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许多人知道鲁肃是因为看了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在罗贯中的笔下,鲁肃是周瑜、诸葛亮的陪衬。他目光短浅,唯唯诺诺,衬托出诸葛亮的大智慧;他大度忍让,反衬出周瑜的心胸狭窄。尽管在《三国演义》中鲁肃并不是反派人物,也算是东吴阵线中一个重要的大臣,但是,他的出现,他的行为,都是为了艺术的需要,情节的发展而设置的。从艺术的角度称之为反衬法,或烘云托月。读过《三国演义》的读者,知道鲁肃,也了解鲁肃,然而却不是真实的鲁肃。
艺术根据需要而设,情节按照作者的兴趣而定,但是历史并不可以任由后人改变,历史就是真实,就是他原来的面目。鲁肃就是一个被小说家歪曲的历史人物,一个出于艺术需要任意改变了他本来面目的鲁肃,一个被后世读者误读的鲁肃。
历史的鲁肃有豪爽之气,有远大理想,有卓越见识。绝对不是《三国演义》中的唯唯诺诺的个性,瞻前顾后的胆小怕事,在他身上有一股豪气,也可以说是英雄之气。生于战乱,却毫不畏惧。家有财产,却不固守家业,仗义疏财。鲁肃也不是一个目光短浅的土财主,而是一个生逢乱世,敢作敢为,致力于开疆辟土,建功立业的大丈夫。在东汉末年,军阀割据之时,鲁肃变卖家产,拉起了一只队伍,成为他后来步入政坛的看家本钱;周瑜军中粮草不济,向鲁肃求援,鲁肃当时有两仓粮食,大约6000斛(相当于20万斤),他毅然决然提供一仓粮食,帮周瑜渡过难关。由此得到周瑜的信任、赏识,把他推荐给小霸王孙策。孙策在世时,没有重用鲁肃,鲁肃并不怨言。他不计较一时的得失,把目光看的更远。孙权继位后,开始重用鲁肃,鲁肃才能得以发挥。《隆中对》中说诸葛亮在茅庐中三分天下,其实,更早一些时候,鲁肃就提出了三分天下的见解,甚至比诸葛亮说的好早些,至少“三分天下”高瞻远瞩的全局观点,鲁肃与诸葛亮英雄所见略同。
东吴、西蜀,以弱抵御强,战胜强大的曹魏,两家的联合至关重要,而推动、促成东吴、西蜀的联合,鲁肃功劳最大。何以见得?连吴抗魏,连蜀抗魏,只是角度不同,实质是一样的。在西蜀方面,联合东吴抗击曹魏,方针既定,目标一致,一致对外,没有阻力,诸葛亮来推动、实施;而在东吴阵营,还有许多老臣、大将,对西蜀心存芥蒂,而且西蜀的当事力量与东吴相比,相对弱小,而曹魏实力更加强大,这就给联合带来不平衡,也使东吴阵营中主和派占据上风。东吴大都督周瑜,心高气傲,虽然与鲁肃同属主战派,但是在具体联合上,不免居高临下,换言之,不利于团结。鲁肃力排众议,说服孙权,联合是摆脱东吴困境,由弱变强的一个契机。联合中,东吴占据主动地位,影响两家的联合。在这个历史的转折中,鲁肃起到了最为关键的作用,因此,在东吴、西蜀的联合抗击曹魏的联盟中,烙上了深深的鲁肃的印痕。东吴、西蜀的联盟,改变了力量的对比,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诸葛亮的丰功伟绩,历史盛名,除了他本身的历史作用,文学的传播、民间故事的宣扬,作用非常巨大。三顾茅庐、空城计、《隆中对》名篇,《前后出师表》的流传,使诸葛亮由人上升为神,神格化的诸葛亮所作所为,已经不是凡人诸葛亮所能做到的。于是,天下美事、好事、盛名,全部落到诸葛亮身上,也在情理之中。即使周瑜这样的盖世英雄,也因为诸葛亮的存在,而黯然失色,发出:“即生瑜,何生亮”的感慨,何况鲁肃呢?
鲁肃没有诸葛亮的文采,更没有《隆中对》《前后出师表》的名篇,也没有得到小说家的青睐,没有在《三国演义》中留下光辉的形象。因此,鲁肃的事迹、功名,甚至对历史的贡献,都没有得到应有的记录。鲁肃之名不彰显,鲁肃业绩不显露,甚至被读解、误读,也就可以理解。
艺术根据需要而设,情节按照作者的兴趣而定,但是历史并不可以任由后人改变,历史就是真实,就是他原来的面目。鲁肃就是一个被小说家歪曲的历史人物,一个出于艺术需要任意改变了他本来面目的鲁肃,一个被后世读者误读的鲁肃。
历史的鲁肃有豪爽之气,有远大理想,有卓越见识。绝对不是《三国演义》中的唯唯诺诺的个性,瞻前顾后的胆小怕事,在他身上有一股豪气,也可以说是英雄之气。生于战乱,却毫不畏惧。家有财产,却不固守家业,仗义疏财。鲁肃也不是一个目光短浅的土财主,而是一个生逢乱世,敢作敢为,致力于开疆辟土,建功立业的大丈夫。在东汉末年,军阀割据之时,鲁肃变卖家产,拉起了一只队伍,成为他后来步入政坛的看家本钱;周瑜军中粮草不济,向鲁肃求援,鲁肃当时有两仓粮食,大约6000斛(相当于20万斤),他毅然决然提供一仓粮食,帮周瑜渡过难关。由此得到周瑜的信任、赏识,把他推荐给小霸王孙策。孙策在世时,没有重用鲁肃,鲁肃并不怨言。他不计较一时的得失,把目光看的更远。孙权继位后,开始重用鲁肃,鲁肃才能得以发挥。《隆中对》中说诸葛亮在茅庐中三分天下,其实,更早一些时候,鲁肃就提出了三分天下的见解,甚至比诸葛亮说的好早些,至少“三分天下”高瞻远瞩的全局观点,鲁肃与诸葛亮英雄所见略同。
东吴、西蜀,以弱抵御强,战胜强大的曹魏,两家的联合至关重要,而推动、促成东吴、西蜀的联合,鲁肃功劳最大。何以见得?连吴抗魏,连蜀抗魏,只是角度不同,实质是一样的。在西蜀方面,联合东吴抗击曹魏,方针既定,目标一致,一致对外,没有阻力,诸葛亮来推动、实施;而在东吴阵营,还有许多老臣、大将,对西蜀心存芥蒂,而且西蜀的当事力量与东吴相比,相对弱小,而曹魏实力更加强大,这就给联合带来不平衡,也使东吴阵营中主和派占据上风。东吴大都督周瑜,心高气傲,虽然与鲁肃同属主战派,但是在具体联合上,不免居高临下,换言之,不利于团结。鲁肃力排众议,说服孙权,联合是摆脱东吴困境,由弱变强的一个契机。联合中,东吴占据主动地位,影响两家的联合。在这个历史的转折中,鲁肃起到了最为关键的作用,因此,在东吴、西蜀的联合抗击曹魏的联盟中,烙上了深深的鲁肃的印痕。东吴、西蜀的联盟,改变了力量的对比,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诸葛亮的丰功伟绩,历史盛名,除了他本身的历史作用,文学的传播、民间故事的宣扬,作用非常巨大。三顾茅庐、空城计、《隆中对》名篇,《前后出师表》的流传,使诸葛亮由人上升为神,神格化的诸葛亮所作所为,已经不是凡人诸葛亮所能做到的。于是,天下美事、好事、盛名,全部落到诸葛亮身上,也在情理之中。即使周瑜这样的盖世英雄,也因为诸葛亮的存在,而黯然失色,发出:“即生瑜,何生亮”的感慨,何况鲁肃呢?
鲁肃没有诸葛亮的文采,更没有《隆中对》《前后出师表》的名篇,也没有得到小说家的青睐,没有在《三国演义》中留下光辉的形象。因此,鲁肃的事迹、功名,甚至对历史的贡献,都没有得到应有的记录。鲁肃之名不彰显,鲁肃业绩不显露,甚至被读解、误读,也就可以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