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针对新时期中职学校进校生文化基础差,底子薄之特点,在机械制图教学过程中应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励探索,师生互动,充分发挥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机械制图;启发;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14-0196-02
《机械制图》是中职学校工科类学生(特别是机械类学生)非常重要的技术基础课之一;是一门培养学生阅读和绘制机械图样,发展学生空间想象力的学科;它将直接影响后续专业课的学习,与生产实际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近几年,随着中等职业学校招生门槛降低,中职进校生的总体素质严重下滑,学生一进校就开始学习这门课程,无实际经验,没有空间立体几何知识,学生学起来感到很难,不容易掌握,不少学生由此产生厌学、惧学情绪。如何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教会学生阅读和绘制机械图样,我觉得应在机械制图教学过程中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 直观教学,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习惯
我们知道,教学的目的不仅在于传授知识,更在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在《机械制图》教学中,首先充分利用学校已有的教具模型进行形象直观教学,注意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使不容易理解的抽象理论,变成形象、具体、易掌握的知识,使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学得快。学得牢。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教学难点和重点。例如,投影基础和几何元素的三面投影图是整个课程的基础,但入门较难,学生不易建立起空间投影体系,难以在脑海中勾画出点、线、面等各种基本几何元素在空间的形状和位置,更不用说将想象出的空间位置,经过变换后再在几个平面上,同时得到投影图,还要保持其固定的标准格式和投影位置关系。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除按常规教学方式使用教具模型、教学挂图外,还可利用教室的墙面和地面建立空间投影体系,以桌面、粉笔盒、课本、三角板、铅笔等常见物品作为各类几何元素,利用电脑、投影等多媒体教学设备,创造出一些动态的点、线、面等空间关系,鼓励学生参与讨论,让学生主动感悟空间投影体系,模拟摆出各种不同几何元素的位置,观察假设投影后的效果。让学生自己动手画出一个物体在这个体系中的三面投影图。
2 手脑并用,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
活动是创新教育的核心和灵魂。好奇、好动是高职学生的心理特点,充分利用这一特点组织教学活动,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要想方设法引导学生主动地开展独立思维。刀不磨要生锈,脑筋不动不灵活。调动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就能使学生学得深刻,想得灵活。例如;根据两视图补画第三视图。首先,要根据已给的两视图分析物体的形状结构特征,尺寸、位置和方位关系并想象出其空间形状。此时,可先画出一系列图形来引出思考方向,让学生分组讨论,甚至可以用橡皮泥捏出他们的形体(或用萝卜切出他们的形体),来证实他们的结论。在学生理解了形体的结构特征以后,再按各组成部分逐个作出第三视图。然后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进一步分析、判断其相关结构。准确表达出第三视图。形体的表达方法常常不是唯一的。最后启发学生根据已有的和新获取的知识、技能和经验制定出若干种不同的表达方案。而在这些方案的制定过程中,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发展,创新能力得到了培养。
3 师生互动,激励学生积极探索
创新教学不再仅仅传授书上现成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形成知识、技能和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必须创造性地思考问题,改变传统教学只注重知识传授,只注重形式逻辑思维培养的弊端,把教学的重心由教学生记忆现成的规则和结论,转移到引导学生主动探索上来,从亲历知识过程中获得发现的快乐,并在成功创新的体验中建立起学习机械制图的信心。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深入列学生中去,随时了解学生学习的动态。研究学生的思维规律,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因势利导,因材施教,使学生的知识都是经过自己的思想劳动获得的,而不是“灌”进去的。例如:在教学生看图的基本要领时,可先画出物体的一个视图。提出问题:根据物体的一个视图,同学们能想象出多少种形状的物体?让学生以小组形式(一般按前后座位四人一个小组)互相讨论研究,交流心得体会,教师巡视并听取学生遇到的疑难问题,注意学生的思路(一般用3—5分钟时间)。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向教师提出或由教师就近随时个别辅导答疑。这时的疑难问题是学生经过了一定努力仍然难以独立解决的重大难题或关键环节。讨论之后,由小组代表发言,说出本组的答案并阐明理由,小组间可以互相补充,然后,由教师总结出可能的答案。紧接着,画出物体的两个视图,用同样的问题和方法让学生讨论、学习和思考,由教师总结出答案:一般一个投影不能完全确定物体的空闯形状,有时两个投影也不能完全确定物体的空间形状。看图时,应把各投影视图联系起来一起看,才能确定物体的确切形状。这种讨论有利于学生了解群体思维轨迹,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训练说理能力,并加强了学生间的交往和互动。课堂结束之前,小结选择有代表性的练习题,由学生自己独立完成,教师适当补充。充分利用《机械制图习题集》,通过各种练习,提高学生读图、绘图的能力,这不仅让学生巩固知识、加深理解。还可检查教学效果,教师巡视,及时得到反馈信息,发现向题,及时辅导,可提高全班学生学习积极性,增强求知欲。
4 联系实际,注重实践环节
在创新教学的理念下,教师的作用是鼓励与激发学生参与讨论,并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地思考问题,学会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例如;在螺纹的教学中设问:“从螺纹品种的发展来看,螺纹是否还会有新的发展?”在学生作出肯定回答后,便可以明确创新课题:试想象并设计出一种我们未曾见过的新品种的螺纹。学生饶有兴趣的讨论后,都争先各抒己见,有的学生认为可以把滚珠丝杆中的滚珠换成滚柱,有的学生认为可以在螺纹之间充人气体或注入液体,合理的结果给予肯定,让学生走上讲台论证“专利”,会产生积极的作用,它可以激起广大学生再创造的意识。但如果从螺纹的加工、成本、经济等科学性方面来论结果的话,合理的结果就会存在不合理因素,因此引导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深入思考他的“专利”,是必要的教学环节。又如,提出问题:“如果把你发明出的螺纹作为商品推出,是否有人来购买?”引导学生进行加工分析、成本比较等综合验证,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不合理的结果,一般是违反螺纹传动原理的,至少说在现阶段的认知理论上是不能接受的。
在这种情况下,简单地否定学生的创新结果。是很草率的做法,因此,在面对各种猜想、各种离奇的幻想时,我们应该意识到,敢想并利用已学知识去论证其可能性这正是创新教育的结果。教学过程中作为教师始终要善于避开思维定势的方向,善于从侧向和逆向设奇想、出奇问,让学生跳出习惯性思维的束缚,跨入创造性思维的坦途,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机械制图;启发;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14-0196-02
《机械制图》是中职学校工科类学生(特别是机械类学生)非常重要的技术基础课之一;是一门培养学生阅读和绘制机械图样,发展学生空间想象力的学科;它将直接影响后续专业课的学习,与生产实际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近几年,随着中等职业学校招生门槛降低,中职进校生的总体素质严重下滑,学生一进校就开始学习这门课程,无实际经验,没有空间立体几何知识,学生学起来感到很难,不容易掌握,不少学生由此产生厌学、惧学情绪。如何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教会学生阅读和绘制机械图样,我觉得应在机械制图教学过程中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 直观教学,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习惯
我们知道,教学的目的不仅在于传授知识,更在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在《机械制图》教学中,首先充分利用学校已有的教具模型进行形象直观教学,注意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使不容易理解的抽象理论,变成形象、具体、易掌握的知识,使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学得快。学得牢。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教学难点和重点。例如,投影基础和几何元素的三面投影图是整个课程的基础,但入门较难,学生不易建立起空间投影体系,难以在脑海中勾画出点、线、面等各种基本几何元素在空间的形状和位置,更不用说将想象出的空间位置,经过变换后再在几个平面上,同时得到投影图,还要保持其固定的标准格式和投影位置关系。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除按常规教学方式使用教具模型、教学挂图外,还可利用教室的墙面和地面建立空间投影体系,以桌面、粉笔盒、课本、三角板、铅笔等常见物品作为各类几何元素,利用电脑、投影等多媒体教学设备,创造出一些动态的点、线、面等空间关系,鼓励学生参与讨论,让学生主动感悟空间投影体系,模拟摆出各种不同几何元素的位置,观察假设投影后的效果。让学生自己动手画出一个物体在这个体系中的三面投影图。
2 手脑并用,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
活动是创新教育的核心和灵魂。好奇、好动是高职学生的心理特点,充分利用这一特点组织教学活动,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要想方设法引导学生主动地开展独立思维。刀不磨要生锈,脑筋不动不灵活。调动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就能使学生学得深刻,想得灵活。例如;根据两视图补画第三视图。首先,要根据已给的两视图分析物体的形状结构特征,尺寸、位置和方位关系并想象出其空间形状。此时,可先画出一系列图形来引出思考方向,让学生分组讨论,甚至可以用橡皮泥捏出他们的形体(或用萝卜切出他们的形体),来证实他们的结论。在学生理解了形体的结构特征以后,再按各组成部分逐个作出第三视图。然后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进一步分析、判断其相关结构。准确表达出第三视图。形体的表达方法常常不是唯一的。最后启发学生根据已有的和新获取的知识、技能和经验制定出若干种不同的表达方案。而在这些方案的制定过程中,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发展,创新能力得到了培养。
3 师生互动,激励学生积极探索
创新教学不再仅仅传授书上现成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形成知识、技能和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必须创造性地思考问题,改变传统教学只注重知识传授,只注重形式逻辑思维培养的弊端,把教学的重心由教学生记忆现成的规则和结论,转移到引导学生主动探索上来,从亲历知识过程中获得发现的快乐,并在成功创新的体验中建立起学习机械制图的信心。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深入列学生中去,随时了解学生学习的动态。研究学生的思维规律,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因势利导,因材施教,使学生的知识都是经过自己的思想劳动获得的,而不是“灌”进去的。例如:在教学生看图的基本要领时,可先画出物体的一个视图。提出问题:根据物体的一个视图,同学们能想象出多少种形状的物体?让学生以小组形式(一般按前后座位四人一个小组)互相讨论研究,交流心得体会,教师巡视并听取学生遇到的疑难问题,注意学生的思路(一般用3—5分钟时间)。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向教师提出或由教师就近随时个别辅导答疑。这时的疑难问题是学生经过了一定努力仍然难以独立解决的重大难题或关键环节。讨论之后,由小组代表发言,说出本组的答案并阐明理由,小组间可以互相补充,然后,由教师总结出可能的答案。紧接着,画出物体的两个视图,用同样的问题和方法让学生讨论、学习和思考,由教师总结出答案:一般一个投影不能完全确定物体的空闯形状,有时两个投影也不能完全确定物体的空间形状。看图时,应把各投影视图联系起来一起看,才能确定物体的确切形状。这种讨论有利于学生了解群体思维轨迹,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训练说理能力,并加强了学生间的交往和互动。课堂结束之前,小结选择有代表性的练习题,由学生自己独立完成,教师适当补充。充分利用《机械制图习题集》,通过各种练习,提高学生读图、绘图的能力,这不仅让学生巩固知识、加深理解。还可检查教学效果,教师巡视,及时得到反馈信息,发现向题,及时辅导,可提高全班学生学习积极性,增强求知欲。
4 联系实际,注重实践环节
在创新教学的理念下,教师的作用是鼓励与激发学生参与讨论,并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地思考问题,学会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例如;在螺纹的教学中设问:“从螺纹品种的发展来看,螺纹是否还会有新的发展?”在学生作出肯定回答后,便可以明确创新课题:试想象并设计出一种我们未曾见过的新品种的螺纹。学生饶有兴趣的讨论后,都争先各抒己见,有的学生认为可以把滚珠丝杆中的滚珠换成滚柱,有的学生认为可以在螺纹之间充人气体或注入液体,合理的结果给予肯定,让学生走上讲台论证“专利”,会产生积极的作用,它可以激起广大学生再创造的意识。但如果从螺纹的加工、成本、经济等科学性方面来论结果的话,合理的结果就会存在不合理因素,因此引导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深入思考他的“专利”,是必要的教学环节。又如,提出问题:“如果把你发明出的螺纹作为商品推出,是否有人来购买?”引导学生进行加工分析、成本比较等综合验证,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不合理的结果,一般是违反螺纹传动原理的,至少说在现阶段的认知理论上是不能接受的。
在这种情况下,简单地否定学生的创新结果。是很草率的做法,因此,在面对各种猜想、各种离奇的幻想时,我们应该意识到,敢想并利用已学知识去论证其可能性这正是创新教育的结果。教学过程中作为教师始终要善于避开思维定势的方向,善于从侧向和逆向设奇想、出奇问,让学生跳出习惯性思维的束缚,跨入创造性思维的坦途,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