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智通:一位台商会长的17年大陆情

来源 :华人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ian2s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第一批来大陆投资的台商,杭州桦桐集团执行董事谢智通在杭州一呆就是17年。这其中,也经历了许多的起起伏伏,一个桦桐集团,曾经有五、六个项目投资失败,杭州的皮制品生产主厂也从最初的富阳搬到了桐庐。但谢智通咬牙坚持了下来,如今的桦桐集团,已经成为年产值7亿元人民币的杭州市规模最大的台商投资企业。
  位于桐庐的杭州桦桐家私有限公司,数千名工人正在各个车间紧张地工作,而在公司行政楼一楼,是一个1400平方米的沙发展示大厅,颜色、皮质、款式各异的沙发组合陈列其中,气派非凡,谢智通的办公室就位于展览区一角。办公室里纹理极为清晰的木桌木椅散发着原木特有的本色之美,而墙上那张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与谢智通合影的大幅照片,让人眼前一亮。
  
  第一批来大陆投资的台商
  
  谢智通是首批来杭投资的台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不容易。提起当年创业的过程,谢会长感叹道:“难啊!1994年以前都可以说算是探索阶段。”
  1971年,谢智通从台湾政治大学外交系毕业。1973年服完兵役后,在合伙人的资助下,在高雄办起了毛皮服装厂。1987年,由于受到韩国皮毛制品的冲击,他决定到大陆投资。
  1988年,谢智通在山清水秀的富阳大源镇办了皮服厂,取名“富隆皮件”;1993年建立“日隆皮具有限公司”。在这6年间,谢智通度过了创业最艰难的“磨合期”。初来乍到,他对大陆的相关法规了解得不够,他把台湾的经验拿到了富阳这个自己从没来过的地方,办起了合资企业。
  “认识上有差异,当时和当地人在观念上根本无法沟通。”在与国外企业谈判时,很多紧急的最后时刻,他独自一人当即作出决定。结果,当地人很不认同,觉得应该商议之后再给答复。“其实那时交通和通讯都不方便,运货刚开始要摆渡,传真要从镇上到富阳,可难的还是磨合。”谢智通现在讲起来都会出一身汗。另外,加上企业处于起步阶段,本身制度不健全,整个“磨合期”问题不断。
  当时,来杭州的很多台商都碰到了同样的问题,一些人挺不住了,回了台湾。但谢智通咬着牙坚持了下来。他还总结了出同时期台商失利的两大因素:一是选择的合伙伙伴不理想很难磨合,二是台商不在现场遥控无法有效指挥。
  1999年10月份,在桐庐县凤川镇有关领导的盛情邀请下,谢智通来到这里投资建起了桦桐家私有限公司。投产后的桦桐家私有限公司生产形势一片红火,2000年产值8000多万元,2001年的产值就超亿元,2003年达5亿元,而2004年全年产值达7亿元。“这里可以成为我们发展的大基地。”谢智通指着身后整洁宽敞的厂房对记者说,“我们对在大陆的投资前景越来越有信心。”
  “我们的定位是中高端,主要做美国和加拿大的市场。这也是出于我们对产品品质的自信。”谢智通对国内一些皮革企业只求规模不管价格的现象提出了善意的批评:“这样一是辛辛苦苦没有什么利润;二是很容易引起国外企业联合起来反倾销。”
  


  为台商利益奔忙的台商协会会长
  
  “第一批来杭州的台商都很艰难,而且当初各做各的,一盘散沙。聚会后,突然发现大家都有着相似的问题和难题,于是我们决定成立个协会,这样也好整合资源好办事情。”1998年,杭州台商协会成立;2004年8月,谢智通接任第四届会长一职,并立即积极推动成立台商会员服务中心和妇联会。
  上半年连战和宋楚瑜相继访问大陆,谢智通作为杭州台商代表之一专程赶赴上海,分别会见了连战和宋楚瑜,并参加了餐会和座谈。回来以后,谢智通对媒体称:“这两次会面成果丰硕!”
  他告诉我们,大陆台商最关心的问题之一就是子女在祖国大陆读书就业的问题。“来大陆的台商越来越多,而且很多都是举家过来。我们很希望小孩子在这边能够安心读书,希望他们有和这边学生同等的权益,比如学费标准和奖学金及毕业以后就业的问题等等。”
  谢智通说,事实上有很多在大陆上学的台湾学生毕业后想留在大陆,做律师做会计师,甚至成为一名公务员,但有些政策不允许。此次在上海与亲民党主席宋楚瑜会面时,谢会长代表杭州台商协会提出这个问题。“宋主席很认真地把这个问题记在了笔记本上!”他特意跟我们强调。
  “这两次会面让我们看到了很多希望。”谢智通的这句话也许道出了很多台商的心声,同时也不断地被事实所印证。不久前,国台办表示,有关进一步简化台胞入出境手续、放宽台胞就业条件的措施已基本成熟;同时,关于对台湾学生同等收费标准和设立台湾学生奖学金的具体实施方案正在紧锣密鼓准备中,相信不久即可出台。
  “作为1988年就来杭州闯荡的老台商,我希望借助本人的经验,让我们的后继台商少走弯路,少付学费。”来杭州的台商越来越多了,谢智通作为会长,也在不断地思考着台商在大陆投资的各种问题。他说:“现在大家都遇到了瓶颈,包括我的企业在内。原先在技术、管理上我们有优势,但近几年,大陆的民营企业在蓬勃发展,对想来杭州投资的台商而言,传统产业已经没有什么优势,现代农业、服务业和高科技产业或许更有希望。”
  现在,最让包括谢智通在内的广大台商卸不下的“包袱”,在某种意义上指的就是还未实现的“三通”。前年圣诞前夕,时任杭州台商协会常务副会长的谢智通,代表杭州台商协会参加国台办在首都北京召开的全国台商会长会议,受到胡锦涛总书记的亲切会见。谢智通回忆起来仍然感慨万千。他说,杭州到台湾直飞的话只要1个多小时,为什么非得花上一天的时间去转机。这样的运货,浪费时间,更浪费好几百亿的金钱。
  谢智通还积极地协调浙江省与国亲两党关于旅游以及农产品的一些谈判。他甚至乐观地估计:浙江一个省就可以把台湾的水果消费掉!而若开放台湾的旅游,目前占全国出境游10%人数的浙江人对台湾旅游业也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融入“第二故乡”的“半个杭州人”
  
  1988年,为物色投资地点,在台湾经营制革业的谢智通曾经从大陆的南方出发,一直北上到黑龙江。谢智通最终将自己的投资地点选在了杭州。至今杭州已经成为他的“第二故乡”。
  “我现在社会责任重大,我们拥有5000人的员工规模,既解决了当地农民的就业问题,又培养了许多皮革业的中高级人才。”在桦桐集团,招收的员工大部分是当地人,而管理层中除了总经理外,中高层也都是当地人,由于桦桐技术和管理上的优势,培养出一大批优秀人才,以至于被成为皮革业的“黄埔军校”,海宁中国皮革行业加工厂的不少骨干都是来自桦桐。
  “我在这里创业,在这里回馈社会。”在谢智通眼中,大陆有让他们事业发达的沃土。因此,他把骨肉同胞一份份的温馨洒向这里,回馈社会,奉献爱心。
  据谢智通介绍,从1999年开始,杭州台商协会及在杭的部分台资企业每年都资助浙江工商大学的上百名贫困学生,这些学生每人每年能得到1500元的助学金。受资助的还有杭州淳安千岛湖镇杭州台商协会畲族小学,现在该校已成为淳安县第一所实施电脑教学的农村小学。今年在杭州台商企业的资助下,还有两所希望小学可以开办。
  值得一提的是,在杭的台商们还积极配合台湾慈济骨髓捐赠中心和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向大陆的白血病患者捐赠移植骨髓,至今已达百余例,充分体现了两岸同胞“血浓于水”的深情。
  “现在我们如果在工作生活中遇到困难,经由台商协会向有关部门反映后,大部分问题都能得到改善和解决,甚至市长省长都来过问。所以我们在大陆落户生根的意愿越来越强烈。”
  他告诉记者,杭州市目前有台商企业1000多家,在杭的台商及家属约5000人,整个浙江省约有台商及家属8000人。近年来,这些台商不仅自己来大陆投资,而且还陆续把家人带到杭州,把家从宝岛迁到了“人间天堂”。他自己以前来大陆投资时,一年也就在大陆呆上三四个月,大部分时间还是在台湾,周围的台商朋友则是只身一人在大陆。而现在越来越多来大陆投资的台商,有在大陆落户生根的意愿。
  “21世纪是中国人的世纪。大陆是台湾的未来所系。”谢智通对自己的选择坚定不移。而谢智通对桦桐集团的期望是,推动桦桐集团海外上市,进而打通大陆的内销市场,将2004年的1亿美元产值在三年之内提高到突破两亿美元。谢智通的大陆创业之路也将越走越远越走越宽。
其他文献
毋庸置疑,民营企业具有许多长处和优势,已经在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过程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而且还将继续发挥其积极作用。但是,我们不能因此忽视一部分民营企业自身存在的不足和缺陷,因为,这些不足和缺陷不仅直接影响着民营企业自身的寿命,而且还会对社会造成越来越严重的负面影响。因此,笔者在本文中将试图从企业文化的角度,来探讨现阶段一部分中国民营企业存在的不足和缺陷,概括地说就是民企企业文化存在道德标准“捏
期刊
2005年8月21日,天津滨海阳光灿烂、海水浅浅地拍打着沙滩。  由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联合举行的“2005年中国企业500强”新闻发布会如期举行。作为工程机械制造企业的代表,中联重科董事长詹纯新第一个走上了主席台。“今天中联重科站在了中国企业500强的舞台上,我相信来日它必将立于世界500强之列。”詹纯新说这句话时,挥舞着手势,目光坚毅。他身后的展版则显示出:在2005“中国企业500
期刊
钱 峰/编译  能拥有一支有效的精英团队是每一家公司、企业的梦想,但是,精英人物的简单相加有时并不能创建一支有效的执行团队,甚至有时还会走向预期的反面。本专栏正分几期来探讨如何建立一支优秀的团队和为什么有些“梦之队”会走向失败。(本文内容部分译自《财富》杂志,特此致谢!)  ——编者按    信任对于一个团队来说,具有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它能够使团队凝聚出高于个人力量的团队智慧,造就出不可思议的团
期刊
品茗时玩味“壶小天地大”的哲理,刻印时面对“方寸之间,幻化万千”的世界。茶道以“和静”为禀性,治印追求整体的“和谐”之美。印与茗,不单是艺术共性上的“同而通之”,更是一种互补中的相得益彰。这里对美的认同与回归,达到的是心境的涤荡与洗礼。    我为印人,刻印是我生活的主旋律。我喜欢饮茶,香茗一杯,时置案头,品茶之乐成为我生活乐章中不可或缺的和声。    碎玉锵金 啜英咀华 情娱人生  刻印时,清幽
期刊
刚刚结束三个月西藏之行的我,此时正坐在香港的办公室里,对着摊满桌面的底片发呆。那一格格的画面里,填满了记忆的片段……  关于西藏的一切都要从拉萨开始。这座被尊为圣城的日光之城,不仅是西藏地理意义上的中心,更是藏传佛教以及藏人精神世界的中心。  拉萨最早的名字叫吉雪沃塘。传说当年松赞干布征战途中路过吉雪沃塘时,见此处周围群山环抱,山峰形状犹如莲花,秀水中流地势开阔,认定其为吉祥之地。又因此处地处雪域
期刊
社会精英阶层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一个重要推动力量,他们为中国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勿庸置疑的贡献,对他们的子女如何进行教育,便成为对社会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社会问题。精英和富人家庭子女的教育本身有很多独特性,值得我们认真的思索,以下是我对这个问题的一孔之见。    一、优越的家庭环境也要培养艰苦奋斗的子女    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一批社会精英在经济发展的大潮中奋力打拼,成为经济条件优越、物质生活水平较高的
期刊
“WHY DESIGN”中文意思为:为什么设计或为了什么而设计。“ WHY DESIGN”是中国北京一家纺织服装(设计)有限公司的名字。“WHY” 在这儿既是公司创办人吴海燕的拼音缩写,又是她一直以来想要问自己和告诉别人的——为什么和为了什么?   当坐在吴海燕面前的时候,我无法将她与“四十不惑”或“五十知天命”这类词语联系起来。尽管所掌握的资料告诉我她是1958年生人,已经47周岁,但是当面对她
期刊
2004年3月6日,巴西人若热·贵诺在曾经属于他的巴西里约热内卢豪华的科帕卡巴那皇宫饭店去世。花光了父亲白手起家赚来的20亿美元家产的贵诺,留下了震惊世界的败家子宣言:“幸福生活的秘诀是在死的时候身上不留一分钱,但我计算错误,过早就把钱花光了。”这肯定给开始考虑接班人问题的世界各国的家族企业敲响了一记颇有些“恐怖”色彩的警钟。  8月的香港骄阳似火,繁忙的香港证券交易所这个月迎来一批特殊的参观客户
期刊
“华晨不应算是政府企业,从它的股比上看,华晨应是股份制企业,现在的机制基本上采取的是民营企业管理模式。国企改革有多条路,多种模式,究竟哪种模式最好,不应是固定的。我要做不好,也会被炒‘鱿鱼’。现在从上到下都在摸着石头过河,我有幸当探索者,这是很有挑战性的。”蔺晓刚刚上任后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这样说过。蔺晓刚也深知自己面临的最大难题是:如何让华晨集团尽快交出一份漂亮的业绩答卷。  “欢迎呀,到了沈阳可要
期刊
6月28日,全国政协委员、香港汉荣书局董事总经理石汉基,广州市政协委员、汉荣书局副总经理石国基兄弟俩为促进海峡两岸文化交流,将自己珍藏的一批价值500万港元的港台书籍共9464册,捐赠给广州大学城10所大学的图书馆。然而,赠书一掷千金的石汉基,生活却极为俭朴,兄弟俩各自的家均不足60平米,石汉基甚至出入还乘坐公交。从他们身上,我们或许可以看到一种难得的美德和精神。  今天,当年未花甲却已满头白发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