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课程观念的更新、教学理念的碰撞,学习方式的转变以及新教材带来的人本对话,无不向我们每一位实验教师提出了挑战。建构充满活力的语文课程,促进学生个性的张扬,教师角色的转换,首先应该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
一、挖掘快乐的教学内容
贴近社会、贴近生活,善于挖掘教材中蕴藏的快乐,是提升语文素养的重要前提。同时,对于教学内容的透彻把握,有利于教师更准确地把握教学目标,运用教学策略,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一)挖掘教材中快乐教学的突破口。上好一堂课,选准突破口是关键。如同疱丁解牛一样,切入点选得准确且恰到好处,那么所有问题便能迎刃而解。如一年级下册《胖乎乎的小手》的教学,我们曾设计过多种教学导入方案,一是儿歌《我有一双小小手》导入,二是谈话法导入,三是谜语与挂图导入,但总觉得都不能完美体现教学内容,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比较之后,我们选择“看手——画手——夸手”的导入方案,让学生伸出小手感知“胖乎乎”,在画手中板书“胖乎乎”,加深对词义的理解,在夸手中实现对教学的拓展,这样贴近学生生活,层层推进,学生感到有滋有味,很快进入“乐中学,乐中求发展”的境界。再如《自己去吧》一课,其切入点在课题,教学时,我们抓住这个突破口,引导学生读题思题,激发学生质疑,“自己去做什么?為什么要自己去?”一方面培养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全文,让学生学得愉快,学得主动。
(二)重视教材中快乐教学的语言材料。《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言材料,在大量的语言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而那些最典型的语言材料,必须在对教材的深入钻研中才能获得,同时又必须将其巧妙地运用到教学实践中,才会收到良好效果。如《四季》一课,运用了鲜明生动且极具个性的语言“尖尖、弯弯、鞠着躬、大肚子一挺”等,对这些材料的感悟与领会,有助于学生四季特征的理解,而要获得良好的理解与感悟,就需要我们在教学中充分让学生进行读、演、说、评,引导学生在读中品,在演中感悟,在说中理解,在评中升华。
二、建构快乐的学习方式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语文课程的核心理念之一,真正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在于学会经营课堂,建构师生、生生交往互动的语文课堂。经营的主导者是教师,理念是学习方式的转变,途径在于教会学生读书,落脚点则是快乐中发展。
(一)创设快乐的学习条件。对于小学生来说,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有利于他们在宽松和谐中提升学习兴趣。一是营造快乐的教室环境,可以通过教室的布置整理、座位的摆设,建立识字王国、动画城,合理利用黑板报等。二是精心设计各种教具。如《雨点儿》一课中的生字卡制成雨点的形状,《胖乎乎的小手》的生字卡制成小手的形状,《自己去吧》一课可设计小鸭、小鹰及小鸭妈妈和小鹰妈妈的头饰,从而增强学生的兴趣,感受学习的快乐。
(二)创设适应学生发展的学案。经营课堂中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以学生为主体,千万不可牵学生跟着教案走,而要实现教师为了学生的发展而时时调整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走向成功。这就要求教师心中装的不是教案,而应该是学生。因此,首先要选择贴近学生的教学提问。门槛过高的教学提问,只能构成学生思维的障碍,只能给学生带来学习的痛苦。反之,只有适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最近发展区”的教学提问,才能帮助学生进入“跳起来摘桃子”的快乐境界。其次是要时刻关注学生的情感,在学习疲劳时,在学习精力分散开小差时,我们应采取的不是大声训斥,而是因势利导,将不利的教学因素化解为快乐有效的教学动力。有这样一个例子,那是一节公开课,正在聚精会神学习的课堂被外面低空飞行的飞机轰隆声扰乱,有的同学低声议论,有的扒窗而望,更有学生走到室外走廊上,循声而望…….此情此景,性急的老师大声呵斥学生,一个个将学生拉到座位上,可是拉了这个又跑了那个,整个课堂一塌糊涂。试想,如果执教老师冷静一些,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调整教学设计,借势让学生观察飞机,通过谈话让学生在快乐中回到课堂,相机设计其他教学话来化解教学危机,岂不更好?
(三)感悟快乐的朗读实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教会朗读是语文区别于其他学科的优势所在,只有引导读出情感变化,读出波澜起伏,读出原汁原味,才能享受朗读的乐趣,受到情感的熏陶,产生独特体验。
1.抓住人物语言,指导学生赏读角色。如《自己去吧》中,小鸭妈妈和小鸭、小鹰妈妈和小鹰的对话,《胖乎乎的小手》中的爸爸、妈妈、姥姥和兰兰的对话等,都是极好的语言材料。加之学生对分角色朗读兴趣浓、热情高,参与意识强,在教学时,老师可利用学生分小组读、指名读、开火车读、角色表演读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尝试读书的快乐。这样,不仅能有效地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增强语文课堂的活力,而且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培养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2.抓住看似平淡的文字,指导学生读演结合。《菜园里》这篇课文,生字多,线索多,内容平淡,是一篇难度较大的识字课文。但该文有读起来有琅琅上口的韵味。在教学时,老师拿出小竹板,引导学生边演边读,这样一来,竹板一打,课堂随之活跃,学生争相表演,有的还能背诵。“细又长”的豆角、“身穿绿衣裳”的黄瓜、“打灯笼”般的茄子、“尖尖嘴的辣椒”……,加之手持蔬菜表演的孩子们,教室里变成了欢快的乐园。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教材是快乐的,读书是快乐的,课堂是快乐的,语文是快乐的。关键是快乐在于发现、在于创造、在于感受。
一、挖掘快乐的教学内容
贴近社会、贴近生活,善于挖掘教材中蕴藏的快乐,是提升语文素养的重要前提。同时,对于教学内容的透彻把握,有利于教师更准确地把握教学目标,运用教学策略,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一)挖掘教材中快乐教学的突破口。上好一堂课,选准突破口是关键。如同疱丁解牛一样,切入点选得准确且恰到好处,那么所有问题便能迎刃而解。如一年级下册《胖乎乎的小手》的教学,我们曾设计过多种教学导入方案,一是儿歌《我有一双小小手》导入,二是谈话法导入,三是谜语与挂图导入,但总觉得都不能完美体现教学内容,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比较之后,我们选择“看手——画手——夸手”的导入方案,让学生伸出小手感知“胖乎乎”,在画手中板书“胖乎乎”,加深对词义的理解,在夸手中实现对教学的拓展,这样贴近学生生活,层层推进,学生感到有滋有味,很快进入“乐中学,乐中求发展”的境界。再如《自己去吧》一课,其切入点在课题,教学时,我们抓住这个突破口,引导学生读题思题,激发学生质疑,“自己去做什么?為什么要自己去?”一方面培养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全文,让学生学得愉快,学得主动。
(二)重视教材中快乐教学的语言材料。《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言材料,在大量的语言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而那些最典型的语言材料,必须在对教材的深入钻研中才能获得,同时又必须将其巧妙地运用到教学实践中,才会收到良好效果。如《四季》一课,运用了鲜明生动且极具个性的语言“尖尖、弯弯、鞠着躬、大肚子一挺”等,对这些材料的感悟与领会,有助于学生四季特征的理解,而要获得良好的理解与感悟,就需要我们在教学中充分让学生进行读、演、说、评,引导学生在读中品,在演中感悟,在说中理解,在评中升华。
二、建构快乐的学习方式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语文课程的核心理念之一,真正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在于学会经营课堂,建构师生、生生交往互动的语文课堂。经营的主导者是教师,理念是学习方式的转变,途径在于教会学生读书,落脚点则是快乐中发展。
(一)创设快乐的学习条件。对于小学生来说,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有利于他们在宽松和谐中提升学习兴趣。一是营造快乐的教室环境,可以通过教室的布置整理、座位的摆设,建立识字王国、动画城,合理利用黑板报等。二是精心设计各种教具。如《雨点儿》一课中的生字卡制成雨点的形状,《胖乎乎的小手》的生字卡制成小手的形状,《自己去吧》一课可设计小鸭、小鹰及小鸭妈妈和小鹰妈妈的头饰,从而增强学生的兴趣,感受学习的快乐。
(二)创设适应学生发展的学案。经营课堂中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以学生为主体,千万不可牵学生跟着教案走,而要实现教师为了学生的发展而时时调整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走向成功。这就要求教师心中装的不是教案,而应该是学生。因此,首先要选择贴近学生的教学提问。门槛过高的教学提问,只能构成学生思维的障碍,只能给学生带来学习的痛苦。反之,只有适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最近发展区”的教学提问,才能帮助学生进入“跳起来摘桃子”的快乐境界。其次是要时刻关注学生的情感,在学习疲劳时,在学习精力分散开小差时,我们应采取的不是大声训斥,而是因势利导,将不利的教学因素化解为快乐有效的教学动力。有这样一个例子,那是一节公开课,正在聚精会神学习的课堂被外面低空飞行的飞机轰隆声扰乱,有的同学低声议论,有的扒窗而望,更有学生走到室外走廊上,循声而望…….此情此景,性急的老师大声呵斥学生,一个个将学生拉到座位上,可是拉了这个又跑了那个,整个课堂一塌糊涂。试想,如果执教老师冷静一些,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调整教学设计,借势让学生观察飞机,通过谈话让学生在快乐中回到课堂,相机设计其他教学话来化解教学危机,岂不更好?
(三)感悟快乐的朗读实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教会朗读是语文区别于其他学科的优势所在,只有引导读出情感变化,读出波澜起伏,读出原汁原味,才能享受朗读的乐趣,受到情感的熏陶,产生独特体验。
1.抓住人物语言,指导学生赏读角色。如《自己去吧》中,小鸭妈妈和小鸭、小鹰妈妈和小鹰的对话,《胖乎乎的小手》中的爸爸、妈妈、姥姥和兰兰的对话等,都是极好的语言材料。加之学生对分角色朗读兴趣浓、热情高,参与意识强,在教学时,老师可利用学生分小组读、指名读、开火车读、角色表演读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尝试读书的快乐。这样,不仅能有效地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增强语文课堂的活力,而且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培养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2.抓住看似平淡的文字,指导学生读演结合。《菜园里》这篇课文,生字多,线索多,内容平淡,是一篇难度较大的识字课文。但该文有读起来有琅琅上口的韵味。在教学时,老师拿出小竹板,引导学生边演边读,这样一来,竹板一打,课堂随之活跃,学生争相表演,有的还能背诵。“细又长”的豆角、“身穿绿衣裳”的黄瓜、“打灯笼”般的茄子、“尖尖嘴的辣椒”……,加之手持蔬菜表演的孩子们,教室里变成了欢快的乐园。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教材是快乐的,读书是快乐的,课堂是快乐的,语文是快乐的。关键是快乐在于发现、在于创造、在于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