得计算结果容易错误,也会影响学生学习统计学的积极性,所有这些都不利于统计学的教和学。
(二)课程重要性的提高与教授方法的枯燥
随着我国市场化步伐的加快,社会对新知识的需求日益增加,无论是国民经济管理,还是公司企业乃至个人的经营、投资决策,都越来越依赖于数量分析,依赖于统计方法,统计方法已成为管理、经贸、金融等许多学科领域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作为一门通用方法论的科学,统计方法只有与具体的实质性学科相结合,才能够发挥其强大的数量分析功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统计学的教学方式局限于课堂上教师的传授,形式单一,且注重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内容偏少,存在重概念轻实践、重理论轻方法、重传授轻参与的现象。于是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处在被动接受的位置上,从而不利于学生独立思考能力、质疑发问精神的培养,特别是在处理相应财经数据技能方面存在欠缺。
三、统计学教学方法的改进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双向构建的过程。一方面,学习者对信息的理解是通过运用已有经验,超越所提供的信息本身而形成的。另一方面,学习者从记忆系统中提取的信息本身,要视具体情况的变异而进行重新构建。构建主义主张教学应选择真实性的任务,避免学生脱离现实,过于抽象简化,强调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教师设计学习情境要以提高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为目标。学习过程中强调师生的合作沟通与交流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和讨论,目的在于使学生获得对同一事物更丰富、更全面的理解。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有如下应用:
(一)抛锚式教学
因为抛锚式教学要以真实事例或问题为基础(作为“锚”),所以有时也被称为“实例式教学”或“基于问题的教学”。这种教学要求以有趣、有感染力的实例或真实问题为基础,帮助学习认识事物的性质规律及其相互关系,建构认知图式。抛锚式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在一个完整、真实的问题情境中,产生学习的需要,并通过教学及学习成员之间的互动交流,即合作学习,凭借自己的主动学习,亲身体验从识别目标到提出并达到目标的全过程。抛锚式教学应用于统计学课堂时,可以将学习内容分解成若干部分,将其中实践性的内容作为“锚”,要求学生对此展开讨论和调查。例如在统计方法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对概念的把握结合经济生活中的一些热点问题展开实际的运用,让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全程跟进,及时帮助学生处理遇到的难点,有助于保持学生对问题研究的完整性,使学生积极融入对“锚”的研究过程中。
(二)支架式教学
支架是建筑行业中的术语,即脚手架。作为一种教学模式,支架即为教师的帮助。支架式教学强调学生的学习是通过支架把学习的任务逐渐由教师转移给学生。教师为学生构建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套概念框架,使学生在了解学习内容的基础上,激发兴趣和智力,以完成学习目标。具体操作时要先由教师介绍相关概念、演示方法运用和计算过程,然后让学生自己去体会、分析。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适时提示,帮助学生沿概念框架逐步深入。此外还可以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完成学习项目、鼓励学生利用假期时间,参加学校组织的一些团队、小组或自己组织去开展一些与统计有关的活动,全方位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统计专业能力、研究方法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三)合作学习
建构主义者十分重视学生在交往和合作中的学习。在教学中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教师将学习任务布置给学习小组展开知识的构建。学习形式包括小组讨论、互帮互学等合作互助,旨在营造出活泼生动、轻松愉快、合作竞争的教学环境。学生小组学习有利于学生对知识构建新的、更深层次的理解,同时在与同伴的交流过程中可以更好地整理自己的思路。在统计学的学习中,学生合作学习开展的形式包括小组讨论、头脑风暴、专题演示、小组互评等。通过这些形式的应用,教师可以将课堂变得更加有趣生动,使枯燥的学习过程成为学生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交流思想的场所。同时,教师还可以由片面地依据“一张试卷”,到从多个角度对学生展开评价,有助于学生对学习目的的重新认识。
参考文献:
[1]莱斯利·P·斯特弗,杰里·盖尔.教育中的建构主义[M].高文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何克抗.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教学设计[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5):74-81.
[3]史文雷,徐蕾,彭学君,宋存米.经济管理类专业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科教文汇,2011(6):41-42.
石河子大学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统计学专业核心课程教学模式研究》(项目编号:JG-201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