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考历来是中学教学的指挥棒,对高考试题进行分析,便成为中学语文教师的一大工作。十几年的高中语文教学,十几年来对高考语文试题的关注与分析,尤其是对近三年高考语文卷的出题方向,也有自己的一点肤浅理解。
关键词:高考试题 提问角度 情境理解
一、试题能从教材中找到依据。
作为一名一线教师,我一直对语文教学中轻教材、重刷题的现象深感无奈。高一高二阶段,我们也想踏踏实实、扎扎实实地教授好每一本书、每一篇文章,但学生、家长甚至我们自己都不得不承认,以前的高考试题与日常教学有差距,急功近利的我们不得不压缩新授课的时间,甚至放弃一些所谓的非重点课文,提前一学期甚至一年的时间,一头扎进高考复习与刷题的大海之中。题海战、疲劳战让我们乐此不疲,不过令人欣喜的是,近几年高考卷一直在这方面做出了努力。
如2018年浙江卷诗歌鉴赏20题对“点染”这一手法的考查,如果教师在教学柳永的《望海潮》和《雨霖铃》时,不讲授“点染”这一手法的运用,学生在考场上就会无所适从、难以下笔。又如2018年全国卷Ⅰ《有声电影》第6题“小说运用多种手法以取得语言的幽默效果,请从文中举出三处手法不同的例子,并简要分析”,如能联系《装在套子里的人》一课讽刺手法的大量运用;2019年全国卷Ⅰ《理水》第7题D选项“摩登”等词语,如能想到《拿来主义》中“否则也太不摩登了”:便会发现题目一下子变得亲切了许多,思路也就此打开。
二、考点不变,提问角度多变,反套路。
紧扣考纲考点,以陌生化的语言呈现题目,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让答题套路无处施展。
如2018年全国卷Ⅲ《微纪元》第5题“结合本文,谈谈科幻小说中‘科学’和‘科幻’的关系”,2019年全国卷Ⅰ卷《理水》第9题“《理水》是鲁迅小说《故事新编》中的一篇,请从‘故事’与‘新编’的角度简析本文的基本特征”。考生在审题答题过程中,应通过文本来理解概念、组织语言,而不能只写不痛不痒甚至不着边际的空话套话。
三、考点细化,重理解运用,重审题。
以往有的题目,考生对文本不甚理解、对术语不会准确运用,拼凑一堆术语,也能得到一点分数。但近些年,考点细化、试题多了限制语、试题的切入口变小的情况下,考生如果不能吃透概念,不深入体验文本,背下的一堆术语便无处安放。如2017年全国卷Ⅱ《窗子以外》第6题“作者交替使用‘你’和‘我’两个不同的人称,其中蕴含着怎样的态度?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2019年全国卷Ⅱ诗歌鉴赏15题“诗歌的颈联描写了两个具体场景,与其他各联直抒胸臆的写法不同,这样写在情感表达和结构安排方面有什么作用?”考生如果审题不清,方向错了,最终只能费时不得分。
四、体现语文的工具性、应用性,作文重思维和思想,防宿构。
近几年的高考试题注重创设情境,考查学生的思维和思想。如2015年全国卷Ⅰ作文题,女儿举报父亲高速公路上打电话,请给小陈、老陈或其他相关方写一封信,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2017年全国卷Ⅰ作文题,要求从十二个关键词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2018年全国卷Ⅰ作文题,要求考生由材料触发的联想和思考写一篇文章,想象它装进“时光瓶”留待2035年开启,给那时18岁的一代人阅读。2019年全国卷Ⅰ作文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内容,面向本校(统称“复兴中学”)同学写一篇演讲稿,倡议大家“热爱劳动,从我做起”,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书信和演讲稿等应用文体都成为考查点,既让学生有话可写又体现了区分度,而且有效地防止了宿构。
基于以上高考试题的考查和分析,在新一轮的高考复习中,我们可以从以下方向做出努力。
一、回归教材,从技巧、素材和主题等角度,挑选出各具代表性的文章,尤其是重点的文言文,依据高考考点,逐一落实,尝试自己出题,夯实基础、吃透考点。
如运用了“点染”技巧的文章《望海潮》和《雨霖铃》为一组,将教材所学文言文中的人物传记合为一组,以此为基点归纳“人物传记高频词”和“优秀人物素材运用”等,让教材所学多方向、多角度活学活用、融会贯通。
二、对近五年的高考试题进行分类汇编和研究,找规律、理方向,做到胸中有竹;并将典型而有创意的题目积累整合。
如2014年全国卷Ⅱ小说以“鞋”为中心叙事写人,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2017年全国卷Ⅰ小说以一个没有谜底的“美好的谜”结尾,这样的处理又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就可以从同一角度整理后分析研究其规律与备考方略。
三、在教师的统筹安排下,对高中14篇、初中50篇要求背诵的课文,按照主要手法、内容、情感、主旨等方面,对每篇课文各挑出一句自认为最重要的句子,最后进行归类整合,既有利于创设情境理解课文,也可以分门别类积累作文素材。
如从“承上启下”角度出题:《庄子.逍遥游》中,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作用,引出“小大之辩”的句子是 , ;苏轼《念奴娇》(大江东去)中 , ”两句,收束了对赤壁雄奇景物的描写,引起后面对历史的缅怀。
四、利用假期,教师规定格式和类别等,要求学生网上找资料,编辑属于自己的个性化晨读资料——“文化早茶”,并发至QQ群,交教师审核过关后复印分发给全班每个学生。
“文化早茶”内容板块可以有“成语积累”、“文言实词积累”、“名人名人积累”、“素材积累”、“方法指导”、“诗词欣赏”、“人物周刊”、“精彩时评”、“个性解读”、“习作展示”等。这项工作旨在帮助学生养成阅读与思考的习惯,改掉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的片面阅读习惯。另外,历年高考都与当年的政治话语有一定的关系,十九大提的人类情怀,文化自信,应引起语文老师与考生的注意。
五、鼓励阅读与积累,继续开展师生共读一本书、同写一篇读后感等活动,关注并印发“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语文月刊”等公众号文章上的热点评论、经典文章等,以帮助学生提升作文素养。
加大阅读力度,形成自我思想。考生的思想有两个来源,一是对社会问题的思考,二是生活中的阅读。因此除了思考之外,要学会向名著要思想,如《堂吉诃德》、《杜甫传》、《乡土中国》、《红楼梦》、《三国演义》、《活着》、《边城》、《围城》等为必读书目,并和课前演讲、作文比赛等形成组合。关注反映时代心声的精品公众号,学会用时代声音塑造自我灵魂,用时代的风尚内化自己的写作思维,同时根据学生实际挑选精彩时评印发给学生,最好附上教师的推荐理由、个性解读等,并设置“阅读收获”一栏,让学生在阅读、思考与写作中形成自己的思想。只有树立阅读意识,积累意识,坚持写作训练,才能用高深的思想内涵去搏击高考作文,创造出较为理想的成绩。
以上便是我在教学中,结合高考考试方向所做的思考,并且希望借高考真题助力学生高考,实现高考语文撑杆一跳。
参考文献:
[1]高考语文与批判性思维态度的考查[J].赵靜宇.语文教学通讯.2016(34).
[2]高考语文命题去模式化的思考[J].吴国珍.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7年(16).
[3]高考语文命题的客观规律与路径选择[J].尹达.语文建设.2018年(6).
[4]考题意识:阅读备考的应然追求——以全国卷文学类文本阅读为例[J].李晓琴.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8(8).
[5]我思我辨,才有真阅读——从2018年全国高考语文(浙江卷)文学类文本阅读谈思维培养[J].许和琴.语文教学之友.2018(12).
[6]从《考试说明》看2019年高考语文命题趋势[J].张悦群.语文建设.2019(5).
关键词:高考试题 提问角度 情境理解
一、试题能从教材中找到依据。
作为一名一线教师,我一直对语文教学中轻教材、重刷题的现象深感无奈。高一高二阶段,我们也想踏踏实实、扎扎实实地教授好每一本书、每一篇文章,但学生、家长甚至我们自己都不得不承认,以前的高考试题与日常教学有差距,急功近利的我们不得不压缩新授课的时间,甚至放弃一些所谓的非重点课文,提前一学期甚至一年的时间,一头扎进高考复习与刷题的大海之中。题海战、疲劳战让我们乐此不疲,不过令人欣喜的是,近几年高考卷一直在这方面做出了努力。
如2018年浙江卷诗歌鉴赏20题对“点染”这一手法的考查,如果教师在教学柳永的《望海潮》和《雨霖铃》时,不讲授“点染”这一手法的运用,学生在考场上就会无所适从、难以下笔。又如2018年全国卷Ⅰ《有声电影》第6题“小说运用多种手法以取得语言的幽默效果,请从文中举出三处手法不同的例子,并简要分析”,如能联系《装在套子里的人》一课讽刺手法的大量运用;2019年全国卷Ⅰ《理水》第7题D选项“摩登”等词语,如能想到《拿来主义》中“否则也太不摩登了”:便会发现题目一下子变得亲切了许多,思路也就此打开。
二、考点不变,提问角度多变,反套路。
紧扣考纲考点,以陌生化的语言呈现题目,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让答题套路无处施展。
如2018年全国卷Ⅲ《微纪元》第5题“结合本文,谈谈科幻小说中‘科学’和‘科幻’的关系”,2019年全国卷Ⅰ卷《理水》第9题“《理水》是鲁迅小说《故事新编》中的一篇,请从‘故事’与‘新编’的角度简析本文的基本特征”。考生在审题答题过程中,应通过文本来理解概念、组织语言,而不能只写不痛不痒甚至不着边际的空话套话。
三、考点细化,重理解运用,重审题。
以往有的题目,考生对文本不甚理解、对术语不会准确运用,拼凑一堆术语,也能得到一点分数。但近些年,考点细化、试题多了限制语、试题的切入口变小的情况下,考生如果不能吃透概念,不深入体验文本,背下的一堆术语便无处安放。如2017年全国卷Ⅱ《窗子以外》第6题“作者交替使用‘你’和‘我’两个不同的人称,其中蕴含着怎样的态度?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2019年全国卷Ⅱ诗歌鉴赏15题“诗歌的颈联描写了两个具体场景,与其他各联直抒胸臆的写法不同,这样写在情感表达和结构安排方面有什么作用?”考生如果审题不清,方向错了,最终只能费时不得分。
四、体现语文的工具性、应用性,作文重思维和思想,防宿构。
近几年的高考试题注重创设情境,考查学生的思维和思想。如2015年全国卷Ⅰ作文题,女儿举报父亲高速公路上打电话,请给小陈、老陈或其他相关方写一封信,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2017年全国卷Ⅰ作文题,要求从十二个关键词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2018年全国卷Ⅰ作文题,要求考生由材料触发的联想和思考写一篇文章,想象它装进“时光瓶”留待2035年开启,给那时18岁的一代人阅读。2019年全国卷Ⅰ作文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内容,面向本校(统称“复兴中学”)同学写一篇演讲稿,倡议大家“热爱劳动,从我做起”,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书信和演讲稿等应用文体都成为考查点,既让学生有话可写又体现了区分度,而且有效地防止了宿构。
基于以上高考试题的考查和分析,在新一轮的高考复习中,我们可以从以下方向做出努力。
一、回归教材,从技巧、素材和主题等角度,挑选出各具代表性的文章,尤其是重点的文言文,依据高考考点,逐一落实,尝试自己出题,夯实基础、吃透考点。
如运用了“点染”技巧的文章《望海潮》和《雨霖铃》为一组,将教材所学文言文中的人物传记合为一组,以此为基点归纳“人物传记高频词”和“优秀人物素材运用”等,让教材所学多方向、多角度活学活用、融会贯通。
二、对近五年的高考试题进行分类汇编和研究,找规律、理方向,做到胸中有竹;并将典型而有创意的题目积累整合。
如2014年全国卷Ⅱ小说以“鞋”为中心叙事写人,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2017年全国卷Ⅰ小说以一个没有谜底的“美好的谜”结尾,这样的处理又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就可以从同一角度整理后分析研究其规律与备考方略。
三、在教师的统筹安排下,对高中14篇、初中50篇要求背诵的课文,按照主要手法、内容、情感、主旨等方面,对每篇课文各挑出一句自认为最重要的句子,最后进行归类整合,既有利于创设情境理解课文,也可以分门别类积累作文素材。
如从“承上启下”角度出题:《庄子.逍遥游》中,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作用,引出“小大之辩”的句子是 , ;苏轼《念奴娇》(大江东去)中 , ”两句,收束了对赤壁雄奇景物的描写,引起后面对历史的缅怀。
四、利用假期,教师规定格式和类别等,要求学生网上找资料,编辑属于自己的个性化晨读资料——“文化早茶”,并发至QQ群,交教师审核过关后复印分发给全班每个学生。
“文化早茶”内容板块可以有“成语积累”、“文言实词积累”、“名人名人积累”、“素材积累”、“方法指导”、“诗词欣赏”、“人物周刊”、“精彩时评”、“个性解读”、“习作展示”等。这项工作旨在帮助学生养成阅读与思考的习惯,改掉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的片面阅读习惯。另外,历年高考都与当年的政治话语有一定的关系,十九大提的人类情怀,文化自信,应引起语文老师与考生的注意。
五、鼓励阅读与积累,继续开展师生共读一本书、同写一篇读后感等活动,关注并印发“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语文月刊”等公众号文章上的热点评论、经典文章等,以帮助学生提升作文素养。
加大阅读力度,形成自我思想。考生的思想有两个来源,一是对社会问题的思考,二是生活中的阅读。因此除了思考之外,要学会向名著要思想,如《堂吉诃德》、《杜甫传》、《乡土中国》、《红楼梦》、《三国演义》、《活着》、《边城》、《围城》等为必读书目,并和课前演讲、作文比赛等形成组合。关注反映时代心声的精品公众号,学会用时代声音塑造自我灵魂,用时代的风尚内化自己的写作思维,同时根据学生实际挑选精彩时评印发给学生,最好附上教师的推荐理由、个性解读等,并设置“阅读收获”一栏,让学生在阅读、思考与写作中形成自己的思想。只有树立阅读意识,积累意识,坚持写作训练,才能用高深的思想内涵去搏击高考作文,创造出较为理想的成绩。
以上便是我在教学中,结合高考考试方向所做的思考,并且希望借高考真题助力学生高考,实现高考语文撑杆一跳。
参考文献:
[1]高考语文与批判性思维态度的考查[J].赵靜宇.语文教学通讯.2016(34).
[2]高考语文命题去模式化的思考[J].吴国珍.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7年(16).
[3]高考语文命题的客观规律与路径选择[J].尹达.语文建设.2018年(6).
[4]考题意识:阅读备考的应然追求——以全国卷文学类文本阅读为例[J].李晓琴.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8(8).
[5]我思我辨,才有真阅读——从2018年全国高考语文(浙江卷)文学类文本阅读谈思维培养[J].许和琴.语文教学之友.2018(12).
[6]从《考试说明》看2019年高考语文命题趋势[J].张悦群.语文建设.20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