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年来,盗墓小说的影视改编作品层出不穷,从网剧的试水之作再到银幕上的大投资大制作,一时间盗墓作品充斥了当下的影视市场。它从单纯的网络小说逐渐发展为一个完整的文化产业链,社会影响力也日渐扩大。虽然当前关于盗墓小说的研究比较少,但我们不得不对这种文化现象予以重视,进行详尽研究,分析盗墓小说影视化改编的现象改动,分析其带来的社会影响,并在盗墓IP剧方兴未艾之时推想其在未来的种种可能。
关键词:盗墓小说;影视化;消费;文化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35--01
2015年可以说是盗墓题材影视作品的开局之年,盗墓本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新鲜题材,2015年它通过电影银幕和网络的播放平台逐渐进入大众视野。改编自《盗墓笔记》的网剧最先在视频网站上播放。自此盗墓小说的影视化改编就成为一股潮流,吸引各个投资者加入。
一、从文字到影像
为了应对国家的审查制度,可以看到现已上映的盗墓作品有了許多改动。网剧《盗墓笔记》改变了人物设定和故事情节,主角吴邪由倒斗高手变成了文物保护者,墓下寻宝也变成了开展文物挖掘工作。因为与原作缺乏衔接,改编较为生硬,政治正确的“上交国家”之类的台词也让年轻观众听得出戏。我们知道缺乏推敲的改编不仅在艺术上难以成就,甚至将政治正确的目标也越推越远,没有带来教益继而会引起观众的普遍反感,有充分的准备和扎实的积累,反复的摸索之中改编才会成功。
盗墓小说最初在网络上连载,也有着所有网络小说的通病,文字粗糙、结构松散、叙事类型化、人物也偏脸谱化。为了适应快阅读的模式,盗墓故事就像是游戏闯关一样,一关接着一关,一个悬念接着一个悬念。改编影视作品,增加了许多故事背景和情感戏份。《鬼吹灯》系列小说中的人物都有七十年代当知青的经历,在八十年代的市场浪潮中没有立命之所。这些构成了他们摸金的起因,在电影中则增加放大了这种年代感,用很长时间表现这种时代的变迁,不同年代的衣服、场景、歌曲、话语在片中逐一表现,使一个商业电影更显厚重,人物在金钱充斥的社会上无所归处,北京、纽约都不是家,只有在远离现代社会的墓穴、边境之中才如鱼得水。
背景中的人物也不再是单纯的队友关系,他们有了情感的纠葛,性格也更加丰富立体。内容不再是简单的组队打怪,矛盾不仅仅存在于危险的墓穴和有限的人力的对立之中,还存在着派别争斗,性格冲突,甚至人物自身的善恶两念。导演试图为电影增加更多的人文内涵:“探险类题材的最大魅力是让人面对恐惧,在危险面前,在死面前,你要面对自己的恐惧,而面对恐惧的时候,也能看到人性的真实、勇敢、自私、懦弱等等”在创作者的设想里电影将探讨的是人性的困境,这是所有观众都会关注的话题。
二、盗墓题材作品的文化价值追寻
和其他的网络小说相比,盗墓小说更多了一些文化名词,例如风水、阴阳五行、周易八卦,以及很多专业的知识,让读者认同“七十二行,盗墓为王”的说法,内容零零碎碎,真假难辨,大多是地方风俗传闻和一些野史记载。《寻龙诀》电影中进一步整合古老的阴阳五行之说,根据《撼龙经》改编了一句分金定位口诀:“寻龙分金看缠山,一重缠是一重关。山门如有八重险,不出阴阳八卦形。”这种合自然之道的理论对我们来说是既熟悉又陌生的。进入古人的墓穴,现代科技无用武之地,而“摸金校尉”依靠祖传的技艺如鱼得水,古代玄妙之道通过影视的方式穿越到现代。
探不同年代的墓好似穿越了不同朝代,但这种穿越就像游客观光一样,是五千年文明融于一瞬的快节奏观光。古人的文化通过庞大的墓葬得以残存,由这些可以想到严格的等级观念和帝王对百姓的剥削,因为年代产生的距离这些东西带给观众的只是一种震惊之感,可以不痛不痒地去欣赏。或许盗墓者的手艺是祖上流传的,但他们的价值观念完全是新世纪的,而观众跟随两三个盗墓者就能毫发无损的打开墓穴、毁坏地宫,形成现代文明对古老文明的破坏性的入侵。跳出故事来看,写作和拍摄本身也表明了两种文化的对立关系,在古代正史才是主流叙事,只有帝王将相才有资格写进书里,他们的生平事迹才值得被记录,他们是站在社会顶端进行剥削的人,而现在在帝王陵寝大不敬的盗墓小贼也可以写进书里、甚至经过改编拍成各种各样的影视作品,被更多人所知道。人物由坐拥无上权力的帝王到生活困窘而不得不去盗墓的市井小民,一个顶端、一个底层这种反差,不仅显示了社会文化变迁,也显示了社会对“人”认识的变化,盗墓者的出现消减了帝王的崇高感,“人”的广延在扩大。
厚葬习俗为中国古代所特有,也许盗墓相关的作品会发展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有宏大的故事架构,像神话传说一样由联缀的小故事组成厚厚的故事集,影视改编也逐渐成熟,质量、数量都可观,形成规模化的文化产业链,这符合所有人的期待。
参考文献:
[1]朱婉莹. 论新世纪盗墓文学[D]. 西北师范大学,2012.
[2]袁武. 略谈中国的盗墓小说[J].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5:116-121.
[3]韩颖琦. 盗墓小说缘何如此火?[J]. 文化与传播,2013,05:46-49.
[4]李宏宇. 乌尔善与“寻宝”中国[J]. 齐鲁周刊,2016,01:61-62.
关键词:盗墓小说;影视化;消费;文化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35--01
2015年可以说是盗墓题材影视作品的开局之年,盗墓本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新鲜题材,2015年它通过电影银幕和网络的播放平台逐渐进入大众视野。改编自《盗墓笔记》的网剧最先在视频网站上播放。自此盗墓小说的影视化改编就成为一股潮流,吸引各个投资者加入。
一、从文字到影像
为了应对国家的审查制度,可以看到现已上映的盗墓作品有了許多改动。网剧《盗墓笔记》改变了人物设定和故事情节,主角吴邪由倒斗高手变成了文物保护者,墓下寻宝也变成了开展文物挖掘工作。因为与原作缺乏衔接,改编较为生硬,政治正确的“上交国家”之类的台词也让年轻观众听得出戏。我们知道缺乏推敲的改编不仅在艺术上难以成就,甚至将政治正确的目标也越推越远,没有带来教益继而会引起观众的普遍反感,有充分的准备和扎实的积累,反复的摸索之中改编才会成功。
盗墓小说最初在网络上连载,也有着所有网络小说的通病,文字粗糙、结构松散、叙事类型化、人物也偏脸谱化。为了适应快阅读的模式,盗墓故事就像是游戏闯关一样,一关接着一关,一个悬念接着一个悬念。改编影视作品,增加了许多故事背景和情感戏份。《鬼吹灯》系列小说中的人物都有七十年代当知青的经历,在八十年代的市场浪潮中没有立命之所。这些构成了他们摸金的起因,在电影中则增加放大了这种年代感,用很长时间表现这种时代的变迁,不同年代的衣服、场景、歌曲、话语在片中逐一表现,使一个商业电影更显厚重,人物在金钱充斥的社会上无所归处,北京、纽约都不是家,只有在远离现代社会的墓穴、边境之中才如鱼得水。
背景中的人物也不再是单纯的队友关系,他们有了情感的纠葛,性格也更加丰富立体。内容不再是简单的组队打怪,矛盾不仅仅存在于危险的墓穴和有限的人力的对立之中,还存在着派别争斗,性格冲突,甚至人物自身的善恶两念。导演试图为电影增加更多的人文内涵:“探险类题材的最大魅力是让人面对恐惧,在危险面前,在死面前,你要面对自己的恐惧,而面对恐惧的时候,也能看到人性的真实、勇敢、自私、懦弱等等”在创作者的设想里电影将探讨的是人性的困境,这是所有观众都会关注的话题。
二、盗墓题材作品的文化价值追寻
和其他的网络小说相比,盗墓小说更多了一些文化名词,例如风水、阴阳五行、周易八卦,以及很多专业的知识,让读者认同“七十二行,盗墓为王”的说法,内容零零碎碎,真假难辨,大多是地方风俗传闻和一些野史记载。《寻龙诀》电影中进一步整合古老的阴阳五行之说,根据《撼龙经》改编了一句分金定位口诀:“寻龙分金看缠山,一重缠是一重关。山门如有八重险,不出阴阳八卦形。”这种合自然之道的理论对我们来说是既熟悉又陌生的。进入古人的墓穴,现代科技无用武之地,而“摸金校尉”依靠祖传的技艺如鱼得水,古代玄妙之道通过影视的方式穿越到现代。
探不同年代的墓好似穿越了不同朝代,但这种穿越就像游客观光一样,是五千年文明融于一瞬的快节奏观光。古人的文化通过庞大的墓葬得以残存,由这些可以想到严格的等级观念和帝王对百姓的剥削,因为年代产生的距离这些东西带给观众的只是一种震惊之感,可以不痛不痒地去欣赏。或许盗墓者的手艺是祖上流传的,但他们的价值观念完全是新世纪的,而观众跟随两三个盗墓者就能毫发无损的打开墓穴、毁坏地宫,形成现代文明对古老文明的破坏性的入侵。跳出故事来看,写作和拍摄本身也表明了两种文化的对立关系,在古代正史才是主流叙事,只有帝王将相才有资格写进书里,他们的生平事迹才值得被记录,他们是站在社会顶端进行剥削的人,而现在在帝王陵寝大不敬的盗墓小贼也可以写进书里、甚至经过改编拍成各种各样的影视作品,被更多人所知道。人物由坐拥无上权力的帝王到生活困窘而不得不去盗墓的市井小民,一个顶端、一个底层这种反差,不仅显示了社会文化变迁,也显示了社会对“人”认识的变化,盗墓者的出现消减了帝王的崇高感,“人”的广延在扩大。
厚葬习俗为中国古代所特有,也许盗墓相关的作品会发展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有宏大的故事架构,像神话传说一样由联缀的小故事组成厚厚的故事集,影视改编也逐渐成熟,质量、数量都可观,形成规模化的文化产业链,这符合所有人的期待。
参考文献:
[1]朱婉莹. 论新世纪盗墓文学[D]. 西北师范大学,2012.
[2]袁武. 略谈中国的盗墓小说[J].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5:116-121.
[3]韩颖琦. 盗墓小说缘何如此火?[J]. 文化与传播,2013,05:46-49.
[4]李宏宇. 乌尔善与“寻宝”中国[J]. 齐鲁周刊,2016,01:6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