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文章首先讨论了国际化经营发展模式。国际化经营发展模式的理论有渐进论和跳 跃论。渐近论认为企业从国内经营到国外经营是一个从被动到主动,从量变到质变的长期演 变过程;而跳跃论认为国际化经营呈现跳跃式发展,可以跨越其中的某一个或多个环节。对 温州鞋业、打火机的发展历程进行分析介绍,然后确定它们的国际化模式:温州鞋业为渐进 式的国际化方式。温州打火机为跳跃式国际化方式。
关键词:国际化模式 渐进式 跳跃式 国际化效应
中图分类号:F27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08)04-270-02
一、国际化经营发展模式的理论诠释
国际化经营是企业产销活动的范围从一国走向世界。关于国际化经营发展模式的理 论有渐进论和跳跃论,前者已广为流行,后者正逐渐为人们所认识,两大理论的主要内容如 下:
渐进论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早期,代表人物为瑞典的约汉森(Jahanson)和瓦德协姆•保 罗(Wiedersheim Paul)。该理论认为,从大多数企业走向世界的历史实绩来看,从国内经营 到国外经营是一个从被动到主动,从量变到质变的长期演变过程,而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 就的突然飞跃。经营国际化的这种渐进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企业市场范围扩大的地 理顺序,二是企业跨国经营方式的演变发展。 目标市场选择的渐进性,表现为大多数企业 市场的扩大都是遵循“由近及远,先熟悉后陌生”的路线。市场扩张的地理顺序通常是:本 地市场→地区市场→全国市场→海外相邻市场→全球市场。 跨国经营方式的渐进性,表现 为绝大多数企业都是采取“先易后难,逐步升级”的策略,经营方式演变的最常见类型是: 純国内经营→通过中间商间接出口→企业直接出口→设立海外销售分部→设立海外分公司跨 国生产。
在渐进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跳跃论认为国际化经营呈现跳跃式发展,可以跨越 其中的某一个或多个环节,具体表现为多种形式。在目标市场 选择方面,企业一开始就瞄准国外市场,基本上跨过了本地市场→地区市场→全国市场等环 节,而一开始就进入海外相邻市场→全球市场或直接进入全球市场;在经营方式方面,跨过 了纯国内经营阶段,通过中间商间接出口,再进入企业直接出口→设立海外销售分部等环节 。
二、温州鞋业国际化模式分析
1.温州鞋业发展背景。鞋业是目前温州市规模最大的产业,温州鞋类产品也是本地输往海外最多的商品,同时 也 成为近年来遭遇贸易壁垒最多的产业。基于这样一个特殊的产业背景,温州鞋业总是在不断 地引起人们的关注和思考。温州制鞋业是一种传统产业,在温州已经有500多年的历史。早 在明朝时期,温州因鞋靴艺精质优,被列为朝廷贡品。温州现代皮鞋业兴起于清末民初( 1909年)。制鞋厂店多集中在市区府前街一带,开设较早的有叶三进、大陆、美禄、萃康和 美最时等店,因用料考究,制作精良著称。20世纪20年代,上海、厦门等地来温州招收鞋工 约40余人。他们回温州后,成为温州鞋业的技术骨干,推动了温州制鞋业的发展(俞雄、俞 光,1995)。朱康对认为,温州现代皮鞋业的历史大致可以作以下划分:初步萌芽阶 段 (1909-1949年)、缓慢发展阶段(1950-1978年)、蓬勃发展阶段(1979-1987年)、整顿 提高阶段(1988-2000年)、全球化阶段(2001年-)。经过改革开放后的二十多年的发展创 新,鞋革及其配套产业目前已经成为温州最大的产业。2001年9月12日,中国轻工业联合会 及中国皮革工业协会正式命名温州为“中国鞋都”,五年后,温州鞋革业已成为产业规模优 势更加突出、专业分工配套更加完善、品牌集聚效应更加明显的大型产业集群,成为中国最 具竞争力的鞋革基地之一。
2.温州鞋业的国际化过程。近年来,全市鞋革生产企业数量虽然逐步减少,由4000多家减少到目前的3000多家,但 年产值逐年递增,经济规模和效益居全市前列。纵向考察温州制鞋产业国际化实践, 其 发展过程具有典型的渐进式特点,其跨国经营方式和目标市场的选择方面都体现出“渐进性 ”特点,其国际化过程大体可以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1950-1977年)纯国内经营。温州制鞋产业处于缓慢发展阶段,企业数 量和产量都很小,鞋类完全是供国内市场。1950年温州市区制革企业36家,从业126人,皮 鞋企业43家,从业130人,多为个体作坊。1954年成立第一、第二皮鞋生 产合作社,全行业实现合作化。1957年市区皮鞋产量增至16.3万双。1960-1966年陆续成立 温州市皮鞋厂、第四皮鞋合作社、第五鞋厂和第七鞋厂,到1977年,温州皮鞋年产量约32.6 万双。
第二阶段(1978-1998年)间接出口。温州鞋类出口是从1978年的麻底登山鞋收购出口 开始的,当年只有乐清县一家生产企业。 到1987年,全市收购出口量达2911万双,按当年实际价格计算,收购值达8228万元,成为全 市最大的骨干商品。但以后由于各口岸低价竞销,各生产企业之间争购原料、竞相争夺加工 基地,盲目布点,导致出口价从1.2美元/双下降到后来的0.5美元/双。1991年欧洲共同体裁 定以“反倾销”立案,从此,国外市场日趋萎缩,1989年出口收购降至895万双,到1992年 仅收购出口446万双。之后,温州皮鞋、运动鞋和布胶鞋出口逐渐增多,并成为鞋类出口主 力军。如1990年布胶鞋出口572万双,远销北美、南美、西欧、中东、东欧等国家;1992年 东艺鞋业(皮鞋)缘于偶然开始走出“国门”,通过中间商间接出口到香港再转口到比利时 。根据温州海关统计,1996-1998年鞋类分别出口6067万美元、9760万美元、12473万美元, 占温州市出口总额比重16.14%、18.41%、8.25%。
第三阶段(1999年-)1999年后温州制鞋企业开始直接出口,出口额大幅增长。 2000-2001年鞋类出口额分别为31689万美元、46179万美元、66700万美元,保持了156.61% 、45.73%、44.44%的较高增长率。据统计,2001年底自营出口鞋类企业达40余家,在全市33 家主要出口生产企业中,鞋类企业7家,出口额达5635万美元,占上述33家企业出口总额的2 3.60%。2004年全市鞋类生产总产值307亿元,直接出口11.5亿美元,产业出口依存度约为27 .5%(按1美元=8.28人民币),较2003年的22.6%提高了4.9%。
第四阶段(2001年-)设立海外销售机构。这个阶段,大多数中小企业的做法是,在 境外商城设立摊位,销售自产的鞋类产品。但也有少数企业则走得更远些,设立了海外 专卖店。如康奈集团采用国际连锁专卖攻略,2001年2月在法国巴黎开设了我国皮鞋行业首 家国外专卖店。目前,康奈在美、意、法、比、葡、西、希、非洲加纳等十多个国家开店近 百家。此外,东艺鞋业在莫斯科等五个国际都市也开设了专卖店。
第五阶段(2004年-)设立海外生产基地。基于绕开贸易壁垒和抢占当地及周边市场 的战略考虑,温州鞋类企业开始在全球范围内跨区域整合资源,设立海外生产基地。如2004 年8月哈杉鞋业在尼日利亚投资的哈杉(尼日利亚)大西洋实业公司正式开工,此外,还有 鑫尔泰、博朗、伊斯利、金鱼王等温州鞋企分别在俄罗斯投资建厂,被浙江省列入俄罗斯远 东地区开展跨境加工贸易的重点。2006年9月康奈集团与吉信集团联手,在俄罗斯建设第一 个境外工业开发区——远东康吉工业园,目前已有多家温州鞋企入园。
三、温州打火机的国际化模式分析
1.温州打火机的发展背景。 温州打火机制造业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末,随着信息交流的频繁,温州人获 知 打火机的国外市场很大。某人在五马街买到一只日本打火机样品,花了将近一年的时间经过 多次实验终于把它改进并研制出来了。那时企业规模比较小,设备简陋,产量也很有限,产 品却很快“流行”到海外。在这个初始阶段,一位定居香港的温州人因业务关系频频往返于 香港与大陆之间,在温州逗留期间,偶然发现温州产打火机的价格实在便宜,便带着几千只 打火机回到香港,向其客户推销,极受欢迎。1990-1992年期间,绝大多数打火机都是从他 手中“流”出去的,并通过香港流向世界各地。从创业开始,温州打火机就瞄准国际市场, 以后出口量逐渐增加,2001年以前一直保持温州主要出口产业的前四位,2002年以后受欧盟 CR法案和反倾销的双重影响,出口额一直在7500万美元徘徊,出口比重也持续下降。
2.温州打火机的国际化过程。 第一阶段。跳过纯国内经营。打火机产业在兴起初期,就跳过了本地市场→地区市场→ 国内市场,直接走进国际市场。
第二阶段(1990-1998年)间接出口。主要通过挂靠出口、外贸代理等方式进入国际市 场。1990年打火机首次出口,数量为5.4万只,金额为6.66万美元,单价为1.23美元/ 只。1991年和1992年的出口数量和金额剧增,分别为302.04万只、785.64万只,金额为390. 11万美元和593.95万美元,主要出口地为香港、中东和西欧等。此后,打火機出口增长迅速 ,1998年打火机出 口4269万美元,同比增长率10.71%,出口占全市出口比重6.25%,成为全市出口主要产品之 一。
第三阶段(1999年-)直接出口。温州打火机企业开始直接出口,如温州威力 打火机有限公司、温州日丰打火机有限公司等都开始自主开拓国际市场(2005年9月该公司 生产的两款打火机被成功指定为“2006年德国世界杯”特许礼品)。2001年温州被授予“世 界金属打火机生产基地”,温州打火机已远销到68个国家与地区,占世界金属外壳打火机市 场份额70%。2002年全国打火机出口值为2.7亿美元,温州占27%(金属打火机出口约占90%) 。
第四阶段(2002年-)设立海外销售机构。2002年温州威力打火机有限公司在美国设 立了第一家销售机构。从1989年开始,该公司与日本最大的打火机贸易公司——广田 ( HIROTA)合作,最早引进日本模具设备,生产工艺和企业管理模式。自主品牌“WINJOY.NOW ”(威众)系列产品以高品位、高质量、低价位和良好服务远销至日本、韩国、美国、欧洲 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并率先代表中国打火机行业进入国外许多大商场精品专柜。2002年因 受到欧盟CR法案和反倾销的双重影响,打火机出口形势颇为严峻,仅比2001年增长0.1 3% 。此后两年出口增长率有所回升,2005年出现首次负增长,而在全市出口总额中的比重却持 续下降。
四、比较分析
1.渐进式国际化需求偏好相似产业。渐进式国际化经营的产业往往是国内外需求偏好相似的产业,根据林德的理论,国际贸 易被视为国内贸易的延伸,因此产业一开始往往表现为国内经营,待国内市场饱和后或因偶 然机会(被动地)才向外延伸到国际市场,根据需求偏好相似原则,首先选择的是相邻国家市 场,而后才是全球市场。如制鞋产业基本上属于国内外需求偏好相似的产业,虽然不同国家 与地区的消费者对其尺码大小、款式、功能等有不同要求,但国内外需求偏好总体上是十分 相似的,因此其国际化经营往往倾向于渐进式发展模式。温州制鞋的国际化经营属于这种模式。
2.跳跃式国际化.需求偏好差异产业。跳跃式国际化经营的产业往往是国内外需求存在差异的产业,如,非天主教国家日本、 韩国、中国等大量出口人造圣诞树和圣诞礼物等,因为这些商品的国内市场较 小。我国消费者习惯用一次性打火机(塑料外壳且价格低廉),所以温州 金属打火机产业一开始就瞄准国际市场,初始阶段90%以上的产品出口到世界各地,经过国 际竞争后又反过来强化国内市场。我国在20世纪7 0年代末对太阳镜和金属镜框的需求还很小,在这个时期形成的温州眼镜产业也是一开始就 瞄准国际市场,产品很受欧美国家客商的欢迎。因此,国内外需求偏好存在差异的产业的国 际化经营明显具有跳跃式特征,即在目标市场和经营方式方面跨过中间一个或某几个环节 。
3.企业对国际化经营的认知程度不同。企业对国际化经营的认知程度对经营发展模式的选择 非常重要。采取渐进式发展模式, 往往是由于企业对国际化经营的市场进入战略、风险及其控制等认知程度不足,将国际化经 营看成企业本身的成长过程。而国际化经营并不仅仅是企业的产品走向世界,它同时也是企 业管理人员开扩眼界认识世界的过程。由于管理人员对海外市场的认知有一个“由近及远” 的过程,对经营方式的选择相对也就有一个“由易及难”的过程,因此,这样的企业就会采 取渐进式发展模式。采取跳跃式经营企业模式的,往往对国际化经营有一定的认知,了解各 种国际市场进入战略、风险及其控制,在跨过纯国内经营阶段后,先以间接出口方式进入国 际市场,借助于外部营销力量(如贸易公司等),集中力量搞好生产,同时,企业在间接出口 阶段“干中学”,待时机成熟后就过渡到直接出口及以后各个环节。因此,企业采取跳跃式 发展模式,并不是盲目冒进,而是在具备一定认知的前提下快速实现国际化经营。
4.企业国际化经营意识的强弱程度不同。采取渐进式经营模式的企业,国际化经营意识相对较弱,如温州制鞋产业和服装产业 ,由于强大的国内市场需求,在目标市场和经营方式选择上以国内经营为主,待国内市场逐 渐饱和后,再向外拓展市场,他们是在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才开始有国际化经营意识。采 取跳跃式经营模式的企业普遍具有较强的国际化经营意识,据考察,打火机和眼镜产 业在初始阶段就具有较强的出口意识,从企业业主到管理人员,都具有这种意识。在20世纪 90年代,温州市第一家参加国内大型交易会的生产企业就是一家打火机企业,并产生一种“ 领头”作用,带动其他企业参加,由此该产业的出口意识得到整体提高,两大产业的厂商在 产业发展早期就开始收集海外市场信息,努力开拓国际市场。
参考文献:
1.胡文瑾.温州打火机国内市场遭遇尴尬战.温州商报,2006.11.10
2.林俐.国际化经营两大发展模式的比较研.国际贸易问题,2003(4)
3.吴国桢.温州外贸的2002与2003.温州商报,2003.1.4
(作者单位:广东发展银行温州支行 浙江温州 325000) (责编:郑钊)
关键词:国际化模式 渐进式 跳跃式 国际化效应
中图分类号:F27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08)04-270-02
一、国际化经营发展模式的理论诠释
国际化经营是企业产销活动的范围从一国走向世界。关于国际化经营发展模式的理 论有渐进论和跳跃论,前者已广为流行,后者正逐渐为人们所认识,两大理论的主要内容如 下:
渐进论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早期,代表人物为瑞典的约汉森(Jahanson)和瓦德协姆•保 罗(Wiedersheim Paul)。该理论认为,从大多数企业走向世界的历史实绩来看,从国内经营 到国外经营是一个从被动到主动,从量变到质变的长期演变过程,而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 就的突然飞跃。经营国际化的这种渐进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企业市场范围扩大的地 理顺序,二是企业跨国经营方式的演变发展。 目标市场选择的渐进性,表现为大多数企业 市场的扩大都是遵循“由近及远,先熟悉后陌生”的路线。市场扩张的地理顺序通常是:本 地市场→地区市场→全国市场→海外相邻市场→全球市场。 跨国经营方式的渐进性,表现 为绝大多数企业都是采取“先易后难,逐步升级”的策略,经营方式演变的最常见类型是: 純国内经营→通过中间商间接出口→企业直接出口→设立海外销售分部→设立海外分公司跨 国生产。
在渐进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跳跃论认为国际化经营呈现跳跃式发展,可以跨越 其中的某一个或多个环节,具体表现为多种形式。在目标市场 选择方面,企业一开始就瞄准国外市场,基本上跨过了本地市场→地区市场→全国市场等环 节,而一开始就进入海外相邻市场→全球市场或直接进入全球市场;在经营方式方面,跨过 了纯国内经营阶段,通过中间商间接出口,再进入企业直接出口→设立海外销售分部等环节 。
二、温州鞋业国际化模式分析
1.温州鞋业发展背景。鞋业是目前温州市规模最大的产业,温州鞋类产品也是本地输往海外最多的商品,同时 也 成为近年来遭遇贸易壁垒最多的产业。基于这样一个特殊的产业背景,温州鞋业总是在不断 地引起人们的关注和思考。温州制鞋业是一种传统产业,在温州已经有500多年的历史。早 在明朝时期,温州因鞋靴艺精质优,被列为朝廷贡品。温州现代皮鞋业兴起于清末民初( 1909年)。制鞋厂店多集中在市区府前街一带,开设较早的有叶三进、大陆、美禄、萃康和 美最时等店,因用料考究,制作精良著称。20世纪20年代,上海、厦门等地来温州招收鞋工 约40余人。他们回温州后,成为温州鞋业的技术骨干,推动了温州制鞋业的发展(俞雄、俞 光,1995)。朱康对认为,温州现代皮鞋业的历史大致可以作以下划分:初步萌芽阶 段 (1909-1949年)、缓慢发展阶段(1950-1978年)、蓬勃发展阶段(1979-1987年)、整顿 提高阶段(1988-2000年)、全球化阶段(2001年-)。经过改革开放后的二十多年的发展创 新,鞋革及其配套产业目前已经成为温州最大的产业。2001年9月12日,中国轻工业联合会 及中国皮革工业协会正式命名温州为“中国鞋都”,五年后,温州鞋革业已成为产业规模优 势更加突出、专业分工配套更加完善、品牌集聚效应更加明显的大型产业集群,成为中国最 具竞争力的鞋革基地之一。
2.温州鞋业的国际化过程。近年来,全市鞋革生产企业数量虽然逐步减少,由4000多家减少到目前的3000多家,但 年产值逐年递增,经济规模和效益居全市前列。纵向考察温州制鞋产业国际化实践, 其 发展过程具有典型的渐进式特点,其跨国经营方式和目标市场的选择方面都体现出“渐进性 ”特点,其国际化过程大体可以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1950-1977年)纯国内经营。温州制鞋产业处于缓慢发展阶段,企业数 量和产量都很小,鞋类完全是供国内市场。1950年温州市区制革企业36家,从业126人,皮 鞋企业43家,从业130人,多为个体作坊。1954年成立第一、第二皮鞋生 产合作社,全行业实现合作化。1957年市区皮鞋产量增至16.3万双。1960-1966年陆续成立 温州市皮鞋厂、第四皮鞋合作社、第五鞋厂和第七鞋厂,到1977年,温州皮鞋年产量约32.6 万双。
第二阶段(1978-1998年)间接出口。温州鞋类出口是从1978年的麻底登山鞋收购出口 开始的,当年只有乐清县一家生产企业。 到1987年,全市收购出口量达2911万双,按当年实际价格计算,收购值达8228万元,成为全 市最大的骨干商品。但以后由于各口岸低价竞销,各生产企业之间争购原料、竞相争夺加工 基地,盲目布点,导致出口价从1.2美元/双下降到后来的0.5美元/双。1991年欧洲共同体裁 定以“反倾销”立案,从此,国外市场日趋萎缩,1989年出口收购降至895万双,到1992年 仅收购出口446万双。之后,温州皮鞋、运动鞋和布胶鞋出口逐渐增多,并成为鞋类出口主 力军。如1990年布胶鞋出口572万双,远销北美、南美、西欧、中东、东欧等国家;1992年 东艺鞋业(皮鞋)缘于偶然开始走出“国门”,通过中间商间接出口到香港再转口到比利时 。根据温州海关统计,1996-1998年鞋类分别出口6067万美元、9760万美元、12473万美元, 占温州市出口总额比重16.14%、18.41%、8.25%。
第三阶段(1999年-)1999年后温州制鞋企业开始直接出口,出口额大幅增长。 2000-2001年鞋类出口额分别为31689万美元、46179万美元、66700万美元,保持了156.61% 、45.73%、44.44%的较高增长率。据统计,2001年底自营出口鞋类企业达40余家,在全市33 家主要出口生产企业中,鞋类企业7家,出口额达5635万美元,占上述33家企业出口总额的2 3.60%。2004年全市鞋类生产总产值307亿元,直接出口11.5亿美元,产业出口依存度约为27 .5%(按1美元=8.28人民币),较2003年的22.6%提高了4.9%。
第四阶段(2001年-)设立海外销售机构。这个阶段,大多数中小企业的做法是,在 境外商城设立摊位,销售自产的鞋类产品。但也有少数企业则走得更远些,设立了海外 专卖店。如康奈集团采用国际连锁专卖攻略,2001年2月在法国巴黎开设了我国皮鞋行业首 家国外专卖店。目前,康奈在美、意、法、比、葡、西、希、非洲加纳等十多个国家开店近 百家。此外,东艺鞋业在莫斯科等五个国际都市也开设了专卖店。
第五阶段(2004年-)设立海外生产基地。基于绕开贸易壁垒和抢占当地及周边市场 的战略考虑,温州鞋类企业开始在全球范围内跨区域整合资源,设立海外生产基地。如2004 年8月哈杉鞋业在尼日利亚投资的哈杉(尼日利亚)大西洋实业公司正式开工,此外,还有 鑫尔泰、博朗、伊斯利、金鱼王等温州鞋企分别在俄罗斯投资建厂,被浙江省列入俄罗斯远 东地区开展跨境加工贸易的重点。2006年9月康奈集团与吉信集团联手,在俄罗斯建设第一 个境外工业开发区——远东康吉工业园,目前已有多家温州鞋企入园。
三、温州打火机的国际化模式分析
1.温州打火机的发展背景。 温州打火机制造业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末,随着信息交流的频繁,温州人获 知 打火机的国外市场很大。某人在五马街买到一只日本打火机样品,花了将近一年的时间经过 多次实验终于把它改进并研制出来了。那时企业规模比较小,设备简陋,产量也很有限,产 品却很快“流行”到海外。在这个初始阶段,一位定居香港的温州人因业务关系频频往返于 香港与大陆之间,在温州逗留期间,偶然发现温州产打火机的价格实在便宜,便带着几千只 打火机回到香港,向其客户推销,极受欢迎。1990-1992年期间,绝大多数打火机都是从他 手中“流”出去的,并通过香港流向世界各地。从创业开始,温州打火机就瞄准国际市场, 以后出口量逐渐增加,2001年以前一直保持温州主要出口产业的前四位,2002年以后受欧盟 CR法案和反倾销的双重影响,出口额一直在7500万美元徘徊,出口比重也持续下降。
2.温州打火机的国际化过程。 第一阶段。跳过纯国内经营。打火机产业在兴起初期,就跳过了本地市场→地区市场→ 国内市场,直接走进国际市场。
第二阶段(1990-1998年)间接出口。主要通过挂靠出口、外贸代理等方式进入国际市 场。1990年打火机首次出口,数量为5.4万只,金额为6.66万美元,单价为1.23美元/ 只。1991年和1992年的出口数量和金额剧增,分别为302.04万只、785.64万只,金额为390. 11万美元和593.95万美元,主要出口地为香港、中东和西欧等。此后,打火機出口增长迅速 ,1998年打火机出 口4269万美元,同比增长率10.71%,出口占全市出口比重6.25%,成为全市出口主要产品之 一。
第三阶段(1999年-)直接出口。温州打火机企业开始直接出口,如温州威力 打火机有限公司、温州日丰打火机有限公司等都开始自主开拓国际市场(2005年9月该公司 生产的两款打火机被成功指定为“2006年德国世界杯”特许礼品)。2001年温州被授予“世 界金属打火机生产基地”,温州打火机已远销到68个国家与地区,占世界金属外壳打火机市 场份额70%。2002年全国打火机出口值为2.7亿美元,温州占27%(金属打火机出口约占90%) 。
第四阶段(2002年-)设立海外销售机构。2002年温州威力打火机有限公司在美国设 立了第一家销售机构。从1989年开始,该公司与日本最大的打火机贸易公司——广田 ( HIROTA)合作,最早引进日本模具设备,生产工艺和企业管理模式。自主品牌“WINJOY.NOW ”(威众)系列产品以高品位、高质量、低价位和良好服务远销至日本、韩国、美国、欧洲 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并率先代表中国打火机行业进入国外许多大商场精品专柜。2002年因 受到欧盟CR法案和反倾销的双重影响,打火机出口形势颇为严峻,仅比2001年增长0.1 3% 。此后两年出口增长率有所回升,2005年出现首次负增长,而在全市出口总额中的比重却持 续下降。
四、比较分析
1.渐进式国际化需求偏好相似产业。渐进式国际化经营的产业往往是国内外需求偏好相似的产业,根据林德的理论,国际贸 易被视为国内贸易的延伸,因此产业一开始往往表现为国内经营,待国内市场饱和后或因偶 然机会(被动地)才向外延伸到国际市场,根据需求偏好相似原则,首先选择的是相邻国家市 场,而后才是全球市场。如制鞋产业基本上属于国内外需求偏好相似的产业,虽然不同国家 与地区的消费者对其尺码大小、款式、功能等有不同要求,但国内外需求偏好总体上是十分 相似的,因此其国际化经营往往倾向于渐进式发展模式。温州制鞋的国际化经营属于这种模式。
2.跳跃式国际化.需求偏好差异产业。跳跃式国际化经营的产业往往是国内外需求存在差异的产业,如,非天主教国家日本、 韩国、中国等大量出口人造圣诞树和圣诞礼物等,因为这些商品的国内市场较 小。我国消费者习惯用一次性打火机(塑料外壳且价格低廉),所以温州 金属打火机产业一开始就瞄准国际市场,初始阶段90%以上的产品出口到世界各地,经过国 际竞争后又反过来强化国内市场。我国在20世纪7 0年代末对太阳镜和金属镜框的需求还很小,在这个时期形成的温州眼镜产业也是一开始就 瞄准国际市场,产品很受欧美国家客商的欢迎。因此,国内外需求偏好存在差异的产业的国 际化经营明显具有跳跃式特征,即在目标市场和经营方式方面跨过中间一个或某几个环节 。
3.企业对国际化经营的认知程度不同。企业对国际化经营的认知程度对经营发展模式的选择 非常重要。采取渐进式发展模式, 往往是由于企业对国际化经营的市场进入战略、风险及其控制等认知程度不足,将国际化经 营看成企业本身的成长过程。而国际化经营并不仅仅是企业的产品走向世界,它同时也是企 业管理人员开扩眼界认识世界的过程。由于管理人员对海外市场的认知有一个“由近及远” 的过程,对经营方式的选择相对也就有一个“由易及难”的过程,因此,这样的企业就会采 取渐进式发展模式。采取跳跃式经营企业模式的,往往对国际化经营有一定的认知,了解各 种国际市场进入战略、风险及其控制,在跨过纯国内经营阶段后,先以间接出口方式进入国 际市场,借助于外部营销力量(如贸易公司等),集中力量搞好生产,同时,企业在间接出口 阶段“干中学”,待时机成熟后就过渡到直接出口及以后各个环节。因此,企业采取跳跃式 发展模式,并不是盲目冒进,而是在具备一定认知的前提下快速实现国际化经营。
4.企业国际化经营意识的强弱程度不同。采取渐进式经营模式的企业,国际化经营意识相对较弱,如温州制鞋产业和服装产业 ,由于强大的国内市场需求,在目标市场和经营方式选择上以国内经营为主,待国内市场逐 渐饱和后,再向外拓展市场,他们是在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才开始有国际化经营意识。采 取跳跃式经营模式的企业普遍具有较强的国际化经营意识,据考察,打火机和眼镜产 业在初始阶段就具有较强的出口意识,从企业业主到管理人员,都具有这种意识。在20世纪 90年代,温州市第一家参加国内大型交易会的生产企业就是一家打火机企业,并产生一种“ 领头”作用,带动其他企业参加,由此该产业的出口意识得到整体提高,两大产业的厂商在 产业发展早期就开始收集海外市场信息,努力开拓国际市场。
参考文献:
1.胡文瑾.温州打火机国内市场遭遇尴尬战.温州商报,2006.11.10
2.林俐.国际化经营两大发展模式的比较研.国际贸易问题,2003(4)
3.吴国桢.温州外贸的2002与2003.温州商报,2003.1.4
(作者单位:广东发展银行温州支行 浙江温州 325000) (责编:郑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