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入秋以来,众多拍卖公司一年一度的艺术品秋拍盛典正相继上演,数以亿计的资金和众多鲜见于世的珍贵藏品流通于各场拍卖会之间。一直以来让财富阶层望而却步的艺术品价位,在今年秋拍中更是屡创新高、一路飙升,各拍卖公司之间的战役也开展得如火如荼。
艺术品在这个时代究竟具有怎样的魔力?艺术品拍卖市场具有什么诱惑力?谁又能成为合格的投资者和收藏家?中国拍卖业的领军人物——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董事副总裁寇勤先生,讲述了他心中真正的艺术品拍卖及收藏。
审美与占有欲,恋上艺术品的原动力
“在一张记录嘉德首场拍卖会的老照片上,一对夫妇抱着熟睡的孩子,专注于每件拍品和现场每次报价。在人们还很准接受艺术品拍卖的年代,一家三口能够共同到现场感受艺术的魅力,让我难以释怀。他们专注而享受的神情告诉我:艺术品具有一种独特的魔力。”寇勤回忆道。 从事艺术品拍卖业十多年来,寇勤始终感到艺术的魔力无处不在,而其最大的魅力首先莫过于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但十多年前国内的艺术品拍卖业兴起之初却远非如此。在嘉德的首场拍卖会上,一位对艺术所知甚少的著名企业家曾试图一口气购买包括字画、瓷器、玉器和古籍善本在内的上百件拍品,就因为他嗅到了当时艺术品投资的巨大利润,而这正淋漓尽致地刻画出了上世纪90年代初人们刚接触艺术品拍卖时的真实心态。
“投资者家要提升鉴藏意识,就必须产生艺术共鸣。当我们悉心把玩自己的藏品,触碰这些千年遗珍,感受与远逝的历代艺术家的真切对话,是一种无可比拟的享受。”寇勤认为,“兴趣是进入收藏圈的钥匙。喜欢才购买,购买才研究,研究才交流。通过市场磨练来长见识、出见解,才能对藏品道出一二,进入更高的鉴藏层次。”
“几年前,一位著名学者曾预言说我们的一套书札拍品会流标,因为宣传图录上精确刊登出了书札的原文,大大降低了其文献价值。其实艺术品拍卖与学术考古全然不同,我们交易的对象是对原作的占有权。这种占有欲就如同谈恋爱,而艺术品早已幻化为收藏者的梦中情人,镌刻在脑海深处了。”寇勤谈到,“收藏绝不等于简单投机,而是人与物双方的情感复杂交织的过程,人对藏品的占有欲与藏品的内在灵气同样重要。”
追逐高额利润,艺术品市场或入歧途
在国内,艺术品拍卖形式的出现曾饱受争议,因为对于艺术品的流通,传统文化更讲究文人互赠而非交易买卖。寇勤指出,如今的艺术品投资者多为房产、金融、实业和贸易流通领域的成功人士,鲜见以收藏为职业的人,这就决定了艺术品特殊的商品属性和投资的高额利润。例如,当代艺术“四大天王”之一的张晓刚,其1994年起拍价仅3万元却流标的作品《创世篇》,前年被纽约苏富比拍卖公司以3845万美元的高价拍卖,创造了艺术品拍卖界千倍利润增长的纪录。
寇勤将参与市场行为的人分为了三类:一类是出生于收藏世家却未能继承家族收藏知识的人,尽管藏有大量价值连城的精品,一件藏品就足以让其终身享受锦衣玉食,但他们只能称为艺术品的拥有者;第二类是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已经在艺术品拍卖领域淘到了第一桶金且具备大量知识和经验的收藏投资者;第三类是现今意欲进人收藏圈的观望者。这三类人的同时涌现,最终引致了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兴起。寇勤指出:“历史上,严格封闭的传统收藏圈因为自古以来文人们对艺术的忠贞信仰,曾多次抵挡住了外来力量的介入,拒绝了艺术品交易带来的高额利润诱惑,而当人们最终意识到艺术品投资的重要性后,更多的行业和资金才被大量吸纳进来,为艺术品交易市场的发展推波助澜。但如今,人们大多将收藏等同于了投资,甚至只有投资而忽略收藏,从而逐渐将市场引入歧途。我认为强调利润收益的证券投资手法,是绝不适合艺术品市场的。”
您是真正的收藏家吗?
在寇勤眼里,购买艺术品就像一段极富感情的恋爱,是在对艺术品一见钟情的瞬间激情满溢的过程,而由此产生的非理性购买却往往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成功典范。“艺术品的美感因人而异,每个人部有自己的欣赏角度和消费需求。一次,一幅估价仅3万元的女孩肖像画,拍至几十万时仍有两位买者你争我夺,震惊全场。后来我得知其中一人已收藏了该艺术家几乎所有题材的作品,仅缺的这一幅他势在必得,而另一人却对艺术一无所知,仅仅因为画中人物酷似他女儿而给女儿承诺带回这件生日礼物。可见,人们的欣赏角度和感性冲动几乎可以左右拍品的价格。”但寇勤指出,兼具审美意识和专业分折,将理智与情感充分结合,避免把自己生活和工作中的决策权与执行力盲目运用进来,是成为合格投资者的关键。
“真正的收藏家,或者投资者必须拥有鉴赏力、藏品数量、藏品艺术价值以及自己的专业收藏体系与风格,比如收藏齐白石、张大干、傅抱石等近现代顶级画家的作品就是一类收藏体系。”寇勤接着说,“在面对浮躁的艺术品交易市场时,要避免过度交易从而维护收藏的稳定性。古代的收藏家之间,传承作品非常慎重,须以私人印章或款识为藏品负责,而如今我们更应该本着这样的负责态度,以尊重原作的方式来保护和传承这些珍贵的文化精髓。”
艺术品在这个时代究竟具有怎样的魔力?艺术品拍卖市场具有什么诱惑力?谁又能成为合格的投资者和收藏家?中国拍卖业的领军人物——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董事副总裁寇勤先生,讲述了他心中真正的艺术品拍卖及收藏。
审美与占有欲,恋上艺术品的原动力
“在一张记录嘉德首场拍卖会的老照片上,一对夫妇抱着熟睡的孩子,专注于每件拍品和现场每次报价。在人们还很准接受艺术品拍卖的年代,一家三口能够共同到现场感受艺术的魅力,让我难以释怀。他们专注而享受的神情告诉我:艺术品具有一种独特的魔力。”寇勤回忆道。 从事艺术品拍卖业十多年来,寇勤始终感到艺术的魔力无处不在,而其最大的魅力首先莫过于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但十多年前国内的艺术品拍卖业兴起之初却远非如此。在嘉德的首场拍卖会上,一位对艺术所知甚少的著名企业家曾试图一口气购买包括字画、瓷器、玉器和古籍善本在内的上百件拍品,就因为他嗅到了当时艺术品投资的巨大利润,而这正淋漓尽致地刻画出了上世纪90年代初人们刚接触艺术品拍卖时的真实心态。
“投资者家要提升鉴藏意识,就必须产生艺术共鸣。当我们悉心把玩自己的藏品,触碰这些千年遗珍,感受与远逝的历代艺术家的真切对话,是一种无可比拟的享受。”寇勤认为,“兴趣是进入收藏圈的钥匙。喜欢才购买,购买才研究,研究才交流。通过市场磨练来长见识、出见解,才能对藏品道出一二,进入更高的鉴藏层次。”
“几年前,一位著名学者曾预言说我们的一套书札拍品会流标,因为宣传图录上精确刊登出了书札的原文,大大降低了其文献价值。其实艺术品拍卖与学术考古全然不同,我们交易的对象是对原作的占有权。这种占有欲就如同谈恋爱,而艺术品早已幻化为收藏者的梦中情人,镌刻在脑海深处了。”寇勤谈到,“收藏绝不等于简单投机,而是人与物双方的情感复杂交织的过程,人对藏品的占有欲与藏品的内在灵气同样重要。”
追逐高额利润,艺术品市场或入歧途
在国内,艺术品拍卖形式的出现曾饱受争议,因为对于艺术品的流通,传统文化更讲究文人互赠而非交易买卖。寇勤指出,如今的艺术品投资者多为房产、金融、实业和贸易流通领域的成功人士,鲜见以收藏为职业的人,这就决定了艺术品特殊的商品属性和投资的高额利润。例如,当代艺术“四大天王”之一的张晓刚,其1994年起拍价仅3万元却流标的作品《创世篇》,前年被纽约苏富比拍卖公司以3845万美元的高价拍卖,创造了艺术品拍卖界千倍利润增长的纪录。
寇勤将参与市场行为的人分为了三类:一类是出生于收藏世家却未能继承家族收藏知识的人,尽管藏有大量价值连城的精品,一件藏品就足以让其终身享受锦衣玉食,但他们只能称为艺术品的拥有者;第二类是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已经在艺术品拍卖领域淘到了第一桶金且具备大量知识和经验的收藏投资者;第三类是现今意欲进人收藏圈的观望者。这三类人的同时涌现,最终引致了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兴起。寇勤指出:“历史上,严格封闭的传统收藏圈因为自古以来文人们对艺术的忠贞信仰,曾多次抵挡住了外来力量的介入,拒绝了艺术品交易带来的高额利润诱惑,而当人们最终意识到艺术品投资的重要性后,更多的行业和资金才被大量吸纳进来,为艺术品交易市场的发展推波助澜。但如今,人们大多将收藏等同于了投资,甚至只有投资而忽略收藏,从而逐渐将市场引入歧途。我认为强调利润收益的证券投资手法,是绝不适合艺术品市场的。”
您是真正的收藏家吗?
在寇勤眼里,购买艺术品就像一段极富感情的恋爱,是在对艺术品一见钟情的瞬间激情满溢的过程,而由此产生的非理性购买却往往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成功典范。“艺术品的美感因人而异,每个人部有自己的欣赏角度和消费需求。一次,一幅估价仅3万元的女孩肖像画,拍至几十万时仍有两位买者你争我夺,震惊全场。后来我得知其中一人已收藏了该艺术家几乎所有题材的作品,仅缺的这一幅他势在必得,而另一人却对艺术一无所知,仅仅因为画中人物酷似他女儿而给女儿承诺带回这件生日礼物。可见,人们的欣赏角度和感性冲动几乎可以左右拍品的价格。”但寇勤指出,兼具审美意识和专业分折,将理智与情感充分结合,避免把自己生活和工作中的决策权与执行力盲目运用进来,是成为合格投资者的关键。
“真正的收藏家,或者投资者必须拥有鉴赏力、藏品数量、藏品艺术价值以及自己的专业收藏体系与风格,比如收藏齐白石、张大干、傅抱石等近现代顶级画家的作品就是一类收藏体系。”寇勤接着说,“在面对浮躁的艺术品交易市场时,要避免过度交易从而维护收藏的稳定性。古代的收藏家之间,传承作品非常慎重,须以私人印章或款识为藏品负责,而如今我们更应该本着这样的负责态度,以尊重原作的方式来保护和传承这些珍贵的文化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