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其固有的学科特征决定了语文教学具有实施素质教育的可能性。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审美教育已经成为了现代社会发展、学生个人素质全面提升的关键。加强对学生的审美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使之拥有感知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是中学教学的根本目的。现代教学已经开始重视审美教育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作用,但是仍然存在师生对审美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教师审美教育观念落后、教学目的不明确等问题。鉴于此,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提出了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的一些方法,以供借鉴。
一、充分挖掘教材内容,实现审美教育的目标
初中语文教材大都选取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每一篇文章都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人文价值,这些语言艺术的瑰宝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流传下来的宝贵的精神财富,能够给人以无穷的力量和智慧。因此,教师应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审美点,引导学生去发现美的广阔天地,领略书中的无限美景。首先,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领略课文语言的意境美。在初中语文教学目标中,赏析各种文体的语言美是教学的第一要务。教师必须积极引导学生去品评文章的语言美,由此来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意境美。例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18个字9个名词,其间没有使用一个虚词,自然流畅且又蕴含丰富地描绘一幅悲凉的秋景图,所有的秋景在夕阳的映照下显得更加凄凉,烘托出了沦落他乡的游子内心的那份孤独与无助。其次,引导学生领悟文章的情感美。初中语文教材中,表现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情感的文章众多,这类文章感情充沛,向我们展示了人性美和亲情美,极具艺术张力。如在《海燕》这篇文章中,作者主要歌颂了海燕勇猛、坚强的精神品质。最后,引导学生感悟教材中的自然美和社会美。初中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描写祖国大好河山的作品,也有反映四季之美的文章。例如《沁园春·雪》描写了祖国壮丽河山的雄浑气势;《黄河颂》描写了我们的母亲河,将母亲河的大气磅礴表现得淋漓尽致,彰显了母亲河的伟大。除了描写自然风光外,《安塞腰鼓》则生动细致地向我们展示了西北黄土高原的风土人情以及人们的生活习俗等,进而歌颂了安塞人民旺盛的生命力。这些文章都是我们进行审美教育的素材,不仅让我们体会到了语言艺术的魅力,也让我们感到了积极向上的力量。
二、以优美的意境激起学生的审美体验
音乐能够对鉴赏古诗词起到促进作用,选用不同的配乐往往能够勾起阅读者不同的阅读体验,使之产生不同的联想,进而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此外,我们还可以利用多媒体等先进的教学手段来创设意境,将与课文内容相关的人、景、事物等呈现给学生,让学生通过直观感受获得审美体验。例如在学习《卖炭翁》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四幅图片来激发学生的审美兴趣和学习欲望。第一幅图:一位白发苍苍的老汉衣衫褴褛,满面灰尘,十指漆黑。第二幅图:寒冬腊月,白雪皑皑,一位老汉站在雪中拉着牛车卖炭。第三幅图:两个太监骑在马上驱赶老汉走向皇宫。第四幅图:老汉伤心地将不能御寒充饥的半匹红绡和一丈绫绢系在牛头上。在播放完四幅图画后,教师引导学生对图画的内容进行描述并概括每幅图的主题思想;然后让学生阅读课文,进行赏析教学。图片的生动形象性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学生整节课都处在酸楚激动的状态中,对感悟文章情感、培养正确的审美观以获得极佳的效果。
三、在实践中创造美
初中语文审美教育的最终目的不仅是让学生获得感悟美、鉴赏美的能力,而是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采用以下形式来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第一,在诵读和辩论中创造美。有感情的诵读同样能带给人愉悦的感受,这也是一种美的创造过程。在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的能力和创造性地复述的能力。在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还能提高学生创造美的能力。此外,演讲辩论也是一种创造美的过程,能够让学生充分感受语言的魅力和力量。
第二,在写作中创造美。写作能力的培养也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同时,写作也是学生创造美的一种最为有效的途径。写作本身就是学生思维创新的过程,它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不可否认,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对学生的影响很大,它会直接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对此,教师应给与学生思想与方法上的指导,引导学生用正确的审美观将自己的审美感受表达出来,形成自己的审美情趣。
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不仅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是时代对人才培养的要求。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而审美教育能够帮助学生实现自我的完善与优化,对学生智育的发展也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在今后的初中语文教学中,广大教师要不断革新观念,树立审美教育意识,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以此来激发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学习兴趣,形成智育、美育相互促进、相互发展的和谐局面。
一、充分挖掘教材内容,实现审美教育的目标
初中语文教材大都选取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每一篇文章都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人文价值,这些语言艺术的瑰宝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流传下来的宝贵的精神财富,能够给人以无穷的力量和智慧。因此,教师应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审美点,引导学生去发现美的广阔天地,领略书中的无限美景。首先,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领略课文语言的意境美。在初中语文教学目标中,赏析各种文体的语言美是教学的第一要务。教师必须积极引导学生去品评文章的语言美,由此来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意境美。例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18个字9个名词,其间没有使用一个虚词,自然流畅且又蕴含丰富地描绘一幅悲凉的秋景图,所有的秋景在夕阳的映照下显得更加凄凉,烘托出了沦落他乡的游子内心的那份孤独与无助。其次,引导学生领悟文章的情感美。初中语文教材中,表现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情感的文章众多,这类文章感情充沛,向我们展示了人性美和亲情美,极具艺术张力。如在《海燕》这篇文章中,作者主要歌颂了海燕勇猛、坚强的精神品质。最后,引导学生感悟教材中的自然美和社会美。初中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描写祖国大好河山的作品,也有反映四季之美的文章。例如《沁园春·雪》描写了祖国壮丽河山的雄浑气势;《黄河颂》描写了我们的母亲河,将母亲河的大气磅礴表现得淋漓尽致,彰显了母亲河的伟大。除了描写自然风光外,《安塞腰鼓》则生动细致地向我们展示了西北黄土高原的风土人情以及人们的生活习俗等,进而歌颂了安塞人民旺盛的生命力。这些文章都是我们进行审美教育的素材,不仅让我们体会到了语言艺术的魅力,也让我们感到了积极向上的力量。
二、以优美的意境激起学生的审美体验
音乐能够对鉴赏古诗词起到促进作用,选用不同的配乐往往能够勾起阅读者不同的阅读体验,使之产生不同的联想,进而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此外,我们还可以利用多媒体等先进的教学手段来创设意境,将与课文内容相关的人、景、事物等呈现给学生,让学生通过直观感受获得审美体验。例如在学习《卖炭翁》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四幅图片来激发学生的审美兴趣和学习欲望。第一幅图:一位白发苍苍的老汉衣衫褴褛,满面灰尘,十指漆黑。第二幅图:寒冬腊月,白雪皑皑,一位老汉站在雪中拉着牛车卖炭。第三幅图:两个太监骑在马上驱赶老汉走向皇宫。第四幅图:老汉伤心地将不能御寒充饥的半匹红绡和一丈绫绢系在牛头上。在播放完四幅图画后,教师引导学生对图画的内容进行描述并概括每幅图的主题思想;然后让学生阅读课文,进行赏析教学。图片的生动形象性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学生整节课都处在酸楚激动的状态中,对感悟文章情感、培养正确的审美观以获得极佳的效果。
三、在实践中创造美
初中语文审美教育的最终目的不仅是让学生获得感悟美、鉴赏美的能力,而是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采用以下形式来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第一,在诵读和辩论中创造美。有感情的诵读同样能带给人愉悦的感受,这也是一种美的创造过程。在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的能力和创造性地复述的能力。在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还能提高学生创造美的能力。此外,演讲辩论也是一种创造美的过程,能够让学生充分感受语言的魅力和力量。
第二,在写作中创造美。写作能力的培养也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同时,写作也是学生创造美的一种最为有效的途径。写作本身就是学生思维创新的过程,它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不可否认,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对学生的影响很大,它会直接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对此,教师应给与学生思想与方法上的指导,引导学生用正确的审美观将自己的审美感受表达出来,形成自己的审美情趣。
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不仅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是时代对人才培养的要求。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而审美教育能够帮助学生实现自我的完善与优化,对学生智育的发展也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在今后的初中语文教学中,广大教师要不断革新观念,树立审美教育意识,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以此来激发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学习兴趣,形成智育、美育相互促进、相互发展的和谐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