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校管理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基本途径,也是学校管理的核心内容。文章对当前个别学校管理中出现的德育、教学的分离情况做简要分析,并以北京育才学校为例介绍开展德育、教学“块状管理模式”的基本做法和管理效果。
【关键词】德育教学;双线管理;块状模式;整合管理
【中图分类号】B 【文献标识码】G47 【文章編号】1672-1128(2012)013-0037-04
学校管理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基本途径。也是学校管理的核心内容。现阶段我国中小学学校管理基本实行教学与德育“双线管理模式”,在实际的学校运行管理中,德育与教学处于分离状态,这种管理模式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不利的。随着中小学教育改革的深入开展,如何认清教学管理与德育的关系,并能进行有效调控,坚持在教学管理中强化和渗透德育。是实现教育管理目标的一个重要课题,需要在理论上进行探索,在实践中加以理顺。
一、双线管理——德育与教学如何发生分化
德育和教学本是学校教育的整体教学实践,但由于具有功利化的考试制度的存在,导致我国中小学在教育实践中形成德育与教学的分离,学校实行“双线管理”。
其实,古代德育原本寓于整个教育过程当中,德育、教学一体化。教学过程中,德育优先,教学目的是为了培养具有高尚德性的人,知识教学是德育培养的重要保障。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的日益进步,引发了大量科学知识的诞生,为学科分化提供了充足的知识养料和必要可能。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各界对劳动者知识技能、综合素质等要求越来越高,为满足普及国民教育的需要,学校教育中学科教学随之发生分化。在学科教学分化后,由于学校教育中各学科的社会功能、地位并不均衡,客观上导致了不同学科课时安排、受重视程度等发生分化,任科教师地位开始失衡。特别是在社会对学校教育期待日渐高涨。优质教育资源严重不足,以及学校教育压力日渐增大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学校德育和教学开始发生分化。教学过程中,知识传授成为第一目的。课堂教学能力、知识传授的完整性、彻底性等成为考核教师综合素养的重要因素。对比“德育影响”,则“教学成绩”成为更重要的制约教师专业发展的要素。学校德育则逐渐远离课堂教学,成为德育处、班主任以及“道德课程”科任教师的专职工作。
二、“块状管理模式”——德育与教学整合的重塑
学校德育发展经历了三个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原始学校德育、古代学校德育、现代学校德育。德育与教学关系的演变也经由浑然一体到二者分离的历史过程。当前的学校德育与整体教育、课堂教学乃至社会生活相割裂,仅剩单调、枯燥的客体活动和空洞说教。德育远离课堂教学成为没有手段的目的。课堂教学疏远德育则成为没有目的的手段。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在“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教育现实中,要想清晰而又彻底地回归教育的本源。学校德育与课堂教学重归一体便成为现实所需,也有着重要的意义。只不过,这种融合不再是对古代德育与教学一体化的简单回归,而是建设性、超越性和历史性的重新融合。
作为一般学科教学的任课教师,应重新树立“德育与教学一体化”的教育理念,并以此作为日常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指南。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应通过不断挖掘教材的德育要素,让德育进入学科:同时,还要让德育熏陶与知识教学并重于课堂教学活动中,让德育进入课堂,以班主任的心态做好日常教学工作。班主任作为班级管理者,应充分利用各种活动载体对学生进行德育熏陶,如班会、家长会、讲座等;通过多种途径组织协调好各任课教师有序开展日常教学活动,从而为学生的德育熏陶形成最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当然,德育与教学一体化的重塑还需要学校、社会乃至整个国家的多重支持,这注定是一个漫长而又有意义的、重大的历史过程。
“块状管理模式”是指将学校德育、教学的“双线管理”转变为一体化的管理模式,具体来说就是学校在具体实施管理中不再单独设立教学副校长和德育副校长,而是由一名副校长统一管理德育和教学,实行全员纵向德育管理新途径。全员德育倡导的是教书、管理、服务、环境的全方位育人,德育不只是一部分人的专职工作和任务,而是和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息息相关,要求各相关人员都必须把德育摆在重要位置上。全员德育就是要通过学校、家庭、社会的齐抓共管,实行一体化育人,增强德育的实效性。在全面发展的教育中,德育与其他各育有着同等的地位,德育与全面发展教育中其他各育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任何偏离的做法,都会削弱德育。
三、“块状管理模式”的实践探索
1,校本管理的要求
北京育才学校是从小学到高中十二年建制的学校。校园面积大,小学、初中、高中分别在三个校区。小学原来相对独立,而中学则由一位教学副校长和一位德育副校长分别主管初、高中的教学管理和德育管理工作。现如今,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学校调整了管理模式,变原有的“双线管理模式”为“块状管理模式”,即在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段分别设置了一位主管副校长,全面抓教学、德育工作。管理模式的改革是希望各学段通过德育、教学的有机整合,实现全员德育,高效能地完成各项工作。
2,全员德育的要求
学校全体教职员工要树立“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意识,并在教育、教学、管理、服务等各项工作中加以贯彻与落实,在自己的本职岗位上努力工作,积极创新。以高尚的师德风范、出色的专业知识、良好的服务态度、以模范的表率作用影响学生、教育学生、引导学生、服务学生。更好地发挥教职员工在德育教育中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深入到学生中去,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发现学生中存在的问题,掌握第一手资料,运用合适、有效的方法来妥善解决问题;在教育教学管理过程中,不仅要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更要主动承担教育任务,经过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使“全员德育”的理念内化为师生的自觉行为,努力营造自主、平等、和谐的校园氛围。
3,“块状管理模式”的实施策略
德育、教学的有机整合需要校级领导行政管理模式的根本变化,学校中层管理人员职责的变化,从而带动广大基层教师管理理念、行为的变化,同时。相应的评价体系要紧密配合,才能促进德育、教学整合管理的有效整体推进和真正落实。 第一。管理模式的调整,实现学校行政管理部门的整合。
学校行政管理由“双线管理”变为“块状管理”。即一个学段设置一位主管副校长,统抓德育、教学管理工作。主管副校长之下再设立分管教学、德育的主任,从行政领导管理层面实现管理的整合。作为不同学段的主管副校长必须要德育、教学齐抓共管,统筹协调,以达到提高效能的目的。
第二,管理职责的扩充,保证学校中层管理人员的工作融通。
校级行政管理部门的整合从形式上看容易,而要实现意识、行为上的真正整合则相对较难,必须使不同学段的主管副校长、主任、教研组长、年级组长、班主任等中层管理人员首先达成共识,即“先整合德育、教学的内涵及可行性、必要性。再从具体操作层面逐步实现整合。”教学主任和德育主任在分管教学、德育工作的基础上还要加强沟通、了解、渗透,共同制定计划并开展工作。如要求教学主任参加班主任、年级组长会,以便能及时了解学生管理要求、活动安排、班主任及年级组长的工作等。德育主任必须参加教研组长会和进班听课,以便及时了解教学管理动态。教学活动等。从主任做起,增进教学与德育间的相互了解,统筹协调开展各项工作。
此外,学期开学前还统筹安排教研组长会和班主任、年级组长会,分为两个层面。一是合开会议的,可进行通识培训,宣讲计划,通报学校重大事件、阶段性工作安排等。二是分开会议的,按照传统分别进行学科教学研讨和德育工作研讨等。会议整合、活动计划的整合既可以使教研组长和班主任、年级组长相互了解,增进理解,达到融通的目的,又可以提高管理效能,易于达成共识,使教研组长、年级组长联合起来。成为德育、教学整合有力的推进者。实现学校常规管理整合工作全面有效的开展。
第三,重新定位班主任和年级组长的职责,发挥基层两个核心紐带作用。
年级组是学校最基层组织,班级是教师工作主阵地,年级组和班级是与教师关系最密切的工作团队。充分发挥班主任和年级组长两个核心纽带作用,就会使德育、教学整合由行政行为落实到意识行动上。班主任和年级组长的职责不再是单一的学生管理和教师间的简单协调,而变为德育、教学整合的微观层面的负责人。班主任是班级管理的核心和纽带,除管理学生外,更要负责本班学科教学的协调监督工作,团结本班任课教师,随时与任课教师沟通学生情况。定期组织召开班级任课教师工作会,研究学生问题,寻找解决方法。任课教师与班主任一起打造班级文化,参与班级学生管理工作,可帮助班主任分担部分学生的监督指导工作。年级组长要带领整个年级教师打整体仗,除管理学生以外,更要关注年级教师的德育、教学行为。参与教学管理的目标设置,教学质量分析、监控等。在班主任、年级组长的带领下,任课教师了解、关注其所教授的每一位学生的全面情况,以期达到全员育人的效果。
第四,双轨评价促进教师德育、教学行为的转变。
教师的德育、教学整合理念和行为的转变是为了让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对于教师最终要落实在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和教学成绩的提高上。教师的德育、教学理念和行为与学校对教师评价方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评价方式是导向,是行动的指挥棒。改变单一的对教师学科位次的评价方式,对每位教师进行双轨评价和激励,将大大有助于德育、教学整合的推进。具体说就是在保留对教师学科位次评价方式的基础上,同时加入对每个班级的增值评价。班级的增值评价包括班内学生行为的整体评价和全科学习成绩的增值评价。全科学习成绩的增值评价最易于操作的就是初三和高三年级。比如,高三年级的增值评价启动时可以给年级和各班设置本科率、一本率等综合指标,阶段性考试后和高考后看各班和年级的达标情况,以此看增值情况。要想获得正向增长。学生必须整体均衡发展。做到“补短板护强项”。这样,任课教师在关注自身学科教学之外,必须同时关注所授课班级每一位学生的品行表现和其他学科的学习情况,所有教师共同配合,共同管理,针对不同的学生共同设置不同的教学策略,方可实现全科学习成绩的正增长。抢时间、抢学生的局面可以得到相对抑制,任课教师会在教好自己本学科的基础上适当给部分学生的弱势科目让出时间。以期实现全科发展。完成班级综合指标。将一个班的所有任课教师捆绑在一起,班级建设优劣跟每位任课教师的利益息息相关,非班主任的任课教师只管教自己的书而不对学生进行问题处理、品行培养的局面会得以改善。双轨评价会使任课教师多了一个被认可的方式,对于教授不同年级、班级的任课的评价将更加公平、公正,可提升教师们的成就感。慢慢地。教师学科本位思想就会扭转,德育、教学的整合就会成为教师们的必须且常态行为。
4.“块状管理模式”的实践效果
自2009年10月起,北京育才学校实行德育、教学的整合管理已历经三年。经学校管理者的实地了解和调查问卷的数据分析显示,德育、教学的整合管理已初见成效,得到广大教师的认同。提高了学生德育的实效性,改变了学校管理的传统模式,教师的工作思路和工作内容有了较大转变,教师参与班级教育共同体工作的意识明显增强。高中部本学期已经将“每月至少召开一次班级共体会议并且要有记录”制度化,我们的目的是通过制度规范化管理,帮助教师尽快形成定期共商班级管理事务的习惯,这样德育、教学的整合管理行为才能执行于基层并落在实处。
学校各管理层人员参加班级共同体会议并与任课教师密切沟通,一方面使高中年级组长队伍建设初具规模,各位年级组长有很强的德育、教学整合管理意识,能将关注学生管理与关注教师状况并重,能对年级德育、教学质量的提高给予更多、更好的建议和实际指导。另一方面使班主任逐渐形成班级任课教师团队的核心凝聚意识,能够在德育处的号召下每月召开班级共同体会议,对班内学生进行细致的分析与分类,摆出问题,告知各位任课班级管理的策略等。而任课教师能够做到按时参加会议,倾听班主任发言,并提出自己学科中出现的问题及建议等。不足之处是通过班级共体会解决学生问题的策略讨论不够,措施跟进实效性没有很好的体现出来。
目前实施的“块状管理模式”和传统的“双线管理模式”相比较,虽然没有明显的优势,但“块状管理模式”更适合学校自身的实际情况。我校做的“块状管理模式”实施问卷调查数据显示,德育、教学整合实践使部门间的协调明显顺畅,占答卷人数的36%;认为工作内容有变化,正在摸索适应中,占答卷人数的36%,两项累计百分比为72%。由此得出德育、教学整合管理改革实验初步达到实验目的,教学与德育的一体化管理有助于部门间协调,提高了学校管理效率,有利于德育、教学工作更加顺畅开展。问卷也显示,26%的被调查者认为两种管理模式没有本质差异,关键取决于相关人员的工作方法与思路;2%的答卷教师认为教学、德育分离管理较好,可让相关职能人员的工作更有针对性。从数据可以看出,大多数答卷教师对在我校实行的德育、教学整合改革实验给予肯定,同时希望改进相关人员的工作方法与思路。
调查问卷数据说明。学校开展的德育、教学整合管理改革实验初步取得效果,得到大多数教师的肯定,但也发现了新问题、新情况,有待进一步修改研究方案和研究思路。当前,随着德育、教学整合管理实验的进一步推进,学校下一步继续尝试实行年级主任负责制,进一步实施德育、教学整合管理,切实提高十二年建制学校的管理效能,全面贯彻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促进学校实现可持续发展,打造北京育才学校的名优品牌。
5.“块状管理模式”的实践问题
通过数据分析我们也可看到,德育、教学整合管理仍存在着教师理念上接受与操作上不够吻合的现象,有待进一步探究以下三方面内容,以改进我们的工作。
第一,如何进一步指导班主任更高效地开好班级共同体会。发挥任课教师集体作用,来解决实际问题。
第二,如何对普通任课教师做更深入、更广泛的宣传与动员,让任课教师关注每位学生的全面发展深入人心,成为教师的职业习惯而不是负担。
第三,如何减轻班主任因德育、教学整合管理带来的负担,进一步简化操作程序。使整合管理成为自觉而不是行政施压行为。
(责任编辑 尹杰)
【关键词】德育教学;双线管理;块状模式;整合管理
【中图分类号】B 【文献标识码】G47 【文章編号】1672-1128(2012)013-0037-04
学校管理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基本途径。也是学校管理的核心内容。现阶段我国中小学学校管理基本实行教学与德育“双线管理模式”,在实际的学校运行管理中,德育与教学处于分离状态,这种管理模式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不利的。随着中小学教育改革的深入开展,如何认清教学管理与德育的关系,并能进行有效调控,坚持在教学管理中强化和渗透德育。是实现教育管理目标的一个重要课题,需要在理论上进行探索,在实践中加以理顺。
一、双线管理——德育与教学如何发生分化
德育和教学本是学校教育的整体教学实践,但由于具有功利化的考试制度的存在,导致我国中小学在教育实践中形成德育与教学的分离,学校实行“双线管理”。
其实,古代德育原本寓于整个教育过程当中,德育、教学一体化。教学过程中,德育优先,教学目的是为了培养具有高尚德性的人,知识教学是德育培养的重要保障。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的日益进步,引发了大量科学知识的诞生,为学科分化提供了充足的知识养料和必要可能。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各界对劳动者知识技能、综合素质等要求越来越高,为满足普及国民教育的需要,学校教育中学科教学随之发生分化。在学科教学分化后,由于学校教育中各学科的社会功能、地位并不均衡,客观上导致了不同学科课时安排、受重视程度等发生分化,任科教师地位开始失衡。特别是在社会对学校教育期待日渐高涨。优质教育资源严重不足,以及学校教育压力日渐增大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学校德育和教学开始发生分化。教学过程中,知识传授成为第一目的。课堂教学能力、知识传授的完整性、彻底性等成为考核教师综合素养的重要因素。对比“德育影响”,则“教学成绩”成为更重要的制约教师专业发展的要素。学校德育则逐渐远离课堂教学,成为德育处、班主任以及“道德课程”科任教师的专职工作。
二、“块状管理模式”——德育与教学整合的重塑
学校德育发展经历了三个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原始学校德育、古代学校德育、现代学校德育。德育与教学关系的演变也经由浑然一体到二者分离的历史过程。当前的学校德育与整体教育、课堂教学乃至社会生活相割裂,仅剩单调、枯燥的客体活动和空洞说教。德育远离课堂教学成为没有手段的目的。课堂教学疏远德育则成为没有目的的手段。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在“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教育现实中,要想清晰而又彻底地回归教育的本源。学校德育与课堂教学重归一体便成为现实所需,也有着重要的意义。只不过,这种融合不再是对古代德育与教学一体化的简单回归,而是建设性、超越性和历史性的重新融合。
作为一般学科教学的任课教师,应重新树立“德育与教学一体化”的教育理念,并以此作为日常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指南。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应通过不断挖掘教材的德育要素,让德育进入学科:同时,还要让德育熏陶与知识教学并重于课堂教学活动中,让德育进入课堂,以班主任的心态做好日常教学工作。班主任作为班级管理者,应充分利用各种活动载体对学生进行德育熏陶,如班会、家长会、讲座等;通过多种途径组织协调好各任课教师有序开展日常教学活动,从而为学生的德育熏陶形成最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当然,德育与教学一体化的重塑还需要学校、社会乃至整个国家的多重支持,这注定是一个漫长而又有意义的、重大的历史过程。
“块状管理模式”是指将学校德育、教学的“双线管理”转变为一体化的管理模式,具体来说就是学校在具体实施管理中不再单独设立教学副校长和德育副校长,而是由一名副校长统一管理德育和教学,实行全员纵向德育管理新途径。全员德育倡导的是教书、管理、服务、环境的全方位育人,德育不只是一部分人的专职工作和任务,而是和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息息相关,要求各相关人员都必须把德育摆在重要位置上。全员德育就是要通过学校、家庭、社会的齐抓共管,实行一体化育人,增强德育的实效性。在全面发展的教育中,德育与其他各育有着同等的地位,德育与全面发展教育中其他各育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任何偏离的做法,都会削弱德育。
三、“块状管理模式”的实践探索
1,校本管理的要求
北京育才学校是从小学到高中十二年建制的学校。校园面积大,小学、初中、高中分别在三个校区。小学原来相对独立,而中学则由一位教学副校长和一位德育副校长分别主管初、高中的教学管理和德育管理工作。现如今,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学校调整了管理模式,变原有的“双线管理模式”为“块状管理模式”,即在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段分别设置了一位主管副校长,全面抓教学、德育工作。管理模式的改革是希望各学段通过德育、教学的有机整合,实现全员德育,高效能地完成各项工作。
2,全员德育的要求
学校全体教职员工要树立“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意识,并在教育、教学、管理、服务等各项工作中加以贯彻与落实,在自己的本职岗位上努力工作,积极创新。以高尚的师德风范、出色的专业知识、良好的服务态度、以模范的表率作用影响学生、教育学生、引导学生、服务学生。更好地发挥教职员工在德育教育中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深入到学生中去,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发现学生中存在的问题,掌握第一手资料,运用合适、有效的方法来妥善解决问题;在教育教学管理过程中,不仅要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更要主动承担教育任务,经过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使“全员德育”的理念内化为师生的自觉行为,努力营造自主、平等、和谐的校园氛围。
3,“块状管理模式”的实施策略
德育、教学的有机整合需要校级领导行政管理模式的根本变化,学校中层管理人员职责的变化,从而带动广大基层教师管理理念、行为的变化,同时。相应的评价体系要紧密配合,才能促进德育、教学整合管理的有效整体推进和真正落实。 第一。管理模式的调整,实现学校行政管理部门的整合。
学校行政管理由“双线管理”变为“块状管理”。即一个学段设置一位主管副校长,统抓德育、教学管理工作。主管副校长之下再设立分管教学、德育的主任,从行政领导管理层面实现管理的整合。作为不同学段的主管副校长必须要德育、教学齐抓共管,统筹协调,以达到提高效能的目的。
第二,管理职责的扩充,保证学校中层管理人员的工作融通。
校级行政管理部门的整合从形式上看容易,而要实现意识、行为上的真正整合则相对较难,必须使不同学段的主管副校长、主任、教研组长、年级组长、班主任等中层管理人员首先达成共识,即“先整合德育、教学的内涵及可行性、必要性。再从具体操作层面逐步实现整合。”教学主任和德育主任在分管教学、德育工作的基础上还要加强沟通、了解、渗透,共同制定计划并开展工作。如要求教学主任参加班主任、年级组长会,以便能及时了解学生管理要求、活动安排、班主任及年级组长的工作等。德育主任必须参加教研组长会和进班听课,以便及时了解教学管理动态。教学活动等。从主任做起,增进教学与德育间的相互了解,统筹协调开展各项工作。
此外,学期开学前还统筹安排教研组长会和班主任、年级组长会,分为两个层面。一是合开会议的,可进行通识培训,宣讲计划,通报学校重大事件、阶段性工作安排等。二是分开会议的,按照传统分别进行学科教学研讨和德育工作研讨等。会议整合、活动计划的整合既可以使教研组长和班主任、年级组长相互了解,增进理解,达到融通的目的,又可以提高管理效能,易于达成共识,使教研组长、年级组长联合起来。成为德育、教学整合有力的推进者。实现学校常规管理整合工作全面有效的开展。
第三,重新定位班主任和年级组长的职责,发挥基层两个核心紐带作用。
年级组是学校最基层组织,班级是教师工作主阵地,年级组和班级是与教师关系最密切的工作团队。充分发挥班主任和年级组长两个核心纽带作用,就会使德育、教学整合由行政行为落实到意识行动上。班主任和年级组长的职责不再是单一的学生管理和教师间的简单协调,而变为德育、教学整合的微观层面的负责人。班主任是班级管理的核心和纽带,除管理学生外,更要负责本班学科教学的协调监督工作,团结本班任课教师,随时与任课教师沟通学生情况。定期组织召开班级任课教师工作会,研究学生问题,寻找解决方法。任课教师与班主任一起打造班级文化,参与班级学生管理工作,可帮助班主任分担部分学生的监督指导工作。年级组长要带领整个年级教师打整体仗,除管理学生以外,更要关注年级教师的德育、教学行为。参与教学管理的目标设置,教学质量分析、监控等。在班主任、年级组长的带领下,任课教师了解、关注其所教授的每一位学生的全面情况,以期达到全员育人的效果。
第四,双轨评价促进教师德育、教学行为的转变。
教师的德育、教学整合理念和行为的转变是为了让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对于教师最终要落实在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和教学成绩的提高上。教师的德育、教学理念和行为与学校对教师评价方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评价方式是导向,是行动的指挥棒。改变单一的对教师学科位次的评价方式,对每位教师进行双轨评价和激励,将大大有助于德育、教学整合的推进。具体说就是在保留对教师学科位次评价方式的基础上,同时加入对每个班级的增值评价。班级的增值评价包括班内学生行为的整体评价和全科学习成绩的增值评价。全科学习成绩的增值评价最易于操作的就是初三和高三年级。比如,高三年级的增值评价启动时可以给年级和各班设置本科率、一本率等综合指标,阶段性考试后和高考后看各班和年级的达标情况,以此看增值情况。要想获得正向增长。学生必须整体均衡发展。做到“补短板护强项”。这样,任课教师在关注自身学科教学之外,必须同时关注所授课班级每一位学生的品行表现和其他学科的学习情况,所有教师共同配合,共同管理,针对不同的学生共同设置不同的教学策略,方可实现全科学习成绩的正增长。抢时间、抢学生的局面可以得到相对抑制,任课教师会在教好自己本学科的基础上适当给部分学生的弱势科目让出时间。以期实现全科发展。完成班级综合指标。将一个班的所有任课教师捆绑在一起,班级建设优劣跟每位任课教师的利益息息相关,非班主任的任课教师只管教自己的书而不对学生进行问题处理、品行培养的局面会得以改善。双轨评价会使任课教师多了一个被认可的方式,对于教授不同年级、班级的任课的评价将更加公平、公正,可提升教师们的成就感。慢慢地。教师学科本位思想就会扭转,德育、教学的整合就会成为教师们的必须且常态行为。
4.“块状管理模式”的实践效果
自2009年10月起,北京育才学校实行德育、教学的整合管理已历经三年。经学校管理者的实地了解和调查问卷的数据分析显示,德育、教学的整合管理已初见成效,得到广大教师的认同。提高了学生德育的实效性,改变了学校管理的传统模式,教师的工作思路和工作内容有了较大转变,教师参与班级教育共同体工作的意识明显增强。高中部本学期已经将“每月至少召开一次班级共体会议并且要有记录”制度化,我们的目的是通过制度规范化管理,帮助教师尽快形成定期共商班级管理事务的习惯,这样德育、教学的整合管理行为才能执行于基层并落在实处。
学校各管理层人员参加班级共同体会议并与任课教师密切沟通,一方面使高中年级组长队伍建设初具规模,各位年级组长有很强的德育、教学整合管理意识,能将关注学生管理与关注教师状况并重,能对年级德育、教学质量的提高给予更多、更好的建议和实际指导。另一方面使班主任逐渐形成班级任课教师团队的核心凝聚意识,能够在德育处的号召下每月召开班级共同体会议,对班内学生进行细致的分析与分类,摆出问题,告知各位任课班级管理的策略等。而任课教师能够做到按时参加会议,倾听班主任发言,并提出自己学科中出现的问题及建议等。不足之处是通过班级共体会解决学生问题的策略讨论不够,措施跟进实效性没有很好的体现出来。
目前实施的“块状管理模式”和传统的“双线管理模式”相比较,虽然没有明显的优势,但“块状管理模式”更适合学校自身的实际情况。我校做的“块状管理模式”实施问卷调查数据显示,德育、教学整合实践使部门间的协调明显顺畅,占答卷人数的36%;认为工作内容有变化,正在摸索适应中,占答卷人数的36%,两项累计百分比为72%。由此得出德育、教学整合管理改革实验初步达到实验目的,教学与德育的一体化管理有助于部门间协调,提高了学校管理效率,有利于德育、教学工作更加顺畅开展。问卷也显示,26%的被调查者认为两种管理模式没有本质差异,关键取决于相关人员的工作方法与思路;2%的答卷教师认为教学、德育分离管理较好,可让相关职能人员的工作更有针对性。从数据可以看出,大多数答卷教师对在我校实行的德育、教学整合改革实验给予肯定,同时希望改进相关人员的工作方法与思路。
调查问卷数据说明。学校开展的德育、教学整合管理改革实验初步取得效果,得到大多数教师的肯定,但也发现了新问题、新情况,有待进一步修改研究方案和研究思路。当前,随着德育、教学整合管理实验的进一步推进,学校下一步继续尝试实行年级主任负责制,进一步实施德育、教学整合管理,切实提高十二年建制学校的管理效能,全面贯彻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促进学校实现可持续发展,打造北京育才学校的名优品牌。
5.“块状管理模式”的实践问题
通过数据分析我们也可看到,德育、教学整合管理仍存在着教师理念上接受与操作上不够吻合的现象,有待进一步探究以下三方面内容,以改进我们的工作。
第一,如何进一步指导班主任更高效地开好班级共同体会。发挥任课教师集体作用,来解决实际问题。
第二,如何对普通任课教师做更深入、更广泛的宣传与动员,让任课教师关注每位学生的全面发展深入人心,成为教师的职业习惯而不是负担。
第三,如何减轻班主任因德育、教学整合管理带来的负担,进一步简化操作程序。使整合管理成为自觉而不是行政施压行为。
(责任编辑 尹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