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扬州漆艺文化的发展初探

来源 :艺术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zp9011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代扬州因盐业萧条、战争频发等因素不复往日光辉,漆艺也受经济、文化的影响逐渐衰落。鸦片战争后上海开港通商,扬州漆器抓住机遇,进行民间化、实用化的转型,并积极参加各种展览会,打开国际市场,在拓宽销售渠道的同时为中国漆器赢得国际声誉,也为扬州漆艺的薪火相传奠定基础。近代以来,扬州漆艺在社会发展的潮流中适时改变生产及销售方式,对现代漆艺文化的发展传承产生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近代扬州 漆艺文化 发展特点 发展意义
   扬州,自公元前486年建城,经过西汉、隋唐及明清时期的三次繁盛,经济、文化等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漆艺作为扬州传统文化中延绵不断且流传有序的民间美术,经过先秦两汉的内蓄、六朝至元的外拓、明代的成名、清朝的繁盛①,直至晚清时期进行转换,在文化发展和传承之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扬州漆艺利用百宝镶嵌、平磨螺钿、雕漆嵌玉等工艺在家具、文玩等器物上表现精致细腻、柔媚温和的扬州文化,在中国漆艺史上独树一帜。
   这座有着两千五百多年悠久历史的古城,自中国近代(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至1949年南京国民党政权覆亡)以来,因大运河弃用、“津镇铁路”改道“津浦铁路”、盐务衰败以及近代经济格局大变迁②等因素丧失了繁荣与发展的优势,传统文化也因经济的衰败而逐渐没落。扬州漆艺在此情形下进行转变,并以其精湛的技艺和开放的视野在近代漆艺发展的潮流中赢得一席之地,也为后续的发展传承奠定了基础。
   一、近代扬州漆艺的发展缘由
   鸦片战争爆发之前,扬州因其便利的交通和富足的盐业繁盛至极,经济的繁荣推动文化产业迅速发展,涌现出“扬州八怪”等一大批文人画家,漆艺等传统手工业也迅速发展起来。但在鸦片战争后的一百多年时间里,扬州受内战频发、列强侵略等影响,在饱受欺凌、被迫开放的环境中不断进行变革,复杂的社会环境也使漆艺文化在咸丰年间的衰落趋势有所回转,形成扬州漆艺余韵未绝的现象。
   1.政府的提倡
   鸦片战争爆发后,中国被迫打开国门,品种多样、价格低廉的洋货肆意流入中国市场③,外商工厂的开办更是使得中国的传统手工业遭受严重冲击④。同时期的农民起义——太平天国运动兴起于今江苏地带,扬州在农民起义的过程中被占领,地区经济被掠夺性摧毁⑤,传统手工业受到战争的影响被迫处于萧条和停顿状态,漆艺文化更是在列强侵略和农民起义的双重打击下几近凋敝。
   面对外部的列强侵略、内部的农民起义,清政府掀起了一系列自救运动,就经济问题着力发展近代工业,开办工艺局、所,招募工人恢复生产力,为近代漆艺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除兴办工厂、企业外,清政府还组织创办新式学堂,为工艺教育提供新的传承方式,多元的传承方式也为现代技艺的发展培养技术力量。20世纪初,清政府积极鼓励、提倡参加展览会,作为传统漆器产区之一的扬州在此机遇下打开国际视野,多件漆器作品送展参评,荣获南洋劝业会一等金牌奖章、巴拿马展品协会二等奖章等多项荣誉⑥,为中国漆器赢得国际声誉,此时的漆艺文化也呈现出振兴趋势。
   2.社会发展的需要
   晚清时期时局动荡、战争频发,两淮盐业的生产与销售因此陷入瘫痪,扬州的经济发展遭受重创;太平天国运动占领扬州后,切断运河航线,使大运河长期弃用、无人治理、淤塞严重,漕运功能失效的大运河已无力作为运输物品的必要通道。与此同时,清政府改河运为海运,由海船通津浦两地,使海运最終取代河运,成为漕运的主体力量。作为因运河而兴盛的城市,扬州也因运河功能的丧失而失去原有交通枢纽的位置,经济迅速衰败下来。20世纪初,原定穿过扬州的“津镇铁路”改道“津浦铁路”,扬州彻底失去区域发展的交通要素。大运河漕运的停用、铁路陆运的改道,使扬州的经济发展陷入困境。
   此时的上海,因便利的海运和陆运条件被西方列强所觊觎,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中国港口大开,上海逐渐发展成为中国最大的贸易中心、远东国际化的大商港。扬州因盐业衰败、运河停运、战争频发等因素失去往日光辉,不少扬州人搬迁上海,与此同时也将扬州的文化传播给上海及上海租界内的外国人,扬州漆艺的髹饰技术也由此传入上海。外籍人士被工艺华丽、制作精美的扬州漆器所吸引,旅居上海的扬州漆工发现机遇,在沪、扬两地之间搭建桥梁,传递商品信息,部分人也成为往来两地之间转销漆器的掮客⑦,扬州漆器在此情况下应国际市场的需求,转变销售市场与方式,迎来繁盛期。据悉,扬州漆器从上海出口,平均每半个月就会有一船漆器运出,年销量约两、三万件⑧。
   二、近代扬州漆艺的发展特点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国力下降、内乱频繁,传统手工业在此情形下受洋货的冲击迅速衰败,生产及销售都处于停滞状态。但扬州漆器却在上海出口贸易的崛起中得以延续,同时借助扬州传统深厚的士大夫文化,将漆器内销为主的销售方式转变为内、外销兼顾,不仅延续清中期以屏风家具为主、晚晴时期以文玩为主的传统,还将品种扩大到家具远销海外,成为扬州漆器薪火相传中的重要一环。
   1.生产销售灵活多样
   近代以来,扬州漆器向“洋庄货”转换,销售人群也从本国国民转变为以外国人和华侨为主。销售人群的转变影响漆器作坊的生产形式,扬州漆器在此基础下逐渐形成以“外作”为主、“内作”兼顾的生产模式。“外作”也称“洋庄”,生产漆器以外销为主。此类作坊在上海成为贸易港口后迅速发展起来,作坊雇佣工人生产的漆器通过上海港口远销海外,是扬州漆器产销方式转变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类作坊有:梁福盛、梁永圣、刘松山诸家。与之相对的“内作”,也称“本庄”,主要生产内销漆器,接受国内预定,在鸦片战争之后受战争等的影响销售量减少,所以这类作坊规模小,雇工较少。这类作坊有:吴永圣、谈森福、陈太宝诸家。除按照经营销售性质划分的外作、内作外,还有按照作坊成员划分的雇工作、连家作,按照产品结构划分的漆器作、油漆作等生产方式,但各生产方式之间并没有截然的分界,作坊主也会随时根据销售状况对生产方式进行调整变化。    2.传承方式传统受限
   近代扬州漆器的制作传承受生产销售模式的影响,主要以血缘关系、师徒传授的形式进行工艺传承。以“梁福盛”漆作为例,梁友善创建漆作后,以“仿古”和“漆玩”来吸引顾客,后传至第三代梁体才手中,达到最盛。在此期间,梁体才审时度势,利用自己精通髹漆制作与管理的优势,雇佣工人生产漆器,同时培养自己的内弟学习英语,常驻上海,与外商交流,扩大销售量。梁体才逝世后,家道中落,漆器作坊也由此闭店⑨。除血缘关系内的传承外,漆器技艺也会通过师徒传授进行工艺传承。徒工在拜师之后,需跟着师傅做三年学徒,学徒期间主要向师傅学习制作工艺,此期间的劳动成果也全部归师傅所有。但此种传承方式因传统观念的限制、民族手工艺的特点等因素效率较低,也使得现代传统文化的传承遭遇困境。
   3.形制风格特点明显
   20世纪三十年代,扬州漆器基本销售至外部市场,因外来文化影响,漆艺家具成为主要生产及销售品种,漆器的制作工艺也不断更新,产品向大、向精发展,声誉随之不断扩大。扬州漆器受“扬州八怪”等文人画家的影响,使漆工与文人相结合,形成特有的文化品位,所产漆器不仅具有复杂多样的技艺特点,还具有清新典雅的审美特征。扬州漆器大多以书画作品为样本,在把握原作精神风貌的基础上通过整体画面的设计和工艺技法的运用,展现淡雅脱俗的风格特点。图纹多样、色彩艳丽、造型新颖、技法独到的扬州漆器,由于地处江淮之间,结合南方漆器“清秀雅致”与北方漆器“丰满豪放”的特点,形成扬州“古雅清逸”的地方风格。鸦片战争后,扬州漆工将髹饰技艺带至上海,在外来文化特别是西方画派和现代潮流的影响下,扬州漆器的装饰纹样也随之发生改变,表现的题材也结合当下时局,包含历史故事、吉祥图画和简单的花卉草木等。
   4.技法工艺严格精细
   扬州作为全国最重要的漆器产区之一,其漆器通过雕漆、百宝镶嵌、雕漆嵌玉、彩绘、骨石镶嵌、平磨螺钿、刻漆等技艺生产制造屏风、家具、杂件等三大类漆艺,受到国内外的一致好评。就技法而言,雕漆嵌玉和平磨螺钿两种技法最能代表此时扬州漆器的制作技艺。雕漆嵌玉,是在漆面雕刻纹样的基础上,以骨、牙、玉、石等材料镶嵌于画面之上,与空旷深沉的底纹形成对比,将材料本色不加掩饰的凸现出来,展现天然肌理的清新朴雅。平磨螺钿在制作过程中往往因料就形,将螺钿裁切成三角形、梯形等零星部件,拼嵌为简单富有装饰意味的构图,星星散散却不乏率直趣味。作为扬州漆器最具代表性的工艺技法,通过对制作材料的严格挑选和漆器作品的细致制作,在动乱年代使中国传统手工艺走出国门,远销海外,为中国漆器赢得世界声誉。
   三、近代扬州漆艺振兴的意义
   漆器是中国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作为生活器具出现在历代人民日常生活之中,也作为物质载体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内涵。以扬州漆器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手工艺,自明清以来,以百宝镶嵌、平磨螺钿、雕漆嵌玉等复杂多样的工艺技法名声大噪,图案纹样的繁琐奢华深受众人喜爱,漆艺的功能也从最初的保护转变为装饰。精细的雕刻技术与贵气的镶嵌材料掩盖了大漆最原始的韵味,装饰效果成为人们日益追捧的目标,审美趣味发生重大改变。
   扬州漆艺自两汉时期发展,至清末逐渐萧条,跌宕起伏的发展脉络对漆艺文化的发展产生着重要的影响。鸦片战争后,漆器因动乱内销量急剧下降,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扬州漆器迅速进行产品转型,在传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进行“现代化”的创新:改变原有的生产结构和销售格局,以“外作”促以外销,拓宽销售渠道,扩大销售产量,为现代漆器的发展奠定基础;根据销售人群的特点和喜好,适时调整产品的风格、图案,迎合世俗趣味,使画面更加通俗易懂,为现代漆器的发展创造新的潮流;丰富漆器的物质载体,从文玩、摆件拓展至家具,切实贴近人们的日常生活,为现代漆器的发展丰富使用需求。扬州漆器在特殊时期继承和发展传统漆艺,将装饰、象征、隐喻等特性融入漆器,表现出更强的创造性和开放性,为“现代化”发展奠定了基础?輥?輰?訛。
   当今社会,传统手工艺都共同面对着现代化发展的问题,漆艺也不例外。伴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人们在精神方面的追求也越来越丰富,手工制作、富有明显民族特色的漆艺产品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为漆艺的振兴带来新的发展契机。但对于传统漆艺来说,要在现代社会立足,就必须进行转变和创新。只有将传统漆艺进行大胆创新,打破原有的思维镣铐,同时探索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将其赋予新的表现形式,才能为具有深厚根基的中国漆艺带来新的振兴。
  注释:
  ①长北.扬州漆器史[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7(5).
  ②计小敏.清代以来淮扬水上社会的研究(1644—1949)[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21(3):122-128.
  ③何一民.中国传统工商业城市在近代的衰落——以苏州、杭州、扬州为例[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4):1-11.
  ④徐民. 历史和现代的对接[D].南京艺术学院,2011.
  ⑤季鹏.地理环境变迁与城市近代化——明清以来扬州城市兴衰的思考[J].南京社会科学,2002(12):52-56.
  ⑥张燕.扬州漆器史话[J].江苏地方志,1998(3):55-56.
  ⑧徐邠,李玫,张海燕.扬州传统漆艺史[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5(8).
  ⑨张燕.扬州漆器作——“梁福盛”[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1985(1):47-50.
  ⑩韦明铧.扬州漆艺[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6(1).
  李玫,徐邠,孙卫华.扬州现代漆艺发展研究[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3).
  参考文献:
  [1]长北.扬州漆器史[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7(5).
  [2]徐邠,李玫,张海燕.扬州传统漆艺史[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5(8).
  [3]李玫,徐邠,孙卫华.扬州现代漆艺发展研究[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3).
  [4]徐民. 历史和现代的对接[D].南京艺术学院,2011.
  [5]何一民.中国传统工商业城市在近代的衰落——以苏州、杭州、扬州为例[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4).
  [6]张燕.扬州漆器作——“梁福盛”[J].南京艺術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1985(1).
  [7]张燕.扬州漆器史话[J].江苏地方志,1998(3):55-56.
  [8]季鹏.地理环境变迁与城市近代化——明清以来扬州城市兴衰的思考[J].南京社会科学,2002(12).
  [9]叶美兰.封闭:中国近代城市现代化困境的症结——以扬州为个案[J].社会科学辑刊,2001(6).
其他文献
一位志愿者建议,灾民安置点的志愿者不应该包办一切,而应该多让灾民自己动手。志愿者的爱心和行动无疑令人敬佩,但是很多志愿者都忽略了——休息不等于不参与,受助不等于只能坐等
我国是多民族的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环境、不同地理位置及气候条件,使各地产生不同的文化特点,其语言中声母、韵母和声调彰显着独自的特点。东北方言和其他地域的方言一
日本动漫《薄樱鬼》塑造立体的"人的形象",以想象赋予新选组传统武士更加深刻的意义,浪漫地建构理想王国反映武士为了理想信念付出所有在所不惜、永不后退的情感,并最终实现
江西苏区是全国苏维埃运动的中心区域和红军的指挥中枢,江西苏区音乐是在这一特殊时期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其音乐具有革命性、政治性与民族性,对于红色文化传承具有较高的价值,
本文通过对20世纪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四位作曲家的四部赋格套曲(亨德米特《调性游戏》、肖斯塔科维奇《24首前奏曲与赋格》、谢德林《24首前奏曲与赋格》和斯洛尼姆斯基《24首
20世纪以来当代艺术开始进入大众的视线,艺术的表现形式日渐丰富多样,艺术家们不断寻求属于自身的独特艺术媒介.而来自比利时的吕克·图伊曼斯与来自中国的张恩利却不约
本文介绍了雅安市1997年~2000年在生产中推广应用综合防治技术对青衣江流域森林鼠害实施工程化治理的作法,对符合生产实际的管理经验和防治效益进行了归纳总结.
我院应用立体定向技术,对三例难治性精神病进行双侧扣带回,杏仁核毁损术,获得良好效果,术后行为恢复正常,追踪观察一年以上未发现复发现象。
今年年初的南方低温雨雪冰冻灾害造成的严重伤痛尚未平息.汶川大地震又以其巨大无比的破坏力震动了世界。这是两场真正意义上的巨灾.这两场巨灾的不同之处是.前者对建筑物的破坏
2008年4月28日4时41分.北京开往青岛的T195次旅客列车运行至山东省境内胶济铁路周村至王村间脱轨。与烟台至徐州的5034次客车相撞.一场近10年来中国铁路行业罕见的列车相撞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