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和孔子

来源 :醒狮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etig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和孔子比起来,老子更有传奇色彩和神秘意味。孔子只是在汉代很短一段时间内被当作神,说他是黑帝之子。孔庙尽管一直香火旺盛,但坐在里面的孔子一直是个文化人,而不是神,当然是中国最有文化的人,中国文化第一人。老子就不同了。他是道家的创始人,又是道教的教主。最晚从东汉末年开始,老子就被道教徒奉为太上老君。老子姓李,唐朝的皇帝也姓李,为了给自己增加神圣的色彩,唐朝从立国开始就拼命地抬举老子和道教,所谓儒释道三教,道教排第一,儒教排第二,佛教排第三。唐太宗李世民还追任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又是神仙,又是教主,又是皇帝,老子想不出名都不行了。孔子一直是人,老子则由人变成了神,这里面就隐藏着儒家和道家的不同追求,不同境界。


  子中之子
  前面说过,一般人都是十月怀胎,一朝分娩,老子却在娘肚子里呆了足足八十一年。怀胎八十一年生儿子,还是自己做手术生出来的,不过不是剖腹,而是剖肋。老子是他的母亲在一棵李子树下,自己剖开左侧的肋骨在肋下生出来的。由于诞生在李子树下,所以老子姓李。八十一年了,生下来头发就白了,还长了长长的胡子,因此被称为老子。这个故事当然比孔子的“龙生虎养鹰打扇”更荒唐,但是故事尽管荒唐,里面却也藏着道理,那就是:大器晚成。
  像老子这种人物,不经过异乎寻常的酝酿,是不会诞生的。有趣的是,先秦诸子大都是姓后面称子,以示敬重。例如孔子姓孔,尊称孔子,孟子姓孟,尊称孟子。其他如孙子墨子庄子,都是这样,只有老子,姓李却不称为李子,偏偏称为老子,为什么呢?一方面是老子确实太老了,老得好像成了精。老子无论形象还是思想,都给人成精的感觉,另方面也说明老子是先秦诸子中的老资格,是子中之子。
  孔子求教和老子化胡
  例如《史记·孔子世家》就记载着孔子向老子请教的故事,孔子在老子面前就像一个小学生,俯首贴耳地接受老子的训导,过后回味老子的教导,竟好几天说不出话来,搞得学生很着急,说老师怎么到老子那儿去了一趟还得了抑郁症?看学生着急了,孔子对学生说:“天上的鸟怎样飞我们看得见,地上的兽怎么走我们也看得见,水中的鱼怎么游我们甚至也能看得见,但是老子的思想,真的是神龙见首不见尾,太玄了!”最后孔子由衷地赞叹老子是龙。后来道家中人特别喜欢宣传这个故事,目的不外乎是要把孔子说成老子的粉丝,证明道家比儒家高明。此外还有“老子化胡”的故事,说老子西行出关到了印度,变成释迦牟尼佛,创立了佛教,培养了一大批佛教徒。


  这个故事的原创者不是别人,正是中国最早的佛教徒,这不是自己贬低自己吗?不是的。原来他们编这个故事的目的是为了借助老子的权威树立在中国的正统地位,实现在中国的本土化,排除弘扬佛法的障碍。后来西晋有位叫王浮的道士又编造了《老子化胡经》,大肆渲染这个故事,目的不外乎是要证明道教比佛教高明。今天看来,“老子化胡”固然不可信,孔子是否真的拜访过老子也很可疑。不过这丝毫也不影响老子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老子确实是中国文化史上可以和孔子齐名的伟人。如果将中国的智慧比喻为水墨画,那么孔孟是墨,老庄就是水,没有老子和庄子,这幅水墨画就没有了布白,没有了虚灵空旷的美。
  世界级大哲学家
  老子是世界级的大哲学家,在国际上给中国人争了不少分。德国那位最有名的哲学家黑格尔提起孔子充满蔑视,他批评孔子说:“(《论语》)里面所讲的是一种常识道德,这种常识道德我们在哪里都找得到,在哪一个民族里都找得到,可能还要好些,这是毫无出色之点的东西。孔子只是一个实际的世间智者,在他那里思辨的哲学是一点也没有的——只有一些善良的、老练的、道德的教训,从里面我们不能获得什么特殊的东西。”
  黑格尔甚至由此认为:“为了保持孔子的名声,假使他的书从来不曾有过翻译,那倒是更好的事”。
  意思是孔子的书真的不该翻译,不翻译还保持一个圣人的形象,翻译了就露怯了。当时欧洲的一份报纸上登载了一幅孔子的漫画,漫画下附了几句编造的孔子语录:外面有雾,开车要小心!天要下雨,别忘了带雨伞。话都不错,但全都是正确的废话。这些语录很能代表当时欧洲人对孔子的印象。黑格尔乃至某些欧洲人对孔子的轻视当然有其文化背景的局限,我们也不必过分在意,反正今天孔子学院已经遍布全世界了。这里要说的是,尽管黑格尔对孔子很不感冒,但是对老子显然更重视。


  较之孔子,《哲学史讲演录》给老子留了更多的篇幅。据联合国教科文卫组织统计,世界上翻译语种最多、发行量最大的一本书,是基督教的《圣经》,排在第二位的,就是老子的《道德经》了。我在美国,从东部到西部,每次走进一个大点的超市,总能在超市的“文化之角”发现《道德经》,中英文对照。基督教传教热情非常高,《圣经》有很多是赠送的,不要钱。《老子》却是要花钱买的。如果论销售,《老子》的发行量可能就世界第一了。当然,今天有了《哈里·波特》,情况可能就不一样了。
  老子作为哲学家为世界尊重,但他在中国,最早却被当成兵家。这是怎么回事?请关注下期。
其他文献
之前谈了不少关于创新、变革、服务等方面的内容,现在我想和大家谈谈与之配套的软环境——信仰、文化和道德。  一、信仰让人自律和感恩  很多同事都知道我是有宗教信仰的人——信仰佛教。为什么会有这个信仰,这个信仰给我带来了什么,了解了这些之后,相信大家对我王卫和顺丰的所作所为,以及顺丰未来的发展会有更好的理解。  首先我简单地描述一下我自己的成长经历。我22岁开始创办顺丰,25岁公司初具规模,算是赚得了
期刊
杏花与春雨,是自然界的一对佳偶。古典诗词中的杏花,多以春雨为衬,如唐王涯《南浦杏花》:“胭脂万点怯春寒,蓓蕾枝头绛雪干。昨夜南风春雨过,玉人晓起揭帘看。”北宋欧阳修《田家》:“林外鸣鸠春雨歇,屋头初日杏花繁。”  杏花,春雨,最好是在江南。元人虞集的《风入松》一词,结句就是千古传颂的“杏花春雨江南”。  辽宁省博物馆收藏有一幅虞山派之领袖人物、清代画家王翚所绘的《杏花春雨江南》(图1)。绢本,设色
期刊
最后,让我们一起再读一阙词吧——  大道无形。方寸何凭。在人人、智见高明。能降众欲,解断群情。作闹中闲,忙中静,浊中清。情态如婴。怀抱如冰。自蒙笼、觉破前程。吾言至嘱,君耳深听。下十分功,十分志,十分诚。  这阙词的作者,是丘处机。  公元1219年,一个艰难的的抉择  南宋末年,正值宋金对峙,蒙古帝国南侵之际,政治格局巨变,局势错综复杂,社会动荡,战火四起,民不聊生。就在这离乱的时局里,公元12
期刊
五绝人  作为最有国学底蕴的武侠大师之一,金庸先生用他如椽大笔给我们奉上了许多人物组合,在其中最为脍炙人口的当属“五绝”了。  “五绝”最早出自金庸先生的《射雕英雄传》,指的是第一次华山论剑中一时瑜亮的五位绝顶高手,分别是东邪黄药师、西毒欧阳锋、南帝一灯大师、北丐洪七公和中神通王重阳。在中国阴阳家的“五行论”中,五行指的是金木水火土,金庸先生的五绝就出于此。  东方甲乙木,“药”字本身就是“艹”,
期刊
《挺经》一直被看作是曾国藩的成功心法,这部书是他从自身的成败得失中总结出的一套独到的为人为官的基本原则和理论,展现了其“内圣外王”的睿智权谋。本期要与大家分享的是《挺经·家范》所谈到的齐家之道。曾公云:“孝致祥,勤致祥,恕致祥。”祥就是家庭和睦,只有做到孝、勤、恕这三个方面,才能实现家庭的祥和,并有望代代传承下去。  【孝致祥】  在“家范”这章的一开始,曾国藩就摆出了其祖父留下的八字家规:  “
期刊
人们常常会苦恼,如何在人际交往中如鱼得水、八面玲珑?其实这并非是必要的,你不可能讨好所有人,也不能够满足所有人喜乐。康德的黄金法则讲道:你希望其他人如何对你,你就如何对其他人。如果你真的信奉起来照做,估计你会很失望。把别人的评价作为衡量自己的指标,不如安下心来,好好修炼一番自己。  《菜根谭》中有这样一句话:使人有面前之誉,不若使其无背后之毁;使人有乍交之欢,不若使其无久处之厌。翻译过来白话文就是
期刊
集团曾经提出:“全力以赴,实现目标。再创新高,不留遗憾”。经过集团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产销量又创历史新高,集团上下一片欢腾,都自豪地说:我们没有留下遗憾!笔者也为此而感到欣慰,这是太阳雨团队上下同欲、共同努力的结果,也是企业整个管理体系运行的结果。笔者认为归根结底,更是每一位“太阳雨人”个人目标完成的结果。为此,笔者有三点感悟愿与大家共同分享:  一、团结就是力量,团队中每一个人都要有一颗宽容的心
期刊
编者按: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西方文化中心论的不断衰落和文化多元论的普遍流行,许多思想家开始考虑如何借鉴世界各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从而重建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找到人们安身立命的内在依据。特别是进入21世纪,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人类的物质生活变得更加丰富,但随之而来的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人与现实世界的紧张关系,变得更加突出。前者表现为生态平衡的破坏,后者表现为社会竞争加剧并趋于残酷无情。
期刊
武当山,古名太和山,被世人称为“仙山”“道山”。  据载,唐代吕洞宾曾在武当山修真,此诗即是当时留下的,现南岩存有其碑刻。“武当”之名最早出现在《汉书》中,汉末至魏晋隋唐时期,此处是求仙学道者的栖隐之地。至宋代,道经始将传说中的真武神与武当山联系起来,将武当山附会成真武的出生地和飞升处,这为它以后的显荣打下了基础。  千百年来,武当山作为道教福地、神仙居所而名扬天下。历朝历代慕名朝山进香、隐居修道
期刊
如前所说,内的追求是与外的否定联在一起,人的觉醒是在对旧传统旧信仰旧价值旧风习的破坏、对抗和怀疑中取得的。“何不饮美酒,被服纨与素”,与儒家教义显然不相容,是对抗着的。曹氏父子破坏了东汉重节操伦常的价值标准,正始名士进一步否定了传统观念和礼俗。但“非汤、武而薄周、孔”,嵇康终于被杀头;阮籍也差一点,维护“名教”的何曾就劝司马氏杀阮,理由是“纵情背礼败俗”。这有刘伶《酒德颂》所说,当时是“贵介公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