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9月9日傍晚,天色尚未完全暗下,从车公庄西或者动物园地铁站下车,你就能汇入一股神奇的人流。年轻女孩居多,提着没来得及吃的快餐,手里拿着手幅和灯牌,头上戴着闪光的发箍,三五成群地向北京展览馆剧场走去。
德云社一年一度的“纲丝节”即将开场,但没有人着急检票入场,人潮堆积在门口,在安保人员和铁栅栏的努力下,勉强留出一条可供汽车通过的道。每开过一辆车,女孩们就会喊着演员的名字,一边尖叫一边跟着车的方向跑。
暴雨突降,有人没带伞,几棵叶子勉强算繁盛的树成了最后且唯一的屏障。在一棵树下,廊坊一家医院的护士、“90后”女孩张志瑾,和刚下夜班的同事抱在一起发抖。为这场演出,她只花了59元往返高铁票,因为没有抢到演出票,“一秒钟就‘灰’了!我太难了!还是来碰碰运气,万一能遇到谁呢。”
相声界不缺明星,但在此前的相声史上,从没出现过把相声演出变成“演唱会”的场面。女孩们花最多的时间、抢最贵的门票,在剧场挥荧光棒扛灯牌、集体大合唱;抢不到票进不了场的,就守着电脑开会员追视频……
追相声追得最专业的,可能是优酷媒资运营专家郭林娜。她负责在优酷站内建立德云社内容页,并在今年“纲丝节”的当晚上线。德云社所有视频内容,均为优酷独家付费播出。
根据优酷数据,德云社的观众,18—24岁占22.64%,25—29岁占23%,30—34岁占比19%,加起来,18—34岁人群从2018年的51%上升到2019年的64%。2019年女性会员数较2018年上升240%,男女比例从2018年的6∶4,变成如今的5∶5。
爱听相声的女孩也不只有德云社一家的粉丝。创建于2012年的大逗相声,是一群喜爱相声的北京孩子组成的新兴相声团体,以原创为主,年轻人一直是观众的大多数。
大逗相声演员李寅飞说:“在剧场演出,男女观众比例大概一半一半,前几排女孩会多一些,甚至前两排的观众会比较固定,每周都来。给我们送礼物的也是女孩居多,而且很花心思,给我们画的画、拿我们一年演出照片做的纪念册、找观众录的生日祝福视频……”
李寅飞说:“相声观众向年轻女性偏移,与演员的偶像化有关,‘颜值即正义’,相声圈也折射了这一社会现象。而且相声演出的形式发生了变化,比如合唱《探清水河》,极大调动了观众的参与感。观众在喜欢相声的同时,也欣赏演员的个人魅力和剧场的舞台气氛。”
中国传媒大学副教授刘俊最早关注到这个现象是通过一段抖音视频,“北京展览馆剧场的一场相声演出,几千观众全场合唱,听声音以女生居多。在我们印象中,相声属于传统艺术,有些陈旧,但这个很‘燃’,震撼到了我。”
知名编剧史航以郭德纲“初代粉絲”自居,看着德云社发展至今。他觉得,是因为“德云女孩”的存在感凸显和网上流行的视频,才让人们发现原来听相声的年轻姑娘这么多,但事实上,听相声的女孩一直很多,“只不过那时候大家安静地听,不会接话茬”。
曾经说起相声演员,从外形上看,走的基本是“谐星”路线。在此没有品评长相的意思,但也不能阻止年轻女孩“看脸”。前辈郭德纲和于谦都和“看脸”没什么关系,但现在,情况已发生变化。长相气派、神似冯绍峰的孟鹤堂,身高186厘米、出生于1997年的潮人小哥哥秦霄贤,减肥成功的励志模范郭麒麟……一众新生代相声演员有了自己的粉丝团。
在问答社区“知乎”上有一个提问:“如何看待‘德云女孩’这一现象?”网友“风林火山”回答:“德云社在发展壮大,小角在不断涌现。年轻女孩们的消费能力十分强大,谁能忽视她们?”
19岁的北京女孩小怪,从小跟着家人听郭德纲的相声,2018年偶然在微博上听了一段张云雷的相声,从此入了相声这个坑。只要不耽误学习,“爱豆”的表演,她场场会到,还赶到郑州、济南等地看演出。
“去看现场表演的大部分都是20多岁的女孩,几场演出看下来,大家就成了朋友。今年好像男生多一点了,一个5000人的场子,能有几百个男粉。”小怪说,除了看演出这样的基本操作,她还买张云雷相关的杂志、单曲,以及他代言的彩妆,“哥哥手里拿啥我买啥。”
在追偶像这件大事上,相声和其他文艺形式没有任何区别。在粉丝中,有爱全社的“社粉”,有只爱一个的“唯粉”,相声双人表演的天然属性又诞生了很多“CP粉”;不同演员有专属的“应援色”,比如“堂良”(孟鹤堂和周九良)的蓝色,“龄龙”(张九龄和王九龙)的黄色;甚至还诞生了以演员为主角的文学衍生品。
中学生兰青说:“你能想象‘00后’的姑娘们,在台下跟着自己捧的角儿唱出一段段戏曲时的感觉吗?为了自己角儿留的‘作业’,她们会回去听老先生的各种唱段视频,也会买票去听一场完整的京剧,我觉得很棒呀!”
2018年3月,小怪发起建立“九辫儿粉丝后援会”,从最初的十几人,发展至今已达2000人。后援会有组织者、管理者、美工、文案策划……有时组织投票活动,有时也在“爱豆”商演的时候商量如何应援,和其他明星的后援会没什么不同。
在年轻人对相声的追逐上,刘俊看到了“传统艺术的突围之路”,传统艺术依然有成为爆款的可能。但他同时提醒,不要过界、不要过度,不要让喧闹影响了艺术水准,“演员也要警惕,当自己突然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更需检点自身、注意言行,而我们在宣传时,也要把关注点放到艺术本身。过度消费只会伤了艺术,只剩下一片嬉闹之声。”(资料来源:《中国青年报》)
德云社一年一度的“纲丝节”即将开场,但没有人着急检票入场,人潮堆积在门口,在安保人员和铁栅栏的努力下,勉强留出一条可供汽车通过的道。每开过一辆车,女孩们就会喊着演员的名字,一边尖叫一边跟着车的方向跑。
暴雨突降,有人没带伞,几棵叶子勉强算繁盛的树成了最后且唯一的屏障。在一棵树下,廊坊一家医院的护士、“90后”女孩张志瑾,和刚下夜班的同事抱在一起发抖。为这场演出,她只花了59元往返高铁票,因为没有抢到演出票,“一秒钟就‘灰’了!我太难了!还是来碰碰运气,万一能遇到谁呢。”
“相声女孩”现象
相声界不缺明星,但在此前的相声史上,从没出现过把相声演出变成“演唱会”的场面。女孩们花最多的时间、抢最贵的门票,在剧场挥荧光棒扛灯牌、集体大合唱;抢不到票进不了场的,就守着电脑开会员追视频……
追相声追得最专业的,可能是优酷媒资运营专家郭林娜。她负责在优酷站内建立德云社内容页,并在今年“纲丝节”的当晚上线。德云社所有视频内容,均为优酷独家付费播出。
根据优酷数据,德云社的观众,18—24岁占22.64%,25—29岁占23%,30—34岁占比19%,加起来,18—34岁人群从2018年的51%上升到2019年的64%。2019年女性会员数较2018年上升240%,男女比例从2018年的6∶4,变成如今的5∶5。
爱听相声的女孩也不只有德云社一家的粉丝。创建于2012年的大逗相声,是一群喜爱相声的北京孩子组成的新兴相声团体,以原创为主,年轻人一直是观众的大多数。
大逗相声演员李寅飞说:“在剧场演出,男女观众比例大概一半一半,前几排女孩会多一些,甚至前两排的观众会比较固定,每周都来。给我们送礼物的也是女孩居多,而且很花心思,给我们画的画、拿我们一年演出照片做的纪念册、找观众录的生日祝福视频……”
李寅飞说:“相声观众向年轻女性偏移,与演员的偶像化有关,‘颜值即正义’,相声圈也折射了这一社会现象。而且相声演出的形式发生了变化,比如合唱《探清水河》,极大调动了观众的参与感。观众在喜欢相声的同时,也欣赏演员的个人魅力和剧场的舞台气氛。”
中国传媒大学副教授刘俊最早关注到这个现象是通过一段抖音视频,“北京展览馆剧场的一场相声演出,几千观众全场合唱,听声音以女生居多。在我们印象中,相声属于传统艺术,有些陈旧,但这个很‘燃’,震撼到了我。”
知名编剧史航以郭德纲“初代粉絲”自居,看着德云社发展至今。他觉得,是因为“德云女孩”的存在感凸显和网上流行的视频,才让人们发现原来听相声的年轻姑娘这么多,但事实上,听相声的女孩一直很多,“只不过那时候大家安静地听,不会接话茬”。
曾经说起相声演员,从外形上看,走的基本是“谐星”路线。在此没有品评长相的意思,但也不能阻止年轻女孩“看脸”。前辈郭德纲和于谦都和“看脸”没什么关系,但现在,情况已发生变化。长相气派、神似冯绍峰的孟鹤堂,身高186厘米、出生于1997年的潮人小哥哥秦霄贤,减肥成功的励志模范郭麒麟……一众新生代相声演员有了自己的粉丝团。
艺术的突围
在问答社区“知乎”上有一个提问:“如何看待‘德云女孩’这一现象?”网友“风林火山”回答:“德云社在发展壮大,小角在不断涌现。年轻女孩们的消费能力十分强大,谁能忽视她们?”
19岁的北京女孩小怪,从小跟着家人听郭德纲的相声,2018年偶然在微博上听了一段张云雷的相声,从此入了相声这个坑。只要不耽误学习,“爱豆”的表演,她场场会到,还赶到郑州、济南等地看演出。
“去看现场表演的大部分都是20多岁的女孩,几场演出看下来,大家就成了朋友。今年好像男生多一点了,一个5000人的场子,能有几百个男粉。”小怪说,除了看演出这样的基本操作,她还买张云雷相关的杂志、单曲,以及他代言的彩妆,“哥哥手里拿啥我买啥。”
在追偶像这件大事上,相声和其他文艺形式没有任何区别。在粉丝中,有爱全社的“社粉”,有只爱一个的“唯粉”,相声双人表演的天然属性又诞生了很多“CP粉”;不同演员有专属的“应援色”,比如“堂良”(孟鹤堂和周九良)的蓝色,“龄龙”(张九龄和王九龙)的黄色;甚至还诞生了以演员为主角的文学衍生品。
中学生兰青说:“你能想象‘00后’的姑娘们,在台下跟着自己捧的角儿唱出一段段戏曲时的感觉吗?为了自己角儿留的‘作业’,她们会回去听老先生的各种唱段视频,也会买票去听一场完整的京剧,我觉得很棒呀!”
2018年3月,小怪发起建立“九辫儿粉丝后援会”,从最初的十几人,发展至今已达2000人。后援会有组织者、管理者、美工、文案策划……有时组织投票活动,有时也在“爱豆”商演的时候商量如何应援,和其他明星的后援会没什么不同。
在年轻人对相声的追逐上,刘俊看到了“传统艺术的突围之路”,传统艺术依然有成为爆款的可能。但他同时提醒,不要过界、不要过度,不要让喧闹影响了艺术水准,“演员也要警惕,当自己突然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更需检点自身、注意言行,而我们在宣传时,也要把关注点放到艺术本身。过度消费只会伤了艺术,只剩下一片嬉闹之声。”(资料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