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十七大以来党和政府非常重视“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解决中西部地区贫困群众民生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中西部地区基层政府应该采取以下措施,解决好贫困群众民生问题:立足丰衣足食,夯实民生之基;坚持和谐发展,筑牢民生之盾;坚持创新发展,顺应民生之需。
【关键词】中西部 基层政府 民生 探索
“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单独作为十七大报告的一章,表明了党和政府将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摆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成为党和政府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的核心内容。尤其在我国中西部地区,由于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困难群众人数多、贫困程度深,党和政府关注和解决困难群众的民生问题,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中西部地区的人民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众的最大需求是丰衣足食、安居乐业和当家作主,这就需要当地各级党委和政府尤其是县乡党委和政府在谋划思路、出台政策、实施方略时,要把群众需求作为第一信号,坚持跨越发展,夯实民生之基;坚持和谐发展,筑牢民生之盾;坚持创新发展,顺应民生之需,把困难群众的民生问题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立足丰衣足食,坚持跨越发展,夯实民生之基
解决民生问题最终要靠发展。只有不断发展,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才能为改善民生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近年来,各级党委和政府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力壮大经济总量,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巨大,为改善民生提供了较好的经济支撑。但我国中西部地区尤其是西部地区的面貌还没有根本改变,人均生产总值、人均财政收入、城镇化率等仍然大大低于全国尤其是沿海省平均水平。因此,中西部地区的领导干部必须抓住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加大扶贫开发力度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的战略机遇,用足用活政策,实现本区域经济跨越发展。
强化“四个第一”,壮大本区域经济。把新型工业化作为推进本区域经济发展的第一推动力,立足自身优势,突出产业特色,变“企业集聚”为“产业集聚”,重点建设与本地区资源相联系的重点产业区以及建立大产业集群。把项目建设作为推进本区域经济发展的第一载体,集中精力抓项目,精选包装优势项目。加大科技创新,提升科技含量,着力打造精品名牌,做大做强本区域的优势产品。把招商引资作为推进本区域经济发展的第一选择,充分吸收本地区在外的富裕户、个体户以及富商的资金,实施“招老乡、回故乡、联外商、建家乡”工程,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和外向型经济。把优化环境作为推进本区域经济发展的第一举措,着力营造令行禁止、优质高效、公正公平的软环境,依靠良好的投资环境提升竞争力、增强吸引力、促进生产力。
突出群众增收,扎实兴办实事。只有千方百计增加城乡居民收入,让老百姓过上丰衣足食的生活,社会才会和谐稳定。增加农民收入,要着重在品质提升、产业提升、素质提升上做文章。品质提升要根据当地的产业格局,推广新技术,引进新品种,创建示范园;产业提升要扶持培育本地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中介组织,延伸产业链条;素质提升要开展一系列符合本地区经济发展需要的技能培训,把“苦力民工”变为“技能民工”,发展农外就业。增加城镇居民收入,重点是要实施城镇化带动、转移剩余劳动力、发展民营经济、拓宽就业渠道。要通过增加贫困农民和城镇困难居民的收入,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促进社会和谐。
抓实扶贫开发,实现脱贫致富。中西部地区近年来的扶贫开发虽然取得显著成效,但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的状况仍然没有根本改变。目前,中西部地区还存在一定数量的绝对贫困人口,低收入贫困人口的绝对数目也还比较大。对于贫困人口这一个弱势群众,各级党委和政府领导要以扶贫开发为契机,带着一份感情、一份责任,想方设法,积极主动地为他们脱贫致富倾尽全力。中西部地区的县级党委和政府领导干部要积极采取“领导联系到村、帮扶定点到村,计划分解到村,资金安排到村,扶持措施到户,项目资金到户”的方式,着重突出基础设施、产业建设、整村推进三个方面,实行“输血”、“造血”双管齐下,帮助贫困人口脱贫致富。
围绕安居乐业,坚持和谐发展,筑牢民生之盾
只有让困难群众有事做、有学上、能治病、有房住、无后顾之忧,才能使困难群众实现安居乐业。因此,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大力发展社会事业,注重和谐发展。
广辟就业渠道,让困难群众充分就业。就业是老百姓生存的保障,是吃饭穿衣、看病养老的依托。因此,解决城乡困难群众的就业问题是各级党委和政府的一项主要任务。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从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和提高劳动者素质入手,着力在解决困难群众的就业问题上下功夫。大力实施“政府掏钱买岗位”工程,建立困难群众就业基地,消除“零就业”家庭,对新出现的“零就业”家庭做到“出现一户、帮扶一户、解决一户、稳定一户”,确保扶持效果;加强就业观念的教育和培训,完善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政策,使更多困难群众成为自主创业者。
优先发展教育,让困难群众上得起学。贫困学生有学上,贫困家庭就有希望。为了中西部地区教育事业的大力发展,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采取如下可行措施:第一,要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保证经费增长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认真落实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设立“扶贫助学”专项基金,力争不让一名寒门学子因贫失学,切实保证农民工子女与城市学生就学享受同等待遇。第二,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民办教育,实现教育资源最优化。第三,要协调城区教育与农村教育发展,加大教师交流力度,继续实行支教行动,让更多的优质教育向农村倾斜,保证困难群众的上学机会,实现教育公平。
完善社保体系,让困难群众无后顾之忧。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保障更应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点。近年来,中西部地区社会保障水平逐年提高,困难群众做到应保尽保,保障支出逐年增加。但中西部地区社会保障力量还比较薄弱,抗风险的能力不是很强,与十七大要求相比,还有较大距离。因此,中西部地区的各级党委和政府首先要把更多的财政资金投入到社会保障中来,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切实提高本地区人民特别是困难群众的生活水平;其次要适当降低起付线、提高报销比例、规范操作程序,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使农民100%加入合作医疗;第三要加快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实施步伐,加快廉租住房建设进度,适当提高廉租住房补贴比例,使困难群众住有所居。
着眼当家作主,坚持创新发展,顺应民生之需
各级党委和政府在改善人民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众的民生问题时,不仅要解决他们的生产生活问题,更需要关注他们的合理诉求,依法保障他们的民主权利和合法权益。
重民意,创新决策机制。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着力创新方法,有序引导群众参与管理决策,坚持做到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比如,在制定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实施方案时,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在社区发放意见调查表,充分考虑下岗职工、低保户、学生等群体的利益,缴费比例是一般居民的50%,让困难群众得到最大的实惠。各级党委和政府要进一步创新决策机制,完善决策管理,凡是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决策、重大项目和敏感事项,都要严格实行公示、听证、咨询等制度,广泛听取和积极采纳群众意见,坚持做到“三个不出台”,即绝大多数群众未理解支持的不出台、群众思想工作未做好可能引发不稳定的不出台、群众利益受损害的不出台。
听民声,拓宽民主渠道。要畅通民意表达渠道,建立民意沟通机制,使群众的呼声和意愿得到充分表达。县乡两级党委和政府要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县乡两级人大、政府、政协换届选举工作要根据群众愿望,调动群众积极参与的热情,满足群众想当代表、委员的强烈愿望,充分调动群众的民主意识;二是注重发展基层民主,完善民主管理,让广大群众充分享有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三是要以村居民自治为着力点,继续完善村居务公开、民主评议、村居民代表会议制度;四是要建立健全群众诉求表达机制,进一步完善党政“一把手”群众来访接待制度,健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及社团组织与人民群众的沟通机制,搭建多种形式的对话平台;五是要建立健全矛盾纠纷调处机制,完善“统一领导、分级负责,集中梳理、归口办理,责任明确、措施到位”的工作机制,建立群众工作台账和定期分析制度;六是要完善群众工作网络,乡镇设群众工作站,村(社区、居委会)设群众工作室,村民小组设群众工作信息员,及时了解群众诉求。
维民权,保障合法权益。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积极推行劳动合同制度,开展非法用工专项整治,建立农民工工资专户,成立法律援助中心,保障困难职工群众的合法权益。为杜绝漠视群众权利、损害群众利益事件的发生,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采取如下措施:一是要完善困难群众救助体系,建立困难群众援助中心;二是要健全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最低工资标准增长机制,加大治理拖欠工资工作力度;三是要以便民维权为着力点,进一步完善劳动争议仲裁制度,确保劳有所得;四是要加大司法援助力度,为困难群众提供更多的司法援助。(作者单位:贵阳学院马列部)
【关键词】中西部 基层政府 民生 探索
“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单独作为十七大报告的一章,表明了党和政府将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摆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成为党和政府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的核心内容。尤其在我国中西部地区,由于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困难群众人数多、贫困程度深,党和政府关注和解决困难群众的民生问题,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中西部地区的人民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众的最大需求是丰衣足食、安居乐业和当家作主,这就需要当地各级党委和政府尤其是县乡党委和政府在谋划思路、出台政策、实施方略时,要把群众需求作为第一信号,坚持跨越发展,夯实民生之基;坚持和谐发展,筑牢民生之盾;坚持创新发展,顺应民生之需,把困难群众的民生问题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立足丰衣足食,坚持跨越发展,夯实民生之基
解决民生问题最终要靠发展。只有不断发展,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才能为改善民生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近年来,各级党委和政府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力壮大经济总量,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巨大,为改善民生提供了较好的经济支撑。但我国中西部地区尤其是西部地区的面貌还没有根本改变,人均生产总值、人均财政收入、城镇化率等仍然大大低于全国尤其是沿海省平均水平。因此,中西部地区的领导干部必须抓住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加大扶贫开发力度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的战略机遇,用足用活政策,实现本区域经济跨越发展。
强化“四个第一”,壮大本区域经济。把新型工业化作为推进本区域经济发展的第一推动力,立足自身优势,突出产业特色,变“企业集聚”为“产业集聚”,重点建设与本地区资源相联系的重点产业区以及建立大产业集群。把项目建设作为推进本区域经济发展的第一载体,集中精力抓项目,精选包装优势项目。加大科技创新,提升科技含量,着力打造精品名牌,做大做强本区域的优势产品。把招商引资作为推进本区域经济发展的第一选择,充分吸收本地区在外的富裕户、个体户以及富商的资金,实施“招老乡、回故乡、联外商、建家乡”工程,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和外向型经济。把优化环境作为推进本区域经济发展的第一举措,着力营造令行禁止、优质高效、公正公平的软环境,依靠良好的投资环境提升竞争力、增强吸引力、促进生产力。
突出群众增收,扎实兴办实事。只有千方百计增加城乡居民收入,让老百姓过上丰衣足食的生活,社会才会和谐稳定。增加农民收入,要着重在品质提升、产业提升、素质提升上做文章。品质提升要根据当地的产业格局,推广新技术,引进新品种,创建示范园;产业提升要扶持培育本地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中介组织,延伸产业链条;素质提升要开展一系列符合本地区经济发展需要的技能培训,把“苦力民工”变为“技能民工”,发展农外就业。增加城镇居民收入,重点是要实施城镇化带动、转移剩余劳动力、发展民营经济、拓宽就业渠道。要通过增加贫困农民和城镇困难居民的收入,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促进社会和谐。
抓实扶贫开发,实现脱贫致富。中西部地区近年来的扶贫开发虽然取得显著成效,但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的状况仍然没有根本改变。目前,中西部地区还存在一定数量的绝对贫困人口,低收入贫困人口的绝对数目也还比较大。对于贫困人口这一个弱势群众,各级党委和政府领导要以扶贫开发为契机,带着一份感情、一份责任,想方设法,积极主动地为他们脱贫致富倾尽全力。中西部地区的县级党委和政府领导干部要积极采取“领导联系到村、帮扶定点到村,计划分解到村,资金安排到村,扶持措施到户,项目资金到户”的方式,着重突出基础设施、产业建设、整村推进三个方面,实行“输血”、“造血”双管齐下,帮助贫困人口脱贫致富。
围绕安居乐业,坚持和谐发展,筑牢民生之盾
只有让困难群众有事做、有学上、能治病、有房住、无后顾之忧,才能使困难群众实现安居乐业。因此,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大力发展社会事业,注重和谐发展。
广辟就业渠道,让困难群众充分就业。就业是老百姓生存的保障,是吃饭穿衣、看病养老的依托。因此,解决城乡困难群众的就业问题是各级党委和政府的一项主要任务。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从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和提高劳动者素质入手,着力在解决困难群众的就业问题上下功夫。大力实施“政府掏钱买岗位”工程,建立困难群众就业基地,消除“零就业”家庭,对新出现的“零就业”家庭做到“出现一户、帮扶一户、解决一户、稳定一户”,确保扶持效果;加强就业观念的教育和培训,完善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政策,使更多困难群众成为自主创业者。
优先发展教育,让困难群众上得起学。贫困学生有学上,贫困家庭就有希望。为了中西部地区教育事业的大力发展,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采取如下可行措施:第一,要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保证经费增长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认真落实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设立“扶贫助学”专项基金,力争不让一名寒门学子因贫失学,切实保证农民工子女与城市学生就学享受同等待遇。第二,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民办教育,实现教育资源最优化。第三,要协调城区教育与农村教育发展,加大教师交流力度,继续实行支教行动,让更多的优质教育向农村倾斜,保证困难群众的上学机会,实现教育公平。
完善社保体系,让困难群众无后顾之忧。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保障更应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点。近年来,中西部地区社会保障水平逐年提高,困难群众做到应保尽保,保障支出逐年增加。但中西部地区社会保障力量还比较薄弱,抗风险的能力不是很强,与十七大要求相比,还有较大距离。因此,中西部地区的各级党委和政府首先要把更多的财政资金投入到社会保障中来,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切实提高本地区人民特别是困难群众的生活水平;其次要适当降低起付线、提高报销比例、规范操作程序,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使农民100%加入合作医疗;第三要加快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实施步伐,加快廉租住房建设进度,适当提高廉租住房补贴比例,使困难群众住有所居。
着眼当家作主,坚持创新发展,顺应民生之需
各级党委和政府在改善人民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众的民生问题时,不仅要解决他们的生产生活问题,更需要关注他们的合理诉求,依法保障他们的民主权利和合法权益。
重民意,创新决策机制。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着力创新方法,有序引导群众参与管理决策,坚持做到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比如,在制定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实施方案时,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在社区发放意见调查表,充分考虑下岗职工、低保户、学生等群体的利益,缴费比例是一般居民的50%,让困难群众得到最大的实惠。各级党委和政府要进一步创新决策机制,完善决策管理,凡是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决策、重大项目和敏感事项,都要严格实行公示、听证、咨询等制度,广泛听取和积极采纳群众意见,坚持做到“三个不出台”,即绝大多数群众未理解支持的不出台、群众思想工作未做好可能引发不稳定的不出台、群众利益受损害的不出台。
听民声,拓宽民主渠道。要畅通民意表达渠道,建立民意沟通机制,使群众的呼声和意愿得到充分表达。县乡两级党委和政府要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县乡两级人大、政府、政协换届选举工作要根据群众愿望,调动群众积极参与的热情,满足群众想当代表、委员的强烈愿望,充分调动群众的民主意识;二是注重发展基层民主,完善民主管理,让广大群众充分享有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三是要以村居民自治为着力点,继续完善村居务公开、民主评议、村居民代表会议制度;四是要建立健全群众诉求表达机制,进一步完善党政“一把手”群众来访接待制度,健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及社团组织与人民群众的沟通机制,搭建多种形式的对话平台;五是要建立健全矛盾纠纷调处机制,完善“统一领导、分级负责,集中梳理、归口办理,责任明确、措施到位”的工作机制,建立群众工作台账和定期分析制度;六是要完善群众工作网络,乡镇设群众工作站,村(社区、居委会)设群众工作室,村民小组设群众工作信息员,及时了解群众诉求。
维民权,保障合法权益。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积极推行劳动合同制度,开展非法用工专项整治,建立农民工工资专户,成立法律援助中心,保障困难职工群众的合法权益。为杜绝漠视群众权利、损害群众利益事件的发生,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采取如下措施:一是要完善困难群众救助体系,建立困难群众援助中心;二是要健全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最低工资标准增长机制,加大治理拖欠工资工作力度;三是要以便民维权为着力点,进一步完善劳动争议仲裁制度,确保劳有所得;四是要加大司法援助力度,为困难群众提供更多的司法援助。(作者单位:贵阳学院马列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