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0年左右,互联网刚刚兴起,一排排的频道、密密麻麻麻的颜色和雷同的架构,所有的信息一拥而入。这个时期,人们在新鲜感的驱使下忽略了各种的不愉快与不舒服,如饥似渴的在杂乱间汲取自己所要的信息,至于设计的合理与否,美感与否无从顾及。
然而微软给人们打了一针强心剂,从windows95到98,阴影和渐变等设计效果的出现惊艳了当时的使用者,效果逼真的拟物化设计把光影做到了近乎完美。但是当网络世界中的信息越来越多,新鲜资讯频频出现,怎样顺应这样快节奏的变化,怎样在纷乱的颜色世界中脱颖而出,使得设计师们陷入了思考,顺应时代的扁平化设计惊艳登场。
我们还是来关注一下微软,微软在2008年的时候开始从瑞士风格、现代主义和包豪斯中汲取灵感,随后在2010年推出了Windows phone7,它是典型的扁平化设计。这个版本的操作系统中采用了大量的块面形状,形成了清晰的排版,色彩明亮且对比明显,具有了明显的扁平化设计的特征。
扁平化设计是放弃了大而全的拟物化模式,回归到最本质的块面色彩和造型搭配。在高度提炼后的块与块之间,通过舒适的形式和外在,使受众准确、快速的专注于核心内容,将精致的设计风格与准确的设计定位结合在一起,通过“块”的模式构成实用美观的扁平化设计。
在扁平化使得网页拥有了可用性更强的设计解决方案之后,其优点逐步显现。“块”的设计形式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和欣赏,并开始往多元的方向上发展,让扁平化设计有了更多的可能性。设计师们发现,在画面上创建多个屏幕尺寸和分辨率的设计即繁琐又费时,相对来说,当汉堡、鸡腿作为快餐被设计师们用扁平化的手段来表达时,其朴实的形状、跳跃的色彩模块等使得设计更简约,条理更清晰。
由此我们不难发现,扁平化设计通过“块”的形式呈现出了清晰的视觉层次,使之有良好的可读性、易读性和很强的自适应性。同时,它的出现也大大降低了设计者和受众的双重负担,其简约和视觉化的特征让设计和欣赏变得更加灵活便捷。再者,这种既能满足受众的美学需求,又能同时满足其实用性供给的新设计模式也为未来的创意设计提供了广阔的创意空间和新的方向。
扁平化设计可以说是为了节省时间,准确、快速的传达和接受信息而出现的。它力求将极简的思想融入至所有元素的设计中,通过成块的形状和颜色改变原有复杂的画面布局,使设计变得简单、实用且美观大方,而“块”化设计可以说是扁平化设计的精髓——简化提取后的模块式设计、去掉立体特效后的块面式设计、颜色使用的板块式设计,这就是扁平化的“块”化设计。
一、模块式的扁平化设计——简化提取
扁平化设计的“模块式”即将一个复杂的物体划分程若干模块,简单来说就是将设计进行“简化提取”的过程。如何用模块式的形体和线条表现出一个复杂的物体,并突出其固有特点,需要在不停的摸索和积累中前行。
简化提取不同于简单的设计,在设计过程中,如果不去掉那些不必要的元素,画面会变得复杂和繁琐。因此,图像经过简化提取的单纯处理,会呈现出有目的的美感,从而更好的表达形态和意图。
模块式的简化提取需要设计师将繁杂复杂的装饰效果省略,使用最简单的图形和最清晰的色块进行设计语言的表达。在这一过程中,素材的去与留、形状的简于繁和颜色的搭配都需要设计者进行慎重的思考,如若为了视觉上的简化而简化,那么图形将失去最本真的象征性意义,简化提取也就变得毫无生趣了。因此,在提取过程中,设计者一定要倾注自己对作品的理解,把握好简化程度,做到精准提炼。
提取后,设计师使用模块式的简单外形(矩形或者圆形等)勾勒出具有美国特征的各种物体轮廓,如自由女神像、美国国旗、美国牛仔帽等,通过简单的背景突出模块式的外形,使得界面上的元素表达更直观,更方便用户确认且特征清晰让受众一目了然。
除此之外,简化提取后的这种模块式扁平化设计还有一个优点,即舍弃掉了那些分散人们注意力的元素,以引导用户去关注屏幕上有意义的内容,如特征、动态、神韵等。抓住灵感来源再将图片简化提取,能够给新的扁平化设计带来灵魂和生机。
如这一组人物设计,舍弃了复杂的人物修饰后,模块式的人物形象将每个人的特征都清晰的呈现在我们眼前:头型立体的大胡子男人、神情得意的便衣男孩、眼神呆萌的眼镜女孩和得意洋洋的长发女生。提取后的内容正是模块式设计对细节的呈现,即模块式需要在神态、动作、外形等有突出代表性的细节方面进行耐心刻画,以使得设计摆脱负重,变得灵巧又生动,这也是对设计师细节把控力的考验。
二、块面式的扁平化设计——削弱特效
扁平化设计概念最突出的特征就是放弃一切装饰效果,所有的元素边界都干净利落,极力避免拟物化设计元素的出现,如羽化、渐变或阴影等等……因此,扁平化设计有着鲜明的视觉效果,所使用的元素之间有着清晰的层次和布局,从而使得受众可以更加直观的了解画面意图,增强其体验感和使用感。
在设计过程中,人们往往通过一些高光、过渡式渐变等方法表现图形的立体效果,但在扁平化设计中,我们把图片都“压扁”了,去掉了三维属性,因此在设计的表现方式上也有了简单的改变——去掉高光、去掉过渡式渐变、去掉过渡式阴影,它通过块面式的颜色梯度和面积明确的阴影来更好的展现扁平化特点。
我们以镜头为例来做减法。同样是镜头的icon设计,用往常的拟物化设计手法在表达上相对细腻,但结构过于繁琐,没有生趣。在扁平化中去祛除了渐变、阴影、质感等修饰手法,祛除了大部分的3D效果和玻璃材质,仅用简单的块面图案和恰到好处的装饰勾勒出能突出镜头特征的形体外形,使图标更具有现代感,表达更有力。
通过去掉特效达成块面式设计,即可将扁平化的设计特点应用到任何艺术形式上。广州骑楼是一种典型的外廊式建筑,其外形十分有特点。设计师利用扁平化的模式将骑楼以块面的形式呈现,通过明确面积的颜色梯度和线条将广州骑楼的典型特点用块面式的方法一目了然的展现在大众眼中。做了减法后的建筑物更加纯粹、简洁,能够使受众迅速地感知骑楼建筑的粤派风格,从而更直观更清晰的透过画面了解建筑物的本质属性,突出了信息本身。可见块面式的去掉“特效”带来了更加便捷明了的扁平化设计。
三、板块式的扁平化设计——色彩调和
在很多时候,扁平化的视觉设计中是很少有线条出现的,更多是用色块来表现各种关系。因此,设计师在扁平化设计过程中常常使用色块代替复杂的线来进行设计。
大胆的配色是扁平化设计色彩的核心,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发现扁平化设计的色彩有6到8种甚至更多。而且,在颜色的选择上一般以鲜亮的、饱和度高的颜色居多,偶尔也会使用灰色或黑色。然而,不管颜色多与少,每个颜色模块之间的色调和饱和度都相对統一,因此,模块式的配色就要求我们关注色调和饱和度的统一性,确保画面在多种颜色下依然简洁大方,拥有和谐美。
以简单的山脉为例,在扁平化设计中,山脉的表达不再是颜色的渐变或笔触的重叠,它将山脉分成几个简单的模块,不同模块之间虽然颜色大不相同,但色调和饱和度的都保持了相对的统一性,从而通过色彩来营造山脉之间的层次感。颜色的跳跃会给设计带来活力,而统一的色调以及饱和度带来了调和的美感,在简化了设计界面的同时能够给用户更好地视觉感受,提升用户使用过程中的愉悦感,从而超越传统的束缚,创造一个更生动、更舒适的扁平化设计。
论天下设计,简久必繁,繁久必简,因此,扁平化设计的出现有其必然性。扁平化设计追求极简的块面风格,其善于提取有利于用户理解并能与之有效互动的内容,使用恰到好处的修饰,对有效的元素进行简化重组,从而清晰准确地传达设计意图,兼顾了功能性和美观性的统一。总的来说,提取后的“块面”创造出了很多有创意有意义的设计作品,使得扁平化的“块”设计给人们带来更多便捷。
不过,虽然扁平化设计由于其简洁的表现形式、鲜艳的色彩搭配和良好的适应性受到极大的推崇,被广泛地应用在网页、手机界面及APP等几乎所有形式设计中,但这并不表示扁平化设计是完美的,无际可寻的。首先,扁平化设计采用抽象化表现形式,对于很少接触电子产品的受众来说可能会带来一些困扰。其次,扁平化设计继承和发展了现代主义风格,抛弃了拟物化的装饰效果,会使得界面效果过于单调,缺乏情感,甚至会显得冷漠。另外,扁平化设计跟其他形式的设计一样,也会受流行趋势的驱使和设计师专业技能的限制而被大量地粗制滥造,导致扁平化设计的误用和滥用。因此,设计师不必盲目跟风,应针对需求找到最合适的设计方式和最优解决方案。
然而微软给人们打了一针强心剂,从windows95到98,阴影和渐变等设计效果的出现惊艳了当时的使用者,效果逼真的拟物化设计把光影做到了近乎完美。但是当网络世界中的信息越来越多,新鲜资讯频频出现,怎样顺应这样快节奏的变化,怎样在纷乱的颜色世界中脱颖而出,使得设计师们陷入了思考,顺应时代的扁平化设计惊艳登场。
我们还是来关注一下微软,微软在2008年的时候开始从瑞士风格、现代主义和包豪斯中汲取灵感,随后在2010年推出了Windows phone7,它是典型的扁平化设计。这个版本的操作系统中采用了大量的块面形状,形成了清晰的排版,色彩明亮且对比明显,具有了明显的扁平化设计的特征。
扁平化设计是放弃了大而全的拟物化模式,回归到最本质的块面色彩和造型搭配。在高度提炼后的块与块之间,通过舒适的形式和外在,使受众准确、快速的专注于核心内容,将精致的设计风格与准确的设计定位结合在一起,通过“块”的模式构成实用美观的扁平化设计。
在扁平化使得网页拥有了可用性更强的设计解决方案之后,其优点逐步显现。“块”的设计形式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和欣赏,并开始往多元的方向上发展,让扁平化设计有了更多的可能性。设计师们发现,在画面上创建多个屏幕尺寸和分辨率的设计即繁琐又费时,相对来说,当汉堡、鸡腿作为快餐被设计师们用扁平化的手段来表达时,其朴实的形状、跳跃的色彩模块等使得设计更简约,条理更清晰。
由此我们不难发现,扁平化设计通过“块”的形式呈现出了清晰的视觉层次,使之有良好的可读性、易读性和很强的自适应性。同时,它的出现也大大降低了设计者和受众的双重负担,其简约和视觉化的特征让设计和欣赏变得更加灵活便捷。再者,这种既能满足受众的美学需求,又能同时满足其实用性供给的新设计模式也为未来的创意设计提供了广阔的创意空间和新的方向。
扁平化设计可以说是为了节省时间,准确、快速的传达和接受信息而出现的。它力求将极简的思想融入至所有元素的设计中,通过成块的形状和颜色改变原有复杂的画面布局,使设计变得简单、实用且美观大方,而“块”化设计可以说是扁平化设计的精髓——简化提取后的模块式设计、去掉立体特效后的块面式设计、颜色使用的板块式设计,这就是扁平化的“块”化设计。
一、模块式的扁平化设计——简化提取
扁平化设计的“模块式”即将一个复杂的物体划分程若干模块,简单来说就是将设计进行“简化提取”的过程。如何用模块式的形体和线条表现出一个复杂的物体,并突出其固有特点,需要在不停的摸索和积累中前行。
简化提取不同于简单的设计,在设计过程中,如果不去掉那些不必要的元素,画面会变得复杂和繁琐。因此,图像经过简化提取的单纯处理,会呈现出有目的的美感,从而更好的表达形态和意图。
模块式的简化提取需要设计师将繁杂复杂的装饰效果省略,使用最简单的图形和最清晰的色块进行设计语言的表达。在这一过程中,素材的去与留、形状的简于繁和颜色的搭配都需要设计者进行慎重的思考,如若为了视觉上的简化而简化,那么图形将失去最本真的象征性意义,简化提取也就变得毫无生趣了。因此,在提取过程中,设计者一定要倾注自己对作品的理解,把握好简化程度,做到精准提炼。
提取后,设计师使用模块式的简单外形(矩形或者圆形等)勾勒出具有美国特征的各种物体轮廓,如自由女神像、美国国旗、美国牛仔帽等,通过简单的背景突出模块式的外形,使得界面上的元素表达更直观,更方便用户确认且特征清晰让受众一目了然。
除此之外,简化提取后的这种模块式扁平化设计还有一个优点,即舍弃掉了那些分散人们注意力的元素,以引导用户去关注屏幕上有意义的内容,如特征、动态、神韵等。抓住灵感来源再将图片简化提取,能够给新的扁平化设计带来灵魂和生机。
如这一组人物设计,舍弃了复杂的人物修饰后,模块式的人物形象将每个人的特征都清晰的呈现在我们眼前:头型立体的大胡子男人、神情得意的便衣男孩、眼神呆萌的眼镜女孩和得意洋洋的长发女生。提取后的内容正是模块式设计对细节的呈现,即模块式需要在神态、动作、外形等有突出代表性的细节方面进行耐心刻画,以使得设计摆脱负重,变得灵巧又生动,这也是对设计师细节把控力的考验。
二、块面式的扁平化设计——削弱特效
扁平化设计概念最突出的特征就是放弃一切装饰效果,所有的元素边界都干净利落,极力避免拟物化设计元素的出现,如羽化、渐变或阴影等等……因此,扁平化设计有着鲜明的视觉效果,所使用的元素之间有着清晰的层次和布局,从而使得受众可以更加直观的了解画面意图,增强其体验感和使用感。
在设计过程中,人们往往通过一些高光、过渡式渐变等方法表现图形的立体效果,但在扁平化设计中,我们把图片都“压扁”了,去掉了三维属性,因此在设计的表现方式上也有了简单的改变——去掉高光、去掉过渡式渐变、去掉过渡式阴影,它通过块面式的颜色梯度和面积明确的阴影来更好的展现扁平化特点。
我们以镜头为例来做减法。同样是镜头的icon设计,用往常的拟物化设计手法在表达上相对细腻,但结构过于繁琐,没有生趣。在扁平化中去祛除了渐变、阴影、质感等修饰手法,祛除了大部分的3D效果和玻璃材质,仅用简单的块面图案和恰到好处的装饰勾勒出能突出镜头特征的形体外形,使图标更具有现代感,表达更有力。
通过去掉特效达成块面式设计,即可将扁平化的设计特点应用到任何艺术形式上。广州骑楼是一种典型的外廊式建筑,其外形十分有特点。设计师利用扁平化的模式将骑楼以块面的形式呈现,通过明确面积的颜色梯度和线条将广州骑楼的典型特点用块面式的方法一目了然的展现在大众眼中。做了减法后的建筑物更加纯粹、简洁,能够使受众迅速地感知骑楼建筑的粤派风格,从而更直观更清晰的透过画面了解建筑物的本质属性,突出了信息本身。可见块面式的去掉“特效”带来了更加便捷明了的扁平化设计。
三、板块式的扁平化设计——色彩调和
在很多时候,扁平化的视觉设计中是很少有线条出现的,更多是用色块来表现各种关系。因此,设计师在扁平化设计过程中常常使用色块代替复杂的线来进行设计。
大胆的配色是扁平化设计色彩的核心,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发现扁平化设计的色彩有6到8种甚至更多。而且,在颜色的选择上一般以鲜亮的、饱和度高的颜色居多,偶尔也会使用灰色或黑色。然而,不管颜色多与少,每个颜色模块之间的色调和饱和度都相对統一,因此,模块式的配色就要求我们关注色调和饱和度的统一性,确保画面在多种颜色下依然简洁大方,拥有和谐美。
以简单的山脉为例,在扁平化设计中,山脉的表达不再是颜色的渐变或笔触的重叠,它将山脉分成几个简单的模块,不同模块之间虽然颜色大不相同,但色调和饱和度的都保持了相对的统一性,从而通过色彩来营造山脉之间的层次感。颜色的跳跃会给设计带来活力,而统一的色调以及饱和度带来了调和的美感,在简化了设计界面的同时能够给用户更好地视觉感受,提升用户使用过程中的愉悦感,从而超越传统的束缚,创造一个更生动、更舒适的扁平化设计。
论天下设计,简久必繁,繁久必简,因此,扁平化设计的出现有其必然性。扁平化设计追求极简的块面风格,其善于提取有利于用户理解并能与之有效互动的内容,使用恰到好处的修饰,对有效的元素进行简化重组,从而清晰准确地传达设计意图,兼顾了功能性和美观性的统一。总的来说,提取后的“块面”创造出了很多有创意有意义的设计作品,使得扁平化的“块”设计给人们带来更多便捷。
不过,虽然扁平化设计由于其简洁的表现形式、鲜艳的色彩搭配和良好的适应性受到极大的推崇,被广泛地应用在网页、手机界面及APP等几乎所有形式设计中,但这并不表示扁平化设计是完美的,无际可寻的。首先,扁平化设计采用抽象化表现形式,对于很少接触电子产品的受众来说可能会带来一些困扰。其次,扁平化设计继承和发展了现代主义风格,抛弃了拟物化的装饰效果,会使得界面效果过于单调,缺乏情感,甚至会显得冷漠。另外,扁平化设计跟其他形式的设计一样,也会受流行趋势的驱使和设计师专业技能的限制而被大量地粗制滥造,导致扁平化设计的误用和滥用。因此,设计师不必盲目跟风,应针对需求找到最合适的设计方式和最优解决方案。