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
金牛贺岁,欢乐祥瑞。
在鼠年将尽,牛年来临之际,《红周刊》提前给读者朋友们和广大投资者送祝福,贺新春!
本期《红周刊》广邀海内外投资界精英欢聚一堂,共话牛年投资新机遇。他们中既有名震华尔街的知名海外机构投资人,也有国内顶级券商机构的首席策略师;既有中国私募领域的“常青树”,也有中国公募领域的年度收益“冠军”;既有见证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的大学教授学者,也有把脉中国经济的首席经济学家……
虽然角色不同,但在寄语中,海内外精英们者普遍对2021年的全球经济,尤其是中国经济复苏态度积极。而在海外市场不确定性增加的大背景下,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正吸引海外资金源源不断地流入。“看多中国”、“加仓中国资产”成为寄语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
而中国资本市场本身也的确正在开启属于自己的“资本大时代”。投资者只有判断准时代趋势,踩准经济发展节奏,才能在牛年里收获牛气冲天的收益。而每位嘉宾对此都给出了自己的论断,希望各位投资者朋友们博采众长,兼听则明,在牛年里抓住牛股,分享牛市盛宴!
农历鼠年即将过去,牛年即将到来。
还记得一年前的鼠年春节,亿万中国人民正在为武汉加油。百年未有之变局,叠加百年一遇的疫情冲击,过去一年中国及全球经济遭遇的挑战、资本市场的波动,每一位投资人可能都会终身难忘。
如今疫情渐行渐远。展望2021年,股市总还会面临不确定性,也仍可能面临波折,但我深信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大方向没有变化,中国资本市场迈向发展大时代的步伐,不会停止。
百年未有之变局并未动摇我国内生发展优势。中国内需市场规模大、潜力足、梯次明显,应对意外冲击的政策工具充足;新型城镇化升级具备广阔的发展空间;“工程师红利”逐步被更多的产业挖掘,疫情也检验和印证了中国制造业和产业链的韧性和竞争力,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稳步进行;与5G等多技术交叉应用相伴随的新领域、新业态、新模式在中国层出不穷,部分在全球也具有领先性;国际上较多地区渴望进一步的发展、改善民生,也为中国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需求合作、开拓外需奠定了基础;全球应对气候挑战正在朝着更加合作的方向前进,为中国实现“碳中和”、在新一轮能源革命中把握先机创造了条件,等等。诚然,中国也面临诸多挑战需要谨慎处理,包括债务压力、收入增长乏力及分配不平衡、外部环境变化等问题,但我们在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数据等各类要素领域进一步改革去阻力、挖潜力、提效率的空间也较为充足。
同时,资本市场已经初具规模,并且在持续改革与开放举措的洗礼下逐步迈向成熟,初步具备更好服务于实体经济、支持产业创新升级、与经济实现结构调整及转型升级良性互促的条件。
国家已经明确了资本市场的重要地位,强调“金融是国家重要的核心竞争力”、“资本市场在金融运行中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等定位,明确要“打造一个规范、透明、开放、有活力、有韧性的资本市场”的目标,等等。2020年国家发布《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再次强调资本市场的“枢纽”地位,奠定了资本市场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基调。
中国的经济总量规模稳步扩大、结构升级持续推进,造就一批有竞争力、有创新能力的“新经济”类公司,这是资本市场发展的基石;持续的金融供给侧改革、推动直接融资发展,为资本市场发展打开了广阔空间;在“建制度、不干预、零容忍”的监管思想指导下,持续地改革推进,特别是发行注册制等综合配套改革,进一步完善我国资本市场“市场化、法治化”的制度基础;居民资产配置行为正在从配置实物资产往更多配置金融资产的方向转变,为资本市场、支持资产管理及财富管理行业发展创造优越的资本环境;在持续开放、引入长线投资者等多方举措下,市场正在呈现投资者结构“机构化”、“投资行为基本面化”等成熟资本市场的趋势,机构投资者规模在持续壮大,也为进一步加快改革步伐扫除了障碍;同时资本市场的持续开放,产品创新逐步丰富,“国际化”、“产品化”的趋势方兴未艾,等等。这些都为中国资本市场迎来新的大发展时代创造了条件。
在如此经济发展机遇期、资本市场大发展的时代,我们惟有珍惜才不会辜负。
农历2021年新春即将来临。给各位《红周刊》的读者朋友们拜个早年,祝各位投资者身体健康、家庭幸福、牛年投资业绩牛气冲天。祝愿《红周刊》越办越好,在牛年再创新辉煌!
接到《红周刊》新年寄语的邀请我很高兴,因为作为“联办”(编者注:中国证券市场研究设计中心,前身是“证券市场联合设计办公室”,简称“联办”)的老朋友,我对《红周刊》存有一份特别的感情。想说的话太多,那我就先从跟《红周刊》的故事说起,然后谈谈我对当下资本市场改革的看法,因为我一直关注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并对之充满希望。
对于“联办”、《红周刊》:渊源颇深、感情深厚
我与《红周刊》的渊源颇深,《红周刊》是联办旗下杂志。从沪深两个交易所到中国证监会的组建,“联办”都创造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我也希望《红周刊》在宣传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史上,对“联办”的历史给予更多关注。中国证券业从银行业分离出来,其过程非常艰难,中国证券市场能发展成为今天直接融資的重要力量,“联办”功不可没。以史为镜,可以知荣辱,中国资本市场30年,“联办”走过的道路,对于今天我们认识直接金融、互联网金融与传统货币金融的关系上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红周刊》伴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的30年成长而成长起来,是中国最早的国家批准的正式证券类刊物,在对中国资本市场的健康引导和保护投资人权益方面,作出了重要的历史贡献。我对《红周刊》在中国资本市场发展上发挥的作用表示衷心的祝贺和感谢,同时对《红周刊》的未来仍然寄予厚望。
对于注册制改革:精髓是监审分离,但要防止大干快上
接下来,我再谈谈当下资本市场上下都关心的注册制改革。
首先,注册制改革方向非常正确,它让中国资本市场的监管制度从审批制、核准制进入到注册制阶段。但注册制绝不能忽视监管,它的精髓是减少行政审批,实行监审分离,也就是把传统的证监会与交易所混为一家变为监审分离背景下的由交易所来进行审核而證监会强化监管的制度。监审分离、下放发审,才是完整的注册制。
因此,证监会不要有失落感,认为没有了审核权,似乎就无所事事。实际上,证监会的担子更重了,要从过去的“只种审批的田、荒了监管的地”回归到监管的本源。那么,在这个过程中需要监管什么?就是要监管发行者这个链条,也就是以上市公司为核心,以券商为龙头的律师、会计师、评估师和交易所等多个环节组成的发行者队伍。只有证监会进行有效、强力的监管,才有交易所合格的审核。
其次,注册制的推行一定要有规划有步骤,不能由两个交易所加股转系统盲目地在融资端进行低价竞争,大干快上。我们要防止中国的证券市场在朝着正确方向发展的道路上“休克”,这是我对注册制的寄语。
对于资本市场的展望:投资者利益保护一定要落实到行动
对于中国资本市场的展望,不能认为搞了注册制和市场化就盲目乐观。中国股市的痼疾还是在于监管制度上,解决了制度因素,其他的资金、周期、技术、外部环境等因素才能迎刃而解。
因此,如果中国资本市场要有一个美好的明天,就必须把今天困扰中国股市30年牛短熊长、投资者屡被割韭菜的主要矛盾抓住,只要抓住了主要矛盾,次要矛盾就迎刃而解了。这个主要矛盾就是监管制度,目前监管制度的主要问题是投资者和融资者之间的关系摆不正。因此,一定要把对投资者利益的保护是监管制度的重中之重落实到行动上来,而不是当前口头上、理论上的保护。同时,要从实践上对融资者的偏爱、重视,转移到以投资者为主上来,真正把投资者当作主人。与之对应,就要从开展投资者教育转到融资者教育上来。
监管上,则需要从二级市场上主要对庄家操作市场的监管转移到对庄家的监管与对大股东、高管等内部人的防控相并重上来。要从源头抓起,就必须从大股东、内部人赚钱而股民赔钱这一基本事实出发,纠正中国股市指导思想上的偏差。
今天中国股市的现实情况是,这是30年来,中国改革发展中贫富悬殊最大,缺少公平正义最明显的市场。因此,要让投资人能够产生财富效应,让大股东主要财富从存量财富的分配获得转到他们办好上市公司,实现上市公司增量财富和价值创造上来,实现多赢,从财富分配入手,建立一个公平正义的股市。
此外,还需从治理结构入手。现在对大股东、内部人缺少有效的公司治理防控和制约,因此无论是独立董事制度,还是公司治理方面上,都要在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以及对大股东的制约上,建立好的制度,让独立董事真正发挥出作用。在上述制度改革实现的基础上,中国股市一定能迎来美好的明天。
对于当下的机构抱团:基金管理人应当承担更多责任
把中国股市出现的很多问题,都归结为机构不够、散户过多,这是非常片面的。实际上,我们在发展机构投资人的进程中,始终存在着照搬西方的问题。对于以基金为代表的机构投资人,这确实是国际主流,但是基金的发展也有其历史阶段,比如早期的基金就是公司型基金较多,直到今天西方国家也仍然存在着公司型基金,它有着完整的治理结构。而契约型基金只是基金演变之后,法规制度健全、监管制度完善背景下的一种现代机构方式。
然而,我们国内一起步就全部是契约型基金,契约型基金缺少良好的治理结构,旱涝保收。在初期机构投资的发展中,如果机构投资人的职业道德跟不上,就会出现玩别人的钱却不承担任何风险等这类问题。制度不完善,监管跟不上,就会出现基金黑幕、漏洞等方面的问题。甚至现在所谓的机构带来的行情,也大都是机构抱团炒作个股。
此外,我们对机构的约束也不够,无论是在打新股的偏爱上,还是机构投资人都设立首席经济学家来“自拉自唱”以及为机构服务上,制度设计本身就让散户处于不公平的地位。机构的职业道德并没有提高,而且还有较高的基金管理费用的收取,所以机构本身也存在一种周期性的割韭菜式行情。也就是,机构爆炒一把,实现过山车之后再沉寂几年,然后继续下跌,陷入到不能给投资人带来更理想行情的格局中。爆炒一轮之后,也只是基金管理者这些机构和个人赚了钱,资本市场上,也只是一些个股产生了过山车式的行情,如果他们只是将精力放在投资人之间博弈的收益分配上,而不是真实的业绩基础上,那么我对此走向是非常担心的。从目前来看,应该让他们承担更多的责任,才能促进其健康发展。
最后,我希望《红周刊》不忘初心,在过去辉煌历史的基础上再迎来新的辉煌,为中国资本市场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同时也希望广大投资者不再成为被割掉的“韭菜”,充分享受资本市场健康发展带来的“红利”。
从我个人角度,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把自己的第一次中国媒体在线访问的机会留给了《红周刊》,体验超出预期,可以说是非常激动人心。感谢《红周刊》的专业和付出,感谢《红周刊》让我与中国媒体的第一次线上接触如此舒适。我们将与中国媒体共同努力,为中国投资人带来新的见解。 牛年之于中国人,正如“牛市”一词的含义,象征着给投资人带来成功。而且英文中“新”(new)的发音和“牛”很相似,这或许也预示了2021年的牛市会格外强劲,我希望未来如此。
从先锋领航来说,我们几乎不做一年期的预测,因为我们相信几十年的长期投资。在过去的一年里,我们发现,财富并不是生活中最重要的东西,健康、家庭、跟亲友之间的联系远比任何股票或证券更有价值。所以我祝愿《红周刊》、《红周刊》的读者和中国的投资者们,在新的一年身体健康,与家人、朋友们温暖团聚。当然,也祝大家在股市中赚大钱。
针对牛年市场,我们相对乐观,因为随着疫苗研发卓有成效,我们认为,疫情的终结时刻正在临近。在全球范围内,各国政府都在想办法阻止“创伤”的形成,会尽力提供大量支持,防止经济活动演变为破产,也让暂时性的失业不会变成永久性失业。
尽管抗“疫”仍是重中之重,但一向目光长远的全球投资者们已经开始担心解除宽松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时间点与影响,虽然现在考虑这个问题有些为时过早,但投资者的潜在担忧是,通胀可能会推动利率走高。我们认为,2021年中期,全球很多地区的通胀率相比一年前低迷的水平,都可能会出现暂时的飙升。在美国,我们认为这种波动只是暂时的,结构性力量将使美国全年通胀率低于美联储2%的目标。然而,当波动发生时,目前来看,尚无法明确投资者是否会做出何种反应。
此外,如果经济恢复、需求得到释放,全球各国的央行也将不得不更快地采取行动。所以一旦支持政策开始退出,债券投资组合将会受到损失,股票的高估值也失去了一些合理性。这是一种可能,但先锋领航2021年并没有将这种情况列入主要分析情境之中。正如我们在《先锋领航2021年全球经济及市场展望》中所写的那样,我们认为,由于货币政策仍然高度宽松,任何主要发达市场的短期利率都不太可能上升。而且,我们认为,全球股市既不会被严重高估,也不可能产生超额回报。
展望2021年及以后,我们对全球资产回报的前景持谨慎态度。尤其是对股票而言,因为高估值和较低的经济增长率意味着未来十年的预期回报率会降低。就固定收益而言,较低的利率和较平缓的收益率曲线将在可预见的未来影响投资回报。一直以来,我们在经济展望中都强调发达市场经济体将持续低通胀和低利率,这也支持了我们对低回报环境的看法。这一观点也影响了我们对债券收益率的展望,进而影响到未来的债券回报率、股票估值和盈利增长率,甚至影响到关于成长股与价值股的辩论。
话说回来,即使今年股市经历了过山车式的波动,我们的展望与去年相比依然没有重大变动。我们对GDP增长放缓趋势的预期,以及这个趋势对企业营收增长的影响,还有估值的缩减,导致我们对全球股票的前景持谨慎态度。我们预计未来十年全球股票的回报率为5%-7%。此外,我们预计市场不会再延续过去十年的格局。也就是说,非美股市场将表现优异,原因主要在于其较低的估值和较高的股息率。基于我们对基本面的评估,我们也预计未来十年价值股将跑赢成长股。
对中国市场来说,在全球其他经济体恢复元气的同时,中国经济率先摆脱了疫情的冲击,进入了复苏阶段。在2020年中,中国基本恢复了以往的常态,人们回到了办公室,餐馆和电影院也重新开张。虽然一些区域性的疫情偶有爆发,但都很快被控制住了。从国家层面来看,在中国,人们的生活、工作大多数时候都是正常的,这与美国和欧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20年中国经济增长了2.3%,可能是所有主要经济体中惟一实现全年增长的国家。虽然第三季度GDP增速为3.0%,第四季度下降至2.6%,显现出了一定的放缓势头,但我们维持中国经济在2021年增长约9%的预测。因为发达国家市场对商品的需求在上半年持续高涨,尤其是美国,可能会采取额外的财政刺激措施;而中国国内服务业也在持续复苏。
考虑到中国近期的相对经济实力和经济稳定的情况,以及在岸信用债违约率的上升,我们认为,中国人民银行可能在2021年下半年开始加息。同时,政策过早收紧会是同期中国最大的下行风险之一。2021年,我们预计中国将采取有针对性的政策正常化方法,因为中国人民银行试图减少资金在股票和房地产市场中的炒作,同时保证中小企业可以获得资金。
我们也看到,近年来中国金融业的开放速度正在加快,我们很欢迎这一趋势。取消股权上限;批准美国信用评级机构和电子支付服务商的牌照;为改善整体的牌照审批顺序做出更有力的承诺,这些都是重要的举措。中国继续兑现着中美第一阶段贸易协定,也在努力消除阻碍外国金融机构在中国提供全方位服务的障碍。先锋领航赞赏中国做出的这些努力。
先锋领航以提倡多元化投资及长期投资策略而闻名,并不强调特定的投资或资产类别。对于投资者来说,有一个永远存在的风险,那就是在出现看似的潜在机会时试图战胜市场。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建议投资者们:制定明确的投资目标,确保投资组合在不同资产类别和地区都有很好的分散性,保持较低的投资成本,并且要有长远的眼光。
正如我之前提到的,在先锋领航,我们一直强调低成本、长期、多元化投資理念的价值。我最近注意到,尽管基本面这一衡量公司健康状况和未来价值的传统指标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变化,但少数美国股票的价格却出现了惊人的上涨。
投资和投机之间可谓天壤之别。投资者会从长计议,但我们最近看到的那些投机行为,是在赌有人会以更高的价格从他们手中买下这项投资。而投机造成的损失远比其创造的收益来得多。那些涨幅惊人的股票会最终会回归。在时间的推移下,它们的价格通常会被修正(有时会造成投资者的巨大损失)。我们不应该用退休储蓄,还有为买房或为孩子的教育而准备的钱进行这种投资。
排除杂念,坚持到底——这是先锋领航两个久经考验的投资理念,它们将继续让投资者得到良好回报。
转眼牛年已至,《红周刊》的春节寄语邀约也如期而至。作为《红周刊》的老朋友,今年的春节寄语我就直接谈谈投资人当下关心的几个焦点话题。
一是投资人都关心的游戏驿站闹剧、海外资金对中国市场的态度等。就2021年全球经济和资本市场而言,拜登的1.9万亿经济刺激计划大概率将大打折扣,随着海外资金预期美股2021年动荡概率大增,资金将转移到新兴市场,中国无疑是外资投资首选,港股因为外资进出方便或直接受益。
游戏驿站闹剧背后是互联网对金融业的颠覆
2021年以来,Reddit分论坛WallStreetBets(WSB)投资者“抱团”美国老牌线下游戏公司GME(GameStop,游戏驿站)与做空对冲基金的博弈持续占据着市场的焦点。相较于历史上以往的多空博弈,此次背后有点不一样,即其凸显的是互联网对各种传统行业的颠覆。例如,作为一场技术革命,互联网对零售领域、传统大众传播媒介等领域的颠覆比较明显,电商、新媒体的发展让线下实体零售和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受到冲击,日子不太好过。
各大互联网龙头公司对金融领域也同样跃跃欲试,替代传统金融公司为客户提供线上投资服务的discount broker(折扣经纪)、比特币等数字货币的出现,以及这次游戏驿站事件,实际上都是互联网对传统金融领域颠覆的一种尝试。但互联网进军投资领域的一大问题是监管,相较于线下投资机构会对投资者风险承受能力等做严格评估,线上很难做到核查每位参与投资的网友是否都是合格投资者。例如,网友通过每人集资100美元达到100万美元的合格投资者身份,从而进行复杂投资产品的操作;再比如,随着Robinhood等网络平台积蓄的力量越来越大,会聚了很多个人投资者,其中有很多草莽英雄,虽然没有任何金融牌照,但每天都在网络推荐股票,而只要跟进的人多,就容易产生“抱团”效应。尽管从专业人员角度来看,他们抱团的小股票股价根本不值那么多钱,但架不住某些有人气的“专家”一忽悠,很多网友就跟风操作。这种现象在中国市场也比较常见。
但很多个人投资者通过这种群众运动式进入专业性非常强的金融领域,对很多问题的考虑并不精准,例如,游戏驿站后人们号召投资者将下一场博弈选在全球最大的白银ETF基金iShares Silver Trust,并声称银行一直在操控银价,人为将其压制在低位,掩盖了实物供应的短缺,预测其将从25美元涨到1000美元。我研究贵金属投资几十年,我一听这就是外行在瞎分析,但第二天白银却出现疯涨。对专业投资者而言,此时就是卖出的好机会,而很多参与此次投资的散户将因此沦为“韭菜”。
也有投资者将此次游戏驿站事件政治化,认为是在向华尔街宣战。但从理论上说,资本市场的作用是有效分配市场的资本。资本市场和经济行为紧密联系,短时间可以发生背离,但长期发生背离,那就起不到有效利用资源的作用了。游戏驿站股价被炒到这么高,明显背离了基本面。通常一个行业或者一家企业因为有很好的经济前景吸引大量资本流入,进而股价高涨,这会推动其迅速发展,甚至能够带动同行业类似的其他企业发展,这是有基本面支撑的投资。当然,如果资金过于拥挤到某个赛道,也会造成社会资源的大量浪费。
不过,我并不认为近期的市场博弈是投资中的“噪音”,这背后的趋势性的东西未来如何发展值得我们关注。因为除了个人投资者,很多机构投资者除了在彭博、CNBC等传统严肃财经媒体发声,也在探索如何通过推特、YouTube、Reddit等网络平台发声,从而扩大公司品牌影响力,将产品推销出去或者实现公司观点的有效对外传播扩散等。另外,随着小的网络金融平台的崛起,一些大的机构也会杀入该市场进行份额掠夺,因为其背后有大量机构做支撑,其交易体量相较于为个人投资者提供服务的小平台会更为可观。另一个角度看,大机构的入局也反映了人们对互联网+金融这个新领域未来发展潜力的看好。发展过程中肯定有不确定性,最终监管政策如何制定,投资者可以留意美国国会近期可能就游戏驿站事件召开的听证会,届时或许会发现一些线索。
比特币更像电子艺术品而非流通的货币
在游戏驿站之前,人们提起网络对金融领域的冲击重点会放在价格暴涨暴跌的比特币上。在我看来,比特币的核心问题其实是对货币理论的探讨,很多人认为比特币日后将取代其他货币,我觉得这种观点过于乐观了。比特币和艺术品异曲同工,都有惟一性,不可复制,例如,比特币总计2000万个,是限量供给,它是有价值的,但是很难成为货币,所以我给它的定义是电子艺术品。
判断它很难成为流通货币主要有几个理由:首先,货币需要国家当局来背书。虽然人们预期未来利用无限分割法,比特币可以通过0.1个或者0.11个等形式开始流通,但实际上,任何国家当局都不愿意将货币的发行权或货币的政策授权轻而易举地放弃。
其次,安全性方面,比特币一旦离开电子媒介,将难以成交。另外,比特币具体放在哪儿很难核查,没有第三方平台做背书。当然认可比特币的人也许会认为这正是比特币的优势所在,比特币通过区块链技术可以实现安全保障,本身就是在为比特币背书。但就机构投资者而言,投资理财资金必须要有第三方托管机构,但目前据我了解,似乎还没有一家专门为机构投资比特币做托管的第三方机构。当前惟一可提供机构可参与投资的平台是芝加哥交易所的比特币期货,以期货形式将比特币交给芝交所作为第三方去托管,理論上绕过了第三方托管的问题,但后续该领域如何演绎还需要观察。
再次,比特币难估值。通常给货币估值会通过相对价值来体现,例如美元兑人民币。比特币目前挂靠的也是美元,但相较于普通货币,其又有特殊性。参考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詹姆斯·托宾(James Tobin)于1969年提出托宾的Q比率(Tobin’s Q Ratio),如果对一个物件实在没法估值就通过测算重构会花费多少钱来测试其价值。从市场层面看,目前与比特币采取相同区块链技术且有大宗交易的电子货币至少有10个,比特币是其中交易量最大的电子货币,后续可能仍有新的电子币种继续出现。因此,给比特币估值背后其实就是供给和需求的问题,供给多了,价格就会暴跌,供给少了,价格又暴涨。未来比特币到底是值10万美元还是2000美元,目前并没有一个可观衡量标准。此外,巨大的波动性,会也使得其今天的价值和明天的价值差距巨大,从而诱发投机。
我们非常高兴能与《红周刊》的专业编辑团队一起携手走过2020年。我们印象最深的是,《红周刊》团队能够提出投资者最关心的、最及时的投资话题。我们十分感谢《红周刊》团队为每一次采访所做的周详准备。2020年,疫情使我们难以进行现场采访,但《红周刊》团队采用新技术帮助我们轻松克服了这一障碍。
牛年到来,市场有很多顾虑,比如很多中国投资者顾虑于美国股市的高估值,尤其是在经济数据恶化的情况下。我想从经济周期和相对估值两个角度分享一下我们的看法。
根据我们的研究,从经济周期来看,目前股票与实体经济的脱节在历史上并不是个例。在大多数危机时期,由于股市对坏消息的响应速度快于经济数据,因此,这种脱节首先是非常消极的,然后又会迅速地转为非常积极,因为股市对刺激措施的响应速度也快于经济数据。从历史记录来看,当股市上涨而经济形势恶化时,这并不是未来一年里关注风险资产的理由。这是因为经济形势倾向于均值回归,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货币和财政干预。
根据我们的CRIC框架,经济将经历一个周期,由不断进展的几个阶段组成:危机、反应、改善,还有自满。大型的正向脱节(当股票在经济数据恶化的情况下仍能反弹)往往发生在反应和改善的阶段。这就是我们现在的情况。而市场的修正往往发生在自满的阶段。旁观者的现金持有量表明,我们还没有达到自满阶段。与疫情之前的水平相比,货币市场共同基金的持有量仍有7000多亿美元。
毋庸置疑,股票的估值处于一个较高的水平。然而,与债券相比,它仍然是合理的。要比较这两类资产的估值,我们建议看收益率溢价。股票估值可以通过市盈率倒置转化为盈利收益率。举个例子,将标准普尔500指数的远期收益率与BBB评级公司的债券收益率进行比较,可以看出,虽然股票的绝对收益率变得不那么有吸引力,但仍远高于债券收益率。这意味着投资者们仍能为持有股票而非债券所导致的额外风险获得补偿。
总之,投资者不要因为美股的高估值就敬而远之。重要的是,要通过积极管理在股票市场中发现机会,因为赢家和输家(指公司)的表现会进一步分化。
聚焦到中国市场上,我认为,随着消费者信心的改善和需求的释放,中国的经济复苏会逐渐加快,可选消费和银行等周期性行业会从中受益。但另一方面,“反垄断”等监管的压力和高估值可能会是科技股的一个压制因素。从更广泛一点的范围来看,我们更倾向于投资美国以外的市场,尤其是新兴市场,因为新兴市场估值更合理、经济恢复更快速、货币政策依然宽松。
到目前为止,由于疫情仍在延续,成长股、大盘股、美股的表现将继续优于价值股、小盘股和非美股。但如果疫情的影响逐渐消除,我们可能会看到一个非常快速的风格大轮动——典型的经济复苏相关的板块和企业将会受益,因此小盘股、价值股和信贷等或将有不错表现。
总体来说,虽然我们有望在2021年解决疫情,但不间断的小范围爆发可能还会出现,造成市场波动。因此,虽然我们对未来一年的前景持积极态度,但我们认为过程不会是一帆风顺的。
最后,T. Rowe Price(普徕仕集团)祝愿《红周刊》的读者们在牛年幸福、健康、发达。牛象征着坚韧不拔的精神。我们希望投资者们在来年的投资中也能体会到同样的韧性。
2020年5月我曾与《红周刊》进行了视频连线采访,这是一次令人非常愉快的经历。当时也主要分享了我对2020年上半年整体宏观环境和A股市场的看法。我觉得《红周刊》关注的话题也是当前市场上,还有很多投资者比较关心的和想要了解的方向,也希望可以通过分享我对于A股投资的一些看法以及富达的投资理念,能够对读者朋友们有所启发。
复苏是2021年的共识,它可能会比我们预期的更强劲,但是持续时间可能也会比较短暂,主要取决于疫苗推进的速度,以及各国政府对于货币政策退出的时间表。而由于全球持续低利率,投资者对成长的追求不会改变。我认为在多种因素作用下,2021年中国资本市场波动将加大,选股能力的重要性逐步凸显,上市公司业绩兑现情况是我们2021年投资最关注的要素之一。
中国货币政策今年大概率邊际趋紧上半年全球出现通胀概率高
从全球范围来说,各国受疫情影响还是比较大。大部分国家缺失强有力的行政手段,“放水”是最简单的方法。
2020年开始,美国在财政和货币上面实施了非常大的刺激政策,美联储的资产负债表在去年扩表了70%-80%的水平,扩表的内容很多转到财政支出,直接对民众进行补贴。预计在2021年、2022年美联储的资产负债表还是会持续上升,可能在2022年会达到9万亿美元左右,占到美国GDP40%的水平。考虑到美国政府、美联储处在换届阶段,我们预期美国大概率维持宽松的货币政策。但不可否认的是,利率正常化离我们越来越远,最后势必以高通胀或者货币体系的大震荡收场,只是时间不好说。
反观中国,由于政策制定者更看重长期风险,在货币政策的使用上非常节制,今年流动性大概率边际趋紧。根据我的判断,中国会是第一个施行相对紧缩的货币政策的国家。因为去年下半年开始,十年期国债指数出现反弹,且反弹的速度很快。 2021年一个非常明显的趋势是全球复苏共振,中国在2021年仍将有望引领全球增速。值得注意的是,如果疫苗的推进比较顺利的话,全球会集体出现非常短期的需求爆发,从而为通胀造成非常明显的回升空间,尤其是今年上半年,非常可能会产生通胀。
2021年市场乐观偏谨慎A、H股核心标的预期收益差距不大
由于中国经济恢复的确定性强,经过疫情之后很多行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提升。因此流动性的边际转向不会带来危机,但市场震荡不可避免。整体来说,对今年中国市场,我保持乐观但偏谨慎的态度。
得益于估值的提升,2020年A股市场的表现是非常明显的牛市,业绩方面虽然预期今年会有明显的业绩恢复,但如果用2020年的业绩来衡量当前个股估值的话,仍处于非常高的水平。所以如果从估值的角度来说,我觉得市场风险还是较大的。同时叠加可预见的因高杠杆产生的一些信用事件,或因货币紧缩政策导致市场波动的可能,预期2021年市场的波动性非常大。在这种环境下,选股的能力就非常重要。我们最看重的就是上市公司业绩的兑现。
从资金面的方向来说,外资的流入还会持续,所以A股还是有机会跑赢全球市场。估值的角度,虽然A股纵向来看估值并不便宜,但是从全球横向对比角度来说,也没有到贵的水平,这也是我觉得外资还是会持续地流入A股的原因,只是边际影响会明显下降。因为外资相对来说还是会更看重估值,在现在估值的状态下,很多抱团类的品种风险还是比较大。
对比A、H股两个市场,港股整体来说估值低于A股,但是一些核心标的跟A股差距不大。算上汇率差异的话,我认为港股、A股2021年表现不会差很多。
经济复苏催化传统行业投资价值关注顺周期、可选消费、强者恒强主题
今年在宏观复苏的背景下,我认为,市场从价值和基本面的角度,会经历一个比较明显的正常化的变化。在2019年和2020年,市场集中投资在一些比较热门的板块,如TMT、消费、医疗保健板块等。虽然不可否认,他们代表着中国经济未来的发展方向,但通过宏观经济的恢复,投资者可以看到传统的行业也具有它的投资价值。
我比较看好三个大方向:一是,我对于今年顺周期板块相对比较看好。数据显示,一些传统的顺周期指标都有比较明显的恢复,这个趋势在今年上半年会持续,也会带动业绩恢复,另外它们的估值基本非常便宜,多数处于历史最低水平。
二是,可选消费的重启,表现上比较滞后的可选消费品种也是比较不错的投资方向。2020年必选消费的估值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今年随着疫情恢复,我觉得可选消费会有比较明显的恢复。
三是,强者恒强,也是个比较好的长期主题,在疫情状态下我们看到更多的中国企业增加出口、走出中国,我认为这一情况未来还会持续。估值角度,因这些公司所在的领域多数比较传统,估值并没有特别的高。
个股上,“抱团”现象愈发明显,但投资头部企业是否持续奏效,很难一概而论。今年以来,很多行业龙一公司跟其他企业估值差距特别大,龙一公司的确应该有溢价,但不应该是以倍数记的溢价,尤其是在一些格局尚未不稳定行业。相信在这些板块,龙二、龙三公司的价值也会被慢慢发现。但需提醒的是,在某些格局稳定的行业,投资首先龙一公司,投资龙二的价值并不大。
给《红周刊》读者的新春祝福:
经历了特殊的2020年,值此牛年春节来临之际,希望大家在新的一年里平安健康,阖家欢乐,也祝广大的中国投资者在牛年投资顺利!
《红周刊》给我的感觉可谓专业投资者的一个摇篮,刊发的很多文章,都能够让职业投资者学到新东西,这点我特别喜欢。
说起2021年,我对全球,尤其是中国经济复苏比较乐观,股市上投资重心依然会侧重在港股市场,港股资产目前已经占格雷产品仓位六成以上。我认为,这将是一场至少持续一年以上的天时、地利、人和的投资机会。
2021年港股有望大幅跑赢A股港股才是未来中国的纳斯达克
对2021年的全球经济前景我们都是比较乐观的,尤其是中国,一季度和二季度的复苏力度不容小觑。随着经济数据好转,相应的一些周期性的行业会有阶段性的表现。但我们对中国经济的前景乐观并不是对GDP数字增长的乐观,而是对中国经济结构性转型变化的乐观,例如目前资本市场已提前反映出来的消费、醫药、科技等前瞻性的细分赛道,预期在未来5~10年都将呈现出远高于GDP增速的高速增长。
股市方面,2021年我认为恒生指数大概率将跑赢沪深300和上证50。目前有些产品港股仓位占比可能达到七成。
重仓港股是因为,A股近几年很多不错的股票估值都处于甚至超过历史最高位,如一些三四线白酒企业虽然每年保持20%~30%的利润增长,但市盈率却高达100多倍,估值已透支了未来5年的业绩。在A股短期内找到一些能够带来15%~20%年化收益回报率的优秀标的可能会比较难。其次,港股2018~2020年连续三年跑输A股,即使2020年全球“放水”的背景下,恒生指数仍跌4%。像互联网龙头等优质龙头去年股价上涨前估值仅30倍左右,这相较于A股很多代工或处于产业链末端偏制造的科技股动辄50倍、100倍市盈率优势明显。最后,公募基金2021年大比例加仓港股,使得港股流动性宽裕,今年新发基金港股投资比例基本都从去年的30%~50%,提高到了至少50%。 如果以10年期视角看,港股的机会才刚开始,港股或许未来比纳斯达克表现还要好。
A股结构牛行情为主寻找三四百亿市值低估龙头股机会
A股方面,展望未来5~10年,甚至20年,我们认为,一定是结构性牛市,而非全面牛。首先,未来GDP增速会不断下滑,经济处于结构性变化中;其次,注册制的实施,IPO数量加大,退市数量也会加大。无论机构还是个人投资者都会更加小心谨慎地选择投资标的,容不下大资金进出的小市值公司,未来或将逐步被机构投资者所抛弃。除非其能快速成长为百亿以上市值的大公司。
而微观层面,行业马太效应明显,过去两三年龙头企业的股价表现明显好于小企业。行业龙头企业拥有着行业最先进的技术以及人力、资金资源的优势,因而会带来比行业平均水平更高的增长,进而带动股价和利润表现更好。所以机构“抱团”大市值公司只是一种结果而已。但考虑到目前的估值因素以及流动性回收的风险,机构投资者在A股继续抱团龙头股风格可能会有一点变化,即寻找那些被市场忽略的,市值在三五百亿的中小市值龙头股票。
不同行业挖掘新龙头股的机会也略有不同。例如,互联网赢者通吃现象比较明显,除非行业发生大的变革,所以投资互联网行业首选行业龙头。但互联网龙头垄断之外也会出现一些新的消费方式和赛道,比如刚在港股上市的快手,在电商龙头、互联网龙头等大树下,抓住短视频赛道成长起来的。随着手机流量的提速以及消费方式的改变,短视频赛道成为最近三年最好的赛道之一。
当然,互联网行业的赢者通吃,并不意味着行业和企业周期理论就已经过时。一方面大公司的最高决策者80后、90后一代越来越聪明;另一方面,互联网龙头、Facebook等公司会不断吸取发展过程中的经验教训,从而把很多潜在的投资风险规避掉。例如,2011年3G向4G、PC端到手机端过渡,如果互联网龙头没有抓住机遇推出微信,迅速抓住移动互联网重量级的入口,那可能就错过了这个新的行业周期了。再比如,Facebook不断全世界高价收购很多细分赛道公司,目的在于减少未来被颠覆的风险。而如果抓不住行业新周期,就可能会“掉队”。
不同于互联网的一家独大,消费领域通常会在细分领域形成两三家头部企业,例如牛奶行业,除了龙头,第二梯队也有企业跑出来。因为当前估值合理或低估的细分赛道头部公司仍存机会。
给《红周刊》读者的祝福:
2021年A股和港股一样都值得我们去期待。希望各位投资者以合理的价格买入正确的股票并长期持有,一定会富有。总结来说,六个字:买入,持有,富有!最后也祝愿每一位投资人,牛年里牛运亨通,牛气冲天!
非常高興能借《红周刊》新春寄语的机会,来分享对市场的看法。
我们不太关注市场短期机会,更聚焦市场中长期的投资机会,对于2021年以及未来更长时期的中国市场,我都是非常乐观的。过去三年不利内外部环境下市场都走出来了,2021年市场的内外部环境会比过去三年更为有利,市场表现自然会更好。
首先,新冠疫情确定将慢慢消退,中国制造业将逐步复苏或崛起确定性非常高。2009年“四万亿”造成的产能过剩在2016~2018三年主动去杠杆以及2019~2020两年被动去杠杆之后,改革做的是比较彻底的。从周期角度就应该有反转,叠加去杠杆过度,基本可以确定今年制造业将迎来非常确定的反弹周期。决定事物发展方向的是内因,这也是我们对未来充满的乐观的主要依据。
其次,2018年中国外部与美国的贸易摩擦,内部去杠杆,民营经济面临压力;2019年贸易摩擦继续,但内部民营经济慢慢恢复活力;2020年新冠疫情的冲击。对比之下,2021年可以确定环境会对市场更为有利。
从资本市场改革角度,一方面,从历史经验来看,每次中国证券法的修订,都会给中国资本市场带来一次非常巨大的投资机会。2019年证券法的修订,解决了市场供给侧问题。资本市场有好的公司,就不愁市场没有活力、没有牛市。另一方面,2020年以来资金的长期化趋势非常明显。美股1980年以来的40多年牛市中,很重要的推动因素就是401K法案的推出,引导美国养老金等长期资金配置到市场。而中国近年来也逐步引导保险、公募以及私募一些长期设计的产品投入到市场。而长期资金对市场的引导是非常正向的。因此,公司和资金两方形成了A股长期牛市非常有力的支撑。
而从行为金融学来看,投资者的情绪的形成需要一个时间,赚钱效应的累计和新投资人的慢慢变成主流都需要时间。A股市场基本上7年一个周期,从2001,到2008,再到2015年,可以设想2022年左右市场将有机会迎来一次很大的机会。因此当前肯定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和下注的好时机。结合以上的判断,我们目前仍坚持满仓策略。
短期来看,经过两年的结构性大牛市,部分板块和个股估值透支了未来的业绩,热门板块出现回调是正常现象,建议投资者不要盲目“口号式投资”。
长期我们看好两条主线,一是创新未来,目前看只要涉及创新和代表未来趋势的东西,社会很容易形成共识,也更容易形成规模化和网络效应,这也是市场给予此类公司超额估值的原因所在。例如,互联网、新能源、高端制造等,还有些看似传统行业,但是正在进行结构性改革的领域。二是美好生活,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对我国的主要矛盾重新进行了论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资本市场我们也很早就确认了这个趋势,人们对物质和精神生活的追求越来越走向升级化的趋势。不但日常消费品出现了龙头化和品牌话,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的消费需求,包括医美、网络娱乐、小家电等,都是非生活必需品,代表了人们对美好生活追求。 再次,祝《红周刊》读者投资顺利!“大鹏同风一日起”“风物长宜放眼量”。做投资,不要受短期外在波动干扰因素的影响,要看得长远一点。找到优质的大树和大河流这样的投资机会,一定会给我们带来巨大的回报。
感谢《红周刊》邀请我撰写新年寄语。
作为专门投资于医药医疗领域的职业投资人,我在2020年收獲颇丰,医药生物板块在疫情的背景下表现非常不错,其中防疫板块直接受益,CXO板块因为海外疫情严重,海外产能转移国内,其它医疗服务等都有着非常不错的表现。
对于新的一年甚至更长时间,我依然对医药医疗行业充满信心,在国运昌盛下,医药医疗领域依然是牛股集中营。
看好四大方向:医药服务外包、创新药械、医疗服务、医疗信息化
2021年随着国际新冠疫苗的进度不断推进,疫情预计会逐渐有所控制。而国内疫情控制较好,之前受疫情影响的医药医疗标的估值会有恢复;同时医改改革不断加速推进,创新药产业也在快速发展,预计今年也会出很多成果;另一方面,经过这次疫情,中国医药的服务产业以及创新产业会加快进入世界的舞台。对于医疗医药行业的投资,投资者可以从以上三个维度去思考。
目前来看,中国的医药研发外包服务行业的优势是世界上任何国家都不具备的,后疫情时代现状愈发明显;同时国内的创新药、创新器械企业也逐渐开始进入收获期;医疗服务随着人口老龄化以及人群收入的增加需求也在增加;医疗信息化也在快速的发展。而这些都是我们比较看好的方向。
对于医药生物行业投资而言始终应该记住“专业”两个字,医药生物行业的门槛相对较深,很多细分领域企业的业务等非专业的投资者不太容易理解,我还是建议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做,投资者不要随意道听途说的去参与交易,很容易踩雷。
医药波动加大优质公司才能穿越牛熊
当然,医药股波动也在加大。比如,前段时间的回调是由于在疫情的背景下上半年短期涨得过快导致的,而近期的波动其实跟整个市场环境有关,不仅是医药股,其实大多都是如此,但整体上来看,医药行业的核心资产还是比较稳定。
另外一点就是医药生物板块包含的细分领域及个股比较多,好的公司,差的公司都很多,但大家翻开历史会看到医药生物板块是长期出现牛股的板块,很多优质的企业是可以穿越牛熊的。
对于当下的医药长期投资而言,大家应该看到这个产业的需求,我们中国人比欧美加起来都多,但是我们的医疗医药产业总额与欧美相比还相距甚远,随着我们国家不断的富强,以及老龄化的到来,市场的总需求以及医疗消费升级的需求还有巨大的空间。
同时医疗医药是一个兼具消费属性和科技属性的板块,具有攻防兼备的特性;而从医药医疗的创新的角度讲,这个行业是不存在天花板的,永远会有新的东西,新的企业走出来,不断地会有优秀的企业成长为伟大的企业,成为中国伟大的企业并成为世界伟大的企业。
及时拥抱这个投资大时代坚持正确的赛道和公司获取超额收益
此外,机构抱团也是市场关注的焦点,医药股更是成为抱团的“集中营”。市场上流动性好的优质个股不多,在这种情况下就出现了大家所说的抱团的现象。
首先,大家要认识到很多抱团的个股其实多是非常不错的成长公司。其次,的确有一些个股估值过高,短期出现泡沫的情况。如果拉长时间的话,很多标的的估值是可以被消化的,但是短期涨幅过快确实是存在比较大的风险。
而我想与投资者分享的感悟则是,中国正在快速发展,经过这次疫情后,我们国家在世界的地位正在快速提升,我们投资股票过程其实也是投资国运过程,而我们的国运正在蒸蒸日上,很多领域都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我们应该及时拥抱。我自己这么多年来很多标的都是长期持有不曾卖过,生活在一个对的国家,选一个对的赛道,选择靠谱的企业,坚定自己的信仰,一定可以获得超额的收益。
最后,我想送给大家一句话,我们应该爱国,你越爱国,国越爱你。祝大家新年快乐!
感谢《红周刊》的邀请,新一年,祝《红周刊》越办越红火,也希望《红周刊》的读者都能讨到牛年的“彩头”。
2021年的市场究竟会走向何方?当下大热的抱团还能持续多久?值得关注的细分领域又有哪些?这都是投资人关心的话题。
2021年市场波动或加大A股持续慢牛趋势基本确立
相比2019-2020年,2021年市场可能波动会加大,预期收益率会降低。
第一,过去两年结构性的板块机会比较明确,指数也相对走牛,优质赛道的龙头公司、疫情受益标的普遍估值较高,尤其是2020年全球流动性宽松带来的风险偏好提升,但优质资产抱团带来的短期相对空间有限,投资者获利兑现的诉求较高。
第二,随着新冠疫苗的普及,实体经济快速恢复势必带来全球流动性的趋势性收紧,经济基本面的恢复性增长决定长期的市场稳健趋势,但是流动性的紧缩带来短期资产计价的大幅波动,这对短期市场走势可能有一定冲击。
因此基于目前流动性和基本面的分析,我们认为,今年市场的波动会加大,尤其是二三季度可能相对谨慎,与此同时,全年的预期收益率会降低。 但是中长期来看,我依然对权益类资产尤其是A股充满信心。因为中国的经济是全球最先恢复的,疫情强化了国内很多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相当于对全球进行了一次供给侧改革,随着全球经济的逐渐复苏,国内一批优质的企业会持续受益。在未来2-3年周期来看,A股优质上市公司在全球的资产中会是相对占优的优质资产。
与此同时,A股市场正在进行一系列的制度改革,对市场长期的稳健运行起到了重要保障作用。
资金面来看,虽然流动性边际上逐渐收紧,但是居民存储搬家、公募基金新增规模、房住不炒、社保养老资金入市、银行理财子公司、外资持续流入等增量资金仍然不断增加,带来的是机构投资者占比不断提升,国内优质资产的定价会越来越成熟理性。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认为,2021年市场进入一个流动性和基本面博弈的阶段,这个阶段波动会较大,预期收益率相比前两年会有所降低。但是中长期来看,我们认为,A股持续慢牛的趋势基本确立。
2021年我们最看好两个方向,第一,供给格局改善的顺周期板块,比如化工、家电、新基建、汽车等高端制造业板块;第二,长期优质赛道,比如新能源、人工智能、半导体。而需要警惕的风险则是,充分受益疫情的板块可能在今年疫苗推广后有一定估值回落风险,比如部分医药和消费品。再就是从风格上来看,小市值标的可能会持续地被边缘化,甚至仙股化。
不是所有抱团都正确但优质白马上涨相对良性
抱团也是市场热门话题,抱团源自基本面,非A股独有的现象,美国等成熟资本市场过去十年一直是这个状态,我们奉行基于基本面的上涨是合理并且长期的,这也是我们坚定看好未来长期市场的核心所在。
我们可以回想一下,2014-2015年的牛市是小股票和概念股的牛市,但是今天我们回过头看看当初那些牛股,真正在逻辑上和业绩上兑现的却是凤毛麟角,现在来看大部分是不具备真正基本面的,所以当时的牛市是不可能长期确定的。
而2019-2020年这波牛市,大幅上涨带动指数的是优质板块中的龙头白马,并且这批公司的业绩和基本面在持续兑现,这种上涨相对良性,或许期间有调整波动,也很难出现失控的风险,毕竟基本面优秀。
所以我们认为这种结构的上涨具备一定的持续性。但是我们不认为所有的抱团都正确,比如刚刚前面讲到的,充分受益去年疫情或者流动性的抱团公司或许后期出现筹码松动股价下跌的风险就很大,具备长期产业趋势、估值和业绩增速匹配的公司我们仍然是坚定看好的。
龙头公司基本面持续强化拥抱优质公司享受成长红利
A股市场这几年变化很大,制度在不断完善,市场表现风格也在不断变化,比如五年前市场是以小为美,但是随着注册制的开启,龙头公司基本面的持续强化,当前大市值和小市值公司的估值跟五年前完全相反,市场可能更希望右侧的确定性溢价,真正去享受优质公司的成长红利。
随着A股市场与国际接轨,我们可能更需要去理解成熟的投资体系。这个过程中,我们最需要强化的是心态,摒弃短期投机或者“抓牛股”的心态,在高度理解行业的基础上,去寻找中长期的价值投资。
最后,祝各位投资者在新的一年里不骄不躁,心智成长,投研体系越发稳固,赚取自己能够理解的投资收益。
2020年,我们与《红周刊》一起,预见了移动互联网充分普及带来的远程化、无接触经济的大发展,预测了新能源汽车的普及趋势。采访中深入客观、循循善诱,激发我们更加认清问题的本质。
2021年的中国股市,充满着挑战。我们现在也无法准确判断2021年的行情特征。但创新和重构将是全球以及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的两大关键词。
需求复苏有望引导利率走向常态化
新冠疫情爆发以来陆续切断了全球商旅,改变了人们的工作模式和生活模式,促进了远程化、无接触商业模式和社会服务模式的发展。尽管很多行业遭遇了致命的打击,但移动互联网实现了充分渗透,各行各业中头部企业利用这一契机实现了服务模式的升级,也实现了市场份额的扩张。2021年,随着新冠疫苗在重点地区和人群中得到广泛关注,全球经济将迎来期待中的复苏,中国也将受益于这一趋势。
疫情对全球小微企业和自我雇佣的工作人员的影响更大,他们的收入下降将影响中低端消费。政府的刺激应着力于对此类弱势群体的支持。从拜登的最新表态来看,将推出1.9万亿美元经济救助计划,在产业上将支持新兴产业。个人認为,拜登的措施非常务实,将帮助美国在疫苗使用的背景下从疫情中快速复苏。尽管拜登的外交理念较为缓和,但其对华政策并不明朗,也不能奢望有太多的缓和。维持现状,拉锯式谈判,可预期地边谈边打边合作,是中国从代工经济走向平等分工经济所必须要面对的国际压力。
不过,全球的复苏并不会伴随着流动性的泛滥。尽管在2020年疫情期间全球都释放出了超额的流动性,但我们观察到,新兴产业的创新,正在消耗着这些流动性。而2021年及之后的经济复苏,更需要这些流动性。需求的复苏,将引导流动性走向正常,引导利率走向常态化。
2021年创新产业强势格局不会发生逆转疫情受损行情有望得到重构
2021年的资本市场,将面临着创新和重构,这一过程也意味着震荡。全球资本市场并没有因为疫情而低迷,投资者和企业家在疫情之下更加热衷于新经济的探索,以新能源汽车、必选消费、互联网服务、电子半导体、机械制造等为代表的行业,都得到了资本市场的热捧,当然也在疫情期间展现出了产业发展的强劲趋势。这一格局在2021年不会逆转,但也难免进入估值的高位整理阶段。习惯了龙头企业优质服务和移动互联网模式的生产生活模式之后,人们会在疫苗时代和后疫情时代保留这一生活、工作习惯。尽管这些企业仍然维持着较强的盈利能力,但高增长的势头却会放缓,股票的估值也会下滑。创新继续的同时,疫情期间受损的行业会得到重构,将在2021年修复。 不仅全球资本市场,中国资本市场同样演绎着创新与重构。尽管部分新兴的企业估值已经很贵,但不断有新的领域的新企业跑出来,有待我们去挖掘,处于产业链不同位置的企业也就必然有涨有跌。例如,在电动汽车领域,尽管电池制造企业的估值已经很贵,但电动汽车产业链仍然有很多其他的机会值得去挖掘。在2020年的极致市场中被错杀的优质公司,它们的估值体系将在2021年实现重构。
头部策略或因企业“大而增长放缓”失效市场中变化最快的是人心
而从全市场的估值结构来看,估值的极端不平衡,2021年将得到缓解。资本过度集中在少数巨无霸企业的局面,将有所改变。投资集中于头部企业的策略,将因现有的头部企业“大而增长放缓”而失效。各行各业,都在面临着再平衡。从产业集中度来看,疫情期间头部企业份额集中的趋势将有所缓解。但新行业中优势企业的集中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投资的任务是寻找下一批细分行业中的新龙头。
总体来看,2021年的中国股市,充满着挑战。就像人们在2020年初不曾预料到2020年是一个浩浩荡荡的成长股牛市一样,我们现在也无法准确判断2021年的行情特征。
但经济和产业的变迁趋势,却可揣摩。行业的生命周期、产业竞争结构、新兴产业的发展规律都不会变。市场中变化最快的是人心。经济发展的逻辑,这个风没有变;企业发展的规律,这个帆,也没有变;我们对企业的预期,这个心,却是已经跌宕起伏了无数遍。到头来,风帆依旧,人心荡漾处,留下市场曲线的跌宕起伏。部分透支了未来三五年的行业,不会横着渡过三五年,一定是在高位的股价上宽幅震荡,用下跌为未来的新投资者腾出空间。
在我们看来,赢者不会通吃,一个企业只能在自己专注的领域内经历着自己的生命周期。反垄断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将会保护经济中的新力量拥有机会。当资本市场的国际化进一步强化,跨国企业的发展再度活跃,我们的配置将是面向全球寻找优质企业。在跨国配置中,一方面,要配置到全球最优质的企业中去;另一方面,要寻找疫苗推广之后反转最明确国家的投资机会。
2021年,在中国经济的创新与重构中,如何把握中国股市中的创新与重构,同样离不开客观深入的分析。祝愿《红周刊》的读者们,牛年牛气冲天,抓准2021年创新与重构的主旋律。
经过了2020年的大牛市,站在此刻展望2021年,我依然对A股充满信心。我认为,中国历史上共爆发三次大牛市:第一次是1990年“创市牛”,第二次是2006年“股改牛”,第三次就是“注册牛”。我们目前面对的就是A股史上的第三次大牛市,这是基于最底层的变化——注册制改革引发的结构性牛市。
注册制的核心变量是让市场进入充分竞争、优胜劣汰的环境,这意味着,如果像美国那样(年化6%左右的退市率),目前A股市场4000多家上市公司到20年后至少有3000家会退市。也就是说,如果投资人买到的是这些公司,那么未来20年大概率会血本无归。
因此,我认为,这一轮牛市将会比历史上任何一次牛市持续的时间都长,但前提是要找到前10%的极品公司,并且追随它。
2021年我们将继续践行“极品投资”理念,在科技、消费、医药三大黄金赛道中反复甄选出最优质的极品公司,找到对将来社会最有贡献、最能推动发展的指数级成长的伟大企业,然后用全部的精力去研究它、追随它,用重仓位跟进它。这样做不仅契合资本市场存在的终极目标,同时也大概率会带来更多的财富。
具体来看,在科技赛道,我们主要关注三个细分行业:一是智能电动车产业链,因为我们看好智能电动车所带来的整个制造业的革命;二是人工智能,人工智能是“霸权”,即对中国公司来说没有外国公司的竞争,只有中国的巨无霸在这里面互相竞争。而且人工智能的特点是,一旦成为No.1,过了奇点之后No.2及其他竞争者会全部消失;三是农业的安全和科技。
在消费赛道,我们主要关注烟、酒和茶,即电子烟、酱香酒和普洱茶。但需要注意的是,目前消费的估值的确比较贵,不考虑公司业绩盲目投资是有风险的。比如白酒板块,如果买整个板块是不理智的。不过,白酒板块有一个很确定的趋势,就是酱香酒替代浓香酒、高端酒替代低端酒。
我們要知道,在注册制优胜劣汰的情况下,两类公司将会有不同的境遇。其中,尾部公司的成交量会不断萎缩,处于不利状况,而“极品公司”股价向好的表现才刚刚开始。
至于医药赛道我认为,它是未来必然的硬刚需。中国人口老龄化的趋势不可逆转,而且会愈演愈烈,有可能一直持续到2050年。与此同时,居民的支付能力在提升、科技也在进步。因此,如果拉长时间以五年或者十年的维度来看,把医药赛道上最优秀的“极品公司”筛选出来,那样的长期收益将是非常确定的和可观的。其中,原料药、检验试剂、CRO方向是我们2021年主要关注的三个细分行业。
最后,祝《红周刊》的读者们2021年投资顺利,并且能抓住“一九分化”结构牛的机会,走向财富自由。
2021年新春佳节马上到了,我非常高兴受到《红周刊》的邀请,为各位朋友写一段新春寄语。 在突发疫情导致全球流动性泛滥的背景下,A股和H股市场在2020年演绎了冰火两重天的结构性行情。一方面包括银行、房地产、保险和很多传统行业的股票备受市场冷落;另一方面食品饮料、医药医疗、互联网科技、新能源汽车等几个行业的龙头公司股票备受市场追捧,很多公司股价也迭创新高。2020年对押对方向的投资者应该是非常幸运的一年。
我们现在处在一个非常特殊的时代,全球持续多年的流动性泛滥并未换来经济的可持续高速增长,但也没有导致通货膨胀。低增长、低利率、低通胀似乎成了全球经济的常态。但货币超发确实带来了资产价格泡沫。美国股票市场自2009年以来已经走出了12年牛市。2020年突发新冠疫情让各国央行继续释放的流动性进一步推升了部分公司本已不便宜的股价。我个人判断:“全球宽松的流动性在2021年大概率还会保持下去。”但持续宽松的流通性是否真的能够换来全球经济的可持续增长?通货膨胀是否已经从人类的字典里消失?这很值得观察。
经济增长绝不是靠央行印钞票推动的,股价更不可能因为流动性得到长期支撑。每一只股票背后都有一家实实在在的上市公司。股价短期涨跌是市场情绪左右,长期一定是由内在价值决定。而股票的内在价值是由这家公司可持续的利润和可清算的账面资产决定。没有人能准确预判市场情绪的偏好,也没有人知道2021年中国股票市场是涨是跌。但我们确实知道,有些优质公司的股价已经不便宜了。
沃伦·巴菲特对投资的定义是这样的:“投资即现在先投入一笔钱,在未来某个时间再拿回一笔更多的钱,拿回这笔钱要先扣除这个时期的通货膨胀。”巴菲特所指的拿回一笔更多的钱是指从企业未来的利润里获得,而不是来自别人的口袋里。巴菲特要的是利润而不是市盈率。这和股票市场大部分人希望推高市盈率的想法确实不一样。股票投资的风险表面在人们对商业模式的认知不足,实际在于人们内心的贪婪。没有几个人愿意像沃伦·巴菲特一样慢慢的变富。看着2020年不断攀升的股价,很多非常聪明的投资者已经把“用合理的价格买进优质公司的股票,长期持有获得合理的回报”理解为:“买进优质公司的股票,长期持有可以获得暴利。”人们太着急赚大钱了!我还是希望《红周刊》的读者们“愚钝”一些,理性一些,回归到商业本质。未来的投资机会一定在那些经营的还不错但估值相对合理的股票上。我衷心地希望大家能够找到那些商业机会!
我和《红周刊》有2-3年的工作接触,让我触动最大的是我竟从未感觉出他们是一家商业机构。可他们确实是一家商业财经媒体。但《红周刊》同事们的日常工作内容更多是价值投资理念的传播。在出品人郭貴龙先生的带领下,《红周刊》年轻的编辑和记者们每天都在辛勤工作着,把中国最好的投资人介绍给《红周刊》的读者们,把正确的投资理念传播给社会大众。我对《红周刊》一直都充满着敬意!我喜欢《红周刊》的同事们!股票市场商业机会很多,但风险更大。太多的人在这个市场糊里糊涂地丢掉了自己的金钱,《红周刊》的每一篇文章﹑每一次采访都是为了让更多的读者们减少被股票市场的暴风雪吞没的风险。这是一家有责任、有良知的财经媒体!让我们向《红周刊》的同事们致敬吧!
我衷心地祝福《红周刊》的读者们新春快乐!2021年投资成功!牛年大吉大利!
新年到来,市场的波动依然如故,但有些投资理念是不会变的。我希望投资者在牛年选择自己相信的东西,在此基础上去做投资,时刻坚守自己的投资理念。
我与《红周刊》的交流不算频繁,可杂志在内容专业性方面令人钦佩。我喜欢读书,比较推崇张磊写的《价值》,这本书貌似说了一些常识或大道理,但它有关投资与价值的理念是能让你长期获益的。这也是我对《红周刊》的期待,希望你们写的稿子不仅放在当下有可读性,5年或者10年之后仍能让我和读者从中受益。
展望2021年,我认为,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中国在全球的竞争力会不断增强。从一个更长周期的视角来看,像我国实体经济的制造业正在逐渐的高端化,而这个趋势在过去几年已经有了深刻的演绎。另外,在其他领域,如科技创新也在不断深化。我认为,中国的竞争优势在未来会持续突显。整体来说,我对2021年以及未来几年都保持乐观,2021年中国资本市场的投资机会也会非常多。
从关注方向来说,我觉得首先是医药,未来发展前景是比较明确的。医药的长周期逻辑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人口老龄化在加速,这将导致相关需求不断增加。另外,国家鼓励医药、器械领域的创新,这两个行业有很长的坡要爬,空间巨大。再有就是国内医药公司能享受到工程师红利,无论是高品质药品以及高端器械的开发,我们都有庞大的高效、高质量并且低成本的工程师团队做背书,这是中国医药产业的优势。所以,我认为,不仅是在2021年,在未来很多年,中国医药行业的投资机会都会十分显著,中国的制药、器械这两个领域将会崛起。
软件行业也值得关注,根据我们一系列调研以及产业研究,我们认为,软件国产化是一个不容忽视的赛道。我国的基础软件整体发展较为落后,自给率长期以来处在较低水平,近年来,国家对软件国产化的重视度在不断增强,这为计算机软件行业提供了重要的驱动力。
但是,整个基础软件的国产化,或者形成真正的成规模的商业化,达到完全的自给自足,自成体系,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当前的软件国产替代在一些领域已经形成了一种正向的循环,比如党政部门基本上采购的都是国产软件。在一些重大的行业,比如金融、通信、电力等,也已经出现了比较明显的国产替代的迹象。
软件产业并不是一个“非0即1”的关系,它是一个从能用到好用,再到超越,这样一个递进的过程。通过不断迭代,叠加政策导向,我们的软件产业现在正处在一个由可用到好用的发展阶段,我认为,这个阶段的行业空间非常庞大,因为整个中国党政以及各大技术行业,对软件的需求量是巨大的。其实在2020年年报里,一些上市公司实际上已经有所体现了,所以我认为这个趋势在未来会延续。 我觉得做投资很重要的一个境界就是看透事物的本质,不要被短期的表象干扰,更需要基于一个长期的视角去思考问题,只有这样,你才能看到一家公司真正的、长期的价值。
在此我借用电影《教父》中的一句台词:“那些半秒钟看到本质的人,与一辈子都看不清楚的人,注定会有截然不同的命运。”希望《红周刊》的读者们在牛年成为“半秒钟看到本质的人”。
2021年的市场已经拉开序幕,投资者们都盼望牛年牛市、收益满满,我在此祝愿投资者们在牛年意气风发、心愿得偿。
从我的方法论来说,着眼点不仅仅是牛年市场,可能包括牛年以及其后的若干年。从投资的方向来说,我确定当前受到追捧的高估值赛道的可投价值已经进入后半段,低估值赛道的估值修复进程则渐入佳境。
为什么这么说呢?为什么在许多投资人继续看好百倍市盈率的赛道股,看空低估值的金融股的当下,我要“逆潮流”而动、坚持低估金融蓝筹会崛起以及成为王者呢?
我们先看一下过去5年中国资本市场出现的两个知名大泡沫。一个是全通教育,在2015年不到半年的时间里,股价从几块钱涨到100块钱,涨了几十倍。不久随着泡沫的破裂,到2020年其股价跌去了高点时的95%,抹掉了所有涨幅;另一个是乐视网,其股价在2015年上半年涨了50多倍,到2020年乐视网已经破产退市,股价只有0.17元,跌幅99.9%。
这两个案例说明一个事实:就是整个2015年中国机构投资者在创业板上的炒作,本质上是炒作无基本面支持的废纸。2015年上半年的杠杆牛是中国机构投资者利用资金优势创造的定价权优势,对无基本面优势的废纸进行恶性炒作,最终结果就是血本无归且身败名裂。
在这里,我没有给机构投资者“泼脏水”的意思,因为这是机构投资者发展过程中的必经阶段。A股市场的机构投资者从无到有,再到2015年成为市场上最大体量的资金,曾在“消灭”庄家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但不能否认,这些机构投资者在当时是没有真正的理性的,2015年杠杆牛就是明证。
我们当然也看到,经历了杠杆牛崩塌,机构投资者进步了一些,放弃了没有内在价值的公司,开始把巨额资金投向有内在价值的消费、医药、白酒,这就是所谓的賽道投资。赛道股指的是消费、医药等有稳定的基本面、周期性相对弱的公司。但是,机构从2018年开始抱团赛道股,把二三十倍市盈率的赛道股普遍炒到了100倍左右,这种只看赛道不看估值的做法再度暴露出机构投资者的非理性。
我们仅以某酱油龙头为例,其年度净利润和主营收入增长率稳定在20%左右,市盈率在2018年是30倍,现在是110倍,这样的估值水平如果说还有投资价值,那就是在撒谎。可机构依然抱团其中,并不断推荐买入。
这和50年前曾经出现在美国的“漂亮50”行情如出一辙。美国股市在上世纪50年代开始由机构主导,价值投资的观念获得接受,格雷厄姆和巴菲特在那个阶段都赚到了钱。在这样的事实鼓励下,机构们更进一步,认为价值投资就是买好公司,不需要看估值,“漂亮50”就这么诞生了。随后的结果是“漂亮50”在估值达到极限后就迅速凋零。
美国“漂亮50”最高时的估值为90倍市盈率,现在A股赛道泡沫很多都超过100倍市盈率,已经走到了价值规律所能允许的极限边缘。从机构化普遍的发展规律和价值规律来看,赛道泡沫除了破裂没有其他出路。
基于以上分析,机构投资者必将向下一阶段进化,就是既要看基本面是否优秀,又要看估值是否合理,两者缺一不可。这种实践才是真正的价值投资实践。
可以预期,机构投资者将规律性通过将资金投入到质地优秀、估值超低的金融蓝筹股,一方面实现金融蓝筹股的估值修复;另一方面实现机构投资者自身的成熟,并实现真正的理性!
有人可能会问,银行股在2018年底迎来了基本面的战略反转,为何还是罕见的低估值?估值修复为什么没发生?一般来说估值修复发生依赖于两个条件,一个是银行股出现全市场一眼就能看到的基本面好转现象;另一个机构投资者能够理性地发现银行股基本面好转的蛛丝马迹。银行股之所以没有发生估值修复,根本原因就是中国资本市场上掌握着巨额资金的机构投资者,在行为特征上没有达到真正的理性!
想让机构投资者一下子就坚持正确的投资理念、掌握真正的投资能力是不可能的,只有经历市场反复残酷的洗礼才能产生自觉理性,才会有真正的投资能力,这是资本市场发展规律决定的,而且是一个曲折的过程。
综上所述,2021年高估值赛道泡沫必将终结,以2021年为起点未来的一段不短的时间内,真正的王者是低估金融蓝筹。同时,中国资本市场开始走向既看基本面又看估值的理性发展阶段,真正理性的投资者和投资机构也必将崛起。
祝愿每一位《红周刊》的读者成为理性的投资者。
牛年将至,整体而言,市场经过了两年左右的上涨,市场上确实有一大批公司,估值水平较高且涨幅比较大。现在的市场可能进入了一个相对平缓的阶段,需要一段时间去做修正,寻找接下来的主要方向。
至于投资机会,我觉得至少有两点值得关注:首先,2020年部分因疫情影响受损的行业自然会经历复苏,比如餐饮、旅游等领域。但是另一方面,需要关注2020年受益最多的行业领域,可以预见的是未来海外疫情将逐步结束,产业链也将随之恢复,这就可能会给国内造成反过来的压力。不只是与疫情相关的防疫物品,也可能是与出口相关。当前只有我们国家的产业链是最完整的,所以可以看到去年的出口很强,但到了2021年,这种状况未必是可持续的。 短期来看,这一正一反的两个点,也许是值得关注的。但从长期来看,换句话说就是以一个相对长的眼光来看,过去几年一直处在结构性的牛市里。大家常常会提到的2015年和2018年,2015年经历了大牛市,全年来看基金的平均收益率还是不错的;到了2018年,在意想不到的内外冲击下,股市整体表现不佳。但是不难发现,除了2018年以外,这些年每年基本上都是有投资机会的。
即使如此,也需要看到的是,过去几年整个市场,无论是基金还是部分龙头股,都收获了不错的涨幅,所以,适当降低收益率预期可能会是2021年投资时比较合理的选择。但基金投资依旧可以是资产配置中相对重要的选择,从全社会资产配置角度看,居民在权益市场的配置是显著不足的。如果未来以合理的价格在权益市场进行配置,用10年的维度去看,有可能还是先人一步的举动,获得资本市场长期的发展红利。
最后,祝《红周刊》的读者们牛年快乐,投资顺利!
年华似水,岁月流金。在过去的2020年里,我所管理的基金取得较好投资回报,农银工业4.0混合、农银新能源混合以及农银研究精选混合分别以166.56%、163.49%和154.88%收益跻身行业前三名。
对2020年进行业绩归因,最大的原因是在市场极度悲观的时候,坚定做好深度研究,发掘企业价值,尽量避免市场情绪的扰动。真正忍受住短期诱惑,坚持做长期正确的事情,不要被市场情绪所左右,才能在真正逆势时做到了“别人恐惧时我贪婪”。
2020年年初,因为疫情的缘故,绝大部分行业的市场跌幅大,新能源行业尤其典型,3月份,市场呈现出“拥抱内需,抛弃外需”的情况,公司投研团队通过密集的调研,确认市场对于新能源行业预期过于悲观。在消费端需求还看不清楚的情况下,光伏由于是企业端的生意,以一年以上时间维度看,需求非常确定,因此积极逆势加仓光伏板块。等到5月份,欧美复工复产,市场的需求迅速恢复,市场开始强势反弹,整个新能源行业出现超预期收益。
我以前研究机械、军工,但随着我的能力圈不断提升,投资组合不仅有机械、军工,还不断扩展到医药制造、新能源行业,但其本质都是沿着“高端制造”这个方向在拓展。
关于我如何去筛选优质个股,总结来看,我倾向于从两个维度来选:一选赛道,二看公司。
企业首先赛道空间要广、周期要长,这决定会有很长的投资周期,在这个行业里,希望它的竞争格局已经明确稳定,这样才能赚到确定增长的钱。
而筛选公司方面主要关注四个维度:第一,看公司是不是行业龙头,每个人对龙头的定义都不同,一方面公司的市场份额是行业头部;另一方面能够引领行业的发展。
第二,有自己的核心壁垒,也就是“护城河”,这样大概率不会出现被弯道超车的机会。
第三是治理结构,要想成为伟大的企业,管理层、尤其是董事长格局和抱负非常重要。
第四,能够赚取公司成长的钱,一定希望公司能够出业绩,如果是行业原因业绩稍差可以接受。但行业景气度起来,企业还没有利润,这可能赚的是偏主题的钱,这并不是我的投資所长。
以一个更长的维度来看,我们更关注有“增量”的方向:一是技术进步带来需求提升的方向,包括新能源和5G应用;其次是在“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定调下的国产替代、补短板的方向,尤其是以航空发动机、半导体为主的高端制造业。
2019年和2020年都是公募基金大年,公募基金整体业绩都很好,去分解企业的股价表现,可能三分之二来自于估值的提升。纯估值的提升有尽头,未来一定需要时间通过业绩的增长来消化高估值。
2021年,我和农银汇理基金的投研团队将一如既往地坚持努力,为持有人创造长期回报。公募基金是普通投资资产配置中优质的产品,建议投资者以一个更长的维度来投资基金,希望投资者能抵御中途出现的波动,与优质基金产品共成长!
祝福《红周刊》的广大读者们新春快乐!投资顺意!也祝《红周刊》越办越好!
很高兴受邀为《红周刊》撰写新年寄语。
2021年机会和风险是并存的。A股市场经历连续两年上涨后,市场风险溢价较低,当前风险补偿不足。同时过去几年不少行业和某些风格因子单边大幅上涨,估值也相应升到历史高位。不过,这并不代表毫无机会,相反,我们觉得2021年依然是精彩纷呈的一年。
宏观角度看,全球经济复苏、中国资本市场改革红利和居民资产向资本市场转移等,都会成为A股行情长期的驱动力。
中观角度看,过去一两年,只有大约10%的公司获得较高涨幅,大量“一般赛道”或低景气行业公司持续走低。我们也认同,好赛道和高景气行业中的优质公司理应长期享受估值溢价和流动性溢价。但是,我们发现“口号式投资”的声音越来越大,好赛道中的质地一般公司也享受了巨大的估值溢价,即将面临景气拐点的高景气行业基本面担忧也被市场忽视,大量“一般赛道”或低景气行业中的优质公司被大幅低估。
因此,2021年的投资机会,或许就来自于“低估值顺周期”行业的价值回归。这些公司大部分在“现在的一般赛道”或者“目前的低景气行业”,但随着盈利回升和基本面拐点,这些公司无论在投资价值还是安全性上,都将是更优选择。 从行业内部看,就算当前估值偏高的高景气行业,也同样存在结构性机会。我们发现,一些高景气行业的二三线公司,既受益于行业的溢出效应拥有不错的基本面,同时也没有类似龙头公司的高溢价,同样存在值得我们深入挖掘的机会。
因此,比较了基本面和估值后,我们觉得以下四个方面或许存在结构性投资机会。
首先,是以电动车为代表的新能源行业。经历了过去1年大涨后,整个新能源板块估值已经偏高,虽然基本面很好,但可能并不存在系统性投资机会,需要深入细分行业和公司,去挖掘一些结构性投资机会。
例如,一些二、三线新能源供应链企业和新能源上游产业链,目前估值依然不高,但随着行业景气度提升,这些公司基本面同样会持续向好,其业绩弹性可能比一线龙头公司更大。目前来看,投资价值可能会比一线龙头企业更高。
其次,以化工为代表的顺周期行业,我们认为,这一行业在2021年会涌现比较多的机会。具体来看,经历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后,化工过剩产能基本出清。而2020年的疫情也导致小企业的退出比例越来越高。目前来看,由于环保、安全等多重因素制约,化工行业新增产能较为困难,壁垒甚至可能比新能源行业更高。随着经济复苏推动需求回升,未来有望看到化工行业的周期性变弱、成长性变强。
第三,是军工行业。随着国家投入增加,军工行业整体盈利能力不断向好,行业的周期属性正在变弱,成长属性越来越强。我们看好这种从周期性走向成长性的投资逻辑转变带来的投资机会。不过在投资上,我们还是会找一些能够解决“卡脖子”关键技术的民营企业,这些公司治理往往更好、盈利能力往往更强。
第四大金融板块,包括保险、银行和地产。随着货币政策回归常态以及经济的企稳回升,大金融板块有望在2021年迎来基本面复苏。以板块目前较低的估值来看,配置的性价比较高,未来很有可能走出慢牛行情。
具体投资上还是要挖掘细分行业和个股机会。2021年我们或许很难“躺赢”,类似过去两年赛道型的机会或许很难看到。因此今年将是极度考验投资能力的一年,只有下功夫做好调研和分析,深度挖掘基本面和估值间的预期差,才有望在今年赚到辛苦钱。
最后祝《红周刊》的读者们新年快乐!投资顺利!
2020年的新冠疫情对全球经济以及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深远影响,引发了人们对未来人与自然、人与科技以及人类社会自身等大趋势问题的深刻思考。然而,疫情并没有阻碍全球资管行业的发展,尤其是以ETF为代表的全球指数投资领域。
2020年全球ETF总规模突破了7.8万亿美元,在美国市场投资者净买入7600万美元的ETF,在中国ETF市场规模也突破了1.1万亿人民币。ETF的大发展是行业几十年来不断创新的结果,它让投资变得更简单、更便宜、更高效。
回顾全球资本市场的历史,过去大概每十年都有一个投资主题,从美国的漂亮50、日本企业的崛起、到过去十年以纳斯达克为代表的科技互聯网浪潮,抓住每次浪潮机遇的经济体也成为世界经济的引擎。投资领域中,传统的行业划分逐渐难以准确把握趋势投资,更多的需要采用产业链和供应链信息来刻画商业逻辑,因此,我们也看到了海外和国内市场中主题投资的较大发展。
截至2020年年底,A股市场中行业主题类ETF的规模已基本和宽基ETF规模并驾齐驱。中国是2020年世界主要经济体中惟一保持GDP正增长的国家,根据OECD的预测,2021年的中国经济也将具备增长潜能。
伴随中国资本市场改革的推进,中国股市已经从存量时代进入增量时代。随着改革进程的不断推进,居民存款会逐步增加对权益类风险资产的配置。养老金和保险等机构资金已经开始增加股票的配置,“房住不炒”之下楼市的资金也在向股市分流,海外资金北上的趋势也较为稳健。
在源头活水的带动之下,中国权益市场正在成为居民资产配置重要的枢纽,中国的证券化率(股市总规模除以GDP)也明显缩小了和发达国家的差距。长期来看,我们看好中国经济未来的发展,中国未来会诞生一批优质的世界级的上市公司,投资者可以通过资本市场或公募基金分享中国经济增长的果实。举个例子,我所接触的上海某券商营业部,2020年人均卖了一个亿的公募基金。
值此辞旧迎新之际,预祝《红周刊》的读者朋友们新春快乐,阖家幸福,也祝大家在牛年里抓住投资机会!市场有风险,投资需理性,愿大家在投资的道路上细水长流,行稳致远!
2020年我们经历了一场以核心资产为代表的结构性牛市狂欢;2021年市场的估值分化更加剧烈,而低估值公司则迎来了更好的配置契机!
我们不能把过去三年高估值股票的表现做简单的线性外推,在当前时点,需要重新审视估值和价格的关系、以及审视低估值策略的重要性。
低估值不等于差公司,“市场需求是增长的、供给是收缩的、盈利能力是提升的。”是我们构建投资组合的标准。按照这一标准,我们主要配置了制造业龙头公司,银行、保险、地产等顺周期品种,以及国防军工在内业绩增速快的行业。它们基本面表现出色,估值低,投资的性价比凸显。 低估值品种比2019年熊市末期基本面更好、估值更低低估值组合抵御风险的同时预期回报也变高
2021年春节将近,同时也进入了2021投资旅程的第二个月份。经历跨年以来的“春季躁动期”后,近期市场的波动有所加剧,白马股频频“闪崩”……这一系列现象的背后,是结构性的高估和低估的市场核心矛盾。具体说来,一方面以核心资产为代表的几百只股处于典型的牛市状况中;而另一方面,其他的三千多只股票,还处于熊市的情况。
从当前市场的核心矛盾着手,我认为低估值品种的定价和预期回报率非常有吸引力。目前,以核心资产为代表、抱团特性明显的股票,依然有新的资金在涌入,对于这类资产,真正的难点在于如何应对泡沫,挑战和难度会比较大;而低估值品种的情况则恰恰相反,在股票估值修复的预期情况下,投资的胜率会很高,最差的情况也不至于大幅亏损。
按照我们的标准来看,目前市场上还有很多股票甚至比2019年1月熊市底部的时候更具吸引力,因为它们的基本面更好且估值更低,体现为风险更小且有更好的成长性。所以,现在构建低估值组合是为了追求更高的预期回报。
制造业龙头、顺周期、国防军工具备配置价值质量为王 配置低估值不等于“炒小炒差”
我们按照“市场需求是增長的、供给是收缩的、盈利能力是提升的”要求来选择公司。
以这个标准构建出来的投资组合主要是以下三大方向:1.广义制造业中竞争优势突出的细分龙头公司;2.银行、地产、保险等顺周期行业中的优质公司,这类公司基本面风险小、估值便宜,能够通过自身的成长获得阿尔法;3.包括国防军工在内的行业增长速度非常高、风险小且处于加速增长状态的公司。
2020年,上述行业部分公司可能在某种程度上拖累了组合的业绩,但是我仍然坚定持有很重要的原因是从过去10年的维度来看,年化收入增速、年化利润增速或ROE增速均是符合我们预期的。只是股价过去两年都没有涨,目前只有7~8倍的市盈率。这种情况不是简单的基本面情况可以解释的,背后行业风格的影响因素可能会更多。正因为它的估值比较低,所以隐含的预期回报会较高,这正是我们真正去要坚持的。
春节将至,祝福《红周刊》的读者们牛年投资一帆风顺!
很高兴能参与新春寄语的撰写,作为《红周刊》的老朋友,首先祝各位读者新春愉快!
过去两年,以电子为代表的科技板块市场表现颇为亮眼。近期受市场风格转变、流动性隐忧等因素影响,科技股大幅调整。但是从消费电子、5G、新能源车等主要子板块成长逻辑来看,科技股的调整已经基本到位,2021年将迎来这一板块投资的好时机。
在我看来,科技领域中的消费电子板块正处在承前启后的时点:一方面,整个电子板块需求端的情况较为悲观,智能手机高速渗透的阶段已经结束,它的形态基本上没有大的变化,用户在使用智能手机的过程中也很难有新的体验,行业竞争格局基本已经形成。智能手机以外模组企业的巨头也已经成长起来,而且处于激烈的竞争中,除了耳机产业链外,其他的模组企业也没有大规模启动的迹象。
然而,电子板块供给侧则较为乐观,产品紧缺、涨价的情况还在继续。但是由于需求端的“天花板”,市场不愿意给电子板块更高的估值,导致近期整个电子板块甚至科技板块的表现都欠佳。
但是如果换一个角度看电子板块,我们会发现,它正处于多点开花的阶段。“承前启后”的“启”就在于5G商用的开启,消费电子领域新的成长逻辑将出现。
一是手机的5G化带来的手机基础架构的变化——从单机向云端的发展。目前智能手机70%的空间都被存储和计算占据,而随着5G的发展,云端则会更多地承载存储和计算的空间。这样一来,普通智能手机也有强大的处理性能,例如也可以承载更大型、更复杂的游戏。
消费电子本质上是输入、输出的设备,过去由于存储空间和成本的限制,手机在输入、输出方面的变化并不大。而存储一旦转移到了云端,手机自身的存储空间被节省后,则可以更好地切入输入、输出领域的革新。例如摄像头,我们未来不仅可以通过摄像头识别物体的形状,而且可以通过光谱来识别物体的属性。耳机的智能化、手表的服务化也将给用户带来更多的体验。此外,2021年5G将再建设60万个基站,这为5G的应用提供了设备的基础。
二是电视的社交化,电视在经历从媒体终端到社交终端的过程,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面板价格的上涨。
三是AR的加速化。今年国内各大品牌厂商都会推出AR眼镜,明年苹果也将推出AR眼镜。
在消费电子以外,科技领域的投资也有几个大的方向,例如新能源汽车巨大的需求量拉动了板块的爆发,物联网在5G时代也有巨大的生命力……这些新的利润增长点都处于刚开始的阶段,在市场中占比还微不足道。但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将它们叠加到一起,就是推动科技板块的强大动力。
所以基于这些逻辑,我判断,科技股的估值已经下杀到相对安全的位置。2021年,不论是消费电子的“5G”化,还是新能源汽车的进一步发展,都会给科技领域带来蓬勃发展的新机会。我们相信:2021年已经进入到了科技产业发展的一个新的时代,整个科技产业还有非常好的投资机会!
最后,祝《红周刊》的读者牛年投资顺利!
2021年内外环境都比以前好
2020年全球经济被新冠疫情拉入泥潭,而中国贸易顺差则创纪录的达到3.7万亿元,这无疑是经济的“定海神针”;外贸判断2021年贸易顺差无悬念突破4万亿元人民币,对经济复苏和改革政策推进,都是难得的正贡献。这种判断还缘于欧美发达经济体在疫情得到控制、开始补库存、开始各类投资“反弹”,还对中国出口有一个明显拉动。
就消费而言,我依然保持长期以来的乐观态度,总体上的消费升级和消费细分还在进行,消费端增速在2021年仍将快于GDP增速,毕竟我们要考虑压缩不必要的投资刺激。当然,考虑到抑制房地产泡沫以及区域间不平衡发展,消费对经济的贡献这几年已经边际下降,这也是为了更加长期的发展目标。
我经常建议大家多用“十四五”视角来理解中央的财政和货币政策。未来几年,随着经济恢复常态化,考验的将不再是出口能力和政府政策刺激能力,而是可持續的经济结构优化目标。后疫情时代,中国的对外出口规模增长速度会趋缓,这就要求中国能提升国际新市场拓展能力和跨境技术并购能力,而这都需要资本的支持,需要中国资本市场的现代化改革。
2021年中国经济的外部环境,总体上会比前几年好。美国新旧两任政府权力交接,政策必然转向,世界各国都有个“试探、适应”的过程。欧元区、英国、日本与美国周旋多年了,必然会谋求各自利益,对于中国也是一个风险与机遇并存的事情,但总体上美国各类“反华势力”都不敢再像特朗普时期那么嚣张。而判断拜登政府的经济政策,第一季度可以先关注新财长——耶伦老太太的政策主张。我个人认,耶伦倾向于维持货币宽松,深化财政赤字货币化,但是,她如何进退攻守、赢得众参两院的支持、与美联储博弈,在2021年上半年都会给全球资产价格带来交易性机会。
金融市场会异彩纷呈
未来三年的大趋势是全球货币政策收紧。主要是两个因素,一个是欧美疫情下半年出现彻底好转,近期每日新增病例的趋势已经扭转;第二个因素是通货膨胀抬头,例如铜价、铝价2020年即便是疫情都上涨了30%~40%,如今仍维持在相对高位,这必然给工业中下游、消费端带来长期的通胀压力。但这并不意味着“实际负利率”时代结束。欧美货币政策预期也对中国货币政策影响非常有限,因为中国是目前全球惟一一个货币政策正常化的主要经济体。因此,2021年中国货币仍将维持“独立自主”的状态,货币可调整空间很大。
2021年是“二十大”之前改革攻坚之年,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空间大,有利于不良资产的坏账的风险、地方政府隐形债务风险的化解,市场应该有个心理准备。 化解各类不良资产风险,必然带来2021年债券市场的风险期限结构的长端上升,这与利率期限结构的相对稳定是一对“组合拳”。换言之,高风险债券的风险将进一步分化,这就要求债券机构投资者更加关注发行人的基本面,高收益债券投资的专业细分也是难得的发展机遇。
而权益市场的注册制改革节奏加快没有悬念,会有更对的新上市公司可供选择。A股市场的“二八分化”“一九分化”会持续,港股、中概股等投资机遇也值得财富管理机构期待。总之,2021年全球经济复苏、中国外贸恒强、资本市场改革大潮,将是金融异彩纷呈的年份,祝大家抓住机遇、牛转乾坤!
中国的金融投资者已经升级,越来越关注上市公司基本面、越来越不轻信市场的传言。2021年中国股市资金将继续“破纪录”的充裕,机构投资风格趋同,散户的力量不容小觑。财经媒体值得期待,鸡汤类的财经娱乐化内容会被专业投资信息代替,期待《红周刊》为代表的专业媒体声音!
人类发展的进程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大自然的威胁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像一处处惊险的暗礁,总会突然出现在滚滚向前的时间长河之中,衰败和繁荣总会相伴而至,优质的企业能够穿越时间的河流且在逆境中壮大。希望我们的投资人都能一直陪伴着每个时代的伟大企业,在困境中磨砺和成长,在繁荣里结出丰硕的果实。祝《红周刊》读者新年快乐!
牛年牛市,祝福《红周刊》的读者找到牛股、骑住牛股!长期而言,付出身力和脑力牛劲,才能找到并骑住牛股!
又到年终,展望2021年,我认为,中国资本市场仍将保持繁荣的态势,虽然一些公司的估值处在相对高位,但大消费和高科技领域的发展是中国经济的两大驱动力,在去伪存真后,我认为,A股市场将延续结构性牛市的走向。祝《红周刊》和《红周刊》的读者们牛年一切顺利!
2020年我和《红周刊》因采访结缘,每次的采访合作都非常愉快。《红周刊》记者的提问专业客观,所采写的报道富有深度和远见。我和《红周刊》的投缘之处还在于,我们都是长期价值投资的倡导者和践行者,我为《红周刊》身体力行大力倡导中国价值投资,推动中国资本市场走向成熟和理性而感动,我认为他们是真正为中国资本市场投资者利益着想的一群人,在中国投资者教育方面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在牛年即将到来之际,提前给各位投资者拜个早年,祝各位投资者新春快乐,阖家幸福!也感谢各位投资者一直以来对我们的长期支持与信任,祝愿各位投资人在牛年能够捕获更多牛股,业绩长虹!
我在香港遥祝《红周刊》及各位读者,农历新年快乐,牛年大吉!2021年,与兴业证券共同兴业,分享中国权益大时代与核心资产一起奔向美好的明天。
2021年,我们战略性看多中国权益资产,特别是核心资产,我们看港股为牛市,A股是结构性行情。其中,港股的流动性会稍好于A股。因此,2021年的港股更值得期待。
恭祝《红周刊》和《红周刊》读者,牛年牛气冲天,投资收益红红火火 ,财源广进,幸福安康,事事顺心如意。
金牛贺岁,欢乐祥瑞。
在鼠年将尽,牛年来临之际,《红周刊》提前给读者朋友们和广大投资者送祝福,贺新春!
本期《红周刊》广邀海内外投资界精英欢聚一堂,共话牛年投资新机遇。他们中既有名震华尔街的知名海外机构投资人,也有国内顶级券商机构的首席策略师;既有中国私募领域的“常青树”,也有中国公募领域的年度收益“冠军”;既有见证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的大学教授学者,也有把脉中国经济的首席经济学家……
虽然角色不同,但在寄语中,海内外精英们者普遍对2021年的全球经济,尤其是中国经济复苏态度积极。而在海外市场不确定性增加的大背景下,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正吸引海外资金源源不断地流入。“看多中国”、“加仓中国资产”成为寄语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
而中国资本市场本身也的确正在开启属于自己的“资本大时代”。投资者只有判断准时代趋势,踩准经济发展节奏,才能在牛年里收获牛气冲天的收益。而每位嘉宾对此都给出了自己的论断,希望各位投资者朋友们博采众长,兼听则明,在牛年里抓住牛股,分享牛市盛宴!
·宏观制度篇·
中金公司董事总经理、首席策略师王汉锋:见证资本大时代
农历鼠年即将过去,牛年即将到来。
还记得一年前的鼠年春节,亿万中国人民正在为武汉加油。百年未有之变局,叠加百年一遇的疫情冲击,过去一年中国及全球经济遭遇的挑战、资本市场的波动,每一位投资人可能都会终身难忘。
如今疫情渐行渐远。展望2021年,股市总还会面临不确定性,也仍可能面临波折,但我深信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大方向没有变化,中国资本市场迈向发展大时代的步伐,不会停止。
百年未有之变局并未动摇我国内生发展优势。中国内需市场规模大、潜力足、梯次明显,应对意外冲击的政策工具充足;新型城镇化升级具备广阔的发展空间;“工程师红利”逐步被更多的产业挖掘,疫情也检验和印证了中国制造业和产业链的韧性和竞争力,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稳步进行;与5G等多技术交叉应用相伴随的新领域、新业态、新模式在中国层出不穷,部分在全球也具有领先性;国际上较多地区渴望进一步的发展、改善民生,也为中国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需求合作、开拓外需奠定了基础;全球应对气候挑战正在朝着更加合作的方向前进,为中国实现“碳中和”、在新一轮能源革命中把握先机创造了条件,等等。诚然,中国也面临诸多挑战需要谨慎处理,包括债务压力、收入增长乏力及分配不平衡、外部环境变化等问题,但我们在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数据等各类要素领域进一步改革去阻力、挖潜力、提效率的空间也较为充足。
同时,资本市场已经初具规模,并且在持续改革与开放举措的洗礼下逐步迈向成熟,初步具备更好服务于实体经济、支持产业创新升级、与经济实现结构调整及转型升级良性互促的条件。
国家已经明确了资本市场的重要地位,强调“金融是国家重要的核心竞争力”、“资本市场在金融运行中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等定位,明确要“打造一个规范、透明、开放、有活力、有韧性的资本市场”的目标,等等。2020年国家发布《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再次强调资本市场的“枢纽”地位,奠定了资本市场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基调。
中国的经济总量规模稳步扩大、结构升级持续推进,造就一批有竞争力、有创新能力的“新经济”类公司,这是资本市场发展的基石;持续的金融供给侧改革、推动直接融资发展,为资本市场发展打开了广阔空间;在“建制度、不干预、零容忍”的监管思想指导下,持续地改革推进,特别是发行注册制等综合配套改革,进一步完善我国资本市场“市场化、法治化”的制度基础;居民资产配置行为正在从配置实物资产往更多配置金融资产的方向转变,为资本市场、支持资产管理及财富管理行业发展创造优越的资本环境;在持续开放、引入长线投资者等多方举措下,市场正在呈现投资者结构“机构化”、“投资行为基本面化”等成熟资本市场的趋势,机构投资者规模在持续壮大,也为进一步加快改革步伐扫除了障碍;同时资本市场的持续开放,产品创新逐步丰富,“国际化”、“产品化”的趋势方兴未艾,等等。这些都为中国资本市场迎来新的大发展时代创造了条件。
在如此经济发展机遇期、资本市场大发展的时代,我们惟有珍惜才不会辜负。
农历2021年新春即将来临。给各位《红周刊》的读者朋友们拜个早年,祝各位投资者身体健康、家庭幸福、牛年投资业绩牛气冲天。祝愿《红周刊》越办越好,在牛年再创新辉煌!
中国政法大学资本金融研究院院长刘纪鹏:解决股市30年牛短熊长顽疾要抓主要矛盾建一个投融资并重的市场
接到《红周刊》新年寄语的邀请我很高兴,因为作为“联办”(编者注:中国证券市场研究设计中心,前身是“证券市场联合设计办公室”,简称“联办”)的老朋友,我对《红周刊》存有一份特别的感情。想说的话太多,那我就先从跟《红周刊》的故事说起,然后谈谈我对当下资本市场改革的看法,因为我一直关注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并对之充满希望。
对于“联办”、《红周刊》:渊源颇深、感情深厚
我与《红周刊》的渊源颇深,《红周刊》是联办旗下杂志。从沪深两个交易所到中国证监会的组建,“联办”都创造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我也希望《红周刊》在宣传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史上,对“联办”的历史给予更多关注。中国证券业从银行业分离出来,其过程非常艰难,中国证券市场能发展成为今天直接融資的重要力量,“联办”功不可没。以史为镜,可以知荣辱,中国资本市场30年,“联办”走过的道路,对于今天我们认识直接金融、互联网金融与传统货币金融的关系上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红周刊》伴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的30年成长而成长起来,是中国最早的国家批准的正式证券类刊物,在对中国资本市场的健康引导和保护投资人权益方面,作出了重要的历史贡献。我对《红周刊》在中国资本市场发展上发挥的作用表示衷心的祝贺和感谢,同时对《红周刊》的未来仍然寄予厚望。
对于注册制改革:精髓是监审分离,但要防止大干快上
接下来,我再谈谈当下资本市场上下都关心的注册制改革。
首先,注册制改革方向非常正确,它让中国资本市场的监管制度从审批制、核准制进入到注册制阶段。但注册制绝不能忽视监管,它的精髓是减少行政审批,实行监审分离,也就是把传统的证监会与交易所混为一家变为监审分离背景下的由交易所来进行审核而證监会强化监管的制度。监审分离、下放发审,才是完整的注册制。
因此,证监会不要有失落感,认为没有了审核权,似乎就无所事事。实际上,证监会的担子更重了,要从过去的“只种审批的田、荒了监管的地”回归到监管的本源。那么,在这个过程中需要监管什么?就是要监管发行者这个链条,也就是以上市公司为核心,以券商为龙头的律师、会计师、评估师和交易所等多个环节组成的发行者队伍。只有证监会进行有效、强力的监管,才有交易所合格的审核。
其次,注册制的推行一定要有规划有步骤,不能由两个交易所加股转系统盲目地在融资端进行低价竞争,大干快上。我们要防止中国的证券市场在朝着正确方向发展的道路上“休克”,这是我对注册制的寄语。
对于资本市场的展望:投资者利益保护一定要落实到行动
对于中国资本市场的展望,不能认为搞了注册制和市场化就盲目乐观。中国股市的痼疾还是在于监管制度上,解决了制度因素,其他的资金、周期、技术、外部环境等因素才能迎刃而解。
因此,如果中国资本市场要有一个美好的明天,就必须把今天困扰中国股市30年牛短熊长、投资者屡被割韭菜的主要矛盾抓住,只要抓住了主要矛盾,次要矛盾就迎刃而解了。这个主要矛盾就是监管制度,目前监管制度的主要问题是投资者和融资者之间的关系摆不正。因此,一定要把对投资者利益的保护是监管制度的重中之重落实到行动上来,而不是当前口头上、理论上的保护。同时,要从实践上对融资者的偏爱、重视,转移到以投资者为主上来,真正把投资者当作主人。与之对应,就要从开展投资者教育转到融资者教育上来。
监管上,则需要从二级市场上主要对庄家操作市场的监管转移到对庄家的监管与对大股东、高管等内部人的防控相并重上来。要从源头抓起,就必须从大股东、内部人赚钱而股民赔钱这一基本事实出发,纠正中国股市指导思想上的偏差。
今天中国股市的现实情况是,这是30年来,中国改革发展中贫富悬殊最大,缺少公平正义最明显的市场。因此,要让投资人能够产生财富效应,让大股东主要财富从存量财富的分配获得转到他们办好上市公司,实现上市公司增量财富和价值创造上来,实现多赢,从财富分配入手,建立一个公平正义的股市。
此外,还需从治理结构入手。现在对大股东、内部人缺少有效的公司治理防控和制约,因此无论是独立董事制度,还是公司治理方面上,都要在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以及对大股东的制约上,建立好的制度,让独立董事真正发挥出作用。在上述制度改革实现的基础上,中国股市一定能迎来美好的明天。
对于当下的机构抱团:基金管理人应当承担更多责任
把中国股市出现的很多问题,都归结为机构不够、散户过多,这是非常片面的。实际上,我们在发展机构投资人的进程中,始终存在着照搬西方的问题。对于以基金为代表的机构投资人,这确实是国际主流,但是基金的发展也有其历史阶段,比如早期的基金就是公司型基金较多,直到今天西方国家也仍然存在着公司型基金,它有着完整的治理结构。而契约型基金只是基金演变之后,法规制度健全、监管制度完善背景下的一种现代机构方式。
然而,我们国内一起步就全部是契约型基金,契约型基金缺少良好的治理结构,旱涝保收。在初期机构投资的发展中,如果机构投资人的职业道德跟不上,就会出现玩别人的钱却不承担任何风险等这类问题。制度不完善,监管跟不上,就会出现基金黑幕、漏洞等方面的问题。甚至现在所谓的机构带来的行情,也大都是机构抱团炒作个股。
此外,我们对机构的约束也不够,无论是在打新股的偏爱上,还是机构投资人都设立首席经济学家来“自拉自唱”以及为机构服务上,制度设计本身就让散户处于不公平的地位。机构的职业道德并没有提高,而且还有较高的基金管理费用的收取,所以机构本身也存在一种周期性的割韭菜式行情。也就是,机构爆炒一把,实现过山车之后再沉寂几年,然后继续下跌,陷入到不能给投资人带来更理想行情的格局中。爆炒一轮之后,也只是基金管理者这些机构和个人赚了钱,资本市场上,也只是一些个股产生了过山车式的行情,如果他们只是将精力放在投资人之间博弈的收益分配上,而不是真实的业绩基础上,那么我对此走向是非常担心的。从目前来看,应该让他们承担更多的责任,才能促进其健康发展。
最后,我希望《红周刊》不忘初心,在过去辉煌历史的基础上再迎来新的辉煌,为中国资本市场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同时也希望广大投资者不再成为被割掉的“韭菜”,充分享受资本市场健康发展带来的“红利”。
·海外篇·
先锋领航首席投资官格雷格·戴维斯:我们对全球市场前景相对谨慎,中国市场或表现非凡
从我个人角度,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把自己的第一次中国媒体在线访问的机会留给了《红周刊》,体验超出预期,可以说是非常激动人心。感谢《红周刊》的专业和付出,感谢《红周刊》让我与中国媒体的第一次线上接触如此舒适。我们将与中国媒体共同努力,为中国投资人带来新的见解。 牛年之于中国人,正如“牛市”一词的含义,象征着给投资人带来成功。而且英文中“新”(new)的发音和“牛”很相似,这或许也预示了2021年的牛市会格外强劲,我希望未来如此。
从先锋领航来说,我们几乎不做一年期的预测,因为我们相信几十年的长期投资。在过去的一年里,我们发现,财富并不是生活中最重要的东西,健康、家庭、跟亲友之间的联系远比任何股票或证券更有价值。所以我祝愿《红周刊》、《红周刊》的读者和中国的投资者们,在新的一年身体健康,与家人、朋友们温暖团聚。当然,也祝大家在股市中赚大钱。
针对牛年市场,我们相对乐观,因为随着疫苗研发卓有成效,我们认为,疫情的终结时刻正在临近。在全球范围内,各国政府都在想办法阻止“创伤”的形成,会尽力提供大量支持,防止经济活动演变为破产,也让暂时性的失业不会变成永久性失业。
尽管抗“疫”仍是重中之重,但一向目光长远的全球投资者们已经开始担心解除宽松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时间点与影响,虽然现在考虑这个问题有些为时过早,但投资者的潜在担忧是,通胀可能会推动利率走高。我们认为,2021年中期,全球很多地区的通胀率相比一年前低迷的水平,都可能会出现暂时的飙升。在美国,我们认为这种波动只是暂时的,结构性力量将使美国全年通胀率低于美联储2%的目标。然而,当波动发生时,目前来看,尚无法明确投资者是否会做出何种反应。
此外,如果经济恢复、需求得到释放,全球各国的央行也将不得不更快地采取行动。所以一旦支持政策开始退出,债券投资组合将会受到损失,股票的高估值也失去了一些合理性。这是一种可能,但先锋领航2021年并没有将这种情况列入主要分析情境之中。正如我们在《先锋领航2021年全球经济及市场展望》中所写的那样,我们认为,由于货币政策仍然高度宽松,任何主要发达市场的短期利率都不太可能上升。而且,我们认为,全球股市既不会被严重高估,也不可能产生超额回报。
展望2021年及以后,我们对全球资产回报的前景持谨慎态度。尤其是对股票而言,因为高估值和较低的经济增长率意味着未来十年的预期回报率会降低。就固定收益而言,较低的利率和较平缓的收益率曲线将在可预见的未来影响投资回报。一直以来,我们在经济展望中都强调发达市场经济体将持续低通胀和低利率,这也支持了我们对低回报环境的看法。这一观点也影响了我们对债券收益率的展望,进而影响到未来的债券回报率、股票估值和盈利增长率,甚至影响到关于成长股与价值股的辩论。
话说回来,即使今年股市经历了过山车式的波动,我们的展望与去年相比依然没有重大变动。我们对GDP增长放缓趋势的预期,以及这个趋势对企业营收增长的影响,还有估值的缩减,导致我们对全球股票的前景持谨慎态度。我们预计未来十年全球股票的回报率为5%-7%。此外,我们预计市场不会再延续过去十年的格局。也就是说,非美股市场将表现优异,原因主要在于其较低的估值和较高的股息率。基于我们对基本面的评估,我们也预计未来十年价值股将跑赢成长股。
对中国市场来说,在全球其他经济体恢复元气的同时,中国经济率先摆脱了疫情的冲击,进入了复苏阶段。在2020年中,中国基本恢复了以往的常态,人们回到了办公室,餐馆和电影院也重新开张。虽然一些区域性的疫情偶有爆发,但都很快被控制住了。从国家层面来看,在中国,人们的生活、工作大多数时候都是正常的,这与美国和欧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20年中国经济增长了2.3%,可能是所有主要经济体中惟一实现全年增长的国家。虽然第三季度GDP增速为3.0%,第四季度下降至2.6%,显现出了一定的放缓势头,但我们维持中国经济在2021年增长约9%的预测。因为发达国家市场对商品的需求在上半年持续高涨,尤其是美国,可能会采取额外的财政刺激措施;而中国国内服务业也在持续复苏。
考虑到中国近期的相对经济实力和经济稳定的情况,以及在岸信用债违约率的上升,我们认为,中国人民银行可能在2021年下半年开始加息。同时,政策过早收紧会是同期中国最大的下行风险之一。2021年,我们预计中国将采取有针对性的政策正常化方法,因为中国人民银行试图减少资金在股票和房地产市场中的炒作,同时保证中小企业可以获得资金。
我们也看到,近年来中国金融业的开放速度正在加快,我们很欢迎这一趋势。取消股权上限;批准美国信用评级机构和电子支付服务商的牌照;为改善整体的牌照审批顺序做出更有力的承诺,这些都是重要的举措。中国继续兑现着中美第一阶段贸易协定,也在努力消除阻碍外国金融机构在中国提供全方位服务的障碍。先锋领航赞赏中国做出的这些努力。
先锋领航以提倡多元化投资及长期投资策略而闻名,并不强调特定的投资或资产类别。对于投资者来说,有一个永远存在的风险,那就是在出现看似的潜在机会时试图战胜市场。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建议投资者们:制定明确的投资目标,确保投资组合在不同资产类别和地区都有很好的分散性,保持较低的投资成本,并且要有长远的眼光。
正如我之前提到的,在先锋领航,我们一直强调低成本、长期、多元化投資理念的价值。我最近注意到,尽管基本面这一衡量公司健康状况和未来价值的传统指标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变化,但少数美国股票的价格却出现了惊人的上涨。
投资和投机之间可谓天壤之别。投资者会从长计议,但我们最近看到的那些投机行为,是在赌有人会以更高的价格从他们手中买下这项投资。而投机造成的损失远比其创造的收益来得多。那些涨幅惊人的股票会最终会回归。在时间的推移下,它们的价格通常会被修正(有时会造成投资者的巨大损失)。我们不应该用退休储蓄,还有为买房或为孩子的教育而准备的钱进行这种投资。
排除杂念,坚持到底——这是先锋领航两个久经考验的投资理念,它们将继续让投资者得到良好回报。
美国景顺基金高级基金经理李山泉:美股若有动荡资金会到新兴市场中国是首选港股最受益
转眼牛年已至,《红周刊》的春节寄语邀约也如期而至。作为《红周刊》的老朋友,今年的春节寄语我就直接谈谈投资人当下关心的几个焦点话题。
一是投资人都关心的游戏驿站闹剧、海外资金对中国市场的态度等。就2021年全球经济和资本市场而言,拜登的1.9万亿经济刺激计划大概率将大打折扣,随着海外资金预期美股2021年动荡概率大增,资金将转移到新兴市场,中国无疑是外资投资首选,港股因为外资进出方便或直接受益。
游戏驿站闹剧背后是互联网对金融业的颠覆
2021年以来,Reddit分论坛WallStreetBets(WSB)投资者“抱团”美国老牌线下游戏公司GME(GameStop,游戏驿站)与做空对冲基金的博弈持续占据着市场的焦点。相较于历史上以往的多空博弈,此次背后有点不一样,即其凸显的是互联网对各种传统行业的颠覆。例如,作为一场技术革命,互联网对零售领域、传统大众传播媒介等领域的颠覆比较明显,电商、新媒体的发展让线下实体零售和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受到冲击,日子不太好过。
各大互联网龙头公司对金融领域也同样跃跃欲试,替代传统金融公司为客户提供线上投资服务的discount broker(折扣经纪)、比特币等数字货币的出现,以及这次游戏驿站事件,实际上都是互联网对传统金融领域颠覆的一种尝试。但互联网进军投资领域的一大问题是监管,相较于线下投资机构会对投资者风险承受能力等做严格评估,线上很难做到核查每位参与投资的网友是否都是合格投资者。例如,网友通过每人集资100美元达到100万美元的合格投资者身份,从而进行复杂投资产品的操作;再比如,随着Robinhood等网络平台积蓄的力量越来越大,会聚了很多个人投资者,其中有很多草莽英雄,虽然没有任何金融牌照,但每天都在网络推荐股票,而只要跟进的人多,就容易产生“抱团”效应。尽管从专业人员角度来看,他们抱团的小股票股价根本不值那么多钱,但架不住某些有人气的“专家”一忽悠,很多网友就跟风操作。这种现象在中国市场也比较常见。
但很多个人投资者通过这种群众运动式进入专业性非常强的金融领域,对很多问题的考虑并不精准,例如,游戏驿站后人们号召投资者将下一场博弈选在全球最大的白银ETF基金iShares Silver Trust,并声称银行一直在操控银价,人为将其压制在低位,掩盖了实物供应的短缺,预测其将从25美元涨到1000美元。我研究贵金属投资几十年,我一听这就是外行在瞎分析,但第二天白银却出现疯涨。对专业投资者而言,此时就是卖出的好机会,而很多参与此次投资的散户将因此沦为“韭菜”。
也有投资者将此次游戏驿站事件政治化,认为是在向华尔街宣战。但从理论上说,资本市场的作用是有效分配市场的资本。资本市场和经济行为紧密联系,短时间可以发生背离,但长期发生背离,那就起不到有效利用资源的作用了。游戏驿站股价被炒到这么高,明显背离了基本面。通常一个行业或者一家企业因为有很好的经济前景吸引大量资本流入,进而股价高涨,这会推动其迅速发展,甚至能够带动同行业类似的其他企业发展,这是有基本面支撑的投资。当然,如果资金过于拥挤到某个赛道,也会造成社会资源的大量浪费。
不过,我并不认为近期的市场博弈是投资中的“噪音”,这背后的趋势性的东西未来如何发展值得我们关注。因为除了个人投资者,很多机构投资者除了在彭博、CNBC等传统严肃财经媒体发声,也在探索如何通过推特、YouTube、Reddit等网络平台发声,从而扩大公司品牌影响力,将产品推销出去或者实现公司观点的有效对外传播扩散等。另外,随着小的网络金融平台的崛起,一些大的机构也会杀入该市场进行份额掠夺,因为其背后有大量机构做支撑,其交易体量相较于为个人投资者提供服务的小平台会更为可观。另一个角度看,大机构的入局也反映了人们对互联网+金融这个新领域未来发展潜力的看好。发展过程中肯定有不确定性,最终监管政策如何制定,投资者可以留意美国国会近期可能就游戏驿站事件召开的听证会,届时或许会发现一些线索。
比特币更像电子艺术品而非流通的货币
在游戏驿站之前,人们提起网络对金融领域的冲击重点会放在价格暴涨暴跌的比特币上。在我看来,比特币的核心问题其实是对货币理论的探讨,很多人认为比特币日后将取代其他货币,我觉得这种观点过于乐观了。比特币和艺术品异曲同工,都有惟一性,不可复制,例如,比特币总计2000万个,是限量供给,它是有价值的,但是很难成为货币,所以我给它的定义是电子艺术品。
判断它很难成为流通货币主要有几个理由:首先,货币需要国家当局来背书。虽然人们预期未来利用无限分割法,比特币可以通过0.1个或者0.11个等形式开始流通,但实际上,任何国家当局都不愿意将货币的发行权或货币的政策授权轻而易举地放弃。
其次,安全性方面,比特币一旦离开电子媒介,将难以成交。另外,比特币具体放在哪儿很难核查,没有第三方平台做背书。当然认可比特币的人也许会认为这正是比特币的优势所在,比特币通过区块链技术可以实现安全保障,本身就是在为比特币背书。但就机构投资者而言,投资理财资金必须要有第三方托管机构,但目前据我了解,似乎还没有一家专门为机构投资比特币做托管的第三方机构。当前惟一可提供机构可参与投资的平台是芝加哥交易所的比特币期货,以期货形式将比特币交给芝交所作为第三方去托管,理論上绕过了第三方托管的问题,但后续该领域如何演绎还需要观察。
再次,比特币难估值。通常给货币估值会通过相对价值来体现,例如美元兑人民币。比特币目前挂靠的也是美元,但相较于普通货币,其又有特殊性。参考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詹姆斯·托宾(James Tobin)于1969年提出托宾的Q比率(Tobin’s Q Ratio),如果对一个物件实在没法估值就通过测算重构会花费多少钱来测试其价值。从市场层面看,目前与比特币采取相同区块链技术且有大宗交易的电子货币至少有10个,比特币是其中交易量最大的电子货币,后续可能仍有新的电子币种继续出现。因此,给比特币估值背后其实就是供给和需求的问题,供给多了,价格就会暴跌,供给少了,价格又暴涨。未来比特币到底是值10万美元还是2000美元,目前并没有一个可观衡量标准。此外,巨大的波动性,会也使得其今天的价值和明天的价值差距巨大,从而诱发投机。
普徕仕亚太区多元资产解决方案策略师沈文婷:“牛”象征着韧性,牛年投资也要有韧性
我们非常高兴能与《红周刊》的专业编辑团队一起携手走过2020年。我们印象最深的是,《红周刊》团队能够提出投资者最关心的、最及时的投资话题。我们十分感谢《红周刊》团队为每一次采访所做的周详准备。2020年,疫情使我们难以进行现场采访,但《红周刊》团队采用新技术帮助我们轻松克服了这一障碍。
牛年到来,市场有很多顾虑,比如很多中国投资者顾虑于美国股市的高估值,尤其是在经济数据恶化的情况下。我想从经济周期和相对估值两个角度分享一下我们的看法。
根据我们的研究,从经济周期来看,目前股票与实体经济的脱节在历史上并不是个例。在大多数危机时期,由于股市对坏消息的响应速度快于经济数据,因此,这种脱节首先是非常消极的,然后又会迅速地转为非常积极,因为股市对刺激措施的响应速度也快于经济数据。从历史记录来看,当股市上涨而经济形势恶化时,这并不是未来一年里关注风险资产的理由。这是因为经济形势倾向于均值回归,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货币和财政干预。
根据我们的CRIC框架,经济将经历一个周期,由不断进展的几个阶段组成:危机、反应、改善,还有自满。大型的正向脱节(当股票在经济数据恶化的情况下仍能反弹)往往发生在反应和改善的阶段。这就是我们现在的情况。而市场的修正往往发生在自满的阶段。旁观者的现金持有量表明,我们还没有达到自满阶段。与疫情之前的水平相比,货币市场共同基金的持有量仍有7000多亿美元。
毋庸置疑,股票的估值处于一个较高的水平。然而,与债券相比,它仍然是合理的。要比较这两类资产的估值,我们建议看收益率溢价。股票估值可以通过市盈率倒置转化为盈利收益率。举个例子,将标准普尔500指数的远期收益率与BBB评级公司的债券收益率进行比较,可以看出,虽然股票的绝对收益率变得不那么有吸引力,但仍远高于债券收益率。这意味着投资者们仍能为持有股票而非债券所导致的额外风险获得补偿。
总之,投资者不要因为美股的高估值就敬而远之。重要的是,要通过积极管理在股票市场中发现机会,因为赢家和输家(指公司)的表现会进一步分化。
聚焦到中国市场上,我认为,随着消费者信心的改善和需求的释放,中国的经济复苏会逐渐加快,可选消费和银行等周期性行业会从中受益。但另一方面,“反垄断”等监管的压力和高估值可能会是科技股的一个压制因素。从更广泛一点的范围来看,我们更倾向于投资美国以外的市场,尤其是新兴市场,因为新兴市场估值更合理、经济恢复更快速、货币政策依然宽松。
到目前为止,由于疫情仍在延续,成长股、大盘股、美股的表现将继续优于价值股、小盘股和非美股。但如果疫情的影响逐渐消除,我们可能会看到一个非常快速的风格大轮动——典型的经济复苏相关的板块和企业将会受益,因此小盘股、价值股和信贷等或将有不错表现。
总体来说,虽然我们有望在2021年解决疫情,但不间断的小范围爆发可能还会出现,造成市场波动。因此,虽然我们对未来一年的前景持积极态度,但我们认为过程不会是一帆风顺的。
最后,T. Rowe Price(普徕仕集团)祝愿《红周刊》的读者们在牛年幸福、健康、发达。牛象征着坚韧不拔的精神。我们希望投资者们在来年的投资中也能体会到同样的韧性。
富达国际中国区股票投资主管、基金经理周文群:2021年市场乐观偏谨慎,A、H股核心标的预期收益差距不大
2020年5月我曾与《红周刊》进行了视频连线采访,这是一次令人非常愉快的经历。当时也主要分享了我对2020年上半年整体宏观环境和A股市场的看法。我觉得《红周刊》关注的话题也是当前市场上,还有很多投资者比较关心的和想要了解的方向,也希望可以通过分享我对于A股投资的一些看法以及富达的投资理念,能够对读者朋友们有所启发。
复苏是2021年的共识,它可能会比我们预期的更强劲,但是持续时间可能也会比较短暂,主要取决于疫苗推进的速度,以及各国政府对于货币政策退出的时间表。而由于全球持续低利率,投资者对成长的追求不会改变。我认为在多种因素作用下,2021年中国资本市场波动将加大,选股能力的重要性逐步凸显,上市公司业绩兑现情况是我们2021年投资最关注的要素之一。
中国货币政策今年大概率邊际趋紧上半年全球出现通胀概率高
从全球范围来说,各国受疫情影响还是比较大。大部分国家缺失强有力的行政手段,“放水”是最简单的方法。
2020年开始,美国在财政和货币上面实施了非常大的刺激政策,美联储的资产负债表在去年扩表了70%-80%的水平,扩表的内容很多转到财政支出,直接对民众进行补贴。预计在2021年、2022年美联储的资产负债表还是会持续上升,可能在2022年会达到9万亿美元左右,占到美国GDP40%的水平。考虑到美国政府、美联储处在换届阶段,我们预期美国大概率维持宽松的货币政策。但不可否认的是,利率正常化离我们越来越远,最后势必以高通胀或者货币体系的大震荡收场,只是时间不好说。
反观中国,由于政策制定者更看重长期风险,在货币政策的使用上非常节制,今年流动性大概率边际趋紧。根据我的判断,中国会是第一个施行相对紧缩的货币政策的国家。因为去年下半年开始,十年期国债指数出现反弹,且反弹的速度很快。 2021年一个非常明显的趋势是全球复苏共振,中国在2021年仍将有望引领全球增速。值得注意的是,如果疫苗的推进比较顺利的话,全球会集体出现非常短期的需求爆发,从而为通胀造成非常明显的回升空间,尤其是今年上半年,非常可能会产生通胀。
2021年市场乐观偏谨慎A、H股核心标的预期收益差距不大
由于中国经济恢复的确定性强,经过疫情之后很多行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提升。因此流动性的边际转向不会带来危机,但市场震荡不可避免。整体来说,对今年中国市场,我保持乐观但偏谨慎的态度。
得益于估值的提升,2020年A股市场的表现是非常明显的牛市,业绩方面虽然预期今年会有明显的业绩恢复,但如果用2020年的业绩来衡量当前个股估值的话,仍处于非常高的水平。所以如果从估值的角度来说,我觉得市场风险还是较大的。同时叠加可预见的因高杠杆产生的一些信用事件,或因货币紧缩政策导致市场波动的可能,预期2021年市场的波动性非常大。在这种环境下,选股的能力就非常重要。我们最看重的就是上市公司业绩的兑现。
从资金面的方向来说,外资的流入还会持续,所以A股还是有机会跑赢全球市场。估值的角度,虽然A股纵向来看估值并不便宜,但是从全球横向对比角度来说,也没有到贵的水平,这也是我觉得外资还是会持续地流入A股的原因,只是边际影响会明显下降。因为外资相对来说还是会更看重估值,在现在估值的状态下,很多抱团类的品种风险还是比较大。
对比A、H股两个市场,港股整体来说估值低于A股,但是一些核心标的跟A股差距不大。算上汇率差异的话,我认为港股、A股2021年表现不会差很多。
经济复苏催化传统行业投资价值关注顺周期、可选消费、强者恒强主题
今年在宏观复苏的背景下,我认为,市场从价值和基本面的角度,会经历一个比较明显的正常化的变化。在2019年和2020年,市场集中投资在一些比较热门的板块,如TMT、消费、医疗保健板块等。虽然不可否认,他们代表着中国经济未来的发展方向,但通过宏观经济的恢复,投资者可以看到传统的行业也具有它的投资价值。
我比较看好三个大方向:一是,我对于今年顺周期板块相对比较看好。数据显示,一些传统的顺周期指标都有比较明显的恢复,这个趋势在今年上半年会持续,也会带动业绩恢复,另外它们的估值基本非常便宜,多数处于历史最低水平。
二是,可选消费的重启,表现上比较滞后的可选消费品种也是比较不错的投资方向。2020年必选消费的估值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今年随着疫情恢复,我觉得可选消费会有比较明显的恢复。
三是,强者恒强,也是个比较好的长期主题,在疫情状态下我们看到更多的中国企业增加出口、走出中国,我认为这一情况未来还会持续。估值角度,因这些公司所在的领域多数比较传统,估值并没有特别的高。
个股上,“抱团”现象愈发明显,但投资头部企业是否持续奏效,很难一概而论。今年以来,很多行业龙一公司跟其他企业估值差距特别大,龙一公司的确应该有溢价,但不应该是以倍数记的溢价,尤其是在一些格局尚未不稳定行业。相信在这些板块,龙二、龙三公司的价值也会被慢慢发现。但需提醒的是,在某些格局稳定的行业,投资首先龙一公司,投资龙二的价值并不大。
给《红周刊》读者的新春祝福:
经历了特殊的2020年,值此牛年春节来临之际,希望大家在新的一年里平安健康,阖家欢乐,也祝广大的中国投资者在牛年投资顺利!
·私募机构篇·
北京格雷资产董事长、创始人张可兴:2021年A股和港股都值得期待马太效应凸显 成长性差的小市值公司将被边缘化
《红周刊》给我的感觉可谓专业投资者的一个摇篮,刊发的很多文章,都能够让职业投资者学到新东西,这点我特别喜欢。
说起2021年,我对全球,尤其是中国经济复苏比较乐观,股市上投资重心依然会侧重在港股市场,港股资产目前已经占格雷产品仓位六成以上。我认为,这将是一场至少持续一年以上的天时、地利、人和的投资机会。
2021年港股有望大幅跑赢A股港股才是未来中国的纳斯达克
对2021年的全球经济前景我们都是比较乐观的,尤其是中国,一季度和二季度的复苏力度不容小觑。随着经济数据好转,相应的一些周期性的行业会有阶段性的表现。但我们对中国经济的前景乐观并不是对GDP数字增长的乐观,而是对中国经济结构性转型变化的乐观,例如目前资本市场已提前反映出来的消费、醫药、科技等前瞻性的细分赛道,预期在未来5~10年都将呈现出远高于GDP增速的高速增长。
股市方面,2021年我认为恒生指数大概率将跑赢沪深300和上证50。目前有些产品港股仓位占比可能达到七成。
重仓港股是因为,A股近几年很多不错的股票估值都处于甚至超过历史最高位,如一些三四线白酒企业虽然每年保持20%~30%的利润增长,但市盈率却高达100多倍,估值已透支了未来5年的业绩。在A股短期内找到一些能够带来15%~20%年化收益回报率的优秀标的可能会比较难。其次,港股2018~2020年连续三年跑输A股,即使2020年全球“放水”的背景下,恒生指数仍跌4%。像互联网龙头等优质龙头去年股价上涨前估值仅30倍左右,这相较于A股很多代工或处于产业链末端偏制造的科技股动辄50倍、100倍市盈率优势明显。最后,公募基金2021年大比例加仓港股,使得港股流动性宽裕,今年新发基金港股投资比例基本都从去年的30%~50%,提高到了至少50%。 如果以10年期视角看,港股的机会才刚开始,港股或许未来比纳斯达克表现还要好。
A股结构牛行情为主寻找三四百亿市值低估龙头股机会
A股方面,展望未来5~10年,甚至20年,我们认为,一定是结构性牛市,而非全面牛。首先,未来GDP增速会不断下滑,经济处于结构性变化中;其次,注册制的实施,IPO数量加大,退市数量也会加大。无论机构还是个人投资者都会更加小心谨慎地选择投资标的,容不下大资金进出的小市值公司,未来或将逐步被机构投资者所抛弃。除非其能快速成长为百亿以上市值的大公司。
而微观层面,行业马太效应明显,过去两三年龙头企业的股价表现明显好于小企业。行业龙头企业拥有着行业最先进的技术以及人力、资金资源的优势,因而会带来比行业平均水平更高的增长,进而带动股价和利润表现更好。所以机构“抱团”大市值公司只是一种结果而已。但考虑到目前的估值因素以及流动性回收的风险,机构投资者在A股继续抱团龙头股风格可能会有一点变化,即寻找那些被市场忽略的,市值在三五百亿的中小市值龙头股票。
不同行业挖掘新龙头股的机会也略有不同。例如,互联网赢者通吃现象比较明显,除非行业发生大的变革,所以投资互联网行业首选行业龙头。但互联网龙头垄断之外也会出现一些新的消费方式和赛道,比如刚在港股上市的快手,在电商龙头、互联网龙头等大树下,抓住短视频赛道成长起来的。随着手机流量的提速以及消费方式的改变,短视频赛道成为最近三年最好的赛道之一。
当然,互联网行业的赢者通吃,并不意味着行业和企业周期理论就已经过时。一方面大公司的最高决策者80后、90后一代越来越聪明;另一方面,互联网龙头、Facebook等公司会不断吸取发展过程中的经验教训,从而把很多潜在的投资风险规避掉。例如,2011年3G向4G、PC端到手机端过渡,如果互联网龙头没有抓住机遇推出微信,迅速抓住移动互联网重量级的入口,那可能就错过了这个新的行业周期了。再比如,Facebook不断全世界高价收购很多细分赛道公司,目的在于减少未来被颠覆的风险。而如果抓不住行业新周期,就可能会“掉队”。
不同于互联网的一家独大,消费领域通常会在细分领域形成两三家头部企业,例如牛奶行业,除了龙头,第二梯队也有企业跑出来。因为当前估值合理或低估的细分赛道头部公司仍存机会。
给《红周刊》读者的祝福:
2021年A股和港股一样都值得我们去期待。希望各位投资者以合理的价格买入正确的股票并长期持有,一定会富有。总结来说,六个字:买入,持有,富有!最后也祝愿每一位投资人,牛年里牛运亨通,牛气冲天!
涌津投资CEO谢小勇:当下是下注的好时机,关注“大树”和“大河”的机会
非常高興能借《红周刊》新春寄语的机会,来分享对市场的看法。
我们不太关注市场短期机会,更聚焦市场中长期的投资机会,对于2021年以及未来更长时期的中国市场,我都是非常乐观的。过去三年不利内外部环境下市场都走出来了,2021年市场的内外部环境会比过去三年更为有利,市场表现自然会更好。
首先,新冠疫情确定将慢慢消退,中国制造业将逐步复苏或崛起确定性非常高。2009年“四万亿”造成的产能过剩在2016~2018三年主动去杠杆以及2019~2020两年被动去杠杆之后,改革做的是比较彻底的。从周期角度就应该有反转,叠加去杠杆过度,基本可以确定今年制造业将迎来非常确定的反弹周期。决定事物发展方向的是内因,这也是我们对未来充满的乐观的主要依据。
其次,2018年中国外部与美国的贸易摩擦,内部去杠杆,民营经济面临压力;2019年贸易摩擦继续,但内部民营经济慢慢恢复活力;2020年新冠疫情的冲击。对比之下,2021年可以确定环境会对市场更为有利。
从资本市场改革角度,一方面,从历史经验来看,每次中国证券法的修订,都会给中国资本市场带来一次非常巨大的投资机会。2019年证券法的修订,解决了市场供给侧问题。资本市场有好的公司,就不愁市场没有活力、没有牛市。另一方面,2020年以来资金的长期化趋势非常明显。美股1980年以来的40多年牛市中,很重要的推动因素就是401K法案的推出,引导美国养老金等长期资金配置到市场。而中国近年来也逐步引导保险、公募以及私募一些长期设计的产品投入到市场。而长期资金对市场的引导是非常正向的。因此,公司和资金两方形成了A股长期牛市非常有力的支撑。
而从行为金融学来看,投资者的情绪的形成需要一个时间,赚钱效应的累计和新投资人的慢慢变成主流都需要时间。A股市场基本上7年一个周期,从2001,到2008,再到2015年,可以设想2022年左右市场将有机会迎来一次很大的机会。因此当前肯定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和下注的好时机。结合以上的判断,我们目前仍坚持满仓策略。
短期来看,经过两年的结构性大牛市,部分板块和个股估值透支了未来的业绩,热门板块出现回调是正常现象,建议投资者不要盲目“口号式投资”。
长期我们看好两条主线,一是创新未来,目前看只要涉及创新和代表未来趋势的东西,社会很容易形成共识,也更容易形成规模化和网络效应,这也是市场给予此类公司超额估值的原因所在。例如,互联网、新能源、高端制造等,还有些看似传统行业,但是正在进行结构性改革的领域。二是美好生活,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对我国的主要矛盾重新进行了论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资本市场我们也很早就确认了这个趋势,人们对物质和精神生活的追求越来越走向升级化的趋势。不但日常消费品出现了龙头化和品牌话,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的消费需求,包括医美、网络娱乐、小家电等,都是非生活必需品,代表了人们对美好生活追求。 再次,祝《红周刊》读者投资顺利!“大鹏同风一日起”“风物长宜放眼量”。做投资,不要受短期外在波动干扰因素的影响,要看得长远一点。找到优质的大树和大河流这样的投资机会,一定会给我们带来巨大的回报。
森瑞投资董事长林存:医药板块是牛股聚集地 优质公司可穿越牛熊
感谢《红周刊》邀请我撰写新年寄语。
作为专门投资于医药医疗领域的职业投资人,我在2020年收獲颇丰,医药生物板块在疫情的背景下表现非常不错,其中防疫板块直接受益,CXO板块因为海外疫情严重,海外产能转移国内,其它医疗服务等都有着非常不错的表现。
对于新的一年甚至更长时间,我依然对医药医疗行业充满信心,在国运昌盛下,医药医疗领域依然是牛股集中营。
看好四大方向:医药服务外包、创新药械、医疗服务、医疗信息化
2021年随着国际新冠疫苗的进度不断推进,疫情预计会逐渐有所控制。而国内疫情控制较好,之前受疫情影响的医药医疗标的估值会有恢复;同时医改改革不断加速推进,创新药产业也在快速发展,预计今年也会出很多成果;另一方面,经过这次疫情,中国医药的服务产业以及创新产业会加快进入世界的舞台。对于医疗医药行业的投资,投资者可以从以上三个维度去思考。
目前来看,中国的医药研发外包服务行业的优势是世界上任何国家都不具备的,后疫情时代现状愈发明显;同时国内的创新药、创新器械企业也逐渐开始进入收获期;医疗服务随着人口老龄化以及人群收入的增加需求也在增加;医疗信息化也在快速的发展。而这些都是我们比较看好的方向。
对于医药生物行业投资而言始终应该记住“专业”两个字,医药生物行业的门槛相对较深,很多细分领域企业的业务等非专业的投资者不太容易理解,我还是建议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做,投资者不要随意道听途说的去参与交易,很容易踩雷。
医药波动加大优质公司才能穿越牛熊
当然,医药股波动也在加大。比如,前段时间的回调是由于在疫情的背景下上半年短期涨得过快导致的,而近期的波动其实跟整个市场环境有关,不仅是医药股,其实大多都是如此,但整体上来看,医药行业的核心资产还是比较稳定。
另外一点就是医药生物板块包含的细分领域及个股比较多,好的公司,差的公司都很多,但大家翻开历史会看到医药生物板块是长期出现牛股的板块,很多优质的企业是可以穿越牛熊的。
对于当下的医药长期投资而言,大家应该看到这个产业的需求,我们中国人比欧美加起来都多,但是我们的医疗医药产业总额与欧美相比还相距甚远,随着我们国家不断的富强,以及老龄化的到来,市场的总需求以及医疗消费升级的需求还有巨大的空间。
同时医疗医药是一个兼具消费属性和科技属性的板块,具有攻防兼备的特性;而从医药医疗的创新的角度讲,这个行业是不存在天花板的,永远会有新的东西,新的企业走出来,不断地会有优秀的企业成长为伟大的企业,成为中国伟大的企业并成为世界伟大的企业。
及时拥抱这个投资大时代坚持正确的赛道和公司获取超额收益
此外,机构抱团也是市场关注的焦点,医药股更是成为抱团的“集中营”。市场上流动性好的优质个股不多,在这种情况下就出现了大家所说的抱团的现象。
首先,大家要认识到很多抱团的个股其实多是非常不错的成长公司。其次,的确有一些个股估值过高,短期出现泡沫的情况。如果拉长时间的话,很多标的的估值是可以被消化的,但是短期涨幅过快确实是存在比较大的风险。
而我想与投资者分享的感悟则是,中国正在快速发展,经过这次疫情后,我们国家在世界的地位正在快速提升,我们投资股票过程其实也是投资国运过程,而我们的国运正在蒸蒸日上,很多领域都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我们应该及时拥抱。我自己这么多年来很多标的都是长期持有不曾卖过,生活在一个对的国家,选一个对的赛道,选择靠谱的企业,坚定自己的信仰,一定可以获得超额的收益。
最后,我想送给大家一句话,我们应该爱国,你越爱国,国越爱你。祝大家新年快乐!
鑫然投资董事长孔令峰:A股慢牛趋势确立优质白马的抱团才是良性上涨
感谢《红周刊》的邀请,新一年,祝《红周刊》越办越红火,也希望《红周刊》的读者都能讨到牛年的“彩头”。
2021年的市场究竟会走向何方?当下大热的抱团还能持续多久?值得关注的细分领域又有哪些?这都是投资人关心的话题。
2021年市场波动或加大A股持续慢牛趋势基本确立
相比2019-2020年,2021年市场可能波动会加大,预期收益率会降低。
第一,过去两年结构性的板块机会比较明确,指数也相对走牛,优质赛道的龙头公司、疫情受益标的普遍估值较高,尤其是2020年全球流动性宽松带来的风险偏好提升,但优质资产抱团带来的短期相对空间有限,投资者获利兑现的诉求较高。
第二,随着新冠疫苗的普及,实体经济快速恢复势必带来全球流动性的趋势性收紧,经济基本面的恢复性增长决定长期的市场稳健趋势,但是流动性的紧缩带来短期资产计价的大幅波动,这对短期市场走势可能有一定冲击。
因此基于目前流动性和基本面的分析,我们认为,今年市场的波动会加大,尤其是二三季度可能相对谨慎,与此同时,全年的预期收益率会降低。 但是中长期来看,我依然对权益类资产尤其是A股充满信心。因为中国的经济是全球最先恢复的,疫情强化了国内很多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相当于对全球进行了一次供给侧改革,随着全球经济的逐渐复苏,国内一批优质的企业会持续受益。在未来2-3年周期来看,A股优质上市公司在全球的资产中会是相对占优的优质资产。
与此同时,A股市场正在进行一系列的制度改革,对市场长期的稳健运行起到了重要保障作用。
资金面来看,虽然流动性边际上逐渐收紧,但是居民存储搬家、公募基金新增规模、房住不炒、社保养老资金入市、银行理财子公司、外资持续流入等增量资金仍然不断增加,带来的是机构投资者占比不断提升,国内优质资产的定价会越来越成熟理性。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认为,2021年市场进入一个流动性和基本面博弈的阶段,这个阶段波动会较大,预期收益率相比前两年会有所降低。但是中长期来看,我们认为,A股持续慢牛的趋势基本确立。
2021年我们最看好两个方向,第一,供给格局改善的顺周期板块,比如化工、家电、新基建、汽车等高端制造业板块;第二,长期优质赛道,比如新能源、人工智能、半导体。而需要警惕的风险则是,充分受益疫情的板块可能在今年疫苗推广后有一定估值回落风险,比如部分医药和消费品。再就是从风格上来看,小市值标的可能会持续地被边缘化,甚至仙股化。
不是所有抱团都正确但优质白马上涨相对良性
抱团也是市场热门话题,抱团源自基本面,非A股独有的现象,美国等成熟资本市场过去十年一直是这个状态,我们奉行基于基本面的上涨是合理并且长期的,这也是我们坚定看好未来长期市场的核心所在。
我们可以回想一下,2014-2015年的牛市是小股票和概念股的牛市,但是今天我们回过头看看当初那些牛股,真正在逻辑上和业绩上兑现的却是凤毛麟角,现在来看大部分是不具备真正基本面的,所以当时的牛市是不可能长期确定的。
而2019-2020年这波牛市,大幅上涨带动指数的是优质板块中的龙头白马,并且这批公司的业绩和基本面在持续兑现,这种上涨相对良性,或许期间有调整波动,也很难出现失控的风险,毕竟基本面优秀。
所以我们认为这种结构的上涨具备一定的持续性。但是我们不认为所有的抱团都正确,比如刚刚前面讲到的,充分受益去年疫情或者流动性的抱团公司或许后期出现筹码松动股价下跌的风险就很大,具备长期产业趋势、估值和业绩增速匹配的公司我们仍然是坚定看好的。
龙头公司基本面持续强化拥抱优质公司享受成长红利
A股市场这几年变化很大,制度在不断完善,市场表现风格也在不断变化,比如五年前市场是以小为美,但是随着注册制的开启,龙头公司基本面的持续强化,当前大市值和小市值公司的估值跟五年前完全相反,市场可能更希望右侧的确定性溢价,真正去享受优质公司的成长红利。
随着A股市场与国际接轨,我们可能更需要去理解成熟的投资体系。这个过程中,我们最需要强化的是心态,摒弃短期投机或者“抓牛股”的心态,在高度理解行业的基础上,去寻找中长期的价值投资。
最后,祝各位投资者在新的一年里不骄不躁,心智成长,投研体系越发稳固,赚取自己能够理解的投资收益。
中阅资本总经理孙建波:2021年创新产业强势格局不会逆转疫情受损行情有望得到重构
2020年,我们与《红周刊》一起,预见了移动互联网充分普及带来的远程化、无接触经济的大发展,预测了新能源汽车的普及趋势。采访中深入客观、循循善诱,激发我们更加认清问题的本质。
2021年的中国股市,充满着挑战。我们现在也无法准确判断2021年的行情特征。但创新和重构将是全球以及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的两大关键词。
需求复苏有望引导利率走向常态化
新冠疫情爆发以来陆续切断了全球商旅,改变了人们的工作模式和生活模式,促进了远程化、无接触商业模式和社会服务模式的发展。尽管很多行业遭遇了致命的打击,但移动互联网实现了充分渗透,各行各业中头部企业利用这一契机实现了服务模式的升级,也实现了市场份额的扩张。2021年,随着新冠疫苗在重点地区和人群中得到广泛关注,全球经济将迎来期待中的复苏,中国也将受益于这一趋势。
疫情对全球小微企业和自我雇佣的工作人员的影响更大,他们的收入下降将影响中低端消费。政府的刺激应着力于对此类弱势群体的支持。从拜登的最新表态来看,将推出1.9万亿美元经济救助计划,在产业上将支持新兴产业。个人認为,拜登的措施非常务实,将帮助美国在疫苗使用的背景下从疫情中快速复苏。尽管拜登的外交理念较为缓和,但其对华政策并不明朗,也不能奢望有太多的缓和。维持现状,拉锯式谈判,可预期地边谈边打边合作,是中国从代工经济走向平等分工经济所必须要面对的国际压力。
不过,全球的复苏并不会伴随着流动性的泛滥。尽管在2020年疫情期间全球都释放出了超额的流动性,但我们观察到,新兴产业的创新,正在消耗着这些流动性。而2021年及之后的经济复苏,更需要这些流动性。需求的复苏,将引导流动性走向正常,引导利率走向常态化。
2021年创新产业强势格局不会发生逆转疫情受损行情有望得到重构
2021年的资本市场,将面临着创新和重构,这一过程也意味着震荡。全球资本市场并没有因为疫情而低迷,投资者和企业家在疫情之下更加热衷于新经济的探索,以新能源汽车、必选消费、互联网服务、电子半导体、机械制造等为代表的行业,都得到了资本市场的热捧,当然也在疫情期间展现出了产业发展的强劲趋势。这一格局在2021年不会逆转,但也难免进入估值的高位整理阶段。习惯了龙头企业优质服务和移动互联网模式的生产生活模式之后,人们会在疫苗时代和后疫情时代保留这一生活、工作习惯。尽管这些企业仍然维持着较强的盈利能力,但高增长的势头却会放缓,股票的估值也会下滑。创新继续的同时,疫情期间受损的行业会得到重构,将在2021年修复。 不仅全球资本市场,中国资本市场同样演绎着创新与重构。尽管部分新兴的企业估值已经很贵,但不断有新的领域的新企业跑出来,有待我们去挖掘,处于产业链不同位置的企业也就必然有涨有跌。例如,在电动汽车领域,尽管电池制造企业的估值已经很贵,但电动汽车产业链仍然有很多其他的机会值得去挖掘。在2020年的极致市场中被错杀的优质公司,它们的估值体系将在2021年实现重构。
头部策略或因企业“大而增长放缓”失效市场中变化最快的是人心
而从全市场的估值结构来看,估值的极端不平衡,2021年将得到缓解。资本过度集中在少数巨无霸企业的局面,将有所改变。投资集中于头部企业的策略,将因现有的头部企业“大而增长放缓”而失效。各行各业,都在面临着再平衡。从产业集中度来看,疫情期间头部企业份额集中的趋势将有所缓解。但新行业中优势企业的集中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投资的任务是寻找下一批细分行业中的新龙头。
总体来看,2021年的中国股市,充满着挑战。就像人们在2020年初不曾预料到2020年是一个浩浩荡荡的成长股牛市一样,我们现在也无法准确判断2021年的行情特征。
但经济和产业的变迁趋势,却可揣摩。行业的生命周期、产业竞争结构、新兴产业的发展规律都不会变。市场中变化最快的是人心。经济发展的逻辑,这个风没有变;企业发展的规律,这个帆,也没有变;我们对企业的预期,这个心,却是已经跌宕起伏了无数遍。到头来,风帆依旧,人心荡漾处,留下市场曲线的跌宕起伏。部分透支了未来三五年的行业,不会横着渡过三五年,一定是在高位的股价上宽幅震荡,用下跌为未来的新投资者腾出空间。
在我们看来,赢者不会通吃,一个企业只能在自己专注的领域内经历着自己的生命周期。反垄断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将会保护经济中的新力量拥有机会。当资本市场的国际化进一步强化,跨国企业的发展再度活跃,我们的配置将是面向全球寻找优质企业。在跨国配置中,一方面,要配置到全球最优质的企业中去;另一方面,要寻找疫苗推广之后反转最明确国家的投资机会。
2021年,在中国经济的创新与重构中,如何把握中国股市中的创新与重构,同样离不开客观深入的分析。祝愿《红周刊》的读者们,牛年牛气冲天,抓准2021年创新与重构的主旋律。
神农投资总经理陈宇:拥抱“注册牛” 抓住“一九分化”结构牛机会
经过了2020年的大牛市,站在此刻展望2021年,我依然对A股充满信心。我认为,中国历史上共爆发三次大牛市:第一次是1990年“创市牛”,第二次是2006年“股改牛”,第三次就是“注册牛”。我们目前面对的就是A股史上的第三次大牛市,这是基于最底层的变化——注册制改革引发的结构性牛市。
注册制的核心变量是让市场进入充分竞争、优胜劣汰的环境,这意味着,如果像美国那样(年化6%左右的退市率),目前A股市场4000多家上市公司到20年后至少有3000家会退市。也就是说,如果投资人买到的是这些公司,那么未来20年大概率会血本无归。
因此,我认为,这一轮牛市将会比历史上任何一次牛市持续的时间都长,但前提是要找到前10%的极品公司,并且追随它。
2021年我们将继续践行“极品投资”理念,在科技、消费、医药三大黄金赛道中反复甄选出最优质的极品公司,找到对将来社会最有贡献、最能推动发展的指数级成长的伟大企业,然后用全部的精力去研究它、追随它,用重仓位跟进它。这样做不仅契合资本市场存在的终极目标,同时也大概率会带来更多的财富。
具体来看,在科技赛道,我们主要关注三个细分行业:一是智能电动车产业链,因为我们看好智能电动车所带来的整个制造业的革命;二是人工智能,人工智能是“霸权”,即对中国公司来说没有外国公司的竞争,只有中国的巨无霸在这里面互相竞争。而且人工智能的特点是,一旦成为No.1,过了奇点之后No.2及其他竞争者会全部消失;三是农业的安全和科技。
在消费赛道,我们主要关注烟、酒和茶,即电子烟、酱香酒和普洱茶。但需要注意的是,目前消费的估值的确比较贵,不考虑公司业绩盲目投资是有风险的。比如白酒板块,如果买整个板块是不理智的。不过,白酒板块有一个很确定的趋势,就是酱香酒替代浓香酒、高端酒替代低端酒。
我們要知道,在注册制优胜劣汰的情况下,两类公司将会有不同的境遇。其中,尾部公司的成交量会不断萎缩,处于不利状况,而“极品公司”股价向好的表现才刚刚开始。
至于医药赛道我认为,它是未来必然的硬刚需。中国人口老龄化的趋势不可逆转,而且会愈演愈烈,有可能一直持续到2050年。与此同时,居民的支付能力在提升、科技也在进步。因此,如果拉长时间以五年或者十年的维度来看,把医药赛道上最优秀的“极品公司”筛选出来,那样的长期收益将是非常确定的和可观的。其中,原料药、检验试剂、CRO方向是我们2021年主要关注的三个细分行业。
最后,祝《红周刊》的读者们2021年投资顺利,并且能抓住“一九分化”结构牛的机会,走向财富自由。
北京中海富林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执行董事马喆:未来的机会在经营不错且估值相对合理的股票上
2021年新春佳节马上到了,我非常高兴受到《红周刊》的邀请,为各位朋友写一段新春寄语。 在突发疫情导致全球流动性泛滥的背景下,A股和H股市场在2020年演绎了冰火两重天的结构性行情。一方面包括银行、房地产、保险和很多传统行业的股票备受市场冷落;另一方面食品饮料、医药医疗、互联网科技、新能源汽车等几个行业的龙头公司股票备受市场追捧,很多公司股价也迭创新高。2020年对押对方向的投资者应该是非常幸运的一年。
我们现在处在一个非常特殊的时代,全球持续多年的流动性泛滥并未换来经济的可持续高速增长,但也没有导致通货膨胀。低增长、低利率、低通胀似乎成了全球经济的常态。但货币超发确实带来了资产价格泡沫。美国股票市场自2009年以来已经走出了12年牛市。2020年突发新冠疫情让各国央行继续释放的流动性进一步推升了部分公司本已不便宜的股价。我个人判断:“全球宽松的流动性在2021年大概率还会保持下去。”但持续宽松的流通性是否真的能够换来全球经济的可持续增长?通货膨胀是否已经从人类的字典里消失?这很值得观察。
经济增长绝不是靠央行印钞票推动的,股价更不可能因为流动性得到长期支撑。每一只股票背后都有一家实实在在的上市公司。股价短期涨跌是市场情绪左右,长期一定是由内在价值决定。而股票的内在价值是由这家公司可持续的利润和可清算的账面资产决定。没有人能准确预判市场情绪的偏好,也没有人知道2021年中国股票市场是涨是跌。但我们确实知道,有些优质公司的股价已经不便宜了。
沃伦·巴菲特对投资的定义是这样的:“投资即现在先投入一笔钱,在未来某个时间再拿回一笔更多的钱,拿回这笔钱要先扣除这个时期的通货膨胀。”巴菲特所指的拿回一笔更多的钱是指从企业未来的利润里获得,而不是来自别人的口袋里。巴菲特要的是利润而不是市盈率。这和股票市场大部分人希望推高市盈率的想法确实不一样。股票投资的风险表面在人们对商业模式的认知不足,实际在于人们内心的贪婪。没有几个人愿意像沃伦·巴菲特一样慢慢的变富。看着2020年不断攀升的股价,很多非常聪明的投资者已经把“用合理的价格买进优质公司的股票,长期持有获得合理的回报”理解为:“买进优质公司的股票,长期持有可以获得暴利。”人们太着急赚大钱了!我还是希望《红周刊》的读者们“愚钝”一些,理性一些,回归到商业本质。未来的投资机会一定在那些经营的还不错但估值相对合理的股票上。我衷心地希望大家能够找到那些商业机会!
我和《红周刊》有2-3年的工作接触,让我触动最大的是我竟从未感觉出他们是一家商业机构。可他们确实是一家商业财经媒体。但《红周刊》同事们的日常工作内容更多是价值投资理念的传播。在出品人郭貴龙先生的带领下,《红周刊》年轻的编辑和记者们每天都在辛勤工作着,把中国最好的投资人介绍给《红周刊》的读者们,把正确的投资理念传播给社会大众。我对《红周刊》一直都充满着敬意!我喜欢《红周刊》的同事们!股票市场商业机会很多,但风险更大。太多的人在这个市场糊里糊涂地丢掉了自己的金钱,《红周刊》的每一篇文章﹑每一次采访都是为了让更多的读者们减少被股票市场的暴风雪吞没的风险。这是一家有责任、有良知的财经媒体!让我们向《红周刊》的同事们致敬吧!
我衷心地祝福《红周刊》的读者们新春快乐!2021年投资成功!牛年大吉大利!
相聚资本投资总监兼基金经理王建东:坚守医药和软件行业优质股
新年到来,市场的波动依然如故,但有些投资理念是不会变的。我希望投资者在牛年选择自己相信的东西,在此基础上去做投资,时刻坚守自己的投资理念。
我与《红周刊》的交流不算频繁,可杂志在内容专业性方面令人钦佩。我喜欢读书,比较推崇张磊写的《价值》,这本书貌似说了一些常识或大道理,但它有关投资与价值的理念是能让你长期获益的。这也是我对《红周刊》的期待,希望你们写的稿子不仅放在当下有可读性,5年或者10年之后仍能让我和读者从中受益。
展望2021年,我认为,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中国在全球的竞争力会不断增强。从一个更长周期的视角来看,像我国实体经济的制造业正在逐渐的高端化,而这个趋势在过去几年已经有了深刻的演绎。另外,在其他领域,如科技创新也在不断深化。我认为,中国的竞争优势在未来会持续突显。整体来说,我对2021年以及未来几年都保持乐观,2021年中国资本市场的投资机会也会非常多。
从关注方向来说,我觉得首先是医药,未来发展前景是比较明确的。医药的长周期逻辑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人口老龄化在加速,这将导致相关需求不断增加。另外,国家鼓励医药、器械领域的创新,这两个行业有很长的坡要爬,空间巨大。再有就是国内医药公司能享受到工程师红利,无论是高品质药品以及高端器械的开发,我们都有庞大的高效、高质量并且低成本的工程师团队做背书,这是中国医药产业的优势。所以,我认为,不仅是在2021年,在未来很多年,中国医药行业的投资机会都会十分显著,中国的制药、器械这两个领域将会崛起。
软件行业也值得关注,根据我们一系列调研以及产业研究,我们认为,软件国产化是一个不容忽视的赛道。我国的基础软件整体发展较为落后,自给率长期以来处在较低水平,近年来,国家对软件国产化的重视度在不断增强,这为计算机软件行业提供了重要的驱动力。
但是,整个基础软件的国产化,或者形成真正的成规模的商业化,达到完全的自给自足,自成体系,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当前的软件国产替代在一些领域已经形成了一种正向的循环,比如党政部门基本上采购的都是国产软件。在一些重大的行业,比如金融、通信、电力等,也已经出现了比较明显的国产替代的迹象。
软件产业并不是一个“非0即1”的关系,它是一个从能用到好用,再到超越,这样一个递进的过程。通过不断迭代,叠加政策导向,我们的软件产业现在正处在一个由可用到好用的发展阶段,我认为,这个阶段的行业空间非常庞大,因为整个中国党政以及各大技术行业,对软件的需求量是巨大的。其实在2020年年报里,一些上市公司实际上已经有所体现了,所以我认为这个趋势在未来会延续。 我觉得做投资很重要的一个境界就是看透事物的本质,不要被短期的表象干扰,更需要基于一个长期的视角去思考问题,只有这样,你才能看到一家公司真正的、长期的价值。
在此我借用电影《教父》中的一句台词:“那些半秒钟看到本质的人,与一辈子都看不清楚的人,注定会有截然不同的命运。”希望《红周刊》的读者们在牛年成为“半秒钟看到本质的人”。
凌通盛泰董事长、否极泰基金经理董宝珍:牛年就看低估崛起
2021年的市场已经拉开序幕,投资者们都盼望牛年牛市、收益满满,我在此祝愿投资者们在牛年意气风发、心愿得偿。
从我的方法论来说,着眼点不仅仅是牛年市场,可能包括牛年以及其后的若干年。从投资的方向来说,我确定当前受到追捧的高估值赛道的可投价值已经进入后半段,低估值赛道的估值修复进程则渐入佳境。
为什么这么说呢?为什么在许多投资人继续看好百倍市盈率的赛道股,看空低估值的金融股的当下,我要“逆潮流”而动、坚持低估金融蓝筹会崛起以及成为王者呢?
我们先看一下过去5年中国资本市场出现的两个知名大泡沫。一个是全通教育,在2015年不到半年的时间里,股价从几块钱涨到100块钱,涨了几十倍。不久随着泡沫的破裂,到2020年其股价跌去了高点时的95%,抹掉了所有涨幅;另一个是乐视网,其股价在2015年上半年涨了50多倍,到2020年乐视网已经破产退市,股价只有0.17元,跌幅99.9%。
这两个案例说明一个事实:就是整个2015年中国机构投资者在创业板上的炒作,本质上是炒作无基本面支持的废纸。2015年上半年的杠杆牛是中国机构投资者利用资金优势创造的定价权优势,对无基本面优势的废纸进行恶性炒作,最终结果就是血本无归且身败名裂。
在这里,我没有给机构投资者“泼脏水”的意思,因为这是机构投资者发展过程中的必经阶段。A股市场的机构投资者从无到有,再到2015年成为市场上最大体量的资金,曾在“消灭”庄家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但不能否认,这些机构投资者在当时是没有真正的理性的,2015年杠杆牛就是明证。
我们当然也看到,经历了杠杆牛崩塌,机构投资者进步了一些,放弃了没有内在价值的公司,开始把巨额资金投向有内在价值的消费、医药、白酒,这就是所谓的賽道投资。赛道股指的是消费、医药等有稳定的基本面、周期性相对弱的公司。但是,机构从2018年开始抱团赛道股,把二三十倍市盈率的赛道股普遍炒到了100倍左右,这种只看赛道不看估值的做法再度暴露出机构投资者的非理性。
我们仅以某酱油龙头为例,其年度净利润和主营收入增长率稳定在20%左右,市盈率在2018年是30倍,现在是110倍,这样的估值水平如果说还有投资价值,那就是在撒谎。可机构依然抱团其中,并不断推荐买入。
这和50年前曾经出现在美国的“漂亮50”行情如出一辙。美国股市在上世纪50年代开始由机构主导,价值投资的观念获得接受,格雷厄姆和巴菲特在那个阶段都赚到了钱。在这样的事实鼓励下,机构们更进一步,认为价值投资就是买好公司,不需要看估值,“漂亮50”就这么诞生了。随后的结果是“漂亮50”在估值达到极限后就迅速凋零。
美国“漂亮50”最高时的估值为90倍市盈率,现在A股赛道泡沫很多都超过100倍市盈率,已经走到了价值规律所能允许的极限边缘。从机构化普遍的发展规律和价值规律来看,赛道泡沫除了破裂没有其他出路。
基于以上分析,机构投资者必将向下一阶段进化,就是既要看基本面是否优秀,又要看估值是否合理,两者缺一不可。这种实践才是真正的价值投资实践。
可以预期,机构投资者将规律性通过将资金投入到质地优秀、估值超低的金融蓝筹股,一方面实现金融蓝筹股的估值修复;另一方面实现机构投资者自身的成熟,并实现真正的理性!
有人可能会问,银行股在2018年底迎来了基本面的战略反转,为何还是罕见的低估值?估值修复为什么没发生?一般来说估值修复发生依赖于两个条件,一个是银行股出现全市场一眼就能看到的基本面好转现象;另一个机构投资者能够理性地发现银行股基本面好转的蛛丝马迹。银行股之所以没有发生估值修复,根本原因就是中国资本市场上掌握着巨额资金的机构投资者,在行为特征上没有达到真正的理性!
想让机构投资者一下子就坚持正确的投资理念、掌握真正的投资能力是不可能的,只有经历市场反复残酷的洗礼才能产生自觉理性,才会有真正的投资能力,这是资本市场发展规律决定的,而且是一个曲折的过程。
综上所述,2021年高估值赛道泡沫必将终结,以2021年为起点未来的一段不短的时间内,真正的王者是低估金融蓝筹。同时,中国资本市场开始走向既看基本面又看估值的理性发展阶段,真正理性的投资者和投资机构也必将崛起。
祝愿每一位《红周刊》的读者成为理性的投资者。
·公募基金篇·
兴证全球基金基金经理谢治宇:用十年维度看 现在做权益投资就是先人一步
牛年将至,整体而言,市场经过了两年左右的上涨,市场上确实有一大批公司,估值水平较高且涨幅比较大。现在的市场可能进入了一个相对平缓的阶段,需要一段时间去做修正,寻找接下来的主要方向。
至于投资机会,我觉得至少有两点值得关注:首先,2020年部分因疫情影响受损的行业自然会经历复苏,比如餐饮、旅游等领域。但是另一方面,需要关注2020年受益最多的行业领域,可以预见的是未来海外疫情将逐步结束,产业链也将随之恢复,这就可能会给国内造成反过来的压力。不只是与疫情相关的防疫物品,也可能是与出口相关。当前只有我们国家的产业链是最完整的,所以可以看到去年的出口很强,但到了2021年,这种状况未必是可持续的。 短期来看,这一正一反的两个点,也许是值得关注的。但从长期来看,换句话说就是以一个相对长的眼光来看,过去几年一直处在结构性的牛市里。大家常常会提到的2015年和2018年,2015年经历了大牛市,全年来看基金的平均收益率还是不错的;到了2018年,在意想不到的内外冲击下,股市整体表现不佳。但是不难发现,除了2018年以外,这些年每年基本上都是有投资机会的。
即使如此,也需要看到的是,过去几年整个市场,无论是基金还是部分龙头股,都收获了不错的涨幅,所以,适当降低收益率预期可能会是2021年投资时比较合理的选择。但基金投资依旧可以是资产配置中相对重要的选择,从全社会资产配置角度看,居民在权益市场的配置是显著不足的。如果未来以合理的价格在权益市场进行配置,用10年的维度去看,有可能还是先人一步的举动,获得资本市场长期的发展红利。
最后,祝《红周刊》的读者们牛年快乐,投资顺利!
农银汇理基金基金经理赵诣:坚持长期价值回报 四维度筛选伟大企业
年华似水,岁月流金。在过去的2020年里,我所管理的基金取得较好投资回报,农银工业4.0混合、农银新能源混合以及农银研究精选混合分别以166.56%、163.49%和154.88%收益跻身行业前三名。
对2020年进行业绩归因,最大的原因是在市场极度悲观的时候,坚定做好深度研究,发掘企业价值,尽量避免市场情绪的扰动。真正忍受住短期诱惑,坚持做长期正确的事情,不要被市场情绪所左右,才能在真正逆势时做到了“别人恐惧时我贪婪”。
2020年年初,因为疫情的缘故,绝大部分行业的市场跌幅大,新能源行业尤其典型,3月份,市场呈现出“拥抱内需,抛弃外需”的情况,公司投研团队通过密集的调研,确认市场对于新能源行业预期过于悲观。在消费端需求还看不清楚的情况下,光伏由于是企业端的生意,以一年以上时间维度看,需求非常确定,因此积极逆势加仓光伏板块。等到5月份,欧美复工复产,市场的需求迅速恢复,市场开始强势反弹,整个新能源行业出现超预期收益。
我以前研究机械、军工,但随着我的能力圈不断提升,投资组合不仅有机械、军工,还不断扩展到医药制造、新能源行业,但其本质都是沿着“高端制造”这个方向在拓展。
关于我如何去筛选优质个股,总结来看,我倾向于从两个维度来选:一选赛道,二看公司。
企业首先赛道空间要广、周期要长,这决定会有很长的投资周期,在这个行业里,希望它的竞争格局已经明确稳定,这样才能赚到确定增长的钱。
而筛选公司方面主要关注四个维度:第一,看公司是不是行业龙头,每个人对龙头的定义都不同,一方面公司的市场份额是行业头部;另一方面能够引领行业的发展。
第二,有自己的核心壁垒,也就是“护城河”,这样大概率不会出现被弯道超车的机会。
第三是治理结构,要想成为伟大的企业,管理层、尤其是董事长格局和抱负非常重要。
第四,能够赚取公司成长的钱,一定希望公司能够出业绩,如果是行业原因业绩稍差可以接受。但行业景气度起来,企业还没有利润,这可能赚的是偏主题的钱,这并不是我的投資所长。
以一个更长的维度来看,我们更关注有“增量”的方向:一是技术进步带来需求提升的方向,包括新能源和5G应用;其次是在“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定调下的国产替代、补短板的方向,尤其是以航空发动机、半导体为主的高端制造业。
2019年和2020年都是公募基金大年,公募基金整体业绩都很好,去分解企业的股价表现,可能三分之二来自于估值的提升。纯估值的提升有尽头,未来一定需要时间通过业绩的增长来消化高估值。
2021年,我和农银汇理基金的投研团队将一如既往地坚持努力,为持有人创造长期回报。公募基金是普通投资资产配置中优质的产品,建议投资者以一个更长的维度来投资基金,希望投资者能抵御中途出现的波动,与优质基金产品共成长!
祝福《红周刊》的广大读者们新春快乐!投资顺意!也祝《红周刊》越办越好!
汇丰晋信基金基金经理陆彬:2021年机会或来自“低估值顺周期”行业的价值回归
很高兴受邀为《红周刊》撰写新年寄语。
2021年机会和风险是并存的。A股市场经历连续两年上涨后,市场风险溢价较低,当前风险补偿不足。同时过去几年不少行业和某些风格因子单边大幅上涨,估值也相应升到历史高位。不过,这并不代表毫无机会,相反,我们觉得2021年依然是精彩纷呈的一年。
宏观角度看,全球经济复苏、中国资本市场改革红利和居民资产向资本市场转移等,都会成为A股行情长期的驱动力。
中观角度看,过去一两年,只有大约10%的公司获得较高涨幅,大量“一般赛道”或低景气行业公司持续走低。我们也认同,好赛道和高景气行业中的优质公司理应长期享受估值溢价和流动性溢价。但是,我们发现“口号式投资”的声音越来越大,好赛道中的质地一般公司也享受了巨大的估值溢价,即将面临景气拐点的高景气行业基本面担忧也被市场忽视,大量“一般赛道”或低景气行业中的优质公司被大幅低估。
因此,2021年的投资机会,或许就来自于“低估值顺周期”行业的价值回归。这些公司大部分在“现在的一般赛道”或者“目前的低景气行业”,但随着盈利回升和基本面拐点,这些公司无论在投资价值还是安全性上,都将是更优选择。 从行业内部看,就算当前估值偏高的高景气行业,也同样存在结构性机会。我们发现,一些高景气行业的二三线公司,既受益于行业的溢出效应拥有不错的基本面,同时也没有类似龙头公司的高溢价,同样存在值得我们深入挖掘的机会。
因此,比较了基本面和估值后,我们觉得以下四个方面或许存在结构性投资机会。
首先,是以电动车为代表的新能源行业。经历了过去1年大涨后,整个新能源板块估值已经偏高,虽然基本面很好,但可能并不存在系统性投资机会,需要深入细分行业和公司,去挖掘一些结构性投资机会。
例如,一些二、三线新能源供应链企业和新能源上游产业链,目前估值依然不高,但随着行业景气度提升,这些公司基本面同样会持续向好,其业绩弹性可能比一线龙头公司更大。目前来看,投资价值可能会比一线龙头企业更高。
其次,以化工为代表的顺周期行业,我们认为,这一行业在2021年会涌现比较多的机会。具体来看,经历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后,化工过剩产能基本出清。而2020年的疫情也导致小企业的退出比例越来越高。目前来看,由于环保、安全等多重因素制约,化工行业新增产能较为困难,壁垒甚至可能比新能源行业更高。随着经济复苏推动需求回升,未来有望看到化工行业的周期性变弱、成长性变强。
第三,是军工行业。随着国家投入增加,军工行业整体盈利能力不断向好,行业的周期属性正在变弱,成长属性越来越强。我们看好这种从周期性走向成长性的投资逻辑转变带来的投资机会。不过在投资上,我们还是会找一些能够解决“卡脖子”关键技术的民营企业,这些公司治理往往更好、盈利能力往往更强。
第四大金融板块,包括保险、银行和地产。随着货币政策回归常态以及经济的企稳回升,大金融板块有望在2021年迎来基本面复苏。以板块目前较低的估值来看,配置的性价比较高,未来很有可能走出慢牛行情。
具体投资上还是要挖掘细分行业和个股机会。2021年我们或许很难“躺赢”,类似过去两年赛道型的机会或许很难看到。因此今年将是极度考验投资能力的一年,只有下功夫做好调研和分析,深度挖掘基本面和估值间的预期差,才有望在今年赚到辛苦钱。
最后祝《红周刊》的读者们新年快乐!投资顺利!
易方达基金基金经理范冰:全球指数投资大发展 带来源头活水内地行业主题ETF比肩宽基主题ETF
2020年的新冠疫情对全球经济以及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深远影响,引发了人们对未来人与自然、人与科技以及人类社会自身等大趋势问题的深刻思考。然而,疫情并没有阻碍全球资管行业的发展,尤其是以ETF为代表的全球指数投资领域。
2020年全球ETF总规模突破了7.8万亿美元,在美国市场投资者净买入7600万美元的ETF,在中国ETF市场规模也突破了1.1万亿人民币。ETF的大发展是行业几十年来不断创新的结果,它让投资变得更简单、更便宜、更高效。
回顾全球资本市场的历史,过去大概每十年都有一个投资主题,从美国的漂亮50、日本企业的崛起、到过去十年以纳斯达克为代表的科技互聯网浪潮,抓住每次浪潮机遇的经济体也成为世界经济的引擎。投资领域中,传统的行业划分逐渐难以准确把握趋势投资,更多的需要采用产业链和供应链信息来刻画商业逻辑,因此,我们也看到了海外和国内市场中主题投资的较大发展。
截至2020年年底,A股市场中行业主题类ETF的规模已基本和宽基ETF规模并驾齐驱。中国是2020年世界主要经济体中惟一保持GDP正增长的国家,根据OECD的预测,2021年的中国经济也将具备增长潜能。
伴随中国资本市场改革的推进,中国股市已经从存量时代进入增量时代。随着改革进程的不断推进,居民存款会逐步增加对权益类风险资产的配置。养老金和保险等机构资金已经开始增加股票的配置,“房住不炒”之下楼市的资金也在向股市分流,海外资金北上的趋势也较为稳健。
在源头活水的带动之下,中国权益市场正在成为居民资产配置重要的枢纽,中国的证券化率(股市总规模除以GDP)也明显缩小了和发达国家的差距。长期来看,我们看好中国经济未来的发展,中国未来会诞生一批优质的世界级的上市公司,投资者可以通过资本市场或公募基金分享中国经济增长的果实。举个例子,我所接触的上海某券商营业部,2020年人均卖了一个亿的公募基金。
值此辞旧迎新之际,预祝《红周刊》的读者朋友们新春快乐,阖家幸福,也祝大家在牛年里抓住投资机会!市场有风险,投资需理性,愿大家在投资的道路上细水长流,行稳致远!
中庚基金基金经理丘栋荣:牛年低估值品种更具备吸引力
2020年我们经历了一场以核心资产为代表的结构性牛市狂欢;2021年市场的估值分化更加剧烈,而低估值公司则迎来了更好的配置契机!
我们不能把过去三年高估值股票的表现做简单的线性外推,在当前时点,需要重新审视估值和价格的关系、以及审视低估值策略的重要性。
低估值不等于差公司,“市场需求是增长的、供给是收缩的、盈利能力是提升的。”是我们构建投资组合的标准。按照这一标准,我们主要配置了制造业龙头公司,银行、保险、地产等顺周期品种,以及国防军工在内业绩增速快的行业。它们基本面表现出色,估值低,投资的性价比凸显。 低估值品种比2019年熊市末期基本面更好、估值更低低估值组合抵御风险的同时预期回报也变高
2021年春节将近,同时也进入了2021投资旅程的第二个月份。经历跨年以来的“春季躁动期”后,近期市场的波动有所加剧,白马股频频“闪崩”……这一系列现象的背后,是结构性的高估和低估的市场核心矛盾。具体说来,一方面以核心资产为代表的几百只股处于典型的牛市状况中;而另一方面,其他的三千多只股票,还处于熊市的情况。
从当前市场的核心矛盾着手,我认为低估值品种的定价和预期回报率非常有吸引力。目前,以核心资产为代表、抱团特性明显的股票,依然有新的资金在涌入,对于这类资产,真正的难点在于如何应对泡沫,挑战和难度会比较大;而低估值品种的情况则恰恰相反,在股票估值修复的预期情况下,投资的胜率会很高,最差的情况也不至于大幅亏损。
按照我们的标准来看,目前市场上还有很多股票甚至比2019年1月熊市底部的时候更具吸引力,因为它们的基本面更好且估值更低,体现为风险更小且有更好的成长性。所以,现在构建低估值组合是为了追求更高的预期回报。
制造业龙头、顺周期、国防军工具备配置价值质量为王 配置低估值不等于“炒小炒差”
我们按照“市场需求是增長的、供给是收缩的、盈利能力是提升的”要求来选择公司。
以这个标准构建出来的投资组合主要是以下三大方向:1.广义制造业中竞争优势突出的细分龙头公司;2.银行、地产、保险等顺周期行业中的优质公司,这类公司基本面风险小、估值便宜,能够通过自身的成长获得阿尔法;3.包括国防军工在内的行业增长速度非常高、风险小且处于加速增长状态的公司。
2020年,上述行业部分公司可能在某种程度上拖累了组合的业绩,但是我仍然坚定持有很重要的原因是从过去10年的维度来看,年化收入增速、年化利润增速或ROE增速均是符合我们预期的。只是股价过去两年都没有涨,目前只有7~8倍的市盈率。这种情况不是简单的基本面情况可以解释的,背后行业风格的影响因素可能会更多。正因为它的估值比较低,所以隐含的预期回报会较高,这正是我们真正去要坚持的。
春节将至,祝福《红周刊》的读者们牛年投资一帆风顺!
·国内研究机构篇·
天风证券研究所所长赵晓光:消费电子在承前启后的好时点 新成长逻辑将现
很高兴能参与新春寄语的撰写,作为《红周刊》的老朋友,首先祝各位读者新春愉快!
过去两年,以电子为代表的科技板块市场表现颇为亮眼。近期受市场风格转变、流动性隐忧等因素影响,科技股大幅调整。但是从消费电子、5G、新能源车等主要子板块成长逻辑来看,科技股的调整已经基本到位,2021年将迎来这一板块投资的好时机。
在我看来,科技领域中的消费电子板块正处在承前启后的时点:一方面,整个电子板块需求端的情况较为悲观,智能手机高速渗透的阶段已经结束,它的形态基本上没有大的变化,用户在使用智能手机的过程中也很难有新的体验,行业竞争格局基本已经形成。智能手机以外模组企业的巨头也已经成长起来,而且处于激烈的竞争中,除了耳机产业链外,其他的模组企业也没有大规模启动的迹象。
然而,电子板块供给侧则较为乐观,产品紧缺、涨价的情况还在继续。但是由于需求端的“天花板”,市场不愿意给电子板块更高的估值,导致近期整个电子板块甚至科技板块的表现都欠佳。
但是如果换一个角度看电子板块,我们会发现,它正处于多点开花的阶段。“承前启后”的“启”就在于5G商用的开启,消费电子领域新的成长逻辑将出现。
一是手机的5G化带来的手机基础架构的变化——从单机向云端的发展。目前智能手机70%的空间都被存储和计算占据,而随着5G的发展,云端则会更多地承载存储和计算的空间。这样一来,普通智能手机也有强大的处理性能,例如也可以承载更大型、更复杂的游戏。
消费电子本质上是输入、输出的设备,过去由于存储空间和成本的限制,手机在输入、输出方面的变化并不大。而存储一旦转移到了云端,手机自身的存储空间被节省后,则可以更好地切入输入、输出领域的革新。例如摄像头,我们未来不仅可以通过摄像头识别物体的形状,而且可以通过光谱来识别物体的属性。耳机的智能化、手表的服务化也将给用户带来更多的体验。此外,2021年5G将再建设60万个基站,这为5G的应用提供了设备的基础。
二是电视的社交化,电视在经历从媒体终端到社交终端的过程,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面板价格的上涨。
三是AR的加速化。今年国内各大品牌厂商都会推出AR眼镜,明年苹果也将推出AR眼镜。
在消费电子以外,科技领域的投资也有几个大的方向,例如新能源汽车巨大的需求量拉动了板块的爆发,物联网在5G时代也有巨大的生命力……这些新的利润增长点都处于刚开始的阶段,在市场中占比还微不足道。但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将它们叠加到一起,就是推动科技板块的强大动力。
所以基于这些逻辑,我判断,科技股的估值已经下杀到相对安全的位置。2021年,不论是消费电子的“5G”化,还是新能源汽车的进一步发展,都会给科技领域带来蓬勃发展的新机会。我们相信:2021年已经进入到了科技产业发展的一个新的时代,整个科技产业还有非常好的投资机会!
最后,祝《红周刊》的读者牛年投资顺利!
甬兴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许维鸿:2021年内外环境比去年好 权益市场结构分化持续
2021年是中国资本市场推进改革之年,无论是货币政策,还是财政政策,都有相当的空间。这种政策空间来自于中国宏观经济的总体超预期复苏,尤其是2021年的外贸对经济复苏的贡献,有望再度超出市场预期。未来几年,随着经济恢复常态化,考验的将不再是出口能力和政府政策刺激能力,而是可持续的经济结构优化目标。而资本市场在持续改革推动下,会有越来越多新股供投资人选择,但“二八分化”“一九分化”会持续。2021年内外环境都比以前好
2020年全球经济被新冠疫情拉入泥潭,而中国贸易顺差则创纪录的达到3.7万亿元,这无疑是经济的“定海神针”;外贸判断2021年贸易顺差无悬念突破4万亿元人民币,对经济复苏和改革政策推进,都是难得的正贡献。这种判断还缘于欧美发达经济体在疫情得到控制、开始补库存、开始各类投资“反弹”,还对中国出口有一个明显拉动。
就消费而言,我依然保持长期以来的乐观态度,总体上的消费升级和消费细分还在进行,消费端增速在2021年仍将快于GDP增速,毕竟我们要考虑压缩不必要的投资刺激。当然,考虑到抑制房地产泡沫以及区域间不平衡发展,消费对经济的贡献这几年已经边际下降,这也是为了更加长期的发展目标。
我经常建议大家多用“十四五”视角来理解中央的财政和货币政策。未来几年,随着经济恢复常态化,考验的将不再是出口能力和政府政策刺激能力,而是可持續的经济结构优化目标。后疫情时代,中国的对外出口规模增长速度会趋缓,这就要求中国能提升国际新市场拓展能力和跨境技术并购能力,而这都需要资本的支持,需要中国资本市场的现代化改革。
2021年中国经济的外部环境,总体上会比前几年好。美国新旧两任政府权力交接,政策必然转向,世界各国都有个“试探、适应”的过程。欧元区、英国、日本与美国周旋多年了,必然会谋求各自利益,对于中国也是一个风险与机遇并存的事情,但总体上美国各类“反华势力”都不敢再像特朗普时期那么嚣张。而判断拜登政府的经济政策,第一季度可以先关注新财长——耶伦老太太的政策主张。我个人认,耶伦倾向于维持货币宽松,深化财政赤字货币化,但是,她如何进退攻守、赢得众参两院的支持、与美联储博弈,在2021年上半年都会给全球资产价格带来交易性机会。
金融市场会异彩纷呈
未来三年的大趋势是全球货币政策收紧。主要是两个因素,一个是欧美疫情下半年出现彻底好转,近期每日新增病例的趋势已经扭转;第二个因素是通货膨胀抬头,例如铜价、铝价2020年即便是疫情都上涨了30%~40%,如今仍维持在相对高位,这必然给工业中下游、消费端带来长期的通胀压力。但这并不意味着“实际负利率”时代结束。欧美货币政策预期也对中国货币政策影响非常有限,因为中国是目前全球惟一一个货币政策正常化的主要经济体。因此,2021年中国货币仍将维持“独立自主”的状态,货币可调整空间很大。
2021年是“二十大”之前改革攻坚之年,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空间大,有利于不良资产的坏账的风险、地方政府隐形债务风险的化解,市场应该有个心理准备。 化解各类不良资产风险,必然带来2021年债券市场的风险期限结构的长端上升,这与利率期限结构的相对稳定是一对“组合拳”。换言之,高风险债券的风险将进一步分化,这就要求债券机构投资者更加关注发行人的基本面,高收益债券投资的专业细分也是难得的发展机遇。
而权益市场的注册制改革节奏加快没有悬念,会有更对的新上市公司可供选择。A股市场的“二八分化”“一九分化”会持续,港股、中概股等投资机遇也值得财富管理机构期待。总之,2021年全球经济复苏、中国外贸恒强、资本市场改革大潮,将是金融异彩纷呈的年份,祝大家抓住机遇、牛转乾坤!
中国的金融投资者已经升级,越来越关注上市公司基本面、越来越不轻信市场的传言。2021年中国股市资金将继续“破纪录”的充裕,机构投资风格趋同,散户的力量不容小觑。财经媒体值得期待,鸡汤类的财经娱乐化内容会被专业投资信息代替,期待《红周刊》为代表的专业媒体声音!
东方港湾投资公司董事长但斌:
人类发展的进程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大自然的威胁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像一处处惊险的暗礁,总会突然出现在滚滚向前的时间长河之中,衰败和繁荣总会相伴而至,优质的企业能够穿越时间的河流且在逆境中壮大。希望我们的投资人都能一直陪伴着每个时代的伟大企业,在困境中磨砺和成长,在繁荣里结出丰硕的果实。祝《红周刊》读者新年快乐!
东方马拉松董事长钟兆民:
牛年牛市,祝福《红周刊》的读者找到牛股、骑住牛股!长期而言,付出身力和脑力牛劲,才能找到并骑住牛股!
中泰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
又到年终,展望2021年,我认为,中国资本市场仍将保持繁荣的态势,虽然一些公司的估值处在相对高位,但大消费和高科技领域的发展是中国经济的两大驱动力,在去伪存真后,我认为,A股市场将延续结构性牛市的走向。祝《红周刊》和《红周刊》的读者们牛年一切顺利!
华泰柏瑞基金副总经理、基金经理李晓西:
2020年我和《红周刊》因采访结缘,每次的采访合作都非常愉快。《红周刊》记者的提问专业客观,所采写的报道富有深度和远见。我和《红周刊》的投缘之处还在于,我们都是长期价值投资的倡导者和践行者,我为《红周刊》身体力行大力倡导中国价值投资,推动中国资本市场走向成熟和理性而感动,我认为他们是真正为中国资本市场投资者利益着想的一群人,在中国投资者教育方面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在牛年即将到来之际,提前给各位投资者拜个早年,祝各位投资者新春快乐,阖家幸福!也感谢各位投资者一直以来对我们的长期支持与信任,祝愿各位投资人在牛年能够捕获更多牛股,业绩长虹!
兴业证券全球首席策略分析师张忆东:
我在香港遥祝《红周刊》及各位读者,农历新年快乐,牛年大吉!2021年,与兴业证券共同兴业,分享中国权益大时代与核心资产一起奔向美好的明天。
2021年,我们战略性看多中国权益资产,特别是核心资产,我们看港股为牛市,A股是结构性行情。其中,港股的流动性会稍好于A股。因此,2021年的港股更值得期待。
广东潮金投资投资总监刘跃:
恭祝《红周刊》和《红周刊》读者,牛年牛气冲天,投资收益红红火火 ,财源广进,幸福安康,事事顺心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