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雨纷纷”是大雨还是小雨?
老郭:儿子,第一句诗是什么意思?
小郭:清明节的时候,天下着大雨。
老郭:雨纷纷一定是大雨吗?
小郭:对哦,也可能是绵绵细雨。可是,老爸,一般不是说“大雪纷纷”吗?为什么这里是“雨纷纷”呢?
老郭:一般如果是下大雨,会用“哗啦啦”等词语形容,这里你觉得为什么用“纷纷”这个词呢?
小郭:因为下的不是大雨,而是小雨、细雨。
所有的路人皆“欲断魂”吗?
老郭:对,春天的雨不像夏天的,夏天的雨往往来得快,雨也很大;而这细雨,正是春雨的特色。那你认为为什么总是要下雨呢?
小郭:因为老天爷伤心了。清明节要扫墓啊,祭奠死去的亲人啊,自然就伤心啊!
老郭:说得好。那第二句是什么意思?
小郭:路上的人都很伤心,失魂落魄的。
老郭:你觉得“行人”指的是路上所有走路的人吗?难道他们都会在清明这一天失魂落魄吗?
小郭:应该不会所有的人都伤心吧。会不会诗人说的不是其他人,而是他自己?
老郭:哦?这个想法很不错,你为什么这么想呢?
小郭:因为诗人自己走在路上,不在自己的家乡,不能回家扫墓,见不到自己的亲人,肯定是很想家的啊!在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里,其中前面两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诗人肯定因为想念亲人而魂不守舍。
老郭:你怎么知道诗人不在自己的家乡?
小郭:后面不是说了吗?“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如果在自己的家乡,他不会不知道哪里有喝酒的地方啊!
老郭:你分析得非常好。对,这里的路上行人说的其实就是诗人自己。在这个清明时节,诗人无法回家扫墓,无法和亲人见面,所以他才失魂落魄。可是,既然如此,他为什么不回家呢?难道仅仅因为不能回家扫墓,就如此伤心?
小郭:啊,我知道了,可能他的亲人去世的时间还很短,而他又不能回家祭奠,所以就更加伤心了。
举杯消愁愁更愁
老郭:当诗人失魂落魄的时候,他想到了什么?
小郭:“借问酒家何处有”,喝酒,他要找酒喝。
老郭:为什么是喝酒?他找酒家还有其他的目的吗?
小郭:其他目的?我想不出来。
老郭:你想想,老爸在祭奠爷爷时,最后有没有把酒又倒回瓶子里面?
小郭:没有。哦,我知道了,把酒倒在地上,这样爷爷在天上就能喝到。
老郭:是的,他虽然不在家乡,但他也可以买酒“遥祭”逝去的亲人。诗人回不了家,只好通过这种方式来表达对逝去亲人的哀思。他想找酒家,但问的是牧童,为什么找一个小孩子问路呢?从这里你又能发现些什么?
小郭:路上没有大人,只有一个放牛的小孩,所以他只能找小孩子问。
老郭:天下着雨,他一个人走在路上,这会让他心里更加孤单寂寞。这种孤单寂寞加重了他内心的痛苦,所以诗的第二句说他“欲断魂”啊!身边连一个可以说说话的人都没有,多么孤单啊。
“杏花村”在哪里?
老郭:面对诗人的询问,牧童怎么做的?
小郭:牧童指着远处的杏花村说,看,那里就有酒家,你快去吧。
老郭:儿子,杏花村是指杏花深處的村庄。当然,由于诗人这首诗流传很广,后人就把“杏花村”代指酒了,有一种白酒就叫“杏花村”。但在这里,它指的是开满杏花的村子。远处杏花似锦,春意盎然,村头酒旗飘飘,诗人为什么要把这景物写得那么美呢?写这样的景物对表达诗人的感情有什么帮助呢?
小郭:诗人看到这美丽的景色,心情会好一点的吧。不过也可能他看到这里漂亮的杏花,会想起家乡的杏花,就会更想家了!
老郭:你再想想,与“杏”这个字的读音相同或相似的字有哪些?
小郭:兴,高兴的兴;幸,幸福的幸。
老郭:很好。但此时的诗人会高兴吗?会幸福吗?
小郭:当然不会啦。
老郭:很好。春天的花很多,诗人为什么只写杏花呢?有可能是他看到的真的是杏花,也有可能不是,但他还是故意写成杏花。为什么?古人写诗喜欢用“谐音”字,就是读音相同或相似的字,借此传达复杂的感情。可能他看到的是樱花,是桃花,但他却故意写成杏花,就是因为“杏”和“兴、幸”的读音一样,诗人用杏花的“杏”反衬出自己的不幸。你再看,牧童说酒家在远处,也就是说诗人还要走比较长的一段路才能到达酒家。到了酒家后,看到眼前的美景,然后他就借酒浇愁,一路走来他的身体很疲惫;再加上眼前美景和酒精的刺激,所以,到诗的结尾,诗人的感情就达到最高潮了。景是美的,情是悲的,从诗歌的写作手法来讲,这就叫“以乐景衬悲情”,也就是说用美丽的景色来反衬自己内心的悲伤。你看看,这样一首很普通的小诗,经过我们这样一番认真的思考,就能想出很多来。这些诗是古人留给我们的宝贝,你要多读,多背,多想,以后写作文才能越来越容易。
老郭:儿子,第一句诗是什么意思?
小郭:清明节的时候,天下着大雨。
老郭:雨纷纷一定是大雨吗?
小郭:对哦,也可能是绵绵细雨。可是,老爸,一般不是说“大雪纷纷”吗?为什么这里是“雨纷纷”呢?
老郭:一般如果是下大雨,会用“哗啦啦”等词语形容,这里你觉得为什么用“纷纷”这个词呢?
小郭:因为下的不是大雨,而是小雨、细雨。
所有的路人皆“欲断魂”吗?
老郭:对,春天的雨不像夏天的,夏天的雨往往来得快,雨也很大;而这细雨,正是春雨的特色。那你认为为什么总是要下雨呢?
小郭:因为老天爷伤心了。清明节要扫墓啊,祭奠死去的亲人啊,自然就伤心啊!
老郭:说得好。那第二句是什么意思?
小郭:路上的人都很伤心,失魂落魄的。
老郭:你觉得“行人”指的是路上所有走路的人吗?难道他们都会在清明这一天失魂落魄吗?
小郭:应该不会所有的人都伤心吧。会不会诗人说的不是其他人,而是他自己?
老郭:哦?这个想法很不错,你为什么这么想呢?
小郭:因为诗人自己走在路上,不在自己的家乡,不能回家扫墓,见不到自己的亲人,肯定是很想家的啊!在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里,其中前面两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诗人肯定因为想念亲人而魂不守舍。
老郭:你怎么知道诗人不在自己的家乡?
小郭:后面不是说了吗?“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如果在自己的家乡,他不会不知道哪里有喝酒的地方啊!
老郭:你分析得非常好。对,这里的路上行人说的其实就是诗人自己。在这个清明时节,诗人无法回家扫墓,无法和亲人见面,所以他才失魂落魄。可是,既然如此,他为什么不回家呢?难道仅仅因为不能回家扫墓,就如此伤心?
小郭:啊,我知道了,可能他的亲人去世的时间还很短,而他又不能回家祭奠,所以就更加伤心了。
举杯消愁愁更愁
老郭:当诗人失魂落魄的时候,他想到了什么?
小郭:“借问酒家何处有”,喝酒,他要找酒喝。
老郭:为什么是喝酒?他找酒家还有其他的目的吗?
小郭:其他目的?我想不出来。
老郭:你想想,老爸在祭奠爷爷时,最后有没有把酒又倒回瓶子里面?
小郭:没有。哦,我知道了,把酒倒在地上,这样爷爷在天上就能喝到。
老郭:是的,他虽然不在家乡,但他也可以买酒“遥祭”逝去的亲人。诗人回不了家,只好通过这种方式来表达对逝去亲人的哀思。他想找酒家,但问的是牧童,为什么找一个小孩子问路呢?从这里你又能发现些什么?
小郭:路上没有大人,只有一个放牛的小孩,所以他只能找小孩子问。
老郭:天下着雨,他一个人走在路上,这会让他心里更加孤单寂寞。这种孤单寂寞加重了他内心的痛苦,所以诗的第二句说他“欲断魂”啊!身边连一个可以说说话的人都没有,多么孤单啊。
“杏花村”在哪里?
老郭:面对诗人的询问,牧童怎么做的?
小郭:牧童指着远处的杏花村说,看,那里就有酒家,你快去吧。
老郭:儿子,杏花村是指杏花深處的村庄。当然,由于诗人这首诗流传很广,后人就把“杏花村”代指酒了,有一种白酒就叫“杏花村”。但在这里,它指的是开满杏花的村子。远处杏花似锦,春意盎然,村头酒旗飘飘,诗人为什么要把这景物写得那么美呢?写这样的景物对表达诗人的感情有什么帮助呢?
小郭:诗人看到这美丽的景色,心情会好一点的吧。不过也可能他看到这里漂亮的杏花,会想起家乡的杏花,就会更想家了!
老郭:你再想想,与“杏”这个字的读音相同或相似的字有哪些?
小郭:兴,高兴的兴;幸,幸福的幸。
老郭:很好。但此时的诗人会高兴吗?会幸福吗?
小郭:当然不会啦。
老郭:很好。春天的花很多,诗人为什么只写杏花呢?有可能是他看到的真的是杏花,也有可能不是,但他还是故意写成杏花。为什么?古人写诗喜欢用“谐音”字,就是读音相同或相似的字,借此传达复杂的感情。可能他看到的是樱花,是桃花,但他却故意写成杏花,就是因为“杏”和“兴、幸”的读音一样,诗人用杏花的“杏”反衬出自己的不幸。你再看,牧童说酒家在远处,也就是说诗人还要走比较长的一段路才能到达酒家。到了酒家后,看到眼前的美景,然后他就借酒浇愁,一路走来他的身体很疲惫;再加上眼前美景和酒精的刺激,所以,到诗的结尾,诗人的感情就达到最高潮了。景是美的,情是悲的,从诗歌的写作手法来讲,这就叫“以乐景衬悲情”,也就是说用美丽的景色来反衬自己内心的悲伤。你看看,这样一首很普通的小诗,经过我们这样一番认真的思考,就能想出很多来。这些诗是古人留给我们的宝贝,你要多读,多背,多想,以后写作文才能越来越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