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该文结合数学新课程教学实践,以《因式分解》复习课的教学设计为例,就贯彻落实新课程基本理念,促进学生数学综合素养发展的问题作一探讨。
【关键词】初中数学;因式分解;复习课;教学设计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数学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是新课标提出的课程基本理念之一。笔者在平时教学中,努力贯彻落实新课程基本理念,处理好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促进学生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的数学综合素养的发展。下面以《因式分解》复习课的教学设计为例,就此作一探讨。
一、本课的教学目标
因式分解是代数式的一种重要恒等变形。它是学习分式的基础,又在代数式的运算、解方程、函数中有广泛的应用。本课是继《因式分解》新课后安排的一堂复习课,旨在达到以下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因式分解的意义及其与整式乘法的区别和联系。
2.抓住乘法公式的结构特征,熟练应用乘法公式进行分解因式。
3.根据多项式的项数和特点确定因式分解方法,注意因式分解的彻底性。
4.培养学生全面观察问题与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例题和练习,提高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打破思维定势,形成代数意识和严谨的学习态度。
二、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1.重点是掌握提取公因式法、公式法、十字相乘法、分组分解法四种基本方法。
2.难点是根据题目的形式和特征恰当选择方法进行因式分解,以提高综合解题能力。
三、本课的教学方式与理念
教师梳理引导与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学生独立思考与小组合作探索相结合;师生合作互动与生生实践体验相结合;现代信息技术与本课教学内容的有效整合。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知识梳理
1.因式分解概念:把一个多项式化为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叫做把这个多项式因式分解,也叫做把这个多项式分解因式。
2.因式分解和整式乘法的关系:因式分解和整式乘法是整式恒等变形的正、逆过程,整式乘法的结果是整式,因式分解的结果是乘积式。
3.因式分解的常用方法:提公因式法、运用公式法、十字相乘法及分组分解法。
该环节主要由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结合讲解来进行。涉及的公式由学生代表通过板书来演示。梳理和回忆已有知识,是为后续的运用知识,主动探索作铺垫。
(二)基础训练
1.下列由左边到右边的变形,哪些是整式乘法,哪些是因式分解?
(1)(x+2)(x-2)=x2-4; (2)x2-4=(x+2)(x-2);
⑶x2-4+3x=(x+2)(x-2)+3x; (4)x2+4-4x=(x-2)2。
2.4x2-8xy+6x=____(2x-4y+3)
3.16x2-____=(4x+5y)(4x-5y)
4.若x2+mxy+9y2=(x-3y)2,则m=_____
5.a3+(2b)3=(a+2b)(____)
6.利用1个a×a的正方形,1个b×b的正方形和2个a×b的正方形可拼成一个正方形, 从而可得到因式分解的公式_____。
该环节主要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自主完成。教师用多媒体逐一演示题目,学生举手抢答。教师应根据题目的难易,留给学生合适的思考时间,同时注意分层教学,根据学生的基础水平,分别解答不同层次的问题,特别是要让学习困难学生体验到成功答题的快乐。
(三) 经典考题剖析
例1: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
(1)xy2-9x (2)a2+a-6
(3)2m2-2m+ (4)4x2+2xy-12y2
分析:
(1)进行因式分解时,如果多项式中有公因式,则首先要提公因式。本题可以先提公因式x,然后再运用平方差公式来分解;
(2)二次三项式的因式分解,可尝试用十字相乘法来分解;
(3)通过观察系数特征,可提公因式2或,然后利用完全平方公式进行分解;
(4)应先提取公因数(式),再用十字相乘法来分解。
例2: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
(1)a6b-a2b5 (2)(a-b)2+6(b-a)+9
(3)a3(a-b)-8(a-b) (4)(x2+3x)2-2(x2+3x+4)
(5)4x2-4xy+y2-z2 (6)a3-a+2b-2a2b
分析:
(1)首先提公因式a2b,然后再用平方差公式分解。注意要对每一个因式分解到不能分解为止;
(2)注意到b-a=-(a-b)或(a-b)2=(b-a)2,再利用整体思想和公式法分解;
(3)先提公因式(a-b),然后用立方差公式分解;
(4)把x2+3x看作一个整体,然后利用十字相乘法来分解;
(5)(6)对于四项或四项以上的多项式的因式分解,一般采用分组分解法。
该环节包括多媒体演示的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10道题,由小组合作完成。每组重点准备一道题,并派一位同学汇报,重点交流解题思路。在时间有余时,可讨论思考其他题目。教师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来观察、思考、讨论,真正体现自主探索、合作共享的理念。
(四)常见错误纠正
例1:因式分解(x2+3x)2-(2x+6)2。
误解一:原式=(x2+3x+2x+6)(x2+3x-2x-6)=(x2+5x+6)(x2+x-6)。
误解二:原式=(x2+3x+2x+6)(x2+3x-2x-6)=(x2+5x+6)(x2+x-6)=(x+3)(x+2)(x-2)(x+3) =(x2-4)(x+3)2。 分析:误解一没有把每一个因式彻底分解;误解二混淆了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的区别,走了回头路。
正解:原式=(x2+3x+2x+6)(x2+3x-2x-6)=(x2+5x+6)(x2+x-6)=(x+3)(x+2)(x+3)(x-2)=(x+3)2(x+2)(x-2)。
例2:因式分a2+ab+b2。
误解:原式=a2+2ab+b2=(a+b)2。
分析:误解混淆了因式分解的恒等变形与解方程中的同解变形。
正解:原式=(a2+2ab+b2)=(a+b)2。
例3:因式分解-4a3b2+6a2b-2ab。
误解:原式=-(4a3b2-6a2b+2ab)=-2ab(2a2b-3a)。
分析:当多项式中的某一项恰是公因式时,该项提出公因式后应是1,误解中漏了项1。
正解:原式=-(4a3b2-6a2b+2ab)=-2ab(2a2b-3a+1)。
该环节的三道题,由师生互换角色合作完成。教师先在多媒体上进行误解,让学生来纠错,并说出错在哪儿,目的是警示学生不要重犯类似错误,体现师生合作学习、共同发展的理念。
(五)拓展延伸
1.计算:1-1-…1-1-。
2.已知 y-x=2,x-3y=-1,求x2-4xy+3y2的值。
3.已知a、b、c是△ABC的三边,且满足a2(a2-b2)=(a2-b2)(c2-b2)试判断三角形ABC的形状。
分析:
1.先分解因式后约分,则余下首尾两数;
2.由于x2-4xy+3y2=(x-y)(x-3y),所以原式的值很快就可求出。想一想,还有没有其他方法,并对不同的方法进行比较、总结;
3.给出的是三边之间的关系,通过移项提取公因式可得出结论。
该环节由小组合作探索完成,教师根据题目难易和10个小组的实际情况,完成指定的题目,最后通过交流,共享成果。
(六)小结反思
师生通过互动,反思分解因式的一般方法和常见的思维误区。由于学生亲身体验了前述五个环节的探索过程,该环节的完成自然是水到渠成、顺理成章的事。
1.分解因式的一般方法
1)首先考虑是否有公因式,如有则一定先提取公因式,再考虑其它方法;
2)两项式:一般可考虑用平方差公式,立方和公式,立方差公式;
3)三项式:一般可考虑用完全平方公式,十字相乘法;
4)四项式及以上,可先进行适当分组,再分解因式。
2.分解因式时常见的思维误区
1)提取公因式时,应找系数的最大公约数及相同字母的最低次幂,而不是以首项为准;
2)若有一项被全部提出,括号内的项“ 1”易漏掉;
3)分解不彻底。
本课着眼于因式分解的概念、方法及分解因式的一般步骤,由于多项式因式分解的条件限制性,学会观察、判断、归纳,从而加强解题技能,发展思维。本课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顺利完成了教学任务,实现了高效、有效教学;在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中,在学生主动实践体验中,践行了师生合作,共同发展的过程;达成了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的多维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作者单位:江苏省昆山市玉峰实验学校)
【关键词】初中数学;因式分解;复习课;教学设计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数学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是新课标提出的课程基本理念之一。笔者在平时教学中,努力贯彻落实新课程基本理念,处理好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促进学生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的数学综合素养的发展。下面以《因式分解》复习课的教学设计为例,就此作一探讨。
一、本课的教学目标
因式分解是代数式的一种重要恒等变形。它是学习分式的基础,又在代数式的运算、解方程、函数中有广泛的应用。本课是继《因式分解》新课后安排的一堂复习课,旨在达到以下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因式分解的意义及其与整式乘法的区别和联系。
2.抓住乘法公式的结构特征,熟练应用乘法公式进行分解因式。
3.根据多项式的项数和特点确定因式分解方法,注意因式分解的彻底性。
4.培养学生全面观察问题与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例题和练习,提高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打破思维定势,形成代数意识和严谨的学习态度。
二、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1.重点是掌握提取公因式法、公式法、十字相乘法、分组分解法四种基本方法。
2.难点是根据题目的形式和特征恰当选择方法进行因式分解,以提高综合解题能力。
三、本课的教学方式与理念
教师梳理引导与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学生独立思考与小组合作探索相结合;师生合作互动与生生实践体验相结合;现代信息技术与本课教学内容的有效整合。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知识梳理
1.因式分解概念:把一个多项式化为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叫做把这个多项式因式分解,也叫做把这个多项式分解因式。
2.因式分解和整式乘法的关系:因式分解和整式乘法是整式恒等变形的正、逆过程,整式乘法的结果是整式,因式分解的结果是乘积式。
3.因式分解的常用方法:提公因式法、运用公式法、十字相乘法及分组分解法。
该环节主要由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结合讲解来进行。涉及的公式由学生代表通过板书来演示。梳理和回忆已有知识,是为后续的运用知识,主动探索作铺垫。
(二)基础训练
1.下列由左边到右边的变形,哪些是整式乘法,哪些是因式分解?
(1)(x+2)(x-2)=x2-4; (2)x2-4=(x+2)(x-2);
⑶x2-4+3x=(x+2)(x-2)+3x; (4)x2+4-4x=(x-2)2。
2.4x2-8xy+6x=____(2x-4y+3)
3.16x2-____=(4x+5y)(4x-5y)
4.若x2+mxy+9y2=(x-3y)2,则m=_____
5.a3+(2b)3=(a+2b)(____)
6.利用1个a×a的正方形,1个b×b的正方形和2个a×b的正方形可拼成一个正方形, 从而可得到因式分解的公式_____。
该环节主要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自主完成。教师用多媒体逐一演示题目,学生举手抢答。教师应根据题目的难易,留给学生合适的思考时间,同时注意分层教学,根据学生的基础水平,分别解答不同层次的问题,特别是要让学习困难学生体验到成功答题的快乐。
(三) 经典考题剖析
例1: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
(1)xy2-9x (2)a2+a-6
(3)2m2-2m+ (4)4x2+2xy-12y2
分析:
(1)进行因式分解时,如果多项式中有公因式,则首先要提公因式。本题可以先提公因式x,然后再运用平方差公式来分解;
(2)二次三项式的因式分解,可尝试用十字相乘法来分解;
(3)通过观察系数特征,可提公因式2或,然后利用完全平方公式进行分解;
(4)应先提取公因数(式),再用十字相乘法来分解。
例2: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
(1)a6b-a2b5 (2)(a-b)2+6(b-a)+9
(3)a3(a-b)-8(a-b) (4)(x2+3x)2-2(x2+3x+4)
(5)4x2-4xy+y2-z2 (6)a3-a+2b-2a2b
分析:
(1)首先提公因式a2b,然后再用平方差公式分解。注意要对每一个因式分解到不能分解为止;
(2)注意到b-a=-(a-b)或(a-b)2=(b-a)2,再利用整体思想和公式法分解;
(3)先提公因式(a-b),然后用立方差公式分解;
(4)把x2+3x看作一个整体,然后利用十字相乘法来分解;
(5)(6)对于四项或四项以上的多项式的因式分解,一般采用分组分解法。
该环节包括多媒体演示的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10道题,由小组合作完成。每组重点准备一道题,并派一位同学汇报,重点交流解题思路。在时间有余时,可讨论思考其他题目。教师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来观察、思考、讨论,真正体现自主探索、合作共享的理念。
(四)常见错误纠正
例1:因式分解(x2+3x)2-(2x+6)2。
误解一:原式=(x2+3x+2x+6)(x2+3x-2x-6)=(x2+5x+6)(x2+x-6)。
误解二:原式=(x2+3x+2x+6)(x2+3x-2x-6)=(x2+5x+6)(x2+x-6)=(x+3)(x+2)(x-2)(x+3) =(x2-4)(x+3)2。 分析:误解一没有把每一个因式彻底分解;误解二混淆了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的区别,走了回头路。
正解:原式=(x2+3x+2x+6)(x2+3x-2x-6)=(x2+5x+6)(x2+x-6)=(x+3)(x+2)(x+3)(x-2)=(x+3)2(x+2)(x-2)。
例2:因式分a2+ab+b2。
误解:原式=a2+2ab+b2=(a+b)2。
分析:误解混淆了因式分解的恒等变形与解方程中的同解变形。
正解:原式=(a2+2ab+b2)=(a+b)2。
例3:因式分解-4a3b2+6a2b-2ab。
误解:原式=-(4a3b2-6a2b+2ab)=-2ab(2a2b-3a)。
分析:当多项式中的某一项恰是公因式时,该项提出公因式后应是1,误解中漏了项1。
正解:原式=-(4a3b2-6a2b+2ab)=-2ab(2a2b-3a+1)。
该环节的三道题,由师生互换角色合作完成。教师先在多媒体上进行误解,让学生来纠错,并说出错在哪儿,目的是警示学生不要重犯类似错误,体现师生合作学习、共同发展的理念。
(五)拓展延伸
1.计算:1-1-…1-1-。
2.已知 y-x=2,x-3y=-1,求x2-4xy+3y2的值。
3.已知a、b、c是△ABC的三边,且满足a2(a2-b2)=(a2-b2)(c2-b2)试判断三角形ABC的形状。
分析:
1.先分解因式后约分,则余下首尾两数;
2.由于x2-4xy+3y2=(x-y)(x-3y),所以原式的值很快就可求出。想一想,还有没有其他方法,并对不同的方法进行比较、总结;
3.给出的是三边之间的关系,通过移项提取公因式可得出结论。
该环节由小组合作探索完成,教师根据题目难易和10个小组的实际情况,完成指定的题目,最后通过交流,共享成果。
(六)小结反思
师生通过互动,反思分解因式的一般方法和常见的思维误区。由于学生亲身体验了前述五个环节的探索过程,该环节的完成自然是水到渠成、顺理成章的事。
1.分解因式的一般方法
1)首先考虑是否有公因式,如有则一定先提取公因式,再考虑其它方法;
2)两项式:一般可考虑用平方差公式,立方和公式,立方差公式;
3)三项式:一般可考虑用完全平方公式,十字相乘法;
4)四项式及以上,可先进行适当分组,再分解因式。
2.分解因式时常见的思维误区
1)提取公因式时,应找系数的最大公约数及相同字母的最低次幂,而不是以首项为准;
2)若有一项被全部提出,括号内的项“ 1”易漏掉;
3)分解不彻底。
本课着眼于因式分解的概念、方法及分解因式的一般步骤,由于多项式因式分解的条件限制性,学会观察、判断、归纳,从而加强解题技能,发展思维。本课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顺利完成了教学任务,实现了高效、有效教学;在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中,在学生主动实践体验中,践行了师生合作,共同发展的过程;达成了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的多维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作者单位:江苏省昆山市玉峰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