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企业号脉

来源 :领导文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h8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们经常因为不能看清一家企业而烦恼,想要投资却无从下手。回想起多年前看中医的一次经历,只通过望闻问切就能把症状看分明,我不禁产生联想,想要为企业号一下脉。
  第一,一家好的企业应该能用一句话说清楚,别人也能一眼看得懂。另外,别人对这家公司的说法,与你自己对公司的说法也能够吻合。
  过去有很多公司失陷的案例:德隆的整合产业、三九的低成本扩张、各种“系”的资本运作等等。这些公司的掌门人少说得用上百句话才能把自己的故事圆清楚,同时,从媒体到投资者,面对这家企业都像盲人摸象一样。
  相反,再看那些如联想、TCL、汇源等稳健成熟的公司,他们的掌门人任何时候都只需寥寥数语,就能说清自己,我们外行也无须多花工夫,一眼就能看明白他们在做什么。
  这个道理也同样适用于外企。
  其二,好公司一定有产品在连续销售。
  商业的核心是交易,而交易的本能无非是营利。一家公司无论有多伟大的商业故事,如果只看到它忙忙碌碌,听说它在卖什么东西,但市场上并不怎么能看到,那么这家公司显然是在通过中间过程倒腾资本,形迹可疑。
  没有销售商品,就说明它没有稳定的经营性现金流。因为现金是公司的血液,而经营性现金流是唯一属于自己的健康的血液,其他的现金流如资本性现金流和融资性现金流,因为不具有健康的造血机制,早晚会绷断的。
  一些看起来资本运作良好的企业,没有足够的经营性现金流,而是通过关联交易、编造交易记录等手段伪造业绩,蒙骗投资人的钱。许多公司便是这样死掉的。
  所以,不管看上去多么辉煌的企业,只要在市场上看不见它的产品,就不应相信它的神奇故事,哪怕这个故事多么合乎逻辑。
  其三,判断一家公司好不好,要看公司老板或经理下班以后干什么,和什么人混在一起。
  要是老板天天跟政府官员在一起,那一定是遇到了什么麻烦;如果他和银行工作人员上酒楼、泡桑拿,那一定是公司需要银行施以援手。相反,如果公司的普通员工就能搞定银行相关事务,银行方面在接洽过程中彬彬有礼、公事公办,那这家公司一定是财务健康、运行良好的。
  如果老板和公檢法人员、江湖弟兄混在一起,也许是有些铤而走险的事需要摆平;相反,如果一家公司的老板或经理成天只知道往国内外同行那里跑、往市场跑,身边出现的多是各路大佬,就说明公司中规中矩,离行业先进不远了。
  这基本上应的是一句老话: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生一场病,学会用中医的眼神对企业望闻问切,掐准上面三脉,一般就可以做到心中有数。
  (摘自微信公众号“冯仑风马牛”)
其他文献
周客君  1.管理|摘去多余的葡萄(《領导文萃》2016年12月下)  贪多嚼不烂。人要懂得取舍,专注自己擅长的领域,才能做精做细,做大做强。  白云逸  2. 人物|李斯是不是个明白人?(《领导文萃》2015年5月下)  要知止!都想登顶珠穆朗玛峰,殊不知,一旦登顶,你面临的就是两条路:原地不动,冻死;前进后退,都是下坡路。  江南一品  3. 品读|饭桌上的政治(《领导文萃》2017年2月上)
哲理的故事:  有一天,哲学家带着弟子们来到了平原。“你们已经不用再学什么了,这里有很多杂草,而我想要知道除掉这些杂草的好方法。这就是我的最后一道试题!”弟子们面面相觑,他们知道老师一直在研究深奥的真理,因此乍一听到如此简单的问题,反而不知道该怎么办。  片刻后,其中一个弟子率先答道:“用手拔掉就可以了。”另一个弟子说道:“利用锄头的话会更轻松一些。”最后一个弟子的答案更加简单:“烧掉就可以了。”
竹签,算籌
期刊
为支持社会工作专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山东将推动高校社会工作专业院系与贫困地区合作建立社会工作专业培训、教师实践和学生实习实训基地,帮助贫困地区培养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到2020年,促成至少10所高校与脱贫任务比较重的县建立社会工作专业培训、教师实践和学生实习實训基地。(《组织人事报》)
《我们何以成为后人类:文学、信息科学和控制论中的虚拟身体》  [美]N.凯瑟琳·海勒著 刘宇清译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7年6月出版  融贯技术与文化的历史,从控制论的诞生到人造生命的出现,作者理出三個相互交织的故事,深入探究“身体”在信息时代的命运,阐明了我们所处的时代和未来,指出人类必须与其他生命形式共享这个星球甚至人类自身。
曾国藩是文质彬彬的理学家,城府很深,克己复礼的功夫堪称一流;左宗棠是武健书生,有霸才而行王道,率性豪宕,不会作假,也不愿作假,高兴活出自己的天然本色。这两人一寒一热,一卑一亢,一个“以学问自敛抑,议外交常持和节”,一个“锋颖凛凛向敌矣”,两种类型截然相反,甚至有点冰炭不同炉。  性情太不合辙  左宗棠极受时人推崇,潘祖荫甚至在奏折中引用过民谚,“天下不可一日无湖南,湖南不可一日无左宗棠”,可见左宗
辽宁省委党校哲学部副教授贺长余指出: 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问题导向”,主张“带着问题,搞建设、抓改革”。但有人易将“问题导向”等同于倒向问题,以致将一味发问转化为泄愤情绪,简单将问题产生因由、责任完全归罪当下政府、社会,完全无视问题探究与化解。“问题导向”不同于倒向问题,它虽需具备强烈的问题意识,但最终指向并专注于如何有效化解现实矛盾与问题。坚持“问题导向”,首先要强化问题意识,深入调查发现问题;
1966年,中国大地上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开始了。鲜为人知的是,当时热情参与“文革”的外国人也很多。  美国著名记者斯特朗十分敬仰毛泽东,“文革”初期,80岁的她也热血沸腾,在《中国通讯》中以八页半的篇幅介绍“文化大革命”,向外国人解释说,它不是“一场接班之争”,而是“改造人的灵魂并建立新世界的梦想!”1966年8月后,在中国的许多外国留学生、专家,也像中国学生一样,搞起“大辩论”“大字报”。
古往今来,让不让人说话,是衡量一名官员是否开明的重要标准。很早之前,古人就总结出一条良训:“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不让百姓说话,必有大害,可总有人以为“堵和瞒”才能高枕无忧。  明天启年间,大太监魏忠贤专权误国,靠厂卫特务机构钳制舆论,打击异己。即便上层官宦的隐私也很难躲过厂卫的耳目。如宁安大长公主之子李承恩,藏有公主所赐器物,亦被发现。工部郎中叶宪祖见内城建魏忠贤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