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研读教材策略一:还原数学知识的本质原理

来源 :云南教育·小学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SSQWYSD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前语:教材是教学内容的文本载体,读懂教材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前提。昆明市盘龙区周佳泉小学数学名师工作室历时三年,对《深度研读小学数学教材》课题开展深入研究,提炼出“还原数学知识的本质原理”“再现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丰富数学知识的表现形式”“探寻数学知识的实用价值”等四个深度研读小学数学教材的策略。现撷取该工作室在研究过程中的部分优秀案例呈现给大家,希望在借鉴交流中引发大家对深度研读教材更加深入的思考。
  【导读】
  “植树问题”是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数学广角的教学目标之一,就是要让学生感悟重要的思想方法。本课所蕴含的数学思想是在“一一对应”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变化。数学模型虽然简单,表现形式却千变万化。如何帮助学生在变化中找到不变的数学本质原理,是这节课需要思考的核心问题。
  来自昆明市盘龙区金康园小学的李祖飞老师,巧妙创设活动情境,把“植树问题”的三种情况全部蕴含在一个问题情境中,既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也让学生对植树问题的本质理解更加深入。
  【案例】
  教学实录:
  一、创设植树情境,初步理解题意
  (PPT出示问题):学校门口有一条60米长的小路,要在小路一边每隔5米栽一棵树,一共要栽多少棵?
  师:会解决吗?怎样解答?
  生:60÷5=12(棵)。
  ……
  师:如果按照距离把植树任务平均分给三个班,每班栽几棵?
  ……
  二、模拟植树操作,呈现不同情况
  (用磁性黑板贴代表小路,并画上线段图,用磁钉等代表小树进行模拟植树)
  师:下面我们动手“植一植”吧。(请三名学生模拟三个班的“植树”情况)
  ……
  (老师按3个班的植树距离,分别剪开,展示每班的劳动成果)
  三、暴露认知冲突,初步建立模型
  师:仔细观察上图,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1:每个班植的棵数都不一样!
  生2:一班植了5棵,二班植了4棵,三班植了3棵,依次少了1棵。
  生3:虽然距离相等,但植的棵数不同。
  师追问:明明我们计算的是平均每班植4棵,为什么会不一样呢?
  生:二班左端没有栽,比一班就少了1棵,三班两端都没有栽,所以又比二班少1棵。
  师:那么在实际的植树过程中,会出现几种不同的情况呢?
  生:两端都栽;一端栽,一端不栽;两端都不栽。
  师小结:原来是由于植树情况不同,导致每班植树棵数不同。
  师:这条小路确实共种了12棵树,每个班植树的数量却不同,那到底我们平均分的是什么?
  生:是树与树之间的距离。
  师肯定:对,我们并不是直接算出树的棵数,而是把小路按距离进行了平均分。
  师讲解:树与树的距离,我们一般称为“间隔”,也是两个点间的一段,我们也可以简单地叫它“空”或“段”。
  师:20÷5=4,到底求的是什么?
  生:求的是每一“段”的长度。
  根据学生的讨论交流将单位名称“棵”改为“段”。
  四、引导对比强化,抽象植树模型
  师:哪一种植树情况最费树苗?为什么?哪一种植树最省树苗?为什么?
  ……
  师再问:根据不同的植树情况,“点”和“段”存在怎样的对应关系?
  生:两端都栽,棵数比段数多1;两端都不栽的话,棵数就比段数少1;一端栽,一端不栽,棵数和段数相等。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补充完成板书。
  师:咱们再回到开头例题,我们怎么就能直接正确计算出一共植12棵树呢?
  生1:我们算出的是有12“段”。
  生2:例题是一端栽一端不栽的情况,段数和棵数正好相等。
  师小结:思路很清晰。我们用小路的长度除以树与树的距离也就是间隔,实际求出的是有几个这样的间隔或者说有几“段”,棵数和段数根据不同的植树情况有特定的对应关系,所以可以按段数求出棵数。
  五、尝试应用模型,解决实际问题
  ……
  1.同学们要在一条500米的小路两旁植树,每隔10米植一棵,两端不植,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2.一根木料锯成2米长的小段,一共花了12分钟,已知每锯下一段需要3分钟,这根木料长多少米?
  ……
  師小结:其实“植树”问题只是这一类问题的代表,类似的还有爬楼梯问题、排队问题、公交车站台问题等,都属于上面三种情况,只要大家掌握其中的规律,就能根据“点”“段”的关系正确解答。
  ……
  板书设计:
  【评析】
  “植树问题”看似简单,但要让学生深入理解问题的本质却实属不易。本案例中,李祖飞老师通过巧妙创设问题情境,把“植树问题”的三种类型同时教学,让学生在丰富的体验活动中逐步达到对“植树问题”本质的理解。具体体现在:
  1.巧妙创设情境,回归问题本质。教材中的“植树问题”分两个例题进行编排,例1是教学“两端都栽”的情况,例2教学“两端都不栽”和“一端栽,一端不栽”两种情况。如果把三种情况结合起来教学,最大的优点是便于对比,突出矛盾,可以更好地沟通联系,更有利于学生植树模型的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看似三个班的植树任务相同,但通过实际操作却发现结果完全出乎预料!在对比中才发现:原来植树问题研究的不是数量,而是两种量之间的关系!
  2.在“变”中找“不变”,构建数学模型。三种植树方法看似变化多端,但在“变”中却有“不变”的地方。它们都是基于把一段距离平均分成若干段以后,在段数的基础上进行变化的。老师再用通俗的语言引导学生理解:两端都栽的时候树用得最多,如果把树看成点的话,也就是“点”比“段”多1;两端都不栽的时候,最节约树,“点”比“段”少1;一端栽、一端不栽的时候,情况居中,所以“点”与“段”相等。于是,在学生头脑中就勾画出了一个思维轮廓(如左图):
  3.回归生活实际,加深理解程度。回归生活、学以致用,是数学学习的重要目标之一。“植树问题”在实际生活中有很多表现形式,如,敲钟问题、公交站台问题、锯木料问题……它们与“植树问题”如同水与冰,外形各异,本质却相同。在这些问题中,哪些数量相当于“段”?哪些数量相当于“点”?弄清楚了各种数量所扮演的角色,再按照学生自己归纳的数学模型加以思考,很多看似复杂的问题就变得非常简单了。“让学生在新的情境中对所学知识进行辨认、再现和应用”的新课标理念,就是这样具体地扎根于我们的课堂实际教学中。
  数学其实既简约又丰富。数学模型的建构就是要高度抽象、简洁,而数学模型的表现与应用形式则应尽可能地丰富。这样,数学教学就能真正做到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学生在丰富的体验活动中,峰回路转之后复归于平淡。
其他文献
【案例背景】  “三位数减三位数(中间有0)的连续退位减法”是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第4单元的内容,是在学习了三位数减两位数(连续退位减法)后、理解了三位数减两位数(连续退位减法)的算理、掌握了基本算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联系生活实际引出课题,通过在计数器上操作,让学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总结出计算法则,适合三年级孩子的思维。  【案例描述】  一、教什么  1.内容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
期刊
教学内容:  “从平面到立体”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总复习部分“图形与几何”板块的内容,是学生学习了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基础上开发设计的复习课。  教学目标:  1.整理圆和圆柱之间的联系,理解圆叠加之后变成圆柱;找到长方形和圆柱之间的关系,理解长方形旋转变成圆柱。  2.应用圆、长方形与圆柱的关系,能解决与圆柱体横截面和纵截面有关的数学问题。  3.感受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之间的联系,发展学生的空
期刊
上课伊始,老师就直接导入:今天我们学习“圆的认识”,请同学们翻开数学课本第57页。请一位同学朗读第一自然段:从奇妙的自然界到文明的人类社会,从精巧的手工艺到气势宏伟的各种建筑……到处都可以看到大大小小的圆。  接着老师介绍:从神奇的大自然到人类社会,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无论是精巧美妙的工艺品,还是庞大宏伟的建筑,几乎所有物体,都能看到大大小小的圆,圆就在我们身边,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圆。请同学们说一说
期刊
一、导入  师:孩子们,请看黑板(板书口诀:三四十二),请读出来,看到这句口诀,能想到哪些算式?  生:3×4=12,4×3=12,12÷3=4,12÷4=3。(生边说,师边板书)  师:这个女孩子真棒,根据这句口诀她想到了4个算式,2个(全班学生齐说:乘法算式),2个(全班学生齐说:除法算式)。(师板书:乘法、除法)  师:这句是上学期学的口诀(板书口诀),用口诀可以帮助我们解决这样的(指乘法算
期刊
教学内容: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88页主题图、第89页例1和练习十二相关内容。  教学过程:  一、呈现主题图,激发兴趣,引入新课  教师用多媒体呈现课本第88页主题图,并引导学生读图:这是某校开运动会的情境图,它展示了同学们参加各项比赛的情境。你看到了哪些比赛项目(跑步、跳绳)?还有(啦啦队)表演和(分发饮料)的同学。(让学生有序地说出主题图上的内容,再把注意力转移到分发饮料的画面上)  
期刊
《读不完的大书》(统编语文三年级上册)一文主要介绍了大自然万物有无穷的奥秘和无尽的乐趣,不仅好玩,还能引发人们的沉思和遐想,是一部永远读不完的大书。作者以生动的语言,展示丰富的自然画面,凸显浓郁的自然情趣。学生对大自然颇为熟悉,他们也常常从中得到快乐。教师在教学时要沟通文本与生活的联系,以多种形式的言语实践,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亲近自然,感受大自然这本书给予我们的无穷乐趣,以达到言意兼得、言意共生的
期刊
【复习】  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是什么?(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师强调:也就是边长的4倍。要求正方形的周长,只测量它一条边的长。  【测量典型圆的周长】  师谈话引入:今天我们学习“圆的周长”。(板书)教师拿起教具圆问:圆的周长指的是哪一部分?抽生上讲台指一指。(注意指的时候要从圆周上的一点开始,绕圆一周,又回到这一点)教师继续提问:你们会不会量圆的周长?(会)谁来说一说你打算怎样量?(我用绳子
期刊
附中,通常是指大学在其下面附设的初级或高级中学,如“北大附中”“云大附中”“云师大附中”等。而这里所说的“附中”,则是特指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期开始,在农村大队(今村、居委会)完全小学上面附设的初级中学,如“清水附中”“满官附中”“期纳附中”等。目前,许多工作在各行各业的中年以上人员中,就有许多就读这种附中的经历,不少现已退休了的农村中小学教师,也曾把他们的青春奉献给了这种附中的教育教学事业。作为
期刊
《陀螺》(统编语文四年级上册)是儿童文学作家高洪波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以“陀螺”为线索,用儿童的眼光和心理去观察、描写事物,把“我”对陀螺的喜爱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字里行间充满了童真童趣。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学习用批注的方法阅读,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体会人物的心情”。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聚焦本单元语文要素,引导学生通过批注式阅读来感受语言情境,品味语言秘妙,体会作者的心情变化,感受其对陀
期刊
创办于1996年的昆明市新迎二小,是昆明市一所冉冉上升的小学。近年来,学校采取了深化校本课程建设、“名师工程”建设、平安和谐校园建设、优秀民族文化建设等四项建设,使学校办学治校水平得到大幅提升。  一、深化校本课程建设,培养民族复兴大任接班人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指出:“课程是教育思想、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主要载体,集中体现国家意志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学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